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126课 无批注版本.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86353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126课 无批注版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126课 无批注版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126课 无批注版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126课 无批注版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126课 无批注版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126课 无批注版本.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126课 无批注版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126课 无批注版本.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126课 无批注版本.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126课无批注版本

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册

第1课鸦片战争

【重点】中英《南京条约》

1、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内容

影响

开放通商口岸:

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

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割地:

割香港岛给英国

严重损害中国的领土主权。

赔款:

2100万银元

损害中国的财政主权,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也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协定关税:

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鸦片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疑点】

3、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19世纪中期,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并不断向外进行殖民主义扩张,掠夺殖民地;同时想要开辟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选定危机四伏、内忧外患的中国进行贸易、走私鸦片均不得益后,发动鸦片战争。

4、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导火索/借口:

虎门销烟(林则徐)。

5、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重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

·签订几条不平等条约+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1、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

答:

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没有满足西方侵略者的贪婪的欲望,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经过:

·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天津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对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火烧圆明园之后,清政府控制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增开天津为商埠;

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赔款额大幅度增加。

【难点】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等西方侵略实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重点】天平天国运动兴衰过程;《天朝田亩制度》。

1、兴衰过程

·开始-金田起义:

建号太平天国,封王建制,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组织。

·全盛-定都天京:

对内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对外开始北伐西征,为了推翻清朝的统治和巩固政权。

·衰落-天京事变:

领导人内部开始享乐腐化、争权夺利。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标志。

·失败-天京陷落:

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难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及失败的原因。

2、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1)主观原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2)客观原因:

中外势力的联合镇压。

3、评价: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它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它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第4课洋务运动

【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时间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期

主张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根本目的

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

口号

“自强”、“求富”

代表人物

洋务派

中央:

奕䜣

地方: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汉阳铁厂)

1、主要内容:

创办近代军事+开办民用企业+建立新世海陆军。

补充:

洋务派建立的新式海陆军,尤其是海军,成为当时亚洲第一水师,势力雄厚,但是甲午中日战争,由于统治集团内部腐败,军备训练不当,最终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

同时也宣告了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破产(失败)。

【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2、评价

(1)积极: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逐渐发展了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不足:

①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②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没学习西方的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最根本的是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立新而不除旧,所以为其最后的命运埋下伏笔。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内容。

1、概况:

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之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马关条约》

内容

影响

割辽东半岛(后赎回)、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中国国土进一步沦丧,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

进一步增强了日本实力。

增开重庆、沙市、苏杭四口为通商口岸。

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有利于外国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照会的实质和影响。

3、《马关条约》影响:

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4、“门户开放”:

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权益上的矛盾。

【注意】2张图的解读:

时局图;各国在华强组海港湾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

 

第6课戊戌变法

【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

1、戊戌变法的过程:

开端-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

发展-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传播变法思想;

高潮-百日维新(德国抢占胶州湾,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

结局-政变,变法失败(无实权的皇帝;变法触犯顽固派利益)。

2、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请求拒和、迁都、变法)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

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

3、百日维新的一系列变法诏令

内容

影响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政治:

刷新吏治,使官民参与政权的积极性提高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经济:

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财政:

利于国家财政的制度化建设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思想文化教育:

利于思想解放及西方思想的传入

裁减绿营,训练形式军队

军事:

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军事素质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影响和失败的原因。

4、历史意义/影响: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性、爱国性,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5、失败原因:

①维新变法触及了封建统治中顽固派的利益;②顽固派实力强大;③维新派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④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⑤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重点】义和团运动和“扶清灭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

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义和团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2、口号“扶清灭洋”

口号

进步性

局限性

“扶清”

对清政府认识不清,抱有幻想;

迷信色彩

“灭洋”

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

排斥一切洋人、洋物件,盲目排外

【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1、《辛丑条约》的内容

内容

影响

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是列强对中国空前规模的勒索,西方列强完全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人民生活更加贫苦。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束缚了中国人民的手脚,使清政府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帮凶、成为“洋人的朝廷”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使侵略者控制了京津地区和清政府,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使馆界”,实际上是一个“国中之国”,成为了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清政府完全处于列强的控制之下,成为“洋人的朝廷”

2、《辛丑条约》的影响: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重点】中国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和作用。

1、中国同盟会成立的过程:

时间

1905年8月

构成

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

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领导

孙中山为总理,建立领导机构

刊物

《民报》

性质

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作用: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极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难点】三民主义内涵及作用。

3、“三民主义”

内容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对应内容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思想内涵

推翻清王朝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总统议员由国民选举产生

核定全国地价,逐步实现土地国有,解决贫富不均等问题

地位

前提

核心

发展补充

【补充】对孙中山一人的评价

4、孙中山:

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

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他弃医从政,担负起拯救民族危亡的重任。

面对腐败不堪的清王朝政府,他毅然走上革命道路。

成立兴中会,举行起义,宣传革命思想,整合革命力量,直到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从此中国革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一场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民主革命即将来临。

第9课辛亥革命

【重点】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的意义/影响: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支持革命。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重点】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1、中华民国的建立:

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独立,中国革命形势一片大好。

为了整合革命力量,迫切需要成立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

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国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国家主权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国民权利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立法权

参议院行驶立法权

行政权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

司法权

司法独立

【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斗争

1、袁世凯复辟帝制:

在镇压二次革命后,为了建立独裁统治,他采取了以下措施:

对内:

①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②下令解散国民党

③解散国会

④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⑤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对外:

接受了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以换取日本对自己的支持。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斗争-护国战争

袁世凯的复辟帝制活动,不得人心。

蔡锷、李烈钧等领导的护国战争,从云南北上讨袁,袁世凯纠集重兵围剿护国军。

但因袁世凯的复辟行径,不得人心,北洋军节节败退。

1916年,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

护国战争结束。

【难点】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

3、失败原因:

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而不惜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必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惩罚,这是袁世凯复辟帝制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

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民主思想觉悟程度提高,使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没有长期生存的思想基础。

③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坚决反袁,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由拥袁到反袁。

全国人民支持护国运动。

④北洋军阀内部发生变化,袁世凯众叛亲离,帝国主义也改变了对袁世凯支持的态度。

【补充】北洋军阀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采取怎样的统治?

有何影响?

1、原因:

社会根源:

一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所决定的。

是中国具有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经济的必然产物。

二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所决定的。

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也必然导致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2、统治:

对内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对外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

3、影响:

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1、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内容

诠释

抨击旧道德旧文化

针对尊孔复古的逆流,《新青年》强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狂人日记》深刻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提倡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旗帜,只有民主科学才能救中国。

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

提倡白话文,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2、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它仍然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难点】如何看待新文化运动中猛烈抨击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传统道德这件事?

3、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我们既要破除封建礼教的统治,同时也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要辩证看待问题,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补充】

4、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新生的中华民国政局混乱,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5、兴起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主要阵地: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第13课五四运动

【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及重大意义。

1、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导火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等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导致中国外交的失败。

2、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

中国工人正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

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难点】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3、五四精神:

开拓创新、乐于奉献、祖国利益至上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补充】

4、五四运动的结果:

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得到了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反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第14课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重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一大)

1、诞生/成立条件

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

阶级基础:

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

组织基础:

由先进知识分子成立的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难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2、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第15课北伐战争

【重点】北伐战争。

1、国共合作的实现

·标志:

国民党一大:

1944年1月,在广州召开。

大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农工三大政策。

它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黄埔军校的影响/意义:

它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1、原因:

帝国主义侵略、封建军阀卖国和混战。

2、目的:

为了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倒帝国主义,统一全国。

3、结果:

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重点】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南昌起义的意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2、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意义: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人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4、井冈山会师的意义:

井冈山革命地得到了建立、巩固和扩大,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难点】中国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井冈山的道路)。

5、这在实践上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一条正确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原因: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2、胜利会师: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3、长征意义:

粉碎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4、长征精神:

英勇作战,无私无畏,不屈不挠,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

【难点】遵义会议。

5、遵义会议的意义:

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重点】九一八事变。

1、借口:

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

2、意义:

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

3、华北危机:

1935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

国民党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2、西安事变的结果:

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3、西安事变的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重点】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

1、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1)意义:

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2)牺牲将领:

保卫北平的战斗中赵登禹,佟麟阁壮烈殉国。

2、第二次国共合作

(1)内容:

根据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

(2)实现:

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史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3)意义:

以国共为主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3、淞沪会战意义: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难点】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前日本政府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4、南京大屠杀

(1)背景:

1937.12.13,日军攻陷南京。

国民政府迁往重庆,将其作为战时的陪都。

(2)暴行:

日军占领南京后6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3)启示/感悟:

缅怀先烈,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重点】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

1、台儿庄战役的影响:

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2、武汉会战的影响:

历时4个多月,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武汉、广州失陷后,抗日战争进相持阶段。

3、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影响:

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和广泛关注,对同盟国来说也意义重大。

【难点】正确评价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抗战。

4、评价: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就是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尤其是在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抵抗着日军的主力,一些爱国的国民党官兵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抗日精神,时刻激励着后人。

随着日本侵略政策的变化,加上国民政府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政策的执行,导致正面战场节节败退。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重点】平型关大捷的影响、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1、平型关大捷的影响:

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3、抗日根据地的发展:

(1)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

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

(2)巩固根据地:

政策/措施

政治:

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经济:

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

影响

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难点】百团大战;对敌后战场抗战的评价

4、百团大战

(1)背景:

日军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对其进行封锁与蚕食。

(2)目的:

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3)概况/经过:

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了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

(4)主要目标:

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