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docx
《第三讲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讲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讲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子曰: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卫灵公》
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
子曰: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
人焉廋sou哉?
”——《为政》
第三讲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一、口头性
1.含义:
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
口头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书面文学的本质特征。
民间口头语言生动明快,简洁传神,极富形象性、立体感,具有一种流畅活泼的独特魅力。
口头性虽是民间文学最突出的特征,但不是民间文学独具的特征。
故辨别是否为民间文学作品必须与作者、作品内容及艺术特点结合起来综合研究,才能划清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界限。
-----------田汉有一组民歌体的《钢铁颂》,一时间广为流传:
读书生产两无双,不再苍颜恋书窗。
中国正多新榜样,炼钢炉前学肖邦。
枝干横斜叶半黄,漳州炉焰对斜阳。
炼钢何惜相思树,一寸相思一寸钢。
----------1958年4月18日,《人民日报》副刊上发表了一组《孩子的诗》,其中一首写道:
“别看作者小,诗歌可不少,一心超过杜甫诗,快马加鞭赶郭老。
”
----------郭沫若写了一首诗答作者:
“老郭不算老,诗多好的少。
老少齐努力,学习主席毛。
”
田汉郭沫若
------《贪吃妇人不做家》
贪吃妇人不做家,贪吃懒做笑呵呵。
堂前有地不肯扫,桌上灰尘用手拖。
客人来了慢腾腾,半碗灰尘半碗茶。
日里东家走西家,夜里点灯纺棉纱。
三年纺个鹅卵苎,四年纺个菜头纱。
菜头纱啊菜头纱,老鼠拖去当尾巴。
-----《懒汉歌》
天光露水白蒙蒙,等等日昼日头红。
日昼日头猛蒸蒸,等等黄昏开夜工。
黄昏蚊子千千万,不如明天起五更。
----《放卫星》
社社队长放卫星,亩亩早白超万斤。
十亩并作一亩算,连壳带草夹湿称。
书记戴上光荣花,社员饿成一条筋。
2.形成原因:
口语一直是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的主要媒介,导致它具有“口语化的风格”。
所谓“口语化的风格”是指民间文学长期以来通过口语创作和流传,形成了一套与口语相适应的艺术技巧、创作形式和语言风格。
A、文字产生以前,只能用口头传播,如劳动号子的出现,表明民间文学的产生、萌芽;漫长的劳动生活,形成民间口头文学的特殊形式——歌谣、谚语等。
口头性最早的表现是原始人类劳动歌中的劳动呼声。
鲁迅把这些歌者称为“吭唷吭唷派”。
原始全民文艺都是口头文学。
B、文字产生后,因为统治阶级垄断文字,人民群众仍用口头创作。
在阶级社会里,人民被剥夺了受教育、掌握文字的权利,他们只能用口传心授的方式来传播、保存自己的文学作品,于是口头性不只是民间文学的传播手段,同时民间文学在长期的发展中也形成了一套口头表现手法(如歌谣中的赋、比、兴手法,故事中的固定讲述形式等等)。
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在人民掌握文字之后,并没有消失,它将伴随着人民的语言水葆青春。
现在虽然大多数艺人已经认识文字,并且有的还能使用它,但不少的场合,他们仍然要用口头语言歌咏或讲述,因此,口头性──用口头语言创作和传播是民间文学的一个主要特征。
-------“仓颉作书”、“伏羲氏造书契”的传说
《仓颉篇》曰:
“仓颉作书,以教后诣。
”
《淮南子•本经训》记载仓颉造字时天地震动:
“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
《尚书》“序”说: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据传,夏代已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
但是能掌握文字的只是奴隶主贵族中的少数文化人。
商代已经有了基本成熟和系统的文字。
甲骨卜辞上的甲骨文字计约4000-5000个,经研究可识读者达1000多个。
岣嵝碑夏禹书甲骨文
3.表现:
口头性是民间文学表现手段和方法上的主要特征,所以民间文学也被称为民众口头文学。
①口语化风格,通俗易懂,明白晓畅。
②语言风格富于地方性的民族特色。
③语言结构灵活而单纯,好听好记。
④语言琅琅上口,富于音乐性。
----------冤家宜解不宜结
火苗刚起火易灭,火上加油火更烈,莫为小事都火气,冤家宜解不宜结
--------世上九流歌
一、上九流:
一流阁老二尚书,三流公卿四督抚,五流布政六按察,七道八府九之州。
二、中九流:
一流县宰二流医,三星四卜五堪舆,惟有相家占第六,七书八画九琴棋。
三、下九流:
一流王八二流龟,三流戏子四流吹,五流稳婆六流屠,七剃八浴九吹灰。
---------老师好:
宝宝起身早,背着书包上学校,见了老师问声好,老师咪咪笑,说我有礼貌。
---------新媳妇
娘啊娘,不要愁,半夜起来梳光头。
前头梳起盘龙髻,后头梳起插花楼。
花楼上,会擀面,擀出面来象丝线,公一碗,婆一碗,姑娘阿叔合一碗,大又闹,小又吵,拿起棒头一阵打,打到河当中,采朵水仙花。
-------看雾测天歌
(一)春天起雾天要变,阴雨绵绵无晴天,夏天起雾不见面,尽管大胆洗衣裤,秋天大雾扑人脸,当天太阳火炎炎,冬天雾起飞满天,大雨大雾追后边。
(二)久晴大雾兆阴雨,久雨大雾转晴天,早晨起雾天不雨,夜里起雾雨绵绵。
雾色发白是晴兆,雾色灰沉阴雨连,雾上山头有大雨,雾下河谷艳阳天。
4.作用:
(1)永久存留、流传民间文学作品;
(2)迅速创作、广泛传播民间文学;
(3)积极反映大众生活、情感、思想等。
二、集体性
(一)集体性的含义:
民间文学在创作、流传中是靠劳动人民集体进行的,是集体创作,集体传播的。
作家文学一般来说是个人的劳动成果,在这里,作家个人的劳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集体性是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区别的重要特征。
集体性特征亦称为“匿名性”。
当然,也有的作品最初原有作者名字,在流传过程中失去其名字,成为无名氏作品。
---------------李文固的故事
在梅州地区,年纪稍大的人,都知道一些李文古的故事,并且都津津乐道,当作茶余饭后的笑料。
李文固,其真实名字叫李文古。
系明末清初梅县丙村(今丙村镇梅花管理区)人,其故居尚在,坟墓也还完好,葬于今丙村镇福寿管理区神宫坑笔架山腹地。
1、戏村姑----亲“难惹”姑娘
李文固不愿参加科举考试,但觉得文化知识总还是要学,因此,在家中坚持自学,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
但日子久了,读来读去几本书,也逐渐感到厌烦,便不时偷偷溜出门来,找一般朋友闲聊玩耍。
一次,谈起下村"难惹"姑娘的事,李一听就感兴趣:
"难惹是谁?
为什么大家都对她这么关注?
"原来,这个姑娘也是有名有姓的的人家妹子,年方十六,豆蔻初开,如花似玉,她长得五官端正,苗条身材,鹅蛋脸子,腰细嘴小,有道是:
"黄蜂腰,鲫鱼喙,十人见到九人爱",因此,只要她一出门,上村下村的小伙子都眼斟斟的看着她,真是想得垂涎三尺。
可是,至今尚无人敢向她家求婚。
她的父母也感到难过。
常言道:
"猪大把门风,女大羞相公。
"这么标致美貌的姑娘,为什么没人敢求婚呢?
原来,她是个性情刁蛮、泼辣之人,谁要是惹上了她,准会"猫抓糍吧难脱爪",弄得你骑虎难下。
为此,被人起了个花名,就叫她"难惹",又把她比作"带刺的玫瑰",好看不好摘。
"原来如此!
"当李听清这般情况之后,心里便想:
"哼!
什么难惹,我偏偏要惹她一下!
"这时,也不知是谁说了一句:
"我看,就是李也无法惹她!
"李文古一听劲头就来了,忙说:
"谁说我不敢惹她?
!
"众人说:
"你敢?
!
"文固说:
"敢又怎么样?
"有个人说:
"我们跟你打个赌!
"文固问:
"怎么个赌法?
"年纪较大的同伴说:
"等下,'难惹'就会挑着柴鲁打在这路上过,你能跟她亲个嘴,我们今昼请你吃饭,若是惹不到她,亲不到嘴,就由你出钱请我们吃饭。
敢不敢?
"李文固说:
"好!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你们就去买好菜来吧!
"
李文固跟大伙打了赌后,就提出自已的要求。
他对大家说:
"你们不要在这拦路,要看我亲嘴也要隔远点看。
人家还怕羞呢!
"大家就照办,退到屋门口去。
不久,就见"难惹"等一阵姑娘,挑着柴鲁,从山坑门口出来。
李按大家的交带,"难惹"总是带头行的,是姑娘中最漂亮的,李眼见这群姑娘越走越近了,他便赶快走到姑娘必经之路的柑园边等着。
那时,正是柑子将成熟的季节,也正是农村妇女们割八月鲁的时候。
不一会,姑娘们挑着柴草来到柑园边。
李举眼一看,果然是那最漂亮的"难惹"走在前头,文固连忙拦在路是央道:
"你们慢点走,我正有事要找你们哩!
""难惹"带头把鲁草担放下,问道:
"什么事?
"文古道:
"我的柑子被摘了许多,有人说是你带头偷摘的。
"难惹道:
"那有此事,你莫胡说!
"文古道:
"你也不必拗,让我搜搜身就知道了。
""难惹"见李象个不懂事的少年,也只好勉强依了。
于是,文固从"难惹"身上摸起,一连摸了七八个姑娘的身,,却没有搜到柑子。
"难惹"道:
"怎么样,你硬说我们偷了柑子,真是冤枉好人!
"文固又说:
"咳,没搜到,不等于就不是你们摘了;你们也没这么傻,我想,定是被你们吃到肚里去了!
""难惹"道:
"你又胡说!
我们那里吃过柑子!
?
"文固说:
"不要急,你们有没有吃过柑子,我是查得出来的。
""难惹"道:
"怎么查法呀?
"文固道:
"要是吃过柑子,嘴里就有柑子味,一闻就知道;要是不让我闻到,就准定是你们吃了。
"村姑们一听要让人闻嘴,个个面面相觑。
"难惹"见状,对同伴说:
"闻就闻吧!
莫当作真是被我们摘来吃了!
"于是,李便又从"难惹"开始,一个个嘴对嘴的让他闻了一遍。
然后,才让他们走。
李文固的同伴们,在隔远偷看着上述的一切情况,都以为文固真的摸了姑娘的胸,亲了"难惹"等的嘴。
一场打赌,李文固胜了。
2、戏老婆-------三日秀才娘
李文固在三戏贪官李三爷后,名声更加出众,都说李文固"软硬不吃"、"刚正不阿",在乡民中威望更高了。
但被气的贪官李三爷,却不是这么想,他是非常不乐,说李文固是"不识抬举"`"六亲不认",是"十足的玩世狂徒"还认为"非报复他不可"。
因此,放出诽谤之言,说什么"李文古,是穷无聊赖,专出鬼花招戏弄人家;有什么真本事?
而立之年,连老婆都娶不到,讲什么'清高'?
!
"
李三爷放出的"冷风",不但吹到了李的耳里,他的叔父母也早听到了。
为此,李二叔与老婆"枕上定计",要设法让李文固娶回老婆来。
二叔说:
"老货,我们若不是文固贤侄,也不会有今日;而今文固年届三十,尚无妻室,我们做叔父母的,也理应关心他才是。
"叔姆不假思索地接口道:
"我早就想到了这一层,想找一个姑娘给文固,好好报答贤侄的一片孝心。
"二叔听罢忙问:
"那你想怎么办?
有没有合适的人家?
"叔姆道: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二叔问:
"是谁?
"叔姆道:
"上次来我家吃满月酒的那个姓郑的姑娘,你觉得怎么样?
"二叔道:
"若是那个妹子,总的还不错,四肢健全,五官端正,相貌还算端庄,言行也算纯朴,正所谓'人缝里过得去',若是文固无甚意见,我看可以给他俩人牵线,也算尽了我们长辈的一番心意。
"二婶听罢,甜甜一笑,道:
"老货,就算我们想到一处去了。
"不久,经过二叔夫妻牵线,文古与那郑氏姑娘"照了个面"。
文固经过再三了解,又得到对方父母的同意,婚事也就定着了。
之后不久,"李文固讨老婆"的各项事,便都由其叔父母办妥了。
这郑氏姑娘,芳龄十九,进了李家后,在各方面都能得文古欢心,就是有两点,总是不融洽:
一是文固看淡了时局,放弃仕途,玩世不恭;而她呢,总希望文古考秀才,争个仕进出身。
二是文固在性格上是有名的"狂士",放浪不羁,对一切都觉得'无所谓',天塌下来当'笠麻',而郑氏却过于矜持,平时难得听她说两句话,由于上述原因,李也觉得"有话无人讲,有气无处出"。
为此,也想借"气"求"乐",戏一戏自已的老婆-------"就考个秀才给你看看"
李文固知道自已老婆的脾气,从来也不跟她呕气斗嘴;他老婆也由于性格所限,再怎么的也不跟老公吵架。
这阴不阴、阳不阳的日子,过得总不是那么的舒服。
有一天傍晚,李从私垫放学回来,已经过晚了,见屋里亮着灯,他不急着敲门,在门缝里往里看,见老婆已煮好了饭菜,坐在八仙桌的长条凳上呆想,不久,就哼着客家童谣道:
"月光光,秀才娘,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有学堂。
学堂有个教书匠,系个傻瓜我夫郎。
秀才不考愿教书,使我难做秀才娘……"文固听到此处,心里明白,原来如此。
便急急敲门。
进来之后,便欢喜地对老婆说:
"娘子,有酒么?
"老婆一听,心中疑惑:
"怪哉?
他平日里从不叫我打酒,怎么今日却问我有酒么?
!
"便低声问道:
"你也想吃酒!
"文固道:
"对,明天县里考试,我要赴考,吃点酒,文思敏捷。
"郑氏一听,心里愕然:
"这是真的?
"文古道:
"你不是早就想当'秀才娘'么?
我就考个秀才给你看看!
"这一夜,夫妻俩算是讲了几句话。
但李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就连贴心人老婆也猜不出来。
第二天,李果真就去县里赴考。
过了几天,张榜公布,李果真考中秀才。
消息传来,全村人,尤其是李的老婆郑氏,笑逐颜开。
大家一见她,就称起"秀才娘"来了。
这郑氏真是梦中都偷笑。
可是,过了三天,当李回到村里时,却说他的"秀才"被"革"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后来,人们才逐渐了解:
原来,李果真已考上了秀才,也上了榜。
但由于他不想出仕当官,是他自已故意戏弄考官,而把秀才"革"了的,事情是这样的;在考试过程中,李突然放声大笑,弄得监考官都慌了一团,忙问其故。
李道:
"我偶然想到相书上说的'人中'(鼻孔门下的沟)"一寸,人登百寿。
我想,那张果老二万八千岁,那他的'人中'不要长得象猪八戒一样么?
因此,越想越好笑。
他这么一讲一比划,满场考生都禁不住哄堂大笑,连监考官也忍不住笑出声来了。
这本是犯规的事,又正因为监考官也笑了,他不敢上报,李自谋被"逐"落榜的目的没达到,反而考中,且名列前茅。
这可怎么办?
李文固当了三日的秀才,自然他老婆也当了三日的"秀才娘"了,但文固总是不甘心当秀才,一定要设法"革"掉。
他眉头一皱,又有了心计。
三天后,照例在学宫前举行新秀才"游伴"聚会,由学台主持"伴水之游"。
李文古却故意将自已的鼻子用墨汁涂得乌黑。
进场之后,学台见他这般模样,觉得奇怪,便问他为什么把鼻子涂乌了?
文古高声答道:
"语云,有文字事者,必有乌鼻(偕备)!
"大家一看一听,又是哄然大笑。
学台认为他故意捣乱,因此,又把他的秀才"革"(开除)了。
后来,人们称他的妻子是"三日秀才娘"。
她真是气极了。
(二)、集体性的表现。
(1)、创作过程的表现
①合作式,如仪式歌,它是伴随祭祀等习俗的产生而产生的,你一言我一语组合而成的。
②分工式,一般是先有概论,再有人添加枝叶,再有人谱曲定调等,不断地充实加工。
③综合式,就是群众中某个人把前人叙述过的记录下来,加以概括整理。
(2)、流传方面的表现
A、受集体的检验,自然而然地讲给群众、唱给群众听;
B、集体修改加工,认为合适的,就给予集体加工;
C、受观众、听众情绪的影响。
--------如客家人的结婚仪式歌(自始至终体现着集体性)
一、接新娘
一进门来喜气浓
龙门两扇朝南开
一顶花轿四人抬
花轿落在贵府地
新娘出轿把头扬
前堂好比状元府
右边盖的金银库
金银库里藏财宝
前门栽有数行柳
柳树枝上龙现身
难怪媒人说得好
新娘低头把脚挪
踏在龙头生贵子
新娘来到大门楼
。
。
。
。
。
。
二、拜天地
一拜天长和地久,
二拜地久并天长。
三拜荣华与富贵
。
。
。
。
。
。
。
三、进新房
盏盏明灯亮堂堂
新人抬头四下看
左边放的箱和柜
窗下放的是条桌
胭脂水粉多齐整
那边放的象牙床
印花垫单铺面上
绣花枕头两头放
。
。
。
。
。
。
。
。
。
四、铺喜床
乖乖媳妇把门开,快把爹娘请进来。
窈窕媳妇床上坐,君子好逑撒起来。
一撒新姐头,新姐头上黑油油,不用打扮好风流。
二撒新姐脸,柳叶眉毛真好看,桃面不用胭脂点。
三撒新姐身,新姐身上好衣衿,一朵鲜花中央撑。
四撒新姐手,十指尖尖如白藕,莫害羞来莫怕丑。
。
。
。
。
。
。
。
三、变异性
1.含义:
是指民间文学由于各种原因(历史、社会、演唱人的才能技巧等),在语言、表现手法、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甚至主题思想等方面,都会发生变化、衍生,从而形成各种同一母题的异化。
----------如梁祝的结尾,就是同一母题的异化。
篇名结尾方式流传地区
梁祝情深上天庭马某追入阴间、阎罗断案、梁祝回归天庭、马某还魂另娶浙江、上海
尼山姻缘来世成马某追入阴间、阎罗断案、梁祝魂归天界、被黎山老母收为徒弟、还魂报国、荣华富贵浙江、河南
结发夫妻马某追入阴间、阎罗断案、神判、以飘发为依据进行断案、祝英台判归梁山伯、马某另娶浙江宁波
马俊告状马某气死、阎罗断案、查簿、三人俱还魂、马某另娶、梁祝白头到老广东海丰、陆丰
英台化蚕马某追入阴间、阎罗很难断案、阎罗选择不作为、祝英台和马某变身斗法、英台最终化蚕、山伯变为蚕的栖息物、马某变为苍蝇不详
马文才变公猪马某病死、阎罗断案、把梁祝判为夫妻、阎罗设计将马某变成公猪
浙江景宁
2.原因:
(1)因为是口头文学,口传心记,靠记忆保存,容易产生变异;
(2)集体性导致民间文学作品没有著作权观念,传播者同时也是创作者,有权加工修改;
(3)流传环境的不同导致变异,它与实际的情景、场景、风俗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的。
(4)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民间文学自然会去掉那些陈旧的东西,并有所创新。
3.变异的基本条件
(1)随时代变化而变迁;
(2)随地域环境的变化而变异;
(3)随讲唱者身份差异、水平不同而变异。
---------------《四大天地》民歌的演变
1、元代以来流传的《四大天地》民歌;“奉使来时,惊天动地。
奉使去时,乌天黑地。
官吏都欢天喜地,百姓却啼天哭地。
”
2、清末,汉川县官离任,有人敲锣打鼓,燃鞭放炮相送。
黄良辉也将一块小匾额送给了县官,只见上面写着四个大字:
”四大天地。
”县官和百姓都感到奇怪,平日,这县官与黄良辉素无来往,仅有的是黄对县官不时的讥讽,为么事县官离任,黄良辉要送他这四个字的牌匾呢?
黄良辉见问,便解释说:
“当初老爷来县,前有衙役开道.后有兵卒护围,威风显赫,不可一世,尘土飞扬,铺天盖地。
此为一大天地。
老爷—面烧香拜佛,虔诚诵经,一面却贪赃枉法,敲骨吸髓,乡民被迫纷纷外逃、致使田地荒芜,真乃是厚天薄地。
此为二大天地。
老爷任期之内百姓倾家荡产,有的冤沉大海,有的悬粱自尽,有的卖儿卖女,县内四境,昏天黑地。
此为三大天地。
如今老爷离任,老百姓敲锣打鼓,燃鞭放炮,无不欢天喜地。
此为四大天地。
3、后来发展为“五大天地”、“十大天地”,然而万变不离其宗,主题未变,都源于“四大天地”的民歌结构。
有个官员,嗜酒耽误政事,贪财残害百姓,老百姓对他十分怨恨。
到了这个官员被解除职务的时候,老百姓送给他德政碑,上书“五大天地”。
这个官员问:
“这四个字是什么用意?
令人不解。
”老百姓齐声说道:
“你一到任时,金天银地;你在家里时,花天酒地;你坐堂办公时,昏天黑地;老百姓喊冤时,是恨天怨地;你如今卸任了,谢天谢地!
”
4、空调“十大天地”现象:
炒作惊天动地,广告铺天盖地,技术缺天少地,价格昏天黑地,服务谈天说地,资金哭天喊地,促销花天酒地,消费者怨天怨地,吹牛欢天喜地,品牌飞天落地。
4.变异的范围(内容)
(1)语言上的变异是最普遍,也是最为平常的;
(2)内容、情节变异;
(3)人物形象变异,是随着环境、民族、地域的不同而变异的;
(4)主题思想的变异;
(5)形式、格律的变异,这是在较长的时间内才发生变异的。
-------------刘三姐传说
1、关于刘三姐的最早记载,大概要数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的《三妹山》:
“刘三妹,春州人,坐于岩石之上,因名。
”这条文献被清代《蕉轩随录》做了放大:
“广东阳春县北八十里思良都铜石岩东之半峰,相传为李唐时刘三仙女祖父坟,今尚存,春夏不生草。
刘三仙女者,刘三妹也。
《寰宇记》、《舆地纪胜》均载阳春有三妹山,以三妹坐岩上得名,今不知何在。
”
2、关于刘三姐的身份,历来有许多说法。
蛮歌之鼻祖。
持“历史人物传说化”观点的学者,多数引用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或王士祯《池北偶谈》等书的记载,认为刘三姐是唐中宗“神龙中”(约公元706年)的歌唱能手,“相传为始造歌之人”,“蛮歌之鼻祖”,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虚构的歌仙。
持“神话传说历史化”观点的学者则以钟敬文为代表,认为“刘三姐传说之产生,乃后人根据当地流行之唱歌风俗,加以想象所造成者”,也就是说,先有歌俗,后人为了解释这种风俗的形成,虚构了一个名叫刘三姐的歌仙。
古代的女巫。
还有些学者认为刘三姐是古代的一位女巫,她唱的主要是巫歌。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民间文学普查的深入,广东的民间文学工作者发现,在广东的歌俗盛行之地,到处都有丰富的“刘三妹传说”,其故事类型与广西的“刘三姐传说”几乎一模一样。
刘三妈传说。
在广东阳江、茂名等地,还有“刘三妈传说”,如乾隆以及道光年间《阳江县志》即记载说:
“六月村落中,各建小棚,延巫女歌舞其上,名曰跳禾楼,用以祈年。
俗传跳禾楼即效刘三妈故事。
闻此神为牧牛女得道者,各处多有其庙。
”
刘三姑传说。
在广东阳山、连县、罗定,广西富川等地,还有不少“刘三姑传说”,也是传说刘三姑曾在某一岩石上唱歌,后来因某一原因死于当地,当地人就在岩上给她立一纪念物。
刘三太传说。
在广东电白、高州一带,还有“刘三太传说”,当地方言中,太是太婆的意思。
传说她不仅在这一带传歌,还因歌声曼妙,得了路人许多赏钱,但她除了自己衣食之用外,把多余的钱都送给路边的穷人了,后来遇仙,坐化于电白赤岭,至今山上还有刘三太庙。
刘三妹传说。
在广东湛江、肇庆、梅县等地,有刘三妹传说,一般的说法是:
当地有一名叫刘三妹的姑娘,特别会唱歌,有一位白鹤乡的善歌少年慕名前来对歌,两人对了七天七夜,不分胜负,后来两人都化为石头。
或者说:
刘三妹特别会唱歌,而且长得好看,被某人看上了,刘三妹为了逃婚,从某山岩上摔下来,后人就在此山岩上给她立一小庙,或直接用她的名字为此山命名等等。
据此,有些学者得出结论说,刘三姐大概是唐代的一位职业歌手,以唱歌卖艺为业,游走于两粤之间,类似于现在的一些著名歌星,到处走穴。
3、广西各地传说刘三姐的生长年代、出生地及情节内容不尽一致。
宜山资料-------刘三姐从罗城搬到宜山下视村居住,砍柴为生,极善唱歌。
有陶、李、罗几个秀才闻名前来对歌,不是三姐的对手。
其兄端凳搁门而睡,阻止三姐出去对歌,三姐却半夜俟其兄睡熟,轻手轻脚溜出门。
第二天其兄知道了,拿石头让三姐用手板煎软,言煎不软就不准出去。
三姐把石头放在手心,下烧红火,把石头煎软了。
三姐每天到山上攀葡萄藤与男歌手对歌,其兄气极,发誓要砍断葡萄藤跌死三姐。
谁知藤砍断后,摇几摇又接上了。
其兄用铜盆隔住断藤,使断藤接不起。
三姐从悬崖掉进下枧河,葡萄藤随之落下围成一圆圈,托起三姐顺水飘流下柳州鲤鱼岩。
扶绥资料-------生得月貌花容的新安村姑娘刘三姐家穷,与哥哥种田打柴养活母亲。
她每天歌不离口,开口成歌,远近男青年都来找她对歌,却唱不赢她。
其兄恨她唱歌太多,经常责骂,刁难她。
要她插完一大块田的秧,不给她空闲。
她却插一蔸秧唱一句歌,歌声引来许多青年同她唱,替她插秧,很快插完。
3月的一天,左江上来三只船,上乘桃、李、罗、石四位秀才,见了江边洗衣的刘三姐便唱盘歌,三姐信口答唱,反诘秀才,四位秀才翻遍船上歌书也答不上,三姐代答了,随口讥笑四位秀才。
秀才服输,把两船歌书抛下左江。
城里一豪绅托媒人携2l两黄金来求婚,其母与兄均答应了,就她本人不愿,指媒唱骂,羞走媒人。
其兄再劝不依,恼了,骗妹上山砍柴,冷不防将她推下悬崖,被藤萝托住在崖间,唱了3天3夜,其兄复来吓唬不服,挥刀劈断藤条,三姐坠落江中,随藤漂流,沿江歌唱,到邕宁杨美村才沉江而死。
传说至今三姐落江处有一圆圆的石墓,从墓顶往上望,在悬崖绝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