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教师的中职情结及消解策略共10页word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87996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职德育教师的中职情结及消解策略共10页word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职德育教师的中职情结及消解策略共10页word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职德育教师的中职情结及消解策略共10页word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职德育教师的中职情结及消解策略共10页word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职德育教师的中职情结及消解策略共10页word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职德育教师的中职情结及消解策略共10页word资料.docx

《中职德育教师的中职情结及消解策略共10页word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德育教师的中职情结及消解策略共10页word资料.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职德育教师的中职情结及消解策略共10页word资料.docx

中职德育教师的中职情结及消解策略共10页word资料

中职德育教师的“中职情结”及消解策略

  自2008年12月起,教育部实施了第三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强调职校德育课教学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三贴近”原则,完善教学目标评价,坚持知、情、意、行相统一,使德育课教学切合学生的认知和行为习惯养成的特点,更好地体现德育的性质。

然而在具体实施新课改过程中,由于“中职情结”的存在却制约了新课改的进一步进行。

那么如何有效消解德育教师的“中职情结”,便成为扎实推进中职校德育课新课改的关键环节。

  一、“中职情结”的涵义

  情结,词典解释为“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

情结是一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一群重要的无意识组合,或是一种藏在一个人神秘的心理状态中,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

情结是非常重要的探索心理的一种方法。

  这里所谓的“中职情结”就是指长期以来由于“中职”德育教师这一身份而带来的心理上的压抑感而构成的相对固定的思维方式及行动模式的“结”。

瑞士心理学家容格曾不无夸大指出“不是人支配着情结,而是情结支配着人”。

  二、“中职情结”的表征探析

  “中职情结”的存在,使中职德育课教师在教学思维和教学的一系列活动中按一种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换句话说,在“中职情结”作用下的行为方式,必然显现出各种稳定的心理倾向。

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教学心理上的自卑倾向

  众所周知,自从中职德育课不再纳入高职单招的考试范畴后,其地位就显得尴尬,很多中职校是碍于教育部红头文件和各类学校评估而不得不设立德育课,这种口头上受重视实际上被弱化的现状导致了从事德育课教学的中职德育课教师的群体自卑。

而广大中职学生对德育学科的不重视、不好学更使德育教师的成就感丧失殆尽,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群体自卑,以至于在遇到教学上的困难或其他挑战时,他们都会说服自己“那么认真干嘛,反正不被重视,过得去就行了”,于是在工作中,他们不再积极进取不再精益求精,不作为或消极作为,久了,就陷入“少为”、“无为”――“低位”、“无位”――自卑自怜的恶性循环。

  2.教学行为上的“求假”倾向

  “中职情结”作用下的自卑心理反映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就出现了“求假”倾向。

例如,在教学中,他们认为反正没有“市质检”或其它的统一考试、反正考试是自己出题、反正讲了学生也未必听或听不懂,于是在教学活动中,他们就不太认真执行教学进度,或者为了降低教学难度而将一些重要的、但备课量较大的知识点删去。

又如为了完成学校评估指标、追求学科考试的及格率,他们往往会将考试难度一降再降,甚至在复习课上会将考题大面积的直接或间接告诉学生,他们明知这种作法不对但仍深陷其中。

再如,在指导学生参加小论文写作、职业生涯规划等学科竞赛时,他们往往忽视了的竞赛“指导过程”,不是引导学生培养兴趣、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为了片面追求成绩越俎代庖,最后拿着一些奖状自欺欺人。

  这些“求假”倾向和行为对德育教师的成长和德育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其负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3.教学关系上的专制倾向

  “中职情结”下,教师们最大的心愿是能让中职学生老老实实地上课、不捣乱。

这种心理强化了传统的德育课堂教学关系,强化了德育教师的绝对权威意识,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忽视自己的“学习的主导”者身份错误地将自己定位成“教学的控制者”,片面注重课堂纪律管理、“高压教学”,整个教学就是课堂上“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写生抄”,考试时教师划范围,学生复制范围,学生由学习的主体变成教学的服从者、听从者甚至是盲从者,丝毫没有教学民主可言,久而久之,学生越学越没兴趣,教师越教越没激情,教学非但不能相容反而相悖,严重影响德育课的教学效果,更不用说落实德育教学的三维目标了。

  4.教学组织上的“圈养”倾向

  “圈养”原是农牧民饲养畜禽的一种方法,借鉴于教育教学上则是指,将特定对象圈定在一定时空,用特定的局限性的教育模式和套路对待他们。

  中职德育课教学的圈养则是德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中职生圈定在固定的德育课课堂、教材和教学法当中,用固定的教学思路和教育模式、套路对待他们。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局限于围绕教材,围绕考试进行讲课,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中职学生对德育课越来越抵触。

同时,由于教学关系上专制倾向的普遍存在,更加激化了这种“圈养”倾向。

  例如在《预防一般违法行为》的教学中,教师会依次设计问题:

什么是违法?

违法有什么特征?

如何避免违法等,看似一堂课有问有答、师生都参与了,但实际教学效果呢?

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在这种教学思路中,他们内在的创新思维、独立个性受到遏制、得不到发展,也许凭借他们年轻、记忆力强的优势记住了这些法律知识,但难以形成心灵上的碰撞,真正去思考“我的所思、所想、所为与违法还有多远”?

新课改所倡导的情感、态度价值目标也就无从实现了。

  当然,为了让学生爱听德育课,有的中职德育教师也是精心备课的,他们也关注学生、“呵护”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教学情境,组织精彩案例进行教学,但是往往局限于更好地将学生“圈”在教室中进行,而忽视了中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教学中,老师也采用了漫画、案例教学等方法,创设了一系列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教材上的几个观点即树立“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绿色消费”观,在作业中布置“例举科学的消费观有哪些”?

这一系列的作法不可谓不努力,但其潜在的教学“圈养”倾向却无法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无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由衷地产生共鸣、学以致用。

  三、中职德育教师“中职情结”的形成原因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把成功和失败归因于何种因素,对于以后的工作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对“中职情结”进行科学归因,将直接关系到如何有效地消解“中职情结”,进而消除“中职情结”的负面作用。

  1.“中职情结”的世俗心理因素

  我国目前正处于重大的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追求经济利益,在生活中唯利是图,急功近利。

这种状况必然地反映在了教育上。

虽然八十年代初,中央就提出了改革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在中国民间却依然“重普高轻中职”,“尊普高之师重普高之教”。

尤其自2002年起,德育学科不再作为高职单招考试的科目,使得一些带着功利色彩的学生及家长对中职德育课和德育教师失去了应有的尊重。

  同时,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社会是一种“身份社会”,在这种社会中,“身份”被赋予一种尊卑意义,而其职业意义则被消解殆尽,在社会交往中,有些中职德育教师在被问及职业时,就不好意思明讲。

“中职情结”便是中职德育教师的身份人格的产物。

  2.“中职情结”的学生因素

  在经历了以中考为目的的初中教育后,大多数职校学生的学习都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他们普遍认为“德育课不像语、数、英、专业课”,它“除了拿几个学分外没有多大用处”“德育课不过是走形式”。

尤其高职单招考试又不考德育课,更使得很多学生在心理上对德育课失去了许多热情与兴趣,甚至失去了学习德育课的基本动力,学生越来越明显地消极“对抗”:

他们从内心对德育教师不认同,对德育课不认同,对德育第二课堂不认同,甚至在德育课上做别科作业、睡觉、看课外书、开“小会”、玩手机等,使德育课教学陷入更为尴尬窘迫的境地,也使得德育教师缺乏成就感和幸福感,增加了德育教师的不良工作情绪。

  3.“中职情结”的学校因素

  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然而在高职单招和全国重视技能大赛的背景下,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学工作被打上深深的功利烙印,片面注重专业课教学和高职单招科目,一切以技能大赛和高职单招为中心,大会小会时常强调技能大赛获奖率、高职单招上线率。

不同学科教师的地位也就因此而不同了,甚至在排课上,专业课也得到优先考虑,德育课则被排得“天女散花”、四处填空。

这种嘴上不说但实际上确是重视专业课教师忽视德育课教师的现实,让德育课教师产生不愉悦感甚至是压抑感,从而强化了“中职情结”的形成。

  4.德育课教师自身因素

  一些中职德育教师教育教学理念落后,专业素养低,对课堂组织教学没有正确认识,教育方式单一,方法简单,根本无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体验,也无视师生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仅把课堂组织管理看作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这些都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形成学生厌学――德育教师厌教的不良情绪循环。

  四、“中职情结”的消解策略

  “中职情结”是一种综合症,由多种原因造成,因此必须实施综合治理的策略。

  1.消解“中职情结”的世俗优化策略

  世俗环境是个体应对压力的重要外部资源,提升中职德育教师的世俗职业声望可使个体减轻压力,消解“中职情结”的影响。

  中职德育教师的职业声望,是指中职德育教师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般来说,职业声望越高,越容易吸引社会成员参加的积极性,从事该职业的人员也越感到自身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并从中得到优越感和自豪感。

因此,优化积极提高中职德育教师的职业声望,给中职德育教师以强大的精神支撑,使其获得更多的职业幸福,这是消解“中职情结”的重要手段。

  2.消解“中职情结”的学校策略

  心理学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

比马龙效应也告诉人们:

评价主体低估被评价者能力,认定被评价者是不求上进的、行为差劲的,以致被评价者将这种观念内化,促使被评价者表现不良行为。

  中职学校应改变观念,一方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社会发展和现实条件认真分析他们的需要结构,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关心爱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疏通思想,释放压力。

另一方面要关注德育教师的专业成长,给德育教师提供更为轻松和?

M的环境和更多的职业期望,提高德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德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第三,加强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在后备干部队伍培养、职称评定等方面多给他们机会,激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德育教师队伍的生机和活力,提高德育教师的成就感、增强德育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3.消解“中职情结”的教学策略

  消解“中职情结”的核心对策是增强中职德育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而最大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莫过于学生喜欢德育教师、接受德育课。

因此,改变以往中职德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矛盾对立关系,就必须构建和谐的教学关系(即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1)转变观念,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推行民主教学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未来教师角色作了这样的描述:

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实现教育民主化,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

可见,增强中职德育课的吸引力,让学生喜欢德育课,让德育教师有教学成就感应从构建和谐、民主的的师生关系做起。

中职德育教师应该更新师生观,摒弃教育专制,走下讲台,贴近学生,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双向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彼此分享经验和知识,彼此交流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享、共识、共同进步,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德育教师由教学的统治者、主宰者变成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发展的促进者。

  

(2)变“圈养”为“放养”,大力提倡“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

  华师大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通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构建中职德育的和谐教学,增强课堂吸引力与感染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提升中职德育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变“圈养”为“放养”,大力提倡“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

  中职德育教学的“放养”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布置任务,放手让学生锻炼,使学生自己“摸爬滚打”,建构知识,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

德育教师要做的就是变“课堂是学生的生活”为“生活是学生的课堂”,充分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

  如《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选择模拟劳动者或用人单位角色,现场协商劳动合同。

又如《做讲文明有礼仪的人》的教学可以通过“做校园拍客”的环节,让学生在课前用手机、相机拍下校园中的不文明现象,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拍摄体验,从反面说明问题。

再如《创业者的素质和能力》的教学中,让学业生采访校友,了解他们的创业的喜怒哀乐,体验创业历程。

  4.消解“中职情结”的情感策略

  积极开展“乐业”教育,提高德育教师对职业角色的认同感,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

适时进行个人调节,利用心理调节法,调整认知,加强情绪管理,勇于面对现实,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主动寻求帮助,化解各种问题,重新恢复心理平衡,帮助自身提高心理水平,走出“中职情结”的思维定势。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3条:

1、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

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乃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2、积德为产业,强胜于美宅良田。

3、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