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docx
《194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4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94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4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维生素K
达姆
HenrikCarlPeterDam
丹麦
哥本哈根工艺研究所
1895年—1976年
发现了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
多伊西
EdwardAdelbertDoisy
美国
圣陆易斯大学
1893年—1986年
1929年达姆研究母鸡是如何合成胆固醇的问题。
在实验中,他用合成的食物来喂养母鸡,在这种条件下,母鸡的皮下和肌肉内出现了细小的出血点。
这种出血现象似乎表明母鸡得了坏血病,因此他在食料中添加了柠檬汁,他所采用的这种治疗方法,是一个半世纪前由林德首先提出的。
但这无济于事。
于是,达姆试用别的食物添加剂,他把各种维生素分别加入食料中,这些维生素自从艾克曼时代以来,已被发现是食物中的痕量重要成分。
结果毫无作用,因此他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
还有一种迄今未知的维生素。
因为这种维生素似乎是血液凝结所必需的,所以他称之为“维生素K”,之所以这样命名,是由于在德文中“凝结”一词的拼法为“Koagulation”。
多伊西由于进一步发现维生素K以及其结构和生理作用,而与亨利克·达姆共同获得194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4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单根神经纤维截然不同的功能研究
厄兰格
JosephErlanger
美国
华盛顿大学
1874年—1965年
伽赛尔
HerbertSpencerGasser
美国
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
1888年—1963年
1900年厄兰格进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生理教研室,之后他又到威斯康星大学新建的医学院任生理系主任。
伽赛尔即是他的学生之一,并在此与他协作。
20世纪20年代他们研究神经纤维的电学性能,得出了非常精确的数据。
他们并未采用艾因托文所应用的高敏感度示波器,而是应用布劳恩的示波器来放大所检测的电流。
他们应用这种方法测出不同的神经纤维是以不同的速度来传导冲动,传导的速度与纤维的粗细成正比。
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青霉素以及它对多种传染性疾病的治疗作用
弗莱明
SirAlexanderFleming
英国
伦敦大学
1881年—1955年
钱恩
ErnstBorisChain
英国
牛津大学
1906年—1979年
弗洛里
SirHowardWalterFlorey
英国
牛津大学
1898年—1968年
弗莱明在研究细菌时发现,在只接种了葡萄球菌的培养基上,竟然长出了青霉。
当他正在为培养基受到霉菌的污染而懊恼时,一个偶然的现象引起他的注意:
培养基的其余部分都布满了葡萄球菌的菌落,只有青霉菌菌落的周围没有葡萄球菌的菌落。
这是为什么呢?
弗莱明经过深入的研究发现,青霉能够产生一种杀死或抑制葡萄球菌生长的物质,他把这种化学物质叫做青霉素。
后来,钱恩在牛津调查研究弗莱明关于溶菌酶的发现时,偶然发现了弗莱明对青霉素所进行的研究。
他告诉了弗洛里,于是他们一起开始对青霉素进行探索。
弗洛里早年研究细菌和霉菌分泌的抗生物质,1939年以后与钱恩等人从化学﹑药理﹑毒理等方面系统研究青霉素。
1941年用青霉素治疗9例人类细菌感染取得成功。
194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X线照射引起基因突变
缪勒
HermannJosephMuller
美国
印地安那大学
1890年—1967年
自发突变是一种频率很低的突变,仅靠自发突变无异于守株待兔。
缪勒通过一系列实验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用较高剂量的X射线处理精子,能诱发生殖细胞发生真正的基因突变。
在用X射线处理果蝇的同时,再以数千个未经处理的果蝇作为对照,除基因突变外,X射线也能造成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次序重新排列,且这种情况占有很高的比例,还能造成较大片段的染色体畸变,如缺失、断裂、易位、倒位等。
X射线处理并非是使该染色体上存在的全部基因物质都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常常只影响到其中一部分。
受处理的基因复制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代基因,往往只有其中一个发生突变,似乎表现出某种滞后效应,X射线处理并未显著提高回复突变率。
这说明诱变的发生也是随机的,诱变剂并不对已发生突变的基因青睐有加。
用不同剂量的X射线,在生命周期的不同时刻和不同条件下处理果蝇,将得到不同的结果。
缪勒的工作表明,在使用剂量的范围内,隐性致死因子并不直接随所吸收的X射线的能量而变化,而是更接近于随能量的平方根变化。
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发现蛋白酶可以被结晶
制备了结晶状态的酶和病毒蛋白质
萨姆纳
JamesBatchellerSumner
美国
康奈尔大学
1887年—1955年
诺思罗普
JohnHowardNorthrop
美国
洛克菲勒医学研究院
1891年—1987年
斯坦利
WendellMeredithStanley
美国
洛克菲勒医学研究院
1904年—1971年
诺思罗普主要研究酶的离析与结晶化问题,首选离析出细菌病毒,确定酶的核蛋白性质与化学反应规律,第一个在实验定制备出胰蛋白酶。
1941年获结晶状白喉抗毒素。
斯坦利主要研究病毒学。
1935年首次获得病毒结晶体,证明病毒是蛋白质的。
1936年从结晶病毒中离析出核酸,还对流行性感冒、病毒变种及繁殖进行了大量研究。
20世纪20年代,许多生物化学家认为酶是附着在胶体上的低相对分子质量物质,而萨姆纳则相信酶是蛋白质。
斯坦利从1917年开始用刀豆粉为原料,分离提纯其中的脲酶。
1926年他成功地分离出一种脲酶活性很强的细小晶体,并经各种试验证明这些细小晶体是蛋白质。
这是生物化学史上首次得到的结晶酶,也是首次直接证明酶是蛋白质,推动了酶学的发展。
1937年他又得到了过氧化氢酶的结晶,还提纯了几种其他的酶。
194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糖原的催化转变过程
发现了垂体激素在
糖代谢中的作用
胡赛
BernardoAlbertoHoussay
阿根廷
生物学和实验医学研究所
1887年—1971年
正常人体血糖浓度维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这对保证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利用非常重要,特别是脑组织,几乎完全依靠葡萄糖供能进行神经活动,血糖供应不足会使神经功能受损,因此血糖浓度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正常水平是极为重要的。
正常人体内存在着精细的调节血糖来源和去路动态平衡的机制,保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是神经系统、激素及组织器官共同调节的结果。
神经系统对血糖浓度的调节主要通过下丘脑和自主神经系统调节相关激素的分泌来合成的。
激素对血糖浓度的调节,主要是通过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及甲状腺激素之间相互协同、相互颉颃以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
肝脏是调节血糖浓度的最主要器官。
194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DDT对一些节肢动物的高效接触毒性
米勒
PaulHermannMüller
瑞士
巴塞尔J.R.Geigy染料制造公司实验室
1899年—1965年
在化学公司,米勒的工作一是合成新的杀虫剂,从事化学合成研究;二是检查合成新药是否具有杀虫效果,即从事生物学实验。
他发现DDT是其中最有效的杀虫剂。
虽然DDT的母体在上个世纪就已经被合成了,但其生物活性却是米勒首次发现的。
DDT的合成及其触杀作用的发现,是米勒对人类的贡献。
DDT在防治植物虫害以及人体免遭节肢动物传播疾病方面发挥了巨大威力。
1948年诺贝尔化学奖
表彰他在电泳和吸附层析方面的研究,
特别是发现了天然状态下的血清蛋白
梯塞留斯
ArneWilhelmKaurinTiselius
瑞典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
1902年—1971年
梯塞留斯1925—1932年在乌普萨拉大学研究电泳方法,用以分离悬浮液中电荷不同的蛋白质成分,并于1930年获得博士学位,此后留校任教。
曾到普林斯顿大学进修学院从事研究工作。
1937年回乌普萨拉大学任生物化学教授,他用电泳法分离了血清中化学构造相似的蛋白质成分。
1940年研究用吸收层析法分离蛋白质及其他物质。
194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间脑调节内脏活动的机能
赫斯
WalterRudolfHess
瑞士
苏黎世大学
1881年—1973年
发现了前额叶切除对某些
精神病的治疗价值
莫尼兹
AntonioCaetanoDeAbreuFreireEgasMoniz
葡萄牙
里斯本大学
1874年—1955年
赫斯初为眼科医师,后转而研究生理学,对自主神经系统发生兴趣。
他用小电极刺激或破坏猫和狗脑的某些特定部位,发现自主功能的中心位于脑底部——延髓、间脑,特别是下丘脑。
他把每一种功能的控制中心定位得极为精确,只要刺激猫下丘脑的某一固定点,就能使猫表现出遇到狗时那样的行为模式。
莫尼兹曾经注意到,在埃及的木乃伊中,不知道为什么,有几具的头盖骨上有洞。
为此,他仔细查阅了有关资料,得知是治疗癫痫病留下的痕迹。
另外,有些外伤患者,在极偶然的情况下不得不切除脑前叶的外侧面。
他发现,这些人手术后比受伤前变得温顺多了。
根据这些事实,莫尼兹对那些性格异常的慢性精神分裂症和严重强迫症的患者,实施了脑前叶白质切除手术。
经过手术后,这些患者无不变得非常驯良和温顺。
这种被人们称为“脑白质切除法”的手术曾风行一时。
195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结构和生理作用
肯德尔
EdwardCalvinKendall
美国
罗切斯特梅欧诊所
1886年—1972年
赖希斯坦因
TadeusReichstein
瑞士
巴塞尔大学
1897年—1996年
亨奇
PhilipShowalterHench
美国
罗切斯特梅欧诊所
1896年—1965年
1930年,一位名叫哈托曼的人患了阿狄森病,若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必将衰竭死亡。
医生用牛犊的肾上腺皮质提取液挽救了这位患者的生命。
人们给这种提取液中的有效成分取名为皮质激素。
肯德尔看到这篇报道后,马上着手进行分离提纯皮质激素的试验。
为了保证提取原料的来源,他与从前工作过的帕克·戴维斯制药公司签订了合同,把该公司用于提取肾上腺素的副肾中的皮质部分留给肯德尔实验室使用。
他们一共用了近3万kg的副肾。
经他分离提纯的皮质激素是一种脂溶性化合物与具有高度亲水性的类化合物的混合物。
他从这种混合物中分离出8种化合物。
他认为,其中化合物质E的皮质激素活性最大。
就在这个时候,瑞士的赖希斯坦因从皮质激素中分离出了26种化合物,并且明确了其中11种化合物的结构,远远领先于肯德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肾上腺皮质提取液曾被用于小型试验,结果发现,该物质可以大大提高人的抗氧能力。
于是,美国马上以国家级规模大力开发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研究。
由肯德尔博士负责。
尽管在化合物结构的研究上输给了瑞士的研究小组,但这次有大制药公司加盟,并且列入了国家级项目,肯德尔下决心一定要取得胜利。
遗憾的是,这次还是让对手抢了先。
不过由于合成步骤复杂,提取率在千分之一以下,其实用意义并不大。
肯德尔马上又转而研究皮质激素的工业性生产。
在麦尔克制药公司的支援下,他终于制成了900g肾上腺皮质激素。
药是合成出来了,但只有和他在同一机构从事关节炎研究的亨奇博士申请做临床试验。
亨奇博士的关节炎患者得到一天一次肌肉注射100mg的皮质激素的试验性治疗,结果患者的病状有了明显改善。
这距离肯德尔分离出皮质激素的化合物E(后认定就是可的松)已经整整过去8年了。
第二年,肯德尔与实施临床试验的亨奇博士以及瑞士的竞争对手一起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有关黄热病和如何预防的发现
蒂勒
MaxTheiler
南非
洛克菲勒基金会医学和公共卫生部实验室
1899年—1972年
黄热病是一种曾广泛流行于西南欧洲沿海地区、美洲大部分地区和西南非洲地区的恶性传染病。
蒂勒出生在南非,所以能够深切地感觉到黄热病带给人类的恐惧。
蒂勒从开普敦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先在哈佛大学学习,然后受邀到黄热病研究中心洛克菲勒研究所继续从事研究。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除人以外,只有猴子对黄热病病毒具有感受性,所以全部用猴子做实验。
由于猴子的数量有限,使得研究进展非常缓慢。
蒂勒为了推动黄热病的研究,考虑用价格便宜、数量大的白鼠代替猴子作实验动物。
经反复筛选、比较,最后决定采用白鼠脑内注射法使其感染上黄热病。
用这种方法,蒂勒获得许多有关黄热病疫苗的第一手资料。
在解决了研究手段后,蒂勒又开始研究开发黄热病疫苗。
他用各种生物组织细胞做继代培养,了解培养后的病毒的毒性情况,最终得到了人们称之为17D变异株的黄热疫苗。
为了保险,他又用鸡的脑组织为17D变异株进行了200代以上的继代培养,确认病原毒性的确不会恢复,这样才彻底完成了黄热病疫苗的研究课题。
195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链霉素——第一个有效治疗肺结核的抗生素
瓦克斯曼
SelmanAbrahamWaksman
美国
新泽西州新布朗茨威克市卢特格斯大学
1888年—1973年
自学生时代起,瓦克斯曼就对放线菌的生态学和分类学产生了兴趣,收集了许多放线菌。
一天,他听到有关弗莱明发明青霉素的故事。
他想,不知自己收集的放线菌是否具有青霉素那样的抗菌物质?
于是他模仿弗莱明的研究程序,先后发现了20多种抗菌物质,其中链霉素对抑制结核菌非常有效。
195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三羧酸循环
克雷布斯
HansAdolfKrebs
英国
谢菲尔德大学
1900年—1981年
发现了辅酶A和它在调节新陈代谢
中的重要作用
李普曼
FritzAlbertLipmann
美国
哈佛医学院
1899年—1986年
克雷布斯首先发现食物在体内是按F、G、A、B、C、D、E这样一个顺序变化的。
再仔细了解从A到F这些化学物质,发现E和F之间断了链。
如果E和F之间存在一种X物质,那么,这条食物循环反应链就完整了。
他马上集中精力,全力寻找X物质。
4年后终于查明,X物质就是如今放在饮料中作为酸味添加剂的柠檬酸。
他完成了食物的循环链,并且将它命名为柠檬酸循环。
克雷布斯的循环理论解释了食物在体内进入柠檬酸循环后,按照A、B、C、D、E、X、F、G的顺序循环反应,最终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他的伟大不仅仅是发现了几个化学物质的变化,而且在于将每一个活的变化整理出来,找出了可以解释动态生命现象的结构。
李普曼1932—193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工作时,始终围绕着糖酵解的关键产物——丙酮酸的氧化进行研究。
曾证明丙酮酸的氧化和脱羧必须有维生素B1参加。
1941—1957年,李普曼在麻省总医院工作,在这里他发现了辅酶A。
他经过长时间反复研究后发现:
在同ATP偶联的乙酰基传递系统中存在着一种热稳定因子。
李普曼预感到有希望发现一种新的辅酶,而且它可能含有B族维生素。
他制备了含有这种热稳定因子的纯制剂送给熟悉B族维生素的实验室去分析,并没有找到任何一种已知的B族维生素。
李普曼又推测新辅酶很可能含有不久前发现的泛酸。
1945年把新辅酶命名为辅酶A(CoA),意思是乙酰化反应的辅酶。
从此在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随后围绕辅酶A他又作了大量的工作:
研究辅酶A的性质,证明辅酶A在生物体中普遍存在,证明ATP是生化能量的普遍载体,这对阐明各种分解代谢和生物合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脊髓灰质炎病毒能够在多种组织培养物中生长
恩德斯
JohnFranklinEnders
美国
哈佛医学院
1897年—1985年
韦勒尔
ThomasHuckleWeller
美国
波士顿儿童医学中心
传染病研究部
1915年—2008年
罗宾斯
FrederickChapmanRobbins
美国
克利夫兰西部储备大学
1916年—2003年
三人都是美国细菌和病毒学家,因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能够在多种组织培养物中生长,共同获得195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由于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嗜神经性,先前的医学界普遍认为其不能在神经以外的组织繁殖。
恩德斯等人的研究推翻了此观点,证明脊髓灰质炎病毒可以在人的皮肤、肌肉、肠和肾组织、成人的睾丸、宫颈癌的上皮细胞等多种非神经组织中生长,并发明了非神经组织病毒培养法,使得科学家在显微镜下就可以观察到病毒对组织细胞或上皮细胞的破坏过程,对病毒的分离、鉴定、变异和疫苗的研制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1949年恩德斯成功地使脊髓灰质炎过滤性病毒等在培养细胞中繁殖,发现了细胞致病效应,成为近代过滤性病毒研究之开端,也是开发有效的脊髓灰质炎过滤性病毒疫苗的重要转机。
195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氧化酶的本质和作用方式
西奥雷尔
AxelHugoTheodorTheorell
瑞典
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医学研究所
1903年—1982年
1930年始,西奥雷尔首先研究肌肉中具有生物活性的输氧蛋白质——肌红蛋白,并很快在这项难度很大的研究中初露头角。
他不仅弄清了肌红蛋白与血红素在结构和功能上极为相似,还指出了它们在呼吸和贮存氮气的能力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他用自己设计制造的电泳仪,结合超离心方法,证明他首次得到的黄素酶是均一、纯净的。
然后,他又成功地可逆地把这个酶分成两部份——黄色的辅酶和无色的蛋白质。
当它们单独存在时都没有活性,合在一起时活性恢复,在生物体内起摧化作用。
西奥雷尔的成功一时轰动了整个生物学界,传遍了全球。
他研究的对象——氧化酶,其功能是帮助活性物质利用氧。
他和同事精确测定了在非常稀的溶液中酶促反应速度的常数,确定了辅酶中的磷酸是连到酶蛋白的一级氨基,亚氨基是连到酪氨酸残基的酚羟基上的。
这一工作,使人们对黄素酶的了解更加清晰。
1935年西奥雷尔深知弄清生物细胞如何利用氧的问题,仅仅有黄素酶方面的工作是不够的。
为此,他又把注意力放在研究细胞呼吸链中传递氢的重要物质——细胞色素C上面。
尽管对这种物质的研究19个世纪已经开始,但提纯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他在研究中不断改进设备,提高实验技术,逐步纯化了细胞色素C。
195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有关心导管术和循环系统病理变化的发现
库南德
AndréFrédéricCournand
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心肺实验室
1895年—1988年
福斯曼
WernerForssmann
德国
美因兹大学
1904年—1979年
理查兹
DickinsonW.Richards
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
1895年—1973年
当时,心脏病是所有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为寻求一种新的有效方法来治疗心脏病,1929年福斯曼尝试切开肘窝静脉,将一根细长的管子导入自己的心脏,以观察心脏各腔室内压力的变化及心脏排血功能的情况,并冒着生命危险,带着插入心脏的导管,到放射科请人替他拍了一张X线片。
这是世界上第一张心脏导管的X线片,从此也开创了介入放射技术治疗心脏病的先河。
195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有关抑制某些身体物质的功能(尤其是对血管系统和骨骼肌肉的功能)
的合成化合物的发现
博韦
DanielBovet
意大利
罗马公共卫生高级研究所
1907年—1992年
将新药的化学合成实验和药理实验合并起来,并做出获奖成果。
博韦是继高尔基之后又一个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意大利科学家。
博韦在药物学方面的成就,用他自己的总结来说,是分别在“同配”和“竞争”两个对立面上的成就。
所谓“同配”,就是某类活性物质的同类或分子上的同形。
所谓“竞争”,就是颉颃。
这种思维方法是他在药物化学研究中形成的,反过来又指导他进一步的药物学研究。
1957年诺贝尔化学奖
对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的研究
托德
SirAlexanderR.Todd
英国
剑桥大学
1907年—1997年
托德最大的贡献是对核酸、核苷酸及核苷酸辅酶的研究:
建立其连接方式;指出在核酸里,一个核苷酸核糖与另一个核苷酸核糖由一个磷酸连接起来;核酸就是用这种方式把许多核苷酸连成一个长链的结构。
托德发现了维生素B1、维生素B12、维生素E的化学结构,证明大麻植物可用于生产麻醉剂,研究磷酸盐生物反应机理及生物颜料等问题。
195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有关基因重组和细菌遗传
物质结构的发现
莱德伯格
JoshuaLederberg
美国
威斯康星大学
1925年—2008年
比德尔等通过果蝇复眼色素的研究和脉孢菌的营养缺陷型的研究,于1941年提出了“一个基因一种酶”假说。
这一假说揭示了基因的基本功能。
他所使用的营养缺陷型研究方法,以后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代谢途径和发育途径的研究。
莱德伯格采用大肠杆菌的营养缺陷型发现了细菌的遗传重组,从而开辟了微生物遗传学研究的广阔领域。
因此,无论在概念上还是在方法上,“一个基因一种酶”的假说及工作,是分子生物学的重要基础之一。
1958年诺贝尔化学奖
测定了胰岛素的分子结构
桑格
FrederickSanger
英国
剑桥大学
1918年—
桑格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主要研究蛋白质的结构。
经过多年的研究,他找到一种试剂,名为2,4-二硝基氟化苯(桑格试剂),用以测定胰岛素的分子结构,获得成功。
后10年中,他应用逐段分解和逐步递增的方法,测定出胰岛素两条肽链分别含21个和30个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和位置,于1955年测定了胰岛素的一级结构。
195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RNA和DNA的生物合成机理
奥乔亚
SeveroOchoa
美国
纽约大学
1905年—1993年
科恩伯格
ArthurKornberg
美国
斯丹福大学
1918年—2007年
由于沃森和克里克所作的工作,20世纪50年代的生物化学家们有很多人起而探索核酸,就像十年前纷纷研究辅酶,二十年前围绕着维生素进行研究一样。
核酸是一个复杂的大分子,它是由含磷酸根的,称为核苷酸的长链所组成。
莱文曾证明RNA和DNA是由四种不同类型的核苷酸组成的。
机体显然是能由核苷酸制成核酸的,而且要完成这一步,酶是必不可少的。
1955年奥乔亚从一种菌株分离出了这种酶,并让它同加有第二个磷酸根单元的核苷酸起反应,如果能将这种核苷酸串联起来,则预计会形成RNA分子。
在有酶参与的条件下,培育核苷酸的结果是黏性发生惊人的增长。
溶液变稠而成糊状,这是一个相当好的迹象,它标志着长而细的RNA分子已经形成。
奥乔亚合成的RNA不同于天然的RNA,其间的差别是颇为有趣的。
在天然的RNA中,四种核苷酸中的每一种都是存在的,而奥乔亚能以一种核苷酸构成合成的RNA,这种合成的RNA中是由这一种核苷酸无穷尽地重复构成的。
次年,科恩伯格扩展了奥乔亚的工作并合成了DNA。
196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获得性免疫耐受
伯内特
SirFrankMacfarlaneBurnet
澳大利亚
墨尔本大学
1899年—1985年
梅达沃
PeterBrianMedawar
英国
伦敦大学学院
1915年—1987年
梅达沃在牛津大学学习动物学,毕业后,在诺贝尔奖获得者弗洛里博士指导下从事病理学研究,从此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梅达沃受政府委托,研究烧伤病人的植皮手术,为此,他必须与外科医生合作,共同研究。
在研究中,他注意到第二次的植皮比第一次的植皮脱落得更快。
这个现象对外科医生来说是众所周知的,不是什么新鲜事。
可梅达沃觉得很奇怪。
这以后,梅达沃才真正开始了皮肤移植的研究,直到用兔子和白鼠做试验,发现了免疫耐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