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导学案.docx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导学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导学案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导学案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导学案
【课前延伸学案】
【学习目标】
、识记并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
2、识记并理解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3、识记并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的含义:
2、真理的基本属性:
3、真理具有唯一性:
4、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的条件性(为什么)
2、真理的具体性(为什么)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
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正确对待错误。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
(1)从认识的主体看:
(2)从认识的客体看:
2、认识的无限性
3、认识反复性、无限性的表明:
4、认识反复性、无限性的要求:
四、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2)方法论:
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1)原理: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
①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②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3、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
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课内探究学案】
【合作探究1】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于XX年10月27日在北京召开。
首次审议选举法修正案草案,草案明确规定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修改是否意味着之前的不合理?
周伟教授指出:
“新中国成立之初规定为1:
8,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的,是合理的,当时我国农业人口接近90%。
但随着目前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城乡的差别越来越小,之后修改成1:
4,到现在要修改成1:
1,都是现实的需要。
”选举法的修改有利于更好地保证城乡人民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促进社会和谐”。
从对选举法修改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认识论启示?
【合作探究2】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
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着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现出来。
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变化,并从认识论角度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解决思路。
课堂有效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关于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真理是客观的,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②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真理只有一个,这一个真理能够说明一切问题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对“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同一对象的不同认识中真理只有一个
B真理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c任何人都必须承认认识的真理性
D在真理面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3、毛泽东说: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说明
(
)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③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④真理性的认识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4、辨析: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步,哪怕是向同一个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因此,真理是永恒的。
【课后拓展学案】
一、单项选择题:
.真理具有
①具体性
②全面性
③条件性
④客观性
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实现XX年经济工作目标和任务,必须坚持好字优先。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再到“好字优先”,这体现了(
)
①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统一的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③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④
3.真理的客观性意味着
①真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②真理同客观事物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③真理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④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⑤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⑥真理同谬误之间存在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A①②⑤⑥
B①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4.“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这说明(
)
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③认识是发展的
④认识的产生离不开实践,认识的发展则可以离开实践而自我发展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5、下列对于认识和真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
①认识是一个过程,而真理是不变的
②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③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④真理是认识,认识不一定是真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6、材料: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
—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
……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军,君末也,民本也。
”
—谭嗣同《仁学》
“坚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
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合作探究2】
(1)实践是认识的,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认识要不断深化。
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始终存在,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严重性。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发展。
要解决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必须形成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认识,并以此为指导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限制人口数量,保护、节约资源,开发再生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课堂有效训练1—3:
cAc
4、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从这一意义上讲,题中的前提是正确的。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我们不能因为真理的相对性而否认认识的无限性。
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发现、检验和发展真理。
【课后拓展学案】1—5:
DBcBc
6、
(1)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从孟子到唐太宗再到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
(2)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
(3)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
跟踪训练:
7.辨析:
有人认为:
既然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因此应该说认识于实践,而落后于实践。
题目中引用的两段话,充分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
人的认识对象是由实践的需要决定的,人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
从这个角度讲,认识源于实践,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在前,认识在后,是正确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同时又认为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科学理论能够指导人们科学地预见未来,从而采取正确的行动,沿着正确的方向来认识改造世界。
从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的角度讲,认为“认识总是落后于实践”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感悟高考】
、(08宁夏)材料:
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组织数百位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观测、调查、实验和分析探讨,先后发布了四个“气候评估报告”。
1990年报告称“近百年气候变化可能是自然波动,或人为活动,或二者共同影响的结果”;1995年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和气候系统的影响已经可以“被检测出来”;XX年报告认为,“新的更强证据表明,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气候变暖可能归因于人类活动”;XX年报告强调,“人类活动很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并将这种可能性从XX年的约66%提升到90%以上。
结合“气候评估报告”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描述,说明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特点。
(1)追求和发展真理以实践为基础。
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研究课题于人类社会实践,“气候评估报告”是科学家在长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并由实践检验而不断发展的,反映了人类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强烈愿和迫切要求。
(2)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具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反复过程。
人类对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
(3)追求和发展真理没有止境。
目前人类获得的关于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认识必然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2、(08全国二)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角度,说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哲学依据。
2: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种关于分配的原则要求源于实践的需要,顺应了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这一要求体现党在实践基础上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认识的深化;这一要求将继续得到实践的检验(6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的这一要求,对于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作用(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