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研究.docx
《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研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研究
本研究选取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以某市5所高校为样本,从大学生角度探究了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并探究了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实证结果表明,学习目标、学习环境适应、学习归因以及自我概念均能正向预测大学生自主学习;学习目标和学习环境适应对于影响大学生自主学习起到较大的作用;同时自我概念在学习归因与自主学习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
自主学习;大学生;影响因素
近年来,国外自主学习的研究,除了编制大量自主学习量表之外,主要有两种研究思路:
一是描述性研究,研究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和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高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特质,集中于研究检验理论的预测和具体的自主学习成分和过程。
Meece,Blumenfeld和Hoyle研究了学生成就目标、内部动机、能力知觉、科学态度间的差异和相关,指出了目标定位于掌握知识上对动机、能力知觉、态度的正向关系;Pintrich的研究证实,采用掌握学习目标的学生与采用其他目标的学生相比,表现出更多的深度认知加工,更多地使用自主学习策略。
但是以往的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上,大多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很少(周炎根,2007)。
二是干预研究,通过教授学生自主过程来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表现,集中于自主学习教学指导模式的研究。
Bevevino等提出了学习循环探究模式,旨在促进学生对社会科学进行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
Zimmerman提出了自主学习循环模式,强调学生应运用具体的方法激励和指导自己的学习。
值得强调的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构建自主学习的环境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因而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问题已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话题。
同时中小学教育属于通才教育,基础教育。
大学教育属于专才教育,职业教育,阅历越高越发明显。
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差异大,因此教育方式差异很大。
中学教育管束较为严格,大学生寻求自主空间,思想活跃独立,管理较为宽松和自由。
大学教育更多的是引导和启发,需要学生自主探索。
中小学生和大学生所处的教育环境,教育方式以及生理心理的差异是否会导致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发生变化,这值得进一步深入分析。
对此本研究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展开研究。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1)丰富关于大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研究。
如今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对象主要为中小学生,对于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也仅仅停留在对影响因素的探究阶段,并未深入研究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机理。
(2)深入探究大学生自主学习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本研究重点在于探究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研究这些因素的作用机理从而科学地指导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
2.现实意义
(1)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为了创造一个更加好的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而努力。
某地区的高等学校地处偏远的西北地区,环境相对封闭,在对外交流、获取社会咨询方面并不具优势。
如果学生不具备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导致信息的严重滞后与失真。
相比于其他地区,某地区学生接受知识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因而自主学习对于学生增广知识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
(2)根据研究结论,针对大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科学地指导大学生自主学习。
总的来说从大学生角度研究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国内研究者应该深入探索的重要理论课题。
本研究首先通过评述已有的关于自主学习,学习目标,学习归因等方面的理论成果,提出一系列的研究假设;其次阐述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结果;最后对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和时间价值进行讨论。
1、概念与假设
1.关键概念界定
自主学习:
指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从元认知、动机和行为方面积极主动地参与自己学习活动的过程(Zimmerman,1989),其核心是学生积极主动控制调节自己的学习。
自主学习通常是指主动、自觉、独立的学习,它与被动、机械、接受式学习相对。
(周炎根等,2007)。
综合以上两种定义,本研究将自主学习界定为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从元认知、动机、行为方面积极主动的参与自己学习以及自主地积极参与自我的未来发展。
从以往中小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来看,影响自主学习的主要因素是自我概念、目标定向、学习归因以及学习环境等因素(庞维国,2003;连榕,罗丽芳,2003;雷雳,汪玲,Culjak,2001)。
自我概念:
杰里.M.罗森堡(JerryM.Rosenberg)进一步发展了米德的观点,明确指出:
反省过程涉及到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反省活动的产物。
这个产物具体地说是个体所具有的关于他自己的、作为一个生理的、社会的、道德的和存在着的人的概念。
因此,自我概念是个体关于自己作为客体的思想和情感的总和。
它包括个人同一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感,包括本质自我同单纯的外表和行为的区别,并且由各种态度、信念、价值观、体验以及各种评价成分和情感成分(诸如自我评价和自我新生)所组成,个体以此确定自己。
自我概念是一个动力系统(金盛华,1996),是学生进行目标定向的重要基础。
学习归因:
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及结果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推论。
学习归因正确、科学,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反之,则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学习者对影响自己学业成绩的因素进行分析加以解释和推测的过程,学习者对学习的不同归因将会影响学习的动力进而影响学习的效果(闫江涛,1997)。
学习环境适应:
是指人为了更好地学习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与周围环境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
其中学习环境指支持学习者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狭义地讲,就学生的学习环境可分为学校学习环境、家庭学习环境和社会学习环境。
学校学习环境是指学校的校舍、师资、教学条件、教学手段、校风、学风等,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家庭学习环境是指家庭为学生学习而提供的物质条件,如安静舒适的房间,和睦的家庭关系,能够辅导学生学习的家庭成员。
社会学习环境是指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学习目的的社会氛围。
学习目标:
是指学习活动的标准和任务的确定化结果。
学习目标经由学习者的内化而生成学习动机,因此具有强烈的动力效能。
学习目标作为个体有效学习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具有以下特点:
导向性、动力性、自觉操作性、生成性(刘亚轩,2006)。
2.文献回顾与假设
基于对文献的整理和分析,本研究将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分为以下四个自变量:
1 自我概念
从以往中小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来看,影响自主学习的主要因素是自我概念。
研究发现,高自我概念的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得更为积极,学习不良学生的自我概念更为消极。
认知策略直接影响着初中生的学业成就;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影响认知策略来影响学业成就。
自我监控学习能力的发展与其成功归因的内控程度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失败的归因无显著相关。
对影响初中生学业成就因素的分析,我们发现学习归因、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策略对初中生的学业成就都有着间接或直接的影响作用。
我国关于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策略的培养研究比较薄弱,但国外的学者已经做了比较深入的工作,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策略本身的可训练性很强。
假设1:
自我概念正向预测大学生学习归因。
2 学习环境适应
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得自主学习者更愿意去寻求帮助,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样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自主学习是由个人、环境和行为三方面决定的:
学生要实现自主学习,需要有足够的成就目标及自我效能感,需要学校、教师提供完成任务的环境,或者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这样的环境,而之前的经验包括完成任务过程中所得到的经验,对后继行为、完成整个学习任务有重要的影响。
自我概念是一个动力系统,是学生进行目标定向的重要基础。
学习环境适应则对应着社会认知学派提到环境问题,学生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学生在给定环境中发挥自主学习作用的限制因素。
假设2:
学习环境适应正向预测大学生自主学习。
3 学习归因
从归因理论中可以发现,归因是通过影响个体的期望和情绪体验进而影响其动机的。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的学习结果所做出的原因推断,同样会对学习预期产生影响。
个体主动对结果进行积极的归因,对自我的能力就产生较强的信任感,其行为的坚持性将更强,也愿意应付学业上的挑战;相反,如果进行消极的归因,个体将可能会因对自我缺乏信心而消极应付。
因此,归因对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学习动机的缺失与其不当的归因方式有关。
有关研究表明:
归因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科学地运用归因理论,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成功归因可通过影响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来间接影响初中生的学业成就假设3:
自我概念能正向预测大学生学习归因。
4 学习目标
Pintric研究证实,采用掌握学习目标的学生与采用其他目标的学生相比,表现出更多的深度认知加工,更多地使用自主学习策略。
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标准和任务的确定化结果。
学习目标经由学习者的内化而生成学习动机,因此具有强烈的动力效能。
佐斌等人的研究显示:
高学习目标与积极的人际关系会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两者具有交互作用;高学习目标和积极的人际关系会促进生活满意感的提高和积极情感的产生,抑制消极情感的产生;学习目标和人际关系仅在对生活满意感的影响上有交互作用。
总的来说,学习目标和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刘亚轩的研究表明:
制造经验差异,诱发学生学习需要。
学习需要的产生来自于学习者内部经验和目标要求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作用。
在教育活动中,可以人为地制造学生内外经验的差异,引发学生新旧知识的冲突,从而达到诱发学习需要的目的。
假设4:
学习目标的明确程度正向预测大学生自主学习。
5 各因素之间关系
综合社会认知学派的观点和国内自主学习的研究成果发现:
自我概念作为动机系统的特点,会影响到自主学习、学习归因和学习环境适应,自我概念越积极,自主学习得分越高,更倾向进行内部归因,而对环境的适应也更容易。
学习归因越外向越不利于自主学习,学习环境适应能力差也将影响自主学习的效果。
同时有研究表明积极的归因将导致个体对自我信心的增强,加强自我肯定。
通过以上研究结论不难看出学习归因是通过影响个体对自我概念的认知程度从而影响自主学习。
认知策略直接影响着初中生的学业成就;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影响认知策略来影响学业成就;成功归因可通过影响学习能力自我概念来间接影响初中生的学业成就。
因此得出以下假设:
假设5:
学习归因在自我概念与大学生自主学习间起中介作用。
3.理论模型
2、研究方法及数据分析
1.研究方法与程序
1 样本的筛选
本课题选择的调查对象是某市高校的大学生。
基于研究的目的和对象,在调查中我们共抽取某市5所高校中各100名本科生作为样本,并将其分为一类本科和二类本科。
由于一类本科院校只有某大学,所以在二类本科院校中选择另外四所。
通过随机抽取,样本最终确定从某大学、西北民族大学、某理工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某商学院五所大学中抽取。
这些高校有足够多的大学生,并且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满足调查条件,得到的数据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 问卷调查
1预调查
本次调查大学生自主学习状况采用了朱祖德等人的成熟量表。
我们以在原表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其他变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相关维度,自主开发了相关量表。
本次调查问卷包括自我概念、学习归因、学习环境适应、学习目标以及自主学习五个维度。
问卷确定后,我们首先进行了预调查,预调查在某大学进行,发放问卷100份。
抽取2013级至2011级学生作为被试,共获得87组有效被试数据,其中女生47人,男生40人,男女被试基本相当,一、二、三年级的人数各为21、38、28。
问卷回收率为87%,有效问卷率也为87%。
证明问卷的发放方式以及问卷内容量相对比较合理,同时进行了问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