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部分5.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84881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部分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部分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部分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部分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部分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部分5.docx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部分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部分5.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部分5.docx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部分5

2012年内蒙古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课业及进程是指()。

A.教程B.课程C.课表D.学期

2.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

A.学科设置B.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C.学科顺序D.课时分配

3.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可接受性和()。

A.实践性B.可行性C.衔接性D.发展性

4.根据课程的任务,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

A.专业型课程B.结构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本位型课程

5.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

A.教学大纲B.课程计划C.教科书D.教学指导书

6.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构成要素有本文部分和()。

A.后记部分B.原则部分C.说明部分D.序言部分

7.根据课程的制定者,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A.省级课程B.地级课程C.县级课程D.校本课程(或学校课程)

8.课程结构的编制即()。

A.课程计划B.课时分配C.课程设计D.课程改革

9.小学教材的编写,在内容上最重要的是要考虑()。

A.形象性与兴趣性B.娱乐性与生活性C.科学性与思想性D.知识性与个性

10.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

A.课程目标B.教学大纲C.课程计划D.教科书

11.学科标准是指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称()。

A.教学目的B.教学计划C.教学课程D.教学大纲

12.我国小学阶段,德育内容主要体现在()中。

A.班级教育活动B.思想品德课C.全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D.班会和校会

二、填空题

1.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_____________。

2.基础型课程是一种注重学生____________能力培养的课程。

3.教学大纲一般由____________部分、____________部分和其他或附录等几部分组成。

4.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____________。

5.教学大纲是根据____________计划,以纲要形式确定的有关___________的指导性文件。

6.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称为_____________。

7.课程计划,又称____________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____________文件。

三、简答题

1.课程的类型有哪些?

 

2.教学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3.编制课程计划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4.编排教科书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5.小学阶段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6.小学教师应怎样发挥课程计划的实践指导作用?

 

7.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8.简述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作用。

 

四、论述题

1.我国小学课程设计应坚持哪些原则?

 

2.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正确使用教科书?

 

3.论述编写教科书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课程实施的过程是什么?

 

一、单项选择题

1.B.见学习精要中课程的定义。

2.A.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学科设置。

3.D.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可接受性和发展性。

4.C.根据课程任务的不同,课程可以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5.C.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教科书。

6.C.学科课程标准包括本文部分和说明部分两部分内容。

7.D.按照课程制定者的不同,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8.C.见学习精要中课程设计的定义。

9.C.小学教材的编写在内容上重点要考虑科学性和思想性。

10.C.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课程计划。

11.D.学科标准是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称教学大纲。

12.B.我国小学阶段,德育内容主要体现在思想品德课中。

二、填空题

1.课程设计2.基础3.说明正文4.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5.课程学科教学内容6.教科书(课本)7.教学指导性

三、简答题

1.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

(1)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种类型。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

拓展型课程高度重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拓展,关注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全方位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

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2)从课程制定者的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种类型国家课程是指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

属一级课程,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

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制的课程,属于二级课程。

学校课程是学校自身研究开发的课程,又称校本课程。

2.教学计划包括:

(1)指导思想;

(2)培养目标;(3)课程设置及说明;(4)课时安排及时间分配;(5)考试考查及实施要求。

3.编制课程计划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1)保证实现教育目的与任务,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2)以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要充分考虑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与技能,科学把握知识的衔接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正确处理好学生的现实与发展之间的关系;(3)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体现出知识的基础性和多样性;(4)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

4.

(1)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2)教科书的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述要简练、精确、生动、流畅;篇幅要详略得当;(3)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的字体或符号标出、使之鲜明、醒目;封面、图表、插图等,要力求清晰、美观;(4)字体大小要适宜,装订要坚固,规格大小、厚薄要合适,便于携带。

5.我国小学阶段的课程基本性质,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和可接受性。

(1)普及性。

小学阶段教育是义务教育,是国家为每个适龄儿童提供的基础教育,应提供均等的就学机会,因此,小学课程应保障学生法定的受教育年限,教育质量要符合国家基本标准。

(2)基础性。

小学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

(3)发展性。

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的发展。

(4)可接受性。

小学教育的课程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

6.教师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实施者,在执行课程计划时,要求小学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计划,了解小学教学和其他活动的全面安排和要求。

第二,熟悉任教学科开设的年级、顺序、教学时数,了解自己的任教学科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正确把握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关系。

第四,综观学校教学工作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好自己的教学工作。

7.

(1)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设置综合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整合,有利于课程的综合化、多样化。

(2)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学习。

强调小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发展中心,突出学校学习与学生经验的联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强化课程的弹性,给地方和学校一定的自主性。

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给地方和学校一定的自由空间,依据本地区和本校实际情况决定校本课程方案。

8.教学大纲的作用:

教学大纲是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标准,是国家领导和监督学校教学工作的依据。

教师必须全面透彻掌握教学大纲的内容、体系和精神实质。

此外,教师还应该了解相近学科的教学大纲,以保证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和衔接。

教科书的作用:

教科书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同时也是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

教科书也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材料,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检查评定学生成绩提供了依据。

四、论述题

1.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理应坚持的原则

(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

小学课程的设计以及教科书的编写,要在建立完备的传授文化知识的体系上,以通俗的、小学生能理解的形式,体现高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2)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普及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一方面要根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思想设置学科;另一方面,则要将知识、能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注重儿童学会学习、学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3)要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小学课程应突出体现社会发展要求、儿童自身身心发展要求与儿童身心发展水平,以及符合教师的水平等客观条件。

(4)要注意课程的衔接性。

小学课程设置要密切结合小学的地位和功能,保持同幼儿园和初中衔接的递进性、紧密性和科学性。

(5)要保持课程的适时性。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儿童本身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即在不同阶段的同一年龄的儿童,其认知水平也大不相同。

因此,课程设置要因地制宜,要有灵活性。

2.教师正确使用教科书应做到:

第一,认真钻研和深刻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目之间,各篇范文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掌握教科书的框架。

第二,透彻理解教科书中每个章节的内容,备课中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法调动一切教学手段,把重点和难点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信息。

第三,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科书,包括有关图表、附录都应当重视。

第四,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灵活引进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学生能理解的有关学科的新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五,能结合本地区的需要,适当补充本民族、本地区的乡土教材。

第六,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

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教科书的能力、方法和习惯,防止学生产生把教科书丢在一边,单纯地记笔记、抄笔记的倾向。

3.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并适当渗透先进的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4.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至少要考虑七个方面的问题:

(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活动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做出可行的计划;(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及时提供反馈性信息。

以上七个方面在运作过程中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结构,这便是课程实施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