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婚嫁丧葬习俗轶录解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85848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安婚嫁丧葬习俗轶录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秦安婚嫁丧葬习俗轶录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秦安婚嫁丧葬习俗轶录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秦安婚嫁丧葬习俗轶录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秦安婚嫁丧葬习俗轶录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秦安婚嫁丧葬习俗轶录解读.docx

《秦安婚嫁丧葬习俗轶录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安婚嫁丧葬习俗轶录解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秦安婚嫁丧葬习俗轶录解读.docx

秦安婚嫁丧葬习俗轶录解读

秦安婚嫁丧葬民俗

秦安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北部,渭河支流葫芦河下游。

属陇中黄土高原西部梁峁沟壑区,山多川少,梁峁起伏,沟壑纵横。

其民族风俗习惯大体承袭西北地区的风俗。

在此,我将在婚嫁和丧葬两方面来介绍秦民俗风情。

秦安俗称婚事为“红事”、“喜事”。

古时候还是按照传统的6礼来安排婚事,即纳彩、问名、纳吉、纳聘、请期、迎亲。

成姻类型主要有包办婚姻、买卖婚姻、腹指婚、换头亲、童养媳、上门婿等。

男婚女嫁全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婚姻不得自由,仍以包办买卖婚姻为主。

改革开放后,主要以自由恋爱为主。

其联姻程式有:

提亲、订亲、磕大头、迎亲、安房、婚后礼仪6种礼节;丧事又称“白事”。

小孩和青年夭亡或非正常死亡,丧葬仪式比较简单。

幼儿死亡,用柴包扎,点燃火把,避走大门越墙而出,扔到偏僻的沟壑。

青年死亡,做棺木下葬,只是要避走正门。

老年人逝世丧葬礼节较为繁缛。

亲戚、族人要协同家人操办“白事”。

请阴阳风水先生念经吊丧、写祭文,选“风水宝地”掘墓,择“良辰吉日”下葬。

传统的丧葬为土葬,葬式为仰身葬。

丧葬仪式有停棺入殓、祭奠吊丧、出殡埋葬和丧后祭祀4个程序。

第一部分:

婚嫁

秦安俗称婚事为“红事”、“喜事”。

古时候还是按照传统的6礼来安排婚事,即纳彩、问名、纳吉、纳聘、请期、迎亲。

成姻类型主要有包办婚姻、买卖婚姻、腹指婚(家长双方情投意合,孩子未出生就许下婚姻)、换头亲(即换亲)、童养媳(即是贫家少衣无食,将幼女送给婆家为童养媳)、早婚(男家人口少,孩子娇惯,刚到十四、五岁,便为其成婚)、冲喜(即男方有病医治无效,改用为其成婚的办法来刺激病人的精神,希望得到转机,称冲喜)、上门婿等。

传统婚姻制度沿袭到解放前期没有显著变化,男婚女嫁全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婚姻不得自由,仍以包办买卖婚姻为主。

改革开放后,主要以自由恋爱为主。

其联姻程式有:

提亲、订亲、磕大头、迎亲、安房、婚后礼仪6种礼节。

<一>提亲。

也叫看亲、问话、上门、传红、见面。

一般由父母相中女方后,央媒到女家提起婚事。

去时,凡带什物都为双数,一般送瓶酒1对,糕点2付,烟2盒,糖果2斤。

女方留礼物几天后,如觉诸事顺当,则将酒腾出,以米粒少许置瓶中,交给媒人。

如将原物退回,表示不同意。

有些地方还要合八字,八字是一张宽1寸、长8寸的红纸,上有男女当事人的出生年月日。

父母相信“年命”,子女婚事必须请算命先生“合年命”。

即是根据男女生辰年月日时,按天干地支推算属相是否相克,有“自古白马怕青牛,龙虎相见一旦休”之说。

这在解放后已经很少见到了。

一般都是自由恋爱的多,双方家长已经很熟悉了,此时男方只是找个亲朋至友充任媒人,以便双方都合乎礼节。

有些甚至不用人来充当媒人,因为是自由恋爱,双方父母也都很愿意,美其名曰:

“神仙媒人”,意味着是神仙给双方牵的红线,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二>定亲。

也叫喝酒、下聘、订婚、磕小头。

经双方家长同意后,认为“八字”相合,无“破月”,媒人要和女方家长研究礼钱。

礼钱也有地方差异,靠近县城的地方礼钱相对少,而较为偏远的交通不便的乡村,礼钱相对就要的较多。

这与当地的经济条件和习气有关。

女方要大额的礼钱大多数是为了自己儿子的成婚做准备,嫁了女儿,要了礼钱,给儿子就能建起房子,给儿子也就能够娶起媳妇。

就这样你来我往,往复循环。

不过也有些是为了面子,别人都要了那么多的礼钱,你却要的少,就会被别人看不起或者说闲话。

而县城附近这种习气就没有那么严重。

礼钱商定之后,男方家长就要置办衣着(一般为六件套,女方父母各一套、女方四套,有兄弟姐妹的还要加套,不过要双数)、首饰(一般为三金,即戒指、项链、耳环;也有要一金的,主要是戒指;也有要五金的,即多了手链和耳钉,也可根据女方自己的需要而定)、妆奁(洗脸盆、木梳子、洗发膏等洗漱用具各1对,化妆品2套)、财礼(礼钱和看酒钱)和香烛等。

发媒人及亲戚中叔伯兄弟共四人(也有六人、八人的,只是必须是双数)前往女家,到女家后,先要向女家之“神主”烧香磕头。

此时女方款待发媒人及男方亲戚,女方给发媒人和男方亲戚一一看酒,男方亲戚每人要给女方“看酒钱”,一般为双数,男方向女方家长及亲戚看酒,女方家长和亲戚给男方“看酒钱”,即为订婚。

订婚以后,有些女方择一吉日邀请其姑叔姨舅和家人一同到男方家去,俗称“看屋里”,男方要准备礼物(一般为每人一套衣服)。

但现在这些也被省去,一般在订婚的时候将礼物折合成礼钱,一并交予女方家长。

订婚之后男女双方家长互称两亲家。

逢年过节,男方可向女家追节。

<三>磕大头。

也叫提话,古时也叫“迎朱衣”。

男方到女方家商量结婚日期并送礼物。

解放前用食盒抬“件子饭”,送生猪肉、羊肉,抬面粉、衣料、首饰、妆奁及各色日用品。

并送结婚礼服1件,一般叫“朱衣”,红盖头1顶,也可临时借赁。

改革开放后有些变动,省去了结婚礼服和红盖头,但“件子饭”大部分得到沿用,男方要准备好新房和财礼。

女方则由自家决定陪嫁什么,一般会陪嫁生活备品和一些少量的家具和家电。

新娘则可以向男方要求自己未来的住房条件,可以向男方要一些衣服之类的东西。

现在经济发达了,一般亲事的彩礼(俗称“菜水钱”,也叫干礼(现钱))大概要5000-10000rmb,实际上彩礼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娘家的“要价”。

只是有因婚礼商量不谐而结婚延期以至解除婚约的,有送足财物而又临时变卦索取的。

富裕家庭,女方不但不索财物,一任男方决定,而且往往陪送不少妆奁,以为越多越好,儿女在婆家才感到体面。

<四>迎亲。

在提话商定的吉日里,前往女家迎亲。

解放前富裕人家则扎彩门,请乐队,举行结婚大典。

此时,男方家里张灯结彩,宾朋满座,所有门户一律贴上红楹联。

女方邻里好友也前来赠送东西,俗称“添箱”。

迎亲人数必为单数,花轿上贴有“雀屏”字样的红横额,轿帘上贴有“狮王在此”的红条幅,用红绸挽花,从轿顶直垂轿的4角。

富裕人家除花轿外,由选定体面而“褔命双全”的迎亲妇女1人,盛装打扮,另坐大轿,一同前往迎亲。

去时带有礼品和“伴女钱”若干,用红纸包裹。

到女家后,先向其祖宗“神主”磕头行礼。

礼成宴毕,由女家散发“伴女钱”,由男方指定1个男子把身着“红衣”、头戴红盖头的新娘从房里抱进轿内。

没有花轿时,或驴或马,忌用草驴和骡子。

有的新娘在胸前背后佩戴镜子,意在避邪。

及至男家门,将新娘从轿中抱出,直奔“洞房”,此时“洞房”门口设有大火一盆,报轿者必踏越其上,再由两个“褔命双全”的伴娘接待和陪伴新娘。

洞房花烛之夜。

新郎揭去新娘的“盖头”,伴娘脱去“朱衣”,并给新娘开始梳妆。

先由新郎梳3梳之后,再由梳妆者给新娘梳起高髻,俗称纂纂、“挽头”或“上头”。

解放后新郎新娘先办置结婚用品,收拾新房,墙上贴喜字,门口贴喜联。

道谢介绍人,原送鞋一双,现送烟酒。

结婚之日,男方来人接新娘,一般去时人数是单数,叔舅一定要去。

去时拿两个笼子,一个里装香烛烟酒(要成双),俗称“香马笼儿”,另一个装“件子饭”,俗称“菜水笼儿”。

两个年轻人准备“背包袱”(包袱里为女方给新郎准备的礼物或生活用品,一般由亲朋或兄弟充当),另有人抬嫁妆。

到女方家后,女方家先给迎亲者“看席”。

席毕,新娘连同伴娘、送亲者(女方亲戚、朋友和部分邻人)和迎亲者一道去男方家看房、吃席。

出女方家门时,背包袱者在门外等候,女方家长在门里接出来,此时背包袱者向女方索要红包(一般为2元或10元)。

包袱一旦背上,就不能触地,负责会不吉利。

过去迎亲要抬轿或骑马,现在城市乡下均以汽车、拖拉机、大牲口来接,只是车有多少之差和档次高低之别。

汽车一般前挡风镜右下方贴红“囍”字,左右观后镜挂几只彩球,雨刷上横挂一条红绸子,俗称“挂红”,也是事后送于司机的,前后车牌号处贴上四字红楹联,“百年好合”“喜结良缘”之类。

车上娘家人和女方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从女方处车载至男方家,看新房者鱼贯而人。

多为自设家宴。

在外设宴,便搭车直抵宴席处。

新郎新娘已头身着五彩纸屑,穿礼服待客,司仪主持,新郎新娘给逢座的人斟敬喜酒三杯。

偶有恶作剧者在酒席上取闹,将两亲家(阿公、阿家)脸用黑墨涂如包公,引左右宾客发笑。

不乏恶作剧者。

酒席宴毕,男方答谢亲戚邻人,以及主事人、媒人。

晚上闹洞房,亲戚朋友围坐房中,对新娘百般戏谑,称之为“闹房”、“戏新娘”。

大多数是新郎的同学或是朋友,亲戚们也去。

会让新郎新娘玩很多游戏,如表演吃糖(引新郎新娘接吻),或故意偷取一点小东两,要求新郎新娘请客等,不一而足。

总之,其目的在增加热闹气氛。

到了晚上十一二点钟闹玩的人散去,新郎新娘就会自己洞房花烛了。

<五>安房。

到了晚上,举行“安房”礼,由“褔命双全”夫妇2人主持,新娘新郎相向跪,吃交杯酒。

酒毕,主持人将1个装有桃核、红枣而用红纸糊严的斗提起摇动,喝唱“双双核桃双双枣,养下的娃娃满院跑”。

这里“核桃”谐“合堂”,“枣”谐“早”,早生儿子之寓意。

随之,将核桃枣儿撒在炕上,再将被子复盖其上,闹新娘者退出“洞房”。

当夜,华烛高烧,通宵达旦,忌讳熄灭。

<六>婚后礼仪

回三,结婚后第三日,新娘归宁,与新郎一同去娘家,女家招待新郎,并赠以礼物。

试手面。

新娘“回三”归来后,开始下厨做饭,俗叫“试手面”。

回九。

婚后第九天,新娘再回娘家,归宁父母。

避灯。

新婚后的第一个正月十五日,忌婆媳相见,俗称避灯。

否则有婆婆双目失明的迷信之说。

若有亡夫再婚者婆家要索取大量财礼,俗称“卖寡妇”。

成亲礼仪简单,夜半人静时偷偷走出村庄,换上男方送来的新鞋,悄悄的背向步入男家。

入赘。

俗称“上门”或“招女婿”,被看做下贱的人,多为男方家庭困难所致。

解放后,人民政府颁布了<<婚姻法>>,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废除守寡纳妾,“腹指婚”、“童养媳”杜绝。

但在农村换头亲(换亲)至今也有,买卖婚姻还尚存。

男女恋爱,经自行相识或介绍相识,了解相爱后,到了法定年龄,登记结婚,构成合法婚姻,繁缛的传统婚礼仪式逐渐被革除。

现在,婚事新办,大部分人多利用元旦、春节、劳动节、国庆节等节假日举办婚礼。

城乡进行旅游结婚的也有。

随着城乡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婚嫁中讲排场、摆阔气之风盛兴,在县城较普遍,农村也跟着走,有的造成婚后债台高筑。

第二部分:

丧葬

丧事又称“白事”。

小孩和青年夭亡或非正常死亡,丧葬仪式比较简单。

幼儿死亡,用柴包扎,点燃火把,避走大门越墙而出,扔到偏僻的沟壑。

青年死亡,做棺木下葬,只是要避走正门。

老年人逝世丧葬礼节较为繁缛。

亲戚、族人要协同家人操办“白事”。

请阴阳风水先生念经吊丧、写祭文,选“风水宝地”掘墓,择“良辰吉日”下葬。

传统的丧葬为土葬,葬式为仰身葬。

丧葬仪式有停棺入殓、祭奠吊丧、出殡埋葬和丧后祭祀4个程序。

停棺入殓。

在弥留时刻,家属必须要给死者剪指甲、理发,老祖先认为人死后不剃光头,在阴间会变成“铁头”(下一世投胎会不长头发)。

最后更衣,即“穿寿衣”。

男性贴身穿白色的衬衣衬裤,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裤,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长袍,头上戴一顶挽边的圆顶黑色帽,俗称“小帽子”,帽顶上缝一个用红布做成的疙瘩,用来驱除煞气,人们认为这样做对子孙是吉祥的,一手拿一面蛋,一手拿一手巾,脚上要穿黑色的布鞋。

女性贴身穿一件红色的“肚兜”,再穿白色“大襟子”衬衣衬裤,外穿红色的棉衣,蓝色的棉裤,富裕家另外再外套一件“花长裙”,头上裹一包巾,俗称“包头”,一手拿一面蛋,一手拿一梳子(用毛巾包裹),脚上要穿红的或花布鞋。

亡后仰身就寝,后移至正屋木板上停放,俗称“落草”,头枕红色枕头,枕头里用柏树叶子和少许黄土壮成(壮黄土是为了死者的头不向后偏),脸用白纸遮盖,俗称“苫脸纸”。

两脚用纸绳在脚尖处扎绑,俗称“绊脚绳”,意为固定双脚,怕死者双脚分开,对生者不吉利。

然后挂账掩灵,设案烧香,供桌上献1小碗米饭,另做7个面蛋,其中6个插于米饭之上,另1个置入亡者袖筒,意为死者给阴间的狗之食。

案前置1瓦盆盛纸灰,俗称“孝子盆”,孝子日夜守灵。

同时大门上悬挂白纸糊的灯笼,每晚点着到百日至。

女的请娘家,男的请舅家,出嫁女儿接到讣告,沿路哭丧,俗称“哭路头”。

乡邻亲戚带锡箔、纸钱、挽幛或礼金前往吊孝,焚香祭奠,行磕头礼,孝子啜泣回拜。

棺材备好,亲人到齐后入殓,子女按照先后瞻仰遗容(女性娘舅先,孝子随后,男性孝子先),此时忌泪水掉在死者身上。

孝子披麻戴孝,称承服,其子女长孙承全孝也叫披麻或大孝,侄子、侄女、女婿、外甥承半孝也叫棉孝。

鞋上幔裹白布,如果孝子父母还有一人在世,鞋上白布幔裹多半脚,只在脚后跟处留一空出,父母双亡之后,白布幔裹全脚,孙子和未出五服的族人在脚尖处只裹一点。

祭奠吊丧。

主要规程是出告示、出纸。

在大门外侧置1案板,白纸上书亡者卒年、月、日,出殡时间、葬地山向、孝子的排名等,即告牌。

在大门外立1高竿,悬挂用白、黄纸条做成的圆柱形纸货,称“门头纸”。

纸条的多少据亡者的年龄而定,每岁1条,上缀有各色纸花,俗称“望乡台”,迷信说亡人站在其上可看到子孙。

另有纸货童男童女、纸人纸马、金银斗、白鹤、房舍之类。

死后第三天晚上,灶停烟火,孝子向“灶神爷”馨香祷祝,迷信说亡人要投灶。

同时还说要“过灯”。

出殡埋葬,俗称送葬。

送葬之前,孝子给亡者撤“苫脸纸”,摘亡者上襟第一颗纽扣,意为带子,吉利之意。

送葬有“八抬”和“四抬”之分。

起丧前,阴阳风水先生念“起丧咒”,孝子、客人避开灵堂两侧,给亡者魂灵让路。

出殡时,长子一手拿灵牌,一手握“哭长棍”(死者是男性用柳树,女性用竹子,三根并作一条),长孙一手捧“孝子盆”,一手握“哭长棍”(次子、女儿、次孙、孙女都要手握“哭长棍”)。

出殡前参加送葬者喝半碗米汤,称“发丧饭”。

接着放炮起丧,孝子嚎声大哭。

沿途撒纸钱,放炮,遇十字路口处要烧纸钱,富裕家沿途有请乐队吹奏哀乐。

棺至墓地,先祭“土神”,然后阴阳风水先生按选好的时辰下葬、咏经、定位、立向。

掩埋时,长子要先掩3锨土。

在亡者棺木靠脚处,另挖一小坑,置入“孝子盆”,长子捧灵牌在亡者棺木之上绕三圈,呼叫三声,掩土下葬,同时焚烧纸钱、纸货童男童女、金银斗、“哭长棍”等。

最后焚香祭拜,命大人手提纸灯,俗称“引路灯”在前走,孝子捧灵牌,点香随后。

至家后,“引路灯”悬挂于大门顶上,直至百日焚灯。

留守者在门内焚香,意为接亡者牌位,送归正堂之上。

而后举席招待吊孝送葬者。

葬后祭祀。

葬后第三天午夜后,子孙去坟地吊孝祭祀,并用手将坟堆撩整,俗称“服三”。

服三途中不能说话,返回时不回头朝后看。

在未服三之前,所穿孝服者忌到别人家去,丧事中所借别人什物三天内必须返还。

死后第七天在亡者墓前烧头七纸,以后每隔七天在亡者墓前烧一次纸,每次去时在供桌上拿一个面蛋,一直到七七纸。

其中,五七纸由女儿去烧,六七纸不烧,第一百天烧百日纸。

逝世一周年和两周年分别烧1年纸和2年纸。

3年纸当喜事办,门贴红楹联,主人举席招待祭奠的宾客,此时孝子“脱服”。

至此丧葬的程序也大体结束。

秦安春节习俗

    春节,俗称过年。

在秦安一带,腊八节一过,人们便开始杀猪宰羊,赶集大备年货,外出打工者,回家与家人团聚。

除夕夜,妇女门忙着准备年夜饭,在秦安境内,年夜饭有着很大的差异,清水河畔的人们多吃“搅团”,取义来年多有搅然(即有钱用)之说,而南小河畔的人们多吃“宽面片”(即生活宽裕之意)。

家长给孩子散盘缠,并带儿孙到村外接“先人”,接回“先人”,全家人围坐一炕开始守岁,直到天亮,鸣炮开大门。

初一天亮后,人们开始进庙烧香,走亲访友,拜年。

在春节期间,为了表达欢庆,各地都有丰富多彩的欢庆活动,如社火、文艺晚会等。

本文就从贴春联、门神、贴福字、窗花、放爆竹、吃年夜饭、守岁、庙宇上香、送财神、社火、灯谜等方面进行探讨。

春节  社火  习俗  探讨

     春节是我国的农历年节,是民间最古老最隆重的节日。

它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牵动中国人的情感,最能反映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民俗心理和文化生活。

按传统它是从除夕开始,这一天标志着新春的到来,而到正月十五元宵佳节过完,也就意味着春节过完。

为了营造节日气氛,家家户户在腊月三十或二十九(小月)晚6到7点开始贴春联、门神、“福”字,营造节日的喜庆气氛,同时各种祭祀习俗和娱乐活动也就开始了。

习俗有着一定的起源、发展、变化,是由人们共同的民族心理素质决定的,不受社会规范的制约。

  一  贴春联、门神、“福”字、窗花,是城乡普遍盛行的一种传统习俗。

春联,又名对联,门对,它是由古代的“桃符”演变而来的。

古人认为桃木具有避邪的作用,过年的时候就将桃木做成木板置于门两旁,上画神像用以驱邪。

后来人们在桃板写一些吉利话,作为更新除旧的象征。

两块桃木板上的话往往采用对偶,以造成对称和谐的效果,于是桃板和对偶句合流,形成了对联。

在春节喜庆之时,也就少不了贴春联。

中国的最早的一幅春联是,蜀后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1]春联除了表喜庆吉利外,同时还是一种书法艺术,和特有的文学样式,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春联不仅贴在门框上,在灶后贴:

“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在骡马鞍上贴:

“上山如青龙,下山似白虎”。

有服丧(即白事)的人家贴挂绿色或浅蓝色的对联,表示对未满三年死者的一种哀悼。

对联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内容多为歌颂新生活,反映新风尚的主题:

“劳动致富六畜兴旺,勤俭持家五谷丰登” 。

在舞台或寺庙处常贴有反映地方历史文化和人物的对联,如关帝庙会贴“志在春秋功在汉,心同日月义同天” 。

“丝路漫漫纬通左右,唐皇帝、汉将军皆出于此,陇水滔滔流经上下,明中丞、清御史共生在兹。

”[2]

(一)   春联与门神虽然有着不同的起源,但现在过春节,在门框上贴春联,在门扇上贴门神已成了一种定规。

门神起源于唐代,唐王李世民在玄武门政变时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恶鬼经常向李世民讨命,为此,李世民命秦琼和敬德把守宫门三晚,唐王无事,便画秦琼敬德像贴于宫门,于是民间就有贴门神的习俗。

同时门神又是一种色彩艳丽的年画,画的多是传说中的神,用以驱邪避害。

最著名的还是镇妖驱邪的捉鬼大仙——钟馗,钟馗考中状元,因其相貌丑陋被羞而死,玄宗闻之,甚感叹,赐钟馗状员及第。

一夜玄宗梦中恶鬼缠身,有一身着红蟒袍,头戴御史帽的官员相救,玄宗命吴道子画之,这样一位捉鬼大仙被流传下来。

在秦安贴门神的位置是固定的:

在主房门贴天官赐福并在居室内贴钟馗;厨房门贴状元插花;堂屋门贴加官晋禄;在大门贴身跨黄骠宝马,手持黄金锏的秦琼和身跨乌骓宝马,手持八字紫金鞭的敬德。

民间有谚语“秦琼敬德把门厉害”,显示人们希望安静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

(二)贴“福”字、窗花

春节前,在大红纸上写“福”字,“迎春接福”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

每逢新春佳节到来,随同贴春联,家家户户要在门窗上,墙壁上贴大大小小不同形状的“福”字,有人故意把“福”倒贴,为的是讨人家说句“福到了”的吉利话。

贴“福”字,是人们以示寄托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追求美满生活。

一般百姓认为“平安”就是“福”。

《韩非子》中说:

“全寿富贵之谓福”。

意思说,所谓“福”就是富贵加长寿。

[3]所以,过去的春联之中,福字又往往与寿字联系在一起。

看来,福是人类生存在社会的共同愿望。

窗花是一种剪纸艺术,每逢新春佳节或喜庆日子,都要在窗格上剪贴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窗花,内容为人物、鸟兽鱼虫、民间故事、龙凤呈祥等题材,形式灵活多样。

窗花共同反映了人门对美好前景的向往和追求。

二  吃年夜饭

 新春伊始,家家有吃“年夜饭”的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明风尚。

在我国,年夜饭的形式南北差异很大,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

在秦安一带,也有些差异,清水河畔的人多吃“搅团”有“三十吃搅团,来年有搅然”(即有钱用)之说;南小河畔的人们多吃“宽面片”寓意来年“宽宽展展”(即有钱用,有充足的粮食)。

 包饺子的皮和馅都要有剩余,称“留余头”。

年夜吃菜必有鸡和鱼,表示“吉庆有余”;做菜要有十二道,表示一年的十二个月,同时也暗含了对来年的祝福,这一点在腊月二十三送灶中有所体现,灶君必带十二个馅饼去见玉帝,闰年带十三个。

三 守岁

 年夜饭后,大家嗑着瓜子,吃着水果,彻夜不眠,以待天亮,称“守岁”,又称“守先人”。

守岁在秦安大地比较慎重,家人坐在一起,喝着美酒,闲聊往事。

将买来的冥票包成包,摆在正屋的桌子上,同时还要在桌子上摆一些饭食,称为“献饭”。

除夕夜是团圆之夜,辞旧迎新,一夜两年。

在这“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两年”[4]的除夕夜,一家人围炉而坐,欢聚一堂,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新年钟声带着阵阵余音,透过烟花漫天的夜晚,将新年的喜气传到千家万户,标志着新春来临。

秦安流传着,除夕守岁,彻夜不眠,毫无倦意,就预示来年他的精力充沛,精神焕发,一年的健康。

守岁的“守”既有对即将失去的旧岁的留恋,又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的期盼。

四  庙宇上香

  在中国古代就有图腾崇拜说,对超自然力量和祖上有公德的人进行崇拜,供奉的习俗,每当春节人们就必须祭祀,以求平安。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人们就去庙里烧香,当地称为“烧头香”,去庙里烧香者各自怀着虔诚的心愿,希望能够在神佛的庇佑下,如愿以偿。

求财的人会去“关帝”庙;求男问女的会去“送子”庙;有病者和家中不平安的会在新年的第一天去“观音庙”求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以求平安,这些行为不乏带有迷信色彩和主观意识,但共同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的追求,对美好新生活的渴望。

五  拜年

 拜年、送贺喜是春节期间广泛流行的习俗。

初一天刚亮,全家就更新衣,互相拜年,子女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又称“盘缠”,互相讲一些贺词。

家中丧服未满三年的,亲戚拜年时应带上白纸,给亡灵祭祀,俗称“送新灵”或“烧新灵”。

还有一种特殊的拜年,就是新女婿给丈人家的拜年,拜年分三种情况:

一是定亲的第一年,新女婿拜年要带丰厚的礼品,每样礼物都要成双成对;二是结婚后的头一个年节,要全面,即包括叔、伯丈人等均要送礼,且礼品的份量和厚薄要一致;三是,以后的年节,就可以减免些了。

六  送财神

 初一起床出门就要看财神方位,选择走向,根据天干地支,确定喜神、财神、贵神的所在方位。

据说,初一一出门,就要朝财神、喜神方向走,就能发财,一年都会遇到喜事、吉利的事。

这种信仰,流传很广,至今,民间人有市场。

另外,还认为初二是财神节,这天早晨,就有人挨家挨户送或售财神像,住户都付钱,不要时,只能说“已有”,忌讳答“不要”,以图吉利。

据说,财神是道家所奉诸神中的一个虚构人物,名赵公明,手持钢鞭,身骑黑虎,及其威武,又叫赵玄坛,俗称赵公元帅或赵公菩萨,善能“除瘟剪疾,保康禳灾,主持公道,求神如意”。

不过,也有人认为,财神是赤脸丹凤的关云长,手提青龙偃月刀,身跨赤兔宝马,在中国文化中称为“义绝”主公道。

在秦安的中山、五营等地认为初五是财神日,一年的财运都是财神决定的,所以初五这天大家忙着置办酒席,款待财神。

这一天,民间将家中的尘土扫一些倒在村外,意味“送穷婆婆”,同时将外面的土撒入室内的各个角落,称之“请富婆婆”。

然后家家户户都供奉祭品,在桌上摆放硬币、纸币等献财神,并在晚饭时刻焚烧财神像,然后全家庆贺。

送财神,反映了人民对富裕兴旺的渴求。

七  社火

社火是民间自发组织举办的文艺活动,相传起源于唐朝,1000多年来有发展、变化、提高。

秦安社火流行于各个乡镇,经常和邻县的庄浪、甘谷、清水,张家川等县比赛,规模较大。

近年来,社火自由发展,并得到各级组织的重视,正月十三日,全县进行社火比赛。

每年几乎村村闹社火,人人看社火。

秦安的社火,精彩异常,内容丰富:

有马社火、高台、高跷、狮子、旱船、大头娃娃、吊庄务农、施不全上任、天官赐福等。

在秦安县的一些镇子有固定的“开集日故事会”如莲花、陇城镇及县城的“正月十五”,中山的“正月十二”等。

(一) 耍狮子和跑旱船是社火中配合活动着的,耍狮子亦称舞狮子,遍及县城及乡村。

狮头以竹扎成,用纸或布糊好后画狮眼,开狮口,装狮须,布狮身,绘狮纹,有的全用麻丝编织。

两人顶狮一人引狮,引狮者多为武术拳师,手持绣球或棍子,装扮成英雄武士的形象。

在热烈的气氛和锣鼓声中,引狮人箭步亮相,举灯挥手惹斗狮子。

打完四门后,雄狮作训服状,达到目的后,由引狮人指挥狮子作杂技表演,或打滚、跳桌凳、摇头摆尾等。

最后,引狮人手牵狮头绕场而终。

全县以郭嘉乡洛泉村的狮子最有名。

说了狮子不得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