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资料汇编 全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303422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7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资料汇编 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资料汇编 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资料汇编 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资料汇编 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资料汇编 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资料汇编 全册.docx

《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资料汇编 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资料汇编 全册.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资料汇编 全册.docx

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资料汇编全册

 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资料汇编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一课程标准之内容标准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4)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5)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6)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7)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8)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9)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10)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11)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12)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3)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14)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15)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二教材主要知识点汇编

1.在我国发现的早期人类中:

云南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约170万年。

北京人能直立行走,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会制造工具,能使用天然火,还有了简单的语言。

山顶洞人的模样已和现代人差不多,能人工取火。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在长江下游的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稻谷和稻壳,河姆渡人居住在干栏式房屋里;我国是世界是最早种植粟和蔬菜的国家。

在黄河中游的半坡遗址中,出土了一些粟粒和菜籽,半坡人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

他们之间的不同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3.炎帝、黄帝为华夏族的祖先。

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被称为“人文初祖”。

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首领是通过公共推举、首领让贤的方法产生的,历史上称为“禅让”。

4.我国第一个王朝是禹建立的夏。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禹死后,儿子启继承王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西周为控制全国广大地区,实行分封制,还规定天子、诸侯等职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5.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它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商、周时期,一些青铜器上刻有文字,这种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是研究商周历史的珍贵资料。

6.中国古代青铜艺术产生和发展于夏、商时期,晚商至西周时期走向鼎盛。

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人们称夏、商、周时期为青铜时代。

7.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晋文公和楚庄王先后成为中原霸主;晋楚争霸时,在城濮之战中,晋文公“退避三舍”大败楚军;楚庄王曾经问鼎中原,最终一鸣惊人。

8.战国时著名的战役有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涌现出著名的军事家孙膑、白起等。

9.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也已使用牛耕;战国时铁农具和牛耕得以推广,我国进入铁器时代。

10.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最著名的水利工程,它消除了岷江水患,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2000多年来,它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和运输的巨大作用。

11.春秋晚期的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主张人们相互爱护,反对暴政。

其思想核心是“仁”。

孔子整理了《诗经》,编订了《春秋》,其言行被弟子编成《论语》一书。

他兴办私学,广收学生,主张因材施教。

12.战国时期,社会发生急剧的变化,许多思想家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使学术思想空前活跃起来。

儒家代表有孟子和荀子。

孟子认为“民为贵”、“君为轻”,主张“仁政”。

墨家学派的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选举贤能,提倡节俭。

道家学派的庄子抨击不合理现象,认为人不能战胜自然。

法家代表韩非子主张改革、君主集权,还主张以法治国。

13.秦王嬴政灭六国,完成统一,于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局面。

14.秦末农民起义时,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以少胜多,消灭秦军主力。

秦朝灭亡后,汉王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进行了四年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15.西汉建立后,社会十分贫困,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减轻刑罚,使社会秩序逐渐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16.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开发。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这是新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运出,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南亚和西亚,再转运到大秦,形成著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17.西汉末年,佛教由中亚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东汉时期道教兴起,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奉老子为教主。

18.为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它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19.商鞅变法

(一)原因(背景):

①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生产力显著进步。

②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获得政治权利,废除贵族特权。

③各国争雄的压力。

(二)目的:

富国强兵

(三)内容:

①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努力种田织布的免除徭役;奖励军功,贵族没有军功就没有特权;③推行县制。

(四)影响:

商鞅变法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成功原因:

①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②秦孝公的支持;③商鞅思想先进,措施正确,取信于民,敢于同顽固势力作斗争。

20.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影响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一)政治上: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

①创立皇帝制度,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②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合称“三公”,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监察。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中央和郡县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

(二)经济文化上:

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和文字。

这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三)思想上:

实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给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巨大损失。

(四)军事上:

修长城,御匈奴;开灵渠,征越族。

21.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汉武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在位时,西汉王朝达到鼎盛,实现了经济、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

(政治一统于皇帝;思想文化一统于儒家学说;经济上一统于国家)

(一)政治上:

通过颁布“推恩令”和削夺列侯爵位,彻底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二)思想文化上:

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兴儒学教育,任用儒生做官。

(三)军事上:

多次大规模反击匈奴。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基本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

(四)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一课程标准之内容标准

(1)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3)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4)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5)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6)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7)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8)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9)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10)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11)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12)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13)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14)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15)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16)知道《九章算术》,讲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17)知道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等名医名著。

(18)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重要著作。

(19)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0)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1)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22)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23)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

(24)以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25)说出《史记》《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26)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二教材主要知识点汇编

1.我国古代盛世局面有:

隋文帝的开皇之治,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

其共同表现是:

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社会安定,民族关系相对和睦,对外交往频繁,科技文化繁荣。

形成的共同原因:

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辛苦劳动,统治者励精图治等。

2.唐朝与吐蕃的关系以和亲与会盟两种形式为主。

唐太宗时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入藏后,唐蕃“和同为一家”了;唐蕃会盟碑至今仍屹立在拉萨大昭寺前,成为汉藏团结友好的象征。

3.唐朝农业生产发展迅速,生产工具改进,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

4.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交往盛况空前。

唐朝在广州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

日本先后13次派出遣唐使到唐朝;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著有《大唐西域记》。

5.宋朝经济的发展:

农业:

发明新农具“秧马”,出现牛转翻车。

原产越南的占城稻由福建推广到江淮一带。

手工业:

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造船业首屈一指,装有指南针。

6.宋朝商业发展,城市繁荣。

表现在。

①北宋时:

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②北宋都城东京、南宋都城临安是闻名世界的大城市;城市中已打破居民区和商业区的界限;还有专门娱乐的场所“瓦肆”。

③海外贸易兴盛,泉州、广州、明州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

7.元朝设立宣政院,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

清朝前期统治者加强对西藏管辖:

①顺治、康熙先后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由此确立了中央政府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②雍正时,设驻藏大臣;③乾隆时,创立“金瓶掣签制”,明确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这些措施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8.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岛);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帝于1684年设台湾府,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海防巩固。

9.政治制度:

西周为控制全国广大地区,实行分封制。

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推行县制。

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央设“三公”;地方推行郡县制。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元朝疆域辽阔,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建立了行省制度。

10.唐太宗时“贞观之治”的含义(表现)及形成原因

(一)含义:

“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力强盛,民族关系相对和睦,对外交往频繁,科技文化繁荣的盛世局面。

(二)原因:

(1)隋朝创建的重要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和经济繁荣为其打下了基础。

(2)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励精图治,采取一系列措施:

①政治上:

A.知人善任,重视纳谏;B.沿用隋朝三省六部制,并增加宰相人数;C.合并州县,精简机构。

(★★B的作用:

既防止宰相专权,又集思广益,减少政策失误。

C的作用:

节省财政开支,提高行政效率。

②经济上:

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多次减免租税,保证农民的土地和耕作时间,还大力提倡节俭。

③教育上:

完善科举制度,大兴学校。

④民族关系上: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恩威并施。

⑤外交上:

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3)国家统一安定,人民的辛勤劳动。

11.武则天其人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她重用人才,首创殿试、武举和“自荐”求官制度。

她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鼓励发展农桑,把土地开垦和粮食生产情况作为考查地方官员的重要依据。

还下令减轻徭役。

在位期间,经济继续发展,为唐朝走向全盛奠定了基础,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

12.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及其表现

(一)原因:

①唐太宗、武则天时打下的基础。

②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励精图治。

A.他选贤任能,任用德才兼备的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为相;B.大力发展生产,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C.整顿吏治,严格执法;D.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③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辛勤劳动。

(二)表现:

开元年间,社会稳定,经济空前繁荣,国力强盛,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13.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一)发展历程:

①隋文帝时,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开科举制的先河;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②唐朝时,科举制度得以完善,常设科目是明经科和进士科。

明经科主要考儒家经典;进士科是唐朝科举最重要的科目,主要考诗赋和政论,难度很大,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径。

③明清时,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

④1905年,清政府废除历时1300多年的科举制。

(二)影响:

①科举制打破了门第限制,给一般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

②使选官权力集中到中央,为统治者吸收、笼络人才拓宽了道路。

③使大批人才脱颖而出,这是隋唐时出现繁荣昌盛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明清的八股取士加强了君主专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

14.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时间及表现

(一)原因:

①唐末、五代以来,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生产经验、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

③南方自然资源丰富,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相对优越。

④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共同开发了江南。

(二)时间:

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三)表现:

①人口数量:

宋初,南方人口是北方的两倍多。

②财政收入:

北宋时,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

③粮食产量:

南宋时,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太湖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

15.元朝的统治

(一)巩固统一、发展生产的措施

政治上:

①建立行省制度;②中央设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和西藏军政事务,西藏正式成为我国行政区域;③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台湾)。

经济上:

重视农业生产,禁止把农田改作牧场,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把新增田地和人口的多少作为考核官吏的重要条件。

(二)民族关系的发展:

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如:

新民族—回族的形成。

1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明朝:

①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②建立厂卫制度。

先后设立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由皇帝直接控制。

厂卫特务机构设置是明朝皇权空前加强的重要表现。

③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二)清朝:

①雍正时,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②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17.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概况、意义

(一)条件:

①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②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提高,指南针的应用;③明成祖的支持;④郑和的航海经验,勇敢精神和组织才能。

(二)目的:

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三)概况:

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四)意义: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还促进了南洋的开发。

18.明、清(清前期)时期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

①明朝戚继光和俞大猷抗倭胜利;②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③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打败沙俄侵略者,于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

19.清朝前期巩固边疆地区的斗争和重大举措

①康熙帝于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东南)

②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

(云贵、两广和福建)

③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打败沙俄侵略者;于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

(东北)

④康熙帝大败噶尔丹分裂势力。

乾隆时,设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蒙古。

(北)

⑤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新疆地区的管辖。

(西北)

⑥确立中央政府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设驻藏大臣;创立“金瓶掣签制”,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西南)

⑦妥善安置重返祖国的土尔扈特部。

⑧设置五个将军辖区和两个办事大臣辖区管理边疆地区;中央还设理藩院,主管少数民族事务。

20.中国古代重大科技文化成就

(一)四大发明

①造纸术:

西汉时,纸已发明;东汉蔡伦改造纸术,制成质优价廉的植物纤维纸。

②印刷术:

隋唐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

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③指南针:

战国时发明了最早的定向工具——司南。

宋朝时,发明人工磁化法制成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

④火药:

唐代已发明火药,并开始用火药制造武器。

宋元时期,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

(二)工程、建筑

①都江堰:

战国时期有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是一项综合性的生态型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分洪、灌溉和运输的巨大作用。

②长城:

为抵御匈奴,秦朝时修筑了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明朝时,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裕关。

③赵州桥:

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

④京杭大运河:

隋炀帝时开凿的。

它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

⑤北京故宫:

明成祖在元大都基础上建造,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世界城市建筑艺术的杰作。

(三)医学

①“医圣”张仲景:

东汉著名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学的基础。

②东汉名医华佗:

创制“麻沸散”,在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手术法,被尊为外科鼻祖。

还编健身操“五禽戏”。

③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西方国家称它为“东方医学巨典”。

(四)数学

①《九章算术》:

成书于东汉时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

②南朝科学家祖冲之:

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比欧洲早1100年。

(五)其它科技著作

①北魏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内容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

②北魏郦道元写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③明朝宋应星写的《开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六)史学

①西汉司马迁编写的《史记》,叙述了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②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史书的典范。

(七)文学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

②战国时期,诗人屈原用楚国方言和民歌形式,创立新诗歌体裁,其代表作有《离骚》。

③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其中杰出代表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④宋朝文学主要成就是词(新体诗歌),代表人物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⑤元朝文学创作的主流是元曲(元杂居和散曲的合称),最杰出的剧作家是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散曲作家有马致远。

⑥明清小说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著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清朝曹雪芹著的《红楼梦》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完美,代表明清小说的最高成就。

(八)艺术

①战国时期,钟鼓之乐盛行。

湖北随县出土的编钟,是当时最珍贵的乐器。

②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汉时期雕塑作品的杰出代表,它是“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

③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是我国古代艺术珍品。

④东晋王羲之(书圣)的代表作《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

唐朝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楷书被称为“颜筋柳骨”。

张旭(“草圣”)和怀素的草书各成一体。

⑤东晋顾恺之擅长人物画,其名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唐朝画家有阎立本(以人物故事画著名)和吴道子(“画圣”)。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的代表作。

⑥佛教石窟艺术: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千佛洞)。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一课程标准之内容标准

(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3)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4)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5)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6)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二教材主要知识点汇编

1.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是中国近代史时期。

期间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清政府同西方资本主义的第一次较量,揭开了中国屈辱挨打历史的第一页。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签订了《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

3.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林则徐虎门销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战争中邓世昌黄海血战,义和团抵抗八国联军等,表现了中华民族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和斗争精神。

4.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割地最多的是中俄《瑷珲条约》,割库页岛给俄国的是中俄《北京条约》;最能反映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特点的是中日《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的是《马关条约》;赔款最多的是《辛丑条约》。

5.中英《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

中日《马关条约》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6.中英鸦片战争(1840—1842年)

(一)背景:

①19世纪初,清王朝已由盛转衰,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②此时的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为了扩大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原料,把中国作为主要的侵略目标。

③导火线:

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二)根本目的:

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三)失败的主要原因:

清政府政治腐败。

(四)影响:

①鸦片战争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②中国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③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