读经教育与古今蒙学小学教育的理念辨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05564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经教育与古今蒙学小学教育的理念辨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读经教育与古今蒙学小学教育的理念辨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读经教育与古今蒙学小学教育的理念辨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读经教育与古今蒙学小学教育的理念辨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读经教育与古今蒙学小学教育的理念辨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经教育与古今蒙学小学教育的理念辨析.docx

《读经教育与古今蒙学小学教育的理念辨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经教育与古今蒙学小学教育的理念辨析.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经教育与古今蒙学小学教育的理念辨析.docx

读经教育与古今蒙学小学教育的理念辨析

读经教育与古今“蒙学”“小学”教育的理念辨析

1、怎样理解《三字经》的“小学终,至四书”中的读经的教学次第问题?

2、请教王教授对幼学琼林的看法

3、读说文解字的最佳时机?

同时是否还要让其进行经典移注的工作

4、读经解经是否必须先学习精通“小学”

5、读经解经是否必须先学习精通“小学”之二

6、到底是訓詁明而後經學明,還是經學明而後經學明?

1、怎样理解《三字经》的“小学终,至四书”中的读经的教学次第问题?

文章主题:

答或问「小学终,至四书」之意   

季谦:

[这篇文章最后由季谦在2008/10/2309:

42pm第3次编辑]

承朋友来短讯问:

「关于读经的次第问题,怎样理解《三字经》的“小学终,至四书”?

我想这个疑问可能普遍存在,所以将我的答复转贴于此,以就教方家:

三字经云: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照此两段文字看来,是以「理解」的角度来看为学次第的,即以理解文义和生活规范的顺序来看的。

「小学」,是指文字训诂的能力,以作为学问的基础,以及洒扫应对的练习,以作为一生待人处事的规范。

规范先不说(转按:

先生曰,德行教育如空气不可或缺),只就学问的进度来看,先有些解文字的能力,进而再了解四书,好像是合理的。

其实,以我看来,以「理解」来考虑学习的顺序,可能是「开讲」的顺序。

古人教学,也先只背书,等到把该背的书都背得差不多了,年纪也长些了(大概十几岁)的时候,才开始讲解,称为「开讲」。

这是合理的。

但如看文字表面,理解为「先读小学的书,再读四书」,则意思不很清楚。

到底是先背小学的书,后背四书?

还是先作小学的工夫,再解四书?

所以我推广读经,是先将重要的经典背起来,到了相当年纪了,才来解释,不管从那部书解起,就事半功倍了。

这也合乎三字经的规则。

不过,什么叫做「小学」?

这个观念,不容易了解。

三字经里所谓的「小学终」大概是先认得百千个字,会解释一些常用字词罢了,所以从「三百千千」开始教,一面教,一面说些故事,解些文句。

也就是说,会解一些「蒙书」里简单的文句,有了一点基础,才可以进一步解四书。

这样说的「小学」,不是真的「小学」,只是「蒙学」。

因为,若要真研究起「文字、声韵、训诂」等「小学」之学,那是一套套大系统,是现代中文系中相当艰难的课程,反而是到了对经典能够熟背而且有了相当理解以后,才可能进一步深究的课程。

我认为比较妥当,亦即比较合乎人性的教学次第是:

第一步:

先把重要的书多背些。

(「蒙书」不背也罢)

第二步:

直接从古人的注解学习解经,而且最好从四书开始,一本接一本,把所有背过的书,一句句通通解过。

第三步,如有兴趣,随便做做「蒙书」的解释(此则易如反掌了)。

第四步:

如想往「专家」方面走,才真正去做「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的「小学」工夫。

所以,三字经「小学终,至四书」的说法,是不清楚的,追究起来,也是不太合理的。

不可迷信。

2008/10/2309:

34pm 

2、请教王教授对幼学琼林的看法

日期:

 2003/11/25 发言人:

 林杨  

主题:

 请教王教授对幼学琼林的看法!

!

 

内文:

 

王教授您好:

我们的读经幼儿园想排进幼学琼林的课程!

但是考虑到王教授似乎很少提到这本书,所以想请教王教授,对于这样的安排是否妥当,以及对这本书的看法。

希望能得到您宝贵的意见!

谢谢您!

PS:

目前我们一天排下来的课程有论语,莎诗,老子,和幼学琼林!

每堂课约40分钟!

日期:

 2003/11/27 发言人:

 王财贵

幼学也是好书。

天文地理人事义理皆备,是知识宝库,文艺资粮。

而文句对仗工整典雅,念起来也琅琅上口。

不过,此乃知识典故之作,非圣哲智慧之书。

以之为附带补充好玩调剂则可,不可以之为主,以致舍本而逐末也。

3、读说文解字的最佳时机?

同时是否还要让其进行经典移注的工作

文章主题:

读说文解字的最佳时机    

sp102345:

读诵说文解字是否需要背诵一定程度的经典后才开始,其标准为何?

季谦:

[这篇文章最后由季谦在2008/09/1804:

56pm第1次编辑]

本来,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三科,号称小学。

小学,古来有二义,

一、小人之学。

即是儿童要学的东西,如洒扫应对进退,也称小学。

此是「为人之始」的意思。

二、初学者之学。

即一个要进入「学问」(即解经)境界的人,所应做的学问,此是「基础学科」的意思。

小学即是解经的基础学科。

古人是为了「解经」而学小学。

现在,文字声韵训诂三学,都成为「专家学问」,在大学中文系开课。

其实,如果一个人,没有背多少经典在胸中,光有文字声韵训诂的能力,等于烧了锅,没有米,只有一把沙子,是没有大用的。

当然,处于现在这种经典沦丧的时代,只读白话文,是不大需要什么说文解字的。

不过,所谓开卷有益,知识愈多愈好,把它当作普通的读物读读,也有些用处。

所以不论是否读经,有人要读说文,当然很值得鼓励。

但说「读诵说文解字」,则不很正确,因为文字学是「用」的学问,是「技术性」的学问,不需要投下太多心力去「读诵」。

说文是字典,读它,主要在于理解,而不在于「诵」。

所以,要有相当理解能力时才读。

先用一些比较容易了解的文字(如山、水、鸟、虫等字),做做游戏,也很有富趣味,但不必当真,因为那里头没有大学问。

读经背经为要!

2008/09/1802:

40pm 

sp102345:

 对谢谢教授指点!

对一个已背诵四十多段经典的孩子,说文解字应是其奠定解经的最佳基石,

同时是否还要让其进行经典移注的工作?

季谦:

 [这篇文章最后由季谦在2008/09/1806:

05pm第1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sp102345在2008/09/1803:

13pm发表的内容:

说文解字应是其奠定解经的最佳基石,同时是否还要让其进行经典移注的工作?

一,一般来说,解经,主要是看注解。

第一要领是看重要的注解,其次是多看几家。

看注若能加上移注的工夫,会更扎实。

二,如果是第一个解经的人,「说文解字」或许是奠定其解经的最佳基石,但历史上的注解家已经都把他们文字学的功力融在其注解中了,所以我们后人要解经,不一定要自己从文字学一个字一个字开始。

何况说文解字是讲字的「初文初义」,文章中使用的字义,多已不是初文初义,而解经是依文脉解的,所以只要语文能力强,就可解经。

而语文能力强的人,对文字必敏感,也可以多少了解文字的初义引申义等(至于初文,则必需另外学「古文字学」才行)。

所以,说文解字不是吾人解经的必要学科。

它可以是个参考,就好比我们读书,身边备个字典,做做参考,但没有说不研究字典,就不能读书。

三,但如果要成为「解经」专家,即经学家,可能要自己重新从一个字一个字解起,那就必需研究说文,有高度的文字学能力。

当然,精细认识每个字,这个人可以叫做「小学专家」,进一步,可以懂经义,做个「经生」,但不一定成为思想家更不一定成为哲学家。

我推广读经的最高目的,是要培养几个思想家和哲学家。

四,你的孩子读了四十几段,如果是全国经典总会考的四十几段,记诵量已经在三十万字以上,如果孩子在十三岁以上,并且没太大兴趣于背书了,那就可以开始移注了。

但如果孩子还有兴致背书,则暂时不必管解经,多背些更好。

如把我编的经本都背完了,可以自己从选古文观止或昭明文选中选文章多背些,或者把整本「文心雕龙」背下来,那也是受用不尽的书。

五,开卷有益,读说文,总比读无聊的书还好。

但要读说文也不易,最好到大学中文系去听一年文字学的课,或者准备些文字学入门的书,先有个基础,看说文才能看进去。

六,我早就想编一本读经儿童可看的文字学的书,把文字学和解经结合起来,挑出一些常用的字,一个字一个字的说明,一面了解文字结构和初义,一面了解这个字在经文上各种意义。

——啊!

不可说太多,因为我答应读经朋友要编的书太多了,都没实现。

                              2008/09/1806:

01pm 

伯毅:

 谢谢先生!

这帖子让我想起以前也有位我熟悉的读经老师一直把认字当作关键,我觉得他说的也有道理,但还是有问题,因为那位老师就是很重视文字训诂的,把这个当作了重点。

我知其是有一层跳不出去,但我往上说他又会觉得我跳脱了他所要表达的原义,今日看到先生的解释,又使我明白透彻了些,又打开一条通路。

感恩!

  4、读经解经是否必须先学习精通“小学”

       -—读经与文字训诂学关系,讀經以明經為要为先

http:

//bbs.gsr.org.tw/cgi-bin/topic.cgi?

forum=6&topic=3759&replynum=last#bottom

文章主題:

三楚书院中华典籍文化基础讲座丛书

春秋遺民:

因老师不大上网,代为发帖。

《三楚书院中华传统典籍文化基础讲座丛书》导言

周祖庠

   (略)

季謙:

  

 見周祖庠先生此論,小大精粗,面面俱到,知其學問有本有源,可敬也.

 文中從小學(文字,聲韻,訓詁)講到大學(博文約禮,修已治人),其中有關讀經教學與經典解讀,有兩段意思略相衝突,須有善解才好:

 既云:

 --------------

 “小三角”是“大三角”的基础,“大三角”是“小三角”的“上层建筑”。

不通“小学”,则不可能真正通“经学”。

即不打好“国学基础”,则不可能学好“国学”诸如“哲学”、“史学”、“文学”、“语言学”等等学科。

所以,是凡中华国学工作者以及爱好国学的人们,都应该在“形、音、义;文、史、哲”这六个字上狠下工夫,掌握好这两个“三角形”。

有些学者对文、史、哲“经学”很有兴趣,然而又不愿意踏踏实实坐下来学习古汉字形、音、义“小学”,这叫作“舍本逐末”,最终是达不到目的的。

-------------------

 又云:

-------------------

 “或曰:

联文而后成辞,属辞而后著义,六书不明,《五经》不可得而诵也。

然则数千年来,诸儒尚无定论,数千年人不得诵《五经》乎?

故生当古学失传之后,六书、七音,天性自有所长,则当以专门为业;否则粗通大意而不凿,转可不甚谬乎古人,而《五经》显指,未尝遂云霾而日食也” ——章学诚《文史通义·外篇二·<说文>字原课本书后》

---------------------

 前段是作者總結清朝小學專家的意見,說小學為經學之基礎,不明小學,則不能明經學。

後段章學誠之意,是說讀經以明經為要,而不必要精通小學後,才可以明經旨,故小學宜視為專家之學,不必人人皆精到也。

 以吾之見,吾贊成章學誠之說。

蓋小學經兩千多年的累積,已相當繁瑣,大部份是不切實用的,專家專業之,可也。

蓋聖賢之經文,文豪之作品,其要妙者,其文字往往簡明可解,有相當高度之語文能力,皆能心領神會,非必精通文字聲韻訓詁而後能明也。

必待訓詁而後明者,往往皆小道小節耳,而且縱使費畢生之力,終於解出一兩字一兩句千古之謎,其義理與其他顯明之句,一定相通相同,並無關宏旨也。

 漢朝與清朝,是小學發達的兩個朝代,都是有歷史原因的。

漢人是處在秦火與楚火之後(秦火是指秦始皇焚書,楚火是指項羽火燒咸陽城,三月火不滅,咸陽宮闕夷為平地。

秦火所燒者是民間藏書,是暴;楚火所燒者是官方圖書館,是愚。

論古籍之湮滅,楚霸王是首惡,其罪在始皇十倍百倍以上),古籍散落,重新收拾,故版本訓詁之學甚為重要。

清人是因政府不許民間學者有思想,大興文字獄,令學者躲入故紙堆中,是人間悲劇也,而清人經長久之壓迫,如載震輩,竟自忘儒者之大任,乃以小學自詡,而薄宋明道學,是真數典忘祖胸無遠識之人,然此輩對小學既傾全生命數代而為之,於該範圍亦有炳赫之成就,足以供後世之讀書便,其於聖賢之學,亦有其功也。

 是故,今曰吾人生於千古之下,欲訓詁經文,以明經義,參用古人之成就,即綽綽有餘矣,不必人人重頭精研小學也。

須知小學甚煩瑣,用力多,而收功少,子夏云:

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所謂難能而不可貴,是以君子弗為也。

 又,周先生文中提到讀經之序,似偏重從蒙書識字開始,此恐受明滿清兩朝所限也。

如今吾人推廣讀經自論語始,識字自在其中,蒙學不必另立功課,一舉而數得矣。

故教童子讀經,似不必從三百千千始。

 2011/06/1502:

06pm 

季謙:

下面引用由春秋遺民在2011/06/1610:

31am發表的內容:

关于王教授的观点,不才以为:

.........

以上均为不才愚见,敬请批评指正。

多謝回應,受益良多,批評指正,愧不敢當。

亦云各抒己見,討論觀善以求其當而已。

以下愚意,則請指正也:

下面引用由春秋遺民在2011/06/1610:

31am發表的內容:

一、蒙学书籍,不仅是识字之书,更是培养儿童汉语语感的最佳读物!

...

所言誠有是者。

尤其處今語文教育大失其本之時,斯言更見憂世之意,發人深省。

章氏炳麟於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即體制小學白話文教育通行九年之後,曾改編三字經,有謂:

"余觀今學校諸生,幾並五經題名,歷朝次第而不能舉,而大學生有不知周公者。

乃欲其通經義知史法,其猶使眇者視跛者履也歟!

今欲重理舊學,使人誦詩書窺記傳,吾之力有弗能已。

若所以詔小子者,則今之教科書,固弗如三字經遠甚也。

此雖專舉三字經而言,擴而大之,諸蒙書亦當同功也。

故來文推介"蒙学书籍",在此只許兒童讀白話,不許讀古文之時代下,確有相當警示作用。

然若真以為蒙書是"培養兒童漢語語感的最佳讀物",其中所謂"最佳讀物"之判,則似未免於太過,有違孔子若有所譽,其有所試之旨。

蓋蒙書大體以易讀易解為準,易讀,則欲其琅琅上口,易解,則內蘊稍嫌淺陋。

欲其琅琅上口,則以短句押韻為之,而短句押韻,乃人工化語言,非自然語言也。

如果長篇而又自限於表述特定內容,如三字經千字文一類,要包天包地,則人工化太過之結果,雖在大家作手,未免湊字成句,依違成章,常有不得體之語句與結構。

若說作為兒童補充教材遊戲玩物,則可,若贊之為最佳讀物,恐不堪斯任也。

試想:

論漢語之美,三百千千,孝經弟子規之文,能抵唐詩三百首否?

能抵古文觀止否?

能抵詩經漢賦否?

能抵論孟老莊諸子否?

且自教育效能上說,是讀論孟老莊,然後易讀三百千千?

抑能讀三百千千而後易讀論孟老莊?

吾以為苟熟讀論孟老莊,則三百千千不理自會也。

又,熟讀論孟老莊,或以論孟老莊之字製卡而教認,其識字之功,亦不減於蒙書也。

蒙書當然可以選為兒童語文教材,效果比白話文好。

自古以來,尤其當今之世,白話文乃最劣之漢語教材,任一種古書,皆較之為優也。

故如對今人說宜蒙書,吾以為高矣妙矣,然不必以為識字及語感之最佳教材也。

若自蒙書讀起,漸及經典,猶恐誤了時光,何況念茲在茲以蒙書為重乎,恐其為過不在小也。

下面引用由春秋遺民在2011/06/1610:

31am發表的內容:

二、《三字经》: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小学”指的是朱熹编写的《小学》。

朱熹曰:

“后生初学,且看《小学》书,那个是做人的样子。

”关于识字,在“详训诂”句已说过。

...

"小學"一辭,自古以來,可有多解。

恐不必即指為朱子所編之小學一書。

朱子大學章句序云:

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

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已治人之道。

此序所述三代教育規模,實只是一理想中物,亦只舉其大略。

縱使真實如此,其小學課程,與朱子所編之小學內容,也相去甚遠。

其小學課程,均偏實用,而朱子小學一書,標立教,明倫,稽古,嘉言諸篇,內容豐富,寖寖乎一部禮教大全。

其所收文章,上自經傳諸子,下至歷代明賢文錄,非初學童子可以讀者。

且又有父子君臣夫婦喪祭諸禮,亦非入學童子之可知宜習也。

故三字經所云:

為學之初,先教小學,似不宜指為朱子之書。

如解為灑掃應對及日常書數訓練,或解為識字句讀訓詁等讀書之基本能力,以開正式讀書門徑,或較如實。

至於朱子“后生初学,且看《小学》书,那个是做人的样子。

”其小學明顯指他自編的小學一書。

然此中所謂"后生初學",應是對當時私塾已畢,年歲稍長,譬如欲進書院論學求道者而說。

蓋朱子以為後世教化陵夷,不僅大學廢弛,即小學亦不如古人之質真,此亦朱子作小學之由也。

小學,乃為彼時世人荒廢禮教而作,以補童蒙之闕也,故云:

"且看小學書","且看"二字,何等輕鬆,顯非謂五歲八歲初入學讀書之童蒙能爾也。

至若指小學為前所舉之詳訓詁明句讀之學,以接四書五經之學,由淺入深,似有所據。

然我以為童子初學,既以記誦為能,宜先給予記誦,而記誦,則不必先詳訓詁矣。

苟先詳訓詁,亦非如專家,在文字聲韻中講究也。

非不為也,是不能也。

 有人或指小兒亦能講一二三山水馬牛諸字,講以構字之法,是亦訓詁之道。

我則以為此說乃強辭以奪理,混漫學術之界線。

山水馬牛之教,謂之為遊戲播種可,謂之為"文字之學"則不可。

且如欲對幼兒之訓詁,亦皆就常見常用之語,作當文淺易之釋,非如專家之追根究柢,成體成系也。

而欲對常見常用之字詞作當文淺易之解釋,亦是隨機遊戲激發其興緻即可。

若莊重其事,恐兒童不受。

故所謂"詳訓詁"之詳,"明句讀"之明,皆不必太詳,不必太明也。

非不為也,是不能也。

故吾以為應趁彼年幼之大好時光,多教以熟誦經文,以備其他日積中既富,欲為小學,欲為大學,皆得心應手也。

下面引用由春秋遺民在2011/06/1610:

31am發表的內容:

三、王教授说:

“现在,文字声韵训诂三学,都成为「专家学问」”这其实是当代文化堕落的一种现象,像国学大师章太炎、陈寅恪等都是从小开始学《说文解字注》,这并不和读经背经矛盾,反而是互相促进互相补充!

...

讀經不會和任何學科衝突,只會提升各科的學習能力,包括數學自然科,何況是說文解字,當然和讀經不相衝突,而且可以互相補充,我並不反對文字聲訓詁之學,唯其中有先後本未之別耳。

小學成為專家學問,並不一定是墮落的現象,文化墮落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讀經,而不是三學不普及而列為專學所致。

考文字聲韻訓詁學問之興,本為解經,顧炎武以前大概如此,乾嘉之後,乃漸脫離解經而獨立成學,自號樸學,一門學問能獨立成學,代表此一學問之成熟,是可喜之事也。

自古以來確有以小學名家,而不可稱為"經學家"之人,清世中葉以後,此風尤盛,人才輩出,如段玉裁之於文字黃季剛之於聲韻等。

故我認為小學之成專學,是小學之可喜可賀,非文化墮落之象也。

文化墮落之象在不讀經。

如果讀經風氣再起,世人自然會因而多關注文字聲韻訓詁之學,後世有性情之偏好肯用煩頊工夫者,可能會再有文字聲韻訓詁之專家出現。

讀經風氣既衰,小學失其大用,更淪於冷僻之專家手裡,且將難出小學大師矣。

故吾人只一意向前推廣讀經,而較不措意於小學之興衰,蓋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此亦本末之辨也。

小學既是為了解經,如今讀經之人若能精通小學,兼成小學專家,於解經更形方便,當然更好。

但我前文以為,如一己不能從頭到尾精通小學,可用古來小學家之成果,其解經的效果相差應不致太大,一人之精力有限,或不能兼及,當善用工具也。

當然如有人自認為聰明絕頂,且精力旺盛,兼而能之,誰云不可?

然聰明用功欲如章太炎陳寅恪,恐不甚容易。

據聞陳寅恪小時過目不忘,能完全熟誦十三經及諸史作,且少時對說文等書下過苦功,於經傳諸史詩賦能字字精解,又遊學美歐諸國,通世界十九種語言,因讀書太多,倒致晚年目盲。

金岳霖回忆陈寅恪:

有一天我到他那里去,有一个学生来找他,问一个材料。

他说:

“你到图书馆去借某一本书,翻到某一页,那一页的页底有一个注,注里把所有你需要的材料都列举出来了,你把它抄下,按照线索去找其余的材料。

”寅恪先生记忆力之强,确实少见。

他博學之甚,讲到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居然考证出了那个在船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商人妇,祖籍何处,什么人种,什么年月、什么岁数入的妓院,在长安属第几流妓女,何时退居二线,何时嫁与做何生意的商人,属于二房还是三房,是妇人还是妾身,等等。

因為研究這些雞毛蒜皮之事,文革時,被指為頹廢無用之學,居然也成其罪狀。

我以為今人有陳氏之聰明與愛好,可效陳氏之專精。

若無此聰明與愛好,恐泥於小道也。

陳寅恪已能博學矣,學界一直期待陳氏能著作如中國通史世界通史一類之書,以為必有大補益於後世。

陳氏卻花十餘年功夫寫作柳如是別傳,論再生緣等書,終無見高識遠之作傳世,含其學問而死,亦云悲哉。

世間之為學者,聰明才智過人之士,往往因博雅而博雜,因博雜而博辯雜耍,以之自樂,以此相往來,尤其走入小考據一途,斯乃清平盛世遊手好閒之業,內無關乎誠意正心,外無益於國運民命,非聖人之道,莊子云:

天選子之形,子以堅白鳴,亦學問之失其本也。

今世若出人才,吾不願人才之若此也。

下面引用由春秋遺民在2011/06/1610:

31am發表的內容:

四、王教授说:

“我推广读经的最高目的,是要培养几个思想家和哲学家。

”,很令人感佩。

不才以为中国想要出大思想家大哲学家,恐怕非要过解经这一关,因为需要从经典中汲取养分。

一个中国的思想家哲学家如果经义都不明,恐怕也难成大器。

"...

文謂:

"中国想要出大思想家大哲学家,恐怕非要过解经这一关,因为需要从经典中汲取养分。

"此乃必然之取徑也,此言誠是也。

然又謂:

"一个中国的思想家哲学家如果经义都不明,恐怕也难成大器。

"則或推之太過矣。

以文脈觀之,言下之意以為思想必須通經,而欲通經必先專研小學,若不專精於小學,則必訓詁不明,則不能通經。

孔子云:

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怎麼一個中國哲學家會連經義都不明呢?

要過解經之關,必須是小學專家才能通過嗎?

古人以文字記錄其事其思,其意旨皆本欲其顯明而傳世,尤其光明正大之文,皆如此,故苟稍有閱讀能力者,四書五經不用另加訓詁,已能解其泰半,君子於是可以立志,豪傑於是可以向道,且讀書之道,是以明者以照不明者,不必專注其意於難處也。

朱子所謂先其易者,後其節目,故將愈讀愈明,何況再輔之以專家之注疏,何須有於難?

唯有因上古時代文字記錄不便,及後世或自以為聰慧之人欲逞狡黠之技,或處在殘忍之世為避文字之禍,而有若干屈折難解之句,須要博雅之家方能考索究竟。

然畢竟此種文句是少數,且此少數,如尚書之經,墨經之論,義山之詩,經古人一再稽辨,大體已粲然於世,其尚有零言半語未得解者,料吾等今世以及後世,欲更得解人,恐不易易,縱能費畢生幾世之力,終解之,亦無甚大用也。

朱熹陽明,不以小學名,而皆為思想哲理之家,清人既以為彼不明小學,而鄙視之,故勿論。

董仲舒,賈誼,劉向,揚雄,亦學問家也,皆生在許慎之前,斯時並無所謂文字之學。

孔子及其弟子也未聞有所謂文字聲韻訓詁之學,豈皆不明經義乎?

故說欲通經義,需先識字,能曉文意,那是當然的,是不必強調的。

但懂文意的能力,在一個飽讀詩書的人來說是不難的,一般人只要多讀書,有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