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复习要点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303340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外科学复习要点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医外科学复习要点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中医外科学复习要点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中医外科学复习要点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中医外科学复习要点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外科学复习要点DOC.docx

《中医外科学复习要点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学复习要点DOC.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外科学复习要点DOC.docx

中医外科学复习要点DOC

中医外科总论

1,

(1)周代中医成为独立专科如“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2)第一部外科学专著:

晋末.《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撰

(3)华佗乃中医外科学鼻祖,创立麻沸散,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

(4)最早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脏器疗法、葱管导尿)

(5)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地方性疾病,甲状腺肿

(6)两晋南北朝,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提出用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7)明清陈司成《霉疮秘录》我国第一部梅毒专著

2,明清时期外科学术流派影响较大的三大流派:

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

(1),正宗派:

以陈实功《外科正宗》、祁坤《外科大成》吴谦等人编著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为代表

《外科正宗》一书详载病名,各附治法,条理清晰,十分完备,自唐到明的外科治法大多收录,因此后人有“列证最详,论述最精”的评价

特点:

①重视整体观念②内外兼治,手术与药物相结合③丰富了消托补三大原则④重视调理脾胃⑤精于外科与手术

(2)全生派:

以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

①、以阴阳为辩证论治纲领;②、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丹药及刀针,以温通法为主要大法;③、主张以“阳和通凑、温补气血”的原则治疗阴证。

如阳和汤、醒消丸、犀黄丸、小金丹

(3),心得派:

以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

①、用三焦辩证提示了外科病因与发病部位的联系和规律,确立了“审部求因”的诊治规律。

A,疡科之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B,疡科之证,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湿性下趋故也;C,疡科之证,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多发于中也;②、将温病学说用于临床治疗中,主张以卫气营血辩证为主

3,疮疡:

广义是指一切体表浅显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疡:

是一切外科病的总称,也称为外疡

肿疡:

指一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

指一切外科疾病已溃破的肿块

痈:

痈者,壅也。

气血被邪毒壅聚,蕴结成痈。

痈有外痈、内痈之分。

外痈是指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如颈痈、腋痈。

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病,如肝痈、肠痈等

疽:

疽者,阻也。

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分有头疽和无头疽两类。

有头疽多发生在肌肤间,相当于西医的痈,无头疽多发生于骨骼或关节等深部组织,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

胬肉:

是指疮疡溃破后,过度生长而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肉芽,影响疮面愈合,可用平胬药物治疗或剪除

第四章第四节第36页

4,局部的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塞,以致脏腑功能失和是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而阴阳平衡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5,肿是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局部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

6,在未溃脓时,由红肿色鲜转为暗红而无光泽,由高肿转为平榻下陷,这是毒以走黄或内陷之危象

7,

(1)脓是化脓性疾病常见的病理产物,是因皮肉之间热盛肉腐蒸酿而成,是由气血化生的。

外科疾病的出脓是正气载毒外出的表现

(2)辨脓的方法有:

接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

辨脓的有无:

①有脓,肿块坚硬高凸,皮肤焮红,按之灼热痛甚,中软应指,有波动感,脉数,伴有发热,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等

②无脓,按之微热,轻痛,肿块仍硬,无应指感,脉不数。

8,疼痛是外科疾病中最常见的自觉症状,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气血凝滞、阻塞不通引起

9,内治法的三个治疗原则:

消、托、补

(1)消法:

①消法是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②此法适用于没有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及各种皮肤疾病。

③包括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即内消八法。

(2)托法:

①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脱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

②此法适用于外疡中期,热毒已腐肉成脓,但一时不易溃破,或机体正气虚弱,无力脱毒外出。

③分为补托法和透托法;A补托法用于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榻,跟脚散漫,难溃难腐的虚证,分为益气补托法和温阳托毒法。

B透托法用于毒气盛而正气未衰者。

(3)补法:

补法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促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原则。

此法适用于溃疡后期,毒势已去,精神衰疲,元气虚弱,脓水清稀,疮口难敛者。

10,内治法具体运用之内托法

内托法:

是用透脓和补益的药物使外科疾病的毒邪移深就浅,早日液化成脓,并使扩撒的证候,趋于局限化。

邪盛者不致脓毒旁窜深溃。

正虚者不致毒邪深陷,从而达到脓出毒泄,肿痛消退的目的。

临床具体应用时分透托法和补托法两类,其中补托法又分为益气托毒法和温阳托毒法

方剂举例,透托法:

透脓散

益气托毒法:

托里消毒饮

温阳托毒法:

神功内托散

掌握:

①透脓散(生黄芪,炒穿山甲,川芎,当归,皂角刺)(透脓归芎皂芪甲)

用法,水煎服功用,透脓托毒

主治,痈疽诸毒内脓已成,不易外溃者

方解,黄芪生用益气托毒,佐以当归、川芎活血和营,穿山甲、皂角刺消散穿透,直达病所,软坚溃脓,全方共奏托毒溃脓之功效。

②托里消毒饮(人参,黄芪,当归,川芎,芍药,白术,茯苓,白芷,银花,甘草)用法,水煎服功用,补益气血、托毒消肿

主治,用于疮疡体虚邪盛,脓毒不易外达者

方解,人参、黄芪、茯苓、白术补益气血,当归、芍药、川芎养血活血,气血调理,正气充盛,则利于,托里排脓,银花、甘草清热解毒,白芷止痛排脓。

合而用之,既可托毒外出,又可消肿解毒。

注:

透脓法不宜用之过早,肿疡初起未成脓时勿用

11,外治法:

运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而达到治疗目的一种方法。

外治法分类:

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其他治疗

12,外治法手术切口选择

(1)以便于引流为原则,选择脓腔最低点或最薄弱处切口

(2)一般疮面宜循经直切,以免伤血络

(3)乳房部位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免伤乳络

(4)面部脓肿应尽量按皮肤自然纹理切开

(5)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

(6)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口应该尽量避免越过关节

(7)若关节处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

(8)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

13,阴阳辩证的具体内容:

阳阴

发病缓急急性发作慢性发作

病位深浅发于皮肉发于筋骨

局皮肤颜色红活焮赤紫暗或皮色不变

皮肤温度灼热不热或微热

肿胀形势高起平塌下陷

部肿胀范围肿胀局限,跟脚收束肿胀范围不局限,跟脚散漫

肿块硬度软硬适度,溃后渐消坚硬如铁或柔软如棉

疼痛感觉剧烈不痛、隐痛、酸痛或抽痛

脓液稀稠溃后脓液稠厚稀薄或纯血水

溃疡形色肉芽红活润泽肉芽苍白或紫暗

全身症状初期常伴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

赤,溃后症状逐渐消失:

初期一般无明显症状,酿脓期常有骨蒸潮热、颧红或面

色晄白、神疲、自汗、盗汗等症状,溃后虚象更甚

全舌苔脉象舌红、苔黄、脉有余舌淡、苔少、脉不足

身病程长短短长

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预后难消、难溃、难敛,预后

多顺多逆

第七章疮疡:

一,疔

(1)疔的特点,形小、根深、坚硬如钉、肿痛灼热、病势较剧,反应剧烈,易于走黄(颜面部),损伤筋骨(手足部)

2,蛇头疔:

生在指头顶端,肿胀形如蛇头

蛇眼疔:

生于指甲缘的因其色紫而凸,或溃后胬肉高突,形如蛇眼

蛇腹疔:

又叫鱼肚疔,生于指中节前,肿如鱼肚或状如蛇肚

托盘疔:

生于手掌心足底疔:

生于足掌中心

3,辨别手指部有无脓可采用透光验脓法,4,辨别有无死骨可用药线或探针检查。

二,痈是气血为毒邪壅滞而不通之意,是一种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

痈的特点①、局部红肿热痛,少数白肿热痛;

②、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

③、结块范围在6~9cm左右;

④、一般不会损伤筋骨,也不易造成内陷;

1,颈痈;

(1)颈痈俗名“痰毒”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2)特点:

①发生在颈部两侧,多见于儿童,冬春易见;②初起时局部肿胀、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肿块边界清楚;③具有明显的风温外感症状。

(3)治疗原则:

以散风清热、化痰消肿为主

(4)病因属风热痰毒证,治以散风清热,化痰消肿,方药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加减。

(牛蒡解肌汤组成:

牛蒡子,荆芥,薄荷,连翘,山栀子,丹皮,石斛,元参,夏枯草)

2,腋痈,生于腋窝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治疗原则:

清肝解郁,消肿化脓

3,委中毒,在腘窝后委中穴,治疗原则:

清热利湿,和营祛瘀

注:

比较颈痈、腋痈、委中毒的治疗原则

三,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肉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1)特点:

①、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疼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后状如莲蓬、蜂窝;

②、范围常超过9~12cm,大者可至30cm以上;

③、好发于颈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

④、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兼消渴者易出现“陷证”,相当于西医上的“痈”;

(2)临床表现:

“三期四候”

①、三期即A:

初期(第一周)局部红肿结块,肿块上有粟粒样脓头,作痒作痛,向周围扩散后脓头增多,色红,灼热疼痛;

B:

溃脓期(第2~3周)肿块增大,疮面渐渐腐烂,形似蜂窝,直径常超过10cm;

C:

收口期(第4周)脓腐渐尽,新肉生长,肉色红活,以后逐渐收口而愈;

②、四候即《疡科心得集》云:

“,,,,,,七日成形,二候成脓,三候脱腐,四候生肌。

”每候约7~10天。

(3)辨证论治:

内治法

①火毒凝结证:

【主症】:

局部红肿高突,灼热疼痛,跟脚收束,脓液稠黄,能迅速化脓脱腐,全身发热,口渴尿赤,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

清热泻火、和营托毒【方药】:

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组成)

②湿热蕴滞证:

【主症】局部症状与上同,全身壮热,朝轻暮重,胸闷呕恶,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

清热化湿、和营托毒【方药】:

仙方活命饮加减(组成)

③阴虚火炽证:

【主症】多见于消渴病患者,肿势平塌,跟脚散漫,皮色紫滞,脓腐难化,脓水稀少或带血水,疼痛剧烈,全身发热,烦躁,口渴多饮,饮食少思,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细弦数

【治法】:

滋阴生津、清热托毒【方药】:

竹叶黄芪汤加减(组成)

④气虚毒滞证:

【主症】多见于年迈体虚,气血不足患者。

肿势平塌,跟脚散漫,皮色灰暗不泽,化脓迟缓,腐肉难脱,脓液稀少,色带灰绿,闷肿胀痛,易成空腔,高热或身热不扬,小便频数,口渴喜热饮,精神萎靡,面色少华,舌淡质红,苔白或微黄,脉数无力

【治法】:

扶正托毒【方药】:

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外治法①初起火毒凝结证,湿热蕴滞证用金黄膏或千锤膏外敷;阴虚火炽证,气虚毒滞证用冲和膏外敷

②溃脓期,八二丹掺疮口,金黄膏外敷,药线蘸八二丹引流,十字形切开手术

③收口期,生肌散掺疮口,白玉膏外敷

四,丹毒(有病案题);

丹毒以皮肤突然发红、色如涂丹为特征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又名“丹疹”“丹膘”“天火”,西医又称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1)丹毒的分类:

发于胸腹腰胯部者,称内发丹毒;发于头面者,称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足部者,称流火、腿游风;新生儿多臀部,称赤游火丹

(2)特征:

病起突然,恶寒壮热,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焮热肿胀,迅速扩大,边界清楚;发无定处,好发于颜面、腿足;数日内可逐渐痊愈,每多复发。

(3)病因病机:

总由血热火毒为患

凡发于头面者,多挟有风热;

发于胸腹腰胯部者,多挟有肝脾湿火;

发于下肢者,多挟有湿热;

发于新生儿者,多有胎热火毒所致;

(4)治疗原则:

临床治疗以凉血清热,解毒化瘀为基本原则

(5)辩证论治:

①风热蕴毒证

治法:

疏风清热、凉血解毒方药:

普济消毒饮加减

②肝脾湿火证治法:

清肝泻火、凉血利湿方药:

柴胡泻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毒汤加减

③湿热毒蕴证

治法:

凉血清热、利湿解毒方药:

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④胎火蕴毒证

治法:

凉血清热解毒方药:

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注:

“丹毒”和“发”相鉴别

发丹毒

细菌金葡菌或厌氧菌B~溶血性链球菌

病位全身各处皮下、筋膜下、肌间隙。

头面,小腿内皮网状淋巴管

局部症状皮肤暗红,中央明显,边界不清鲜红色,中央较浅,边界清楚,

肿较明显,大于炎症范围肿胀轻度,边缘稍高于正常皮肤,淋巴水肿

疼痛持续明显或跳痛烧灼样轻痛,面部剧痛

化脓常有无

复发无常有

五,走黄和内陷

走黄与内陷为疮疡阳证疾患过程中因火毒炽盛,或正气不足,导致邪毒走散,内攻脏腑的危险症候。

相当于西医的全身化脓性感染、脓血症、败血症,脓毒败血症

(1)走黄:

走黄是因为疔疮火毒炽盛,早起未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或因积

压等,使毒邪走窜入血,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

①特点:

疮顶忽然凹陷,色黑无脓,肿势散漫,迅速扩散,伴见寒战、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等七恶证

②病因病机:

走黄的发生主要在于火毒炽盛

(2)内陷:

内陷是指凡生疔疮以外的其他疮疡,因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导致

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急疾病,又称“三陷变局”。

①特点:

疮顶忽然凹陷,或溃疡脓腐未净而忽然干枯无脓,或红活疮面忽而光白板亮,同时伴邪盛热极或正虚邪盛或阴阳两竭的全身症候。

根据病变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分为三种A,发生于有头疽一至二候毒盛期称火陷;B,二至三候溃脓期称干陷;C,四候收口期称虚陷。

合称“内陷三证”

②病因病机:

正气内虚,火毒炽盛,治疗不当导致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而成

5,补充:

(2)第110页疔的命名考选择

(3)治疗阳证疮疡的药膏:

太乙膏、千锤膏、金黄膏、玉露膏、大青膏、阳毒内消散、红灵丹;

治疗阴证疮疡的药膏:

阳和解凝膏、阴毒内消散、桂麝散、黑退消等;

治疗半阴半阳药膏:

冲和膏

第八章乳房疾病

乳房与经脉的关系:

足阳明胃经行贯乳中;足太阴脾经络胃上膈,布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上膈,布胸胁绕乳头而行;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而与乳联;冲任两脉起于胞中,任脉循腹里,上关元至胸中;冲脉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1,乳痈;乳痈是发生在乳房的最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发生在哺乳期的称“外吹乳痈”,发生在妊娠期的称“内吹乳痈”,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1)特点:

乳房结块,红肿热痛,溃后脓出稠厚,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好发于产后1个月以内的哺乳期妇女,尤以初产妇为多见。

(2)病因病机:

①肝胃蕴热②乳汁郁积③外邪侵袭

(3)辩证论治

①“气滞热壅证”(常考)

【症候】:

乳房肿胀疼痛,结块或有或无,皮色不变或微红,排乳不畅,伴有恶寒发热,头痛骨楚,胸闷泛恶,食欲不振,大便秘结,舌质正常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内治法】:

疏肝清胃,通乳消肿【方药】:

瓜蒌牛蒡汤加减

【外治法】乳房按摩外敷金黄散,玉露散,芒硝或鲜菊花叶、鲜蒲公英等捣汁调敷

②热毒炽盛证

内治法:

清热解毒,托里透脓方药:

瓜蒌牛蒡汤合透脓散加减

外治法:

成脓则切开排脓,溃后则药线蘸八二丹引流,外敷金黄膏

③正虚毒恋证

内治法:

补益气血,托毒生肌方药:

托里消毒散加减

2,粉刺性乳痈,粉刺性乳痈即西医所称的“浆细胞性乳腺炎”,又叫“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一种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胞感染性的乳腺化脓性疾病。

(1)特点:

①多在非哺乳期或非妊娠期发病

②常有乳头凹陷或溢液,初起肿块多位于乳晕部,化脓溃破后夹有粉刺样物质

③易反复发作,形成瘘管,经久难愈,全身症状较轻

(2)病因病机:

素有乳头凹陷畸形,加肝经郁热、气血瘀滞

(3)辨证论治:

内治法:

①肝经蕴热证

治法:

疏肝清热、活血消肿方药:

柴胡清肝散加减

②余毒未清证

治法:

扶正托毒方药:

托里消毒散加减

外治法:

①肿块初起时用金黄膏外敷。

②化脓后切开引流,术后创口用八二丹药捻引流,红油膏或金黄膏盖贴。

③形成瘘管者,可根据情况选用切开法、拖线法、挂线法及垫棉绷敷法等

3,乳癖,乳癖相当于西医的乳腺增生病,是乳腺组织的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

(1)特点①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

②乳痛与肿块和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关系密切

③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推之活动

④好发于25~45岁的中青年妇女

⑤发病率占乳房疾病的75%,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乳房疾病

⑥有一定的癌变倾向

【补充:

乳癖的疼痛特点:

①胀痛为主,或为刺痛或牵拉痛②疼痛常在月经前加剧,月经后减轻或随情绪波动而变化③乳痛主要以乳房肿块处为甚,常涉及胸胁部或肩背部④可伴有乳头疼痛或瘙痒】

(2)辨证论治

内治法:

①肝郁痰凝证

治法:

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方药:

逍遥篓贝散加减

②冲任失调证

治法:

调摄冲任方药:

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

外治法:

中药局部外敷于乳房肿块处,如用阳和解凝汤掺黑退消或桂麝散盖贴

4,乳核,乳核是发生在乳房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纤维腺瘤。

其特点是好发于20~25岁的青年妇女,乳中结核,形如丸卵,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活动。

5,乳岩,乳岩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癌,是发生在乳房部的恶性肿瘤

(1)特点:

①无痛无热,早中期皮色不变质地坚硬的肿块

②肿块凹凸不平、边界不清、推之不移、按之不痛或乳窍溢血

③晚期溃烂则凸如泛莲或菜花

(2)辨证论治:

①肝郁痰凝证

治法:

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方药:

神效瓜蒌散合开郁散加减

②冲任失调证

治法:

调摄冲任、理气散结方药:

二仙汤合开郁散加减

③正虚毒炽证

治法:

调补气血、清热解毒方药:

八珍汤加减

④气血两亏证

治法:

补益气血、养心安神方药:

香贝养荣汤加减

⑤脾胃虚弱证

治法:

健脾和胃方药:

参苓白术散加减

*注:

常见乳房肿块鉴别表(课本第250页)

第九章,瘿

气瘿:

即甲状腺肿

(1)①气瘿是甲状腺肿大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单纯性甲状腺肿及部分地方性甲状腺肿。

其特征是颈部漫肿,皮色不变,肿块柔软无痛,可随喜怒而消长。

②气瘿的治疗原则:

疏肝解郁,健脾益气,补肾调摄冲任

③辩证论治:

A肝郁脾虚证

治法:

疏肝解郁、健脾益气方药:

四海舒郁丸加减

B肝郁肾虚证

治法:

疏肝补肾、调摄冲任方药:

四海舒郁丸和右归饮加减

3,肉瘿:

即甲状腺瘤或囊肿

(1)肉瘿相当于西医的甲状腺腺瘤或囊肿,属甲状腺的良性肿瘤。

(2)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是①颈前部肿块,偶尔发现,生长缓慢,一般无明显

全身症状。

②巨大肉瘿可出现压迫症状。

③部分患者合并甲亢

体征;①查体可见肿块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

②辅助检查:

同位素I131扫描多显示温结节,囊肿多为凉结节,伴甲亢者多为热结节,B超检查提示有液性暗区或者实质性肿块

辩证论治:

①气滞痰凝证

治法:

理气解郁、化痰软坚方药:

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②气阴两虚证

治法:

益气养阴,软坚散结方药:

生脉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瘿痈:

即甲状腺炎

*石瘿:

即甲状腺癌

第十章瘤,岩

1,筋瘤:

筋瘤是体表静脉曲张交替而形成的团块状的病变,相当于西医的下肢静脉曲张,其临床特点为筋脉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团块

2,失荣:

失荣是发于颈部的岩,相当于西医的颈部原发性恶性肿瘤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癌,

(1)其临床特点为颈部肿块坚硬如石,推之不移,皮色不变,身体逐渐消瘦。

(2)病因病机:

多因气郁生痰,与脏毒互结所致

①肝郁痰凝②痰毒凝结③气虚痰凝④气血两亏

第十一章皮肤疾病

1,病因病机,

(1)病因:

外因,风、湿、热、虫、毒;内因,主要为七情内伤、饮食劳倦和肝肾亏损。

(2)病机:

因气血不和,脏腑失调,邪毒结聚而致生风、生湿、化燥、致虚、致淤、化热、伤阴等。

2,主要的他觉症状

(1)原发性皮损,原发性皮损是皮肤病在其病变过程中直接发生及初次出现的皮疹,有斑疹、丘疹、风团、疱疹、脓疱等(课本第289页)

①斑疹;为局限性皮肤有明显的颜色变化,不隆起,也不凹陷,面积大而成片者称为斑片,分为红斑、色素沉着斑、色素减退斑

②丘疹;为高出皮面的实性丘形小粒,直径一般小于0.5cm,多为风热、血热所致,其数目不一,有散在分布的,亦有相互融合而成扁平隆起的片状损害称为斑块,一般直径大于2cm,介于斑疹和丘疹之间,稍有隆起的皮损称为斑丘疹;丘疹顶部有较小水疱或脓疱时称为丘疱疹;

③疱疹,为内有腔隙,含有液体,高出皮面的损害,疱疹常发于红斑之上,多属湿热和热毒所致④风团,为皮肤上局限性隆起,常突然发生,迅速消退,不留任何痕迹,发作时伴有剧痒;

⑤结节,为大小不一,境界清楚的实质性损害,质较硬,深在皮下或高出皮面,多由气血凝滞所致;

⑥脓疱,疱内含有脓液,其色浑浊或为黄色,周围常有红晕,疱破后形成糜烂,溢出脓液,结脓痂;

(2)继发性皮损,继发性皮损是原发性皮损经过搔抓、感染、治疗处理和在损害修复过程中演变而来。

有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皴裂、苔藓样变、疤痕、色素沉着、皮肤萎缩

①鳞屑:

为表皮角质层的脱落,大小、厚薄不一,小的呈糠秕状,大的为直径数厘米或更大的片状;

②糜烂:

为局限性的表皮缺损,系由疱疹、脓疱的破裂,痂皮的脱落等露出的红色湿润面,多属湿热为患。

③溃疡:

为皮肤或黏膜深层真皮或皮下组织的局限性缺损

④痂:

皮肤损害处的渗液、滋水、渗血或脓液与脱落组织及药物等混合干燥后即形成痂

⑤抓痕:

由搔抓将表皮抓破、擦伤而形成的线状损害,表面形成血痂,皮肤瘙痒,多有风盛或内热所致

⑥皴裂:

为皮肤上的线性裂口,多由血虚风燥所致

⑦苔藓样变:

为皮肤增厚、粗糙、皮纹加宽、增深、干燥、局限性边界清楚的大片或小片损害,常为一些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的主要表现,多由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

⑧色素沉着:

为皮肤中色素增加所致,多呈褐色、暗褐色或黑褐色。

3,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1)根据病情阶段用药;【a.炎症在急性阶段,仅有红斑、丘疹、水疱而无渗液,宜用洗剂、粉剂、乳剂b.若有大量渗液或有明显红肿,则用溶液湿敷为宜c.在亚急性阶段,渗液与糜烂减少,红肿减轻,则用油剂为宜d皮肤在慢性阶段,有浸润肥厚,角化过度时,则用软膏为主】

(2)注意控制感染;(3)用药宜先温和后强烈

(4)用药浓度宜先低后浓;(5)随时注意药敏反应;

(6)外涂软膏在第二次涂药时需用棉花蘸上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揩去上一次所涂的药膏,然后再涂药膏,切不可用汽油或肥皂、热水擦洗。

4,辨皮肤病的性质:

急性皮肤病与肺、脾、心关系密切,慢性与肝肾相关。

(一),蛇串疮

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泡,呈身体单侧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又名“缠腰火丹”“火带疮”“蛇丹”“蜘蛛疮”相当于西医上的带状疱疹。

(1)特点:

①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疱疹,累累如串珠,排列呈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局部刺痛或伴有臖核肿大

②愈合后很少复发

③好发于春秋季节,好发于成人体质虚弱者,老人尤其严重,好发于胸胁部

(2)病因病机:

肝经郁热;脾虚湿蕴;气滞血瘀

(3)辩证论治:

①肝经郁热证

内治法;治法:

清肝泻火、解毒止痛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减

②脾虚湿蕴证

治法:

健脾利湿、解毒止痛方药:

除湿胃苓汤

③气滞血瘀证

治法:

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方药:

柴胡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