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城市建设发展十五计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274095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陀区城市建设发展十五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普陀区城市建设发展十五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普陀区城市建设发展十五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普陀区城市建设发展十五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普陀区城市建设发展十五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陀区城市建设发展十五计划.docx

《普陀区城市建设发展十五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陀区城市建设发展十五计划.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陀区城市建设发展十五计划.docx

普陀区城市建设发展十五计划

普陀区城市建设发展“十五”计划

  一、普陀区现状简况

  普陀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城的西北部,东与闸北区接壤,南与静安区,长宁区相邻,西靠嘉定区,北接宝山区。

  全区下辖六个街道(宜川、甘泉、石泉、长寿、长风、曹杨),三个镇(桃浦、长征、真如)。

全区土地面积54.99平方公里,居住总户数40.08万户,人口总数105.17万人,人口密度1.91万人/平方公里。

  我区是上海市陆上交通的门户之一,铁路上海西站及312、204国道、沪宁、沪嘉高速公路,内外环线和苏州河均从本区通过,是北力省市客、货流进入上诲市区的必经之路,给我区内联外营、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全区从功能结构上大致分为三大片:

  南片一内环线以内的长寿路等南部地区。

以中山北路物贸街、长寿路商业街、苏州河沿线景观区、武宁高档商住区,形成了三龙戏珠的现代化商贸、办公住宅区的格局。

  中片—指内环线以外,真北路以东地区。

该地区有以宜川、甘泉、石泉、曹杨、长风新村、梅川、横巷、万里小区为主的住宅区;还有因历史原因遗留下来的以上海西站的太平、石泉、铜川货场为主的仓储群。

  北片一指真北路以西地区。

该地区有以真光、清涧、长征花苑,桃浦新村为主的住宅区;有以爱奇爱特、麦德龙、红星美凯龙等大型市场群落,还有以桃浦、长风、长征、新杨为主的工业、仓储区。

  现状用地情况详见表一《普陀区现状土地使用平衡表》。

  二、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由于历史原因用地结构功能布局不合理,各类用地比例发展不协调。

加上铁路、部分河流和高压线对土地的分割,严重制约了我区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在我区境内有通往上海西站等处的沪宁铁路、沪杭铁路、南何支线和铁路货运太平桥、石泉、铜川货场和16家专用线单位;有苏州河、虬江等119条大小河流;有超高压工区和通往黄渡的高压走廊。

这些因素的存在,严重分隔了我区的土地,造成地块狭窄支离破碎、工业仓储、市政居住用地相互交错,形成了较为复杂的用地格局,使之既影响了居民生活的环境质量,又影响了我区土地使用上功能布局的合理性、完整性和协调性:

  

(二)道路交通矛盾突出。

铁路及其货场现状布局是区域交通的障碍,苏州河及其支流对道路交通的畅通有较大的影响。

虽然近年来新辟和拓宽了一些道路和桥梁,缓解了一些矛盾,道路面积率和人均道路面积由九六年的4.49%(2.7平方米)增长到7.79%(5.01平方米),使我区道路设施走出了低水平的阶段,但人均道路面积仍然低于全市平均水平;道路密度仍然较低,断头路问题仍然存在;跨铁路、河流交通及内外环线之间的连接道路还不完善;轨道交通建设刚刚开始;武宁路、光新路、曹杨路等主要道路交叉口的堵塞现象仍然非常严重。

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市民的出行质量o

  (三)工业区对我区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全区工业企业的总体素质不高,设备陈旧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低,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能力较弱,原有的国有、集体企业债务多、冗员多、亏损多和产品少、资金少、人才少现象较为严重;下岗职工多、企业负担重、经营状况不佳和倒闭关门较为普遍。

长寿路地区的老工业区虽说大部分已改造完毕,但剩下的厂家退二进三,开发改造有很大难度,给长寿地区旧城改造的进程带来一定的影响。

长风工业区和桃浦工业区内有“三废“污染,影响了长风、长征、桃浦的生活环境和将要发展的地块建设,同时也影响了相关地块的开发。

  (四)市政配套基础较差。

住宅建设的市政配套迟缓,很大区域还无完善的排水系统,电力、上水、通风等设施薄弱,设备陈旧,负荷不能满足要求。

  (五)土地开发过程中住宅建设速度过快,存在重短期和局部利益、轻长远和总体利益的倾向,忽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缺乏城市形态和结构的宏观导向型控制,居住环境良好的品牌楼盘甚少,比如苏州河沿线的景观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规划依据

  

(一)《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

  

(二)《上海市普陀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1—2005)

  (三)《普陀区城市建设发展规划》(2001--2010)

  (四)普陀区住宅、工业、商业、市政、环境绿化,科教文卫体等综合发展规划纲要框架

  (五)《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l37-90

  (六)《上海市普陀区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

  四、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规划指导思想

  1.以上海市总体规划,普陀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紧紧围绕本区的经济发展这个重点,合理调整和优化全区的用地布局和空间结构。

  2.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体现上海西大堂的功能要求,合理安排区域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布局,人口分布及基础设施建设。

  4.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为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休闲环境。

  

(二)规划原则

  1.依据市总体规划和我区的发展战略,优化用地结构,协调各类用地比例。

  2.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道路系统,加强沪宁铁路、苏州河南北之间的联系,加强内强外环之间的联系,加快轨道交通建设。

  3.合理配备各类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加强对西北部地区和新建住宅区商业服务、教育、医疗、文化娱乐设施的配套建设。

  4.优化环境质量,特别是中心城区的绿量挖潜,加强街区绿化景观建设,提高文化品质和区域环境质量。

  5.大力发展各类商品市场,特别是大型购物超市配送基地、流通市场,逐步形成一个多功能、开放型的综合性市场体系。

  五、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规模

  

(一)功能定位

  我区是上海西区物贸中心、工业基地、人口导人区,按照市总体规划要求和我区的实际情况,“十五”期间我区应继续加强商贸流通、居住休闲、生产加工、旅游服务四大功能,将普陀区建设成为面向全国和世界的现代物贸集聚地,成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成为上海亮丽的“西大堂”。

  

(二)发展目标

  围绕本区功能定位,合理调整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的步伐,加快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把我区建成上海西区商贸、物流中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区布局合理,配套设施完备,人居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的现代化新城区。

  (三)发展规模

  根据形势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十五”期间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以实际常住人口的发展预测为研究的重点和依据,确定城市人口发展规模。

规划确定的实际常住人口是指户籍人口与常住外来人口(在本区居住1年及1年以上的外来人口)。

  据普陀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

我区的实际居住人口为105.17万人,人口平均密度为1.91万人/平方公里。

其中户籍人口85.4万人,人口密度为1.55万人/平方公里,常住外来人口19.77万人,外来流动人口23.1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4‰,与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下降了6.95个千分点。

  到2005年规划常住人口控制在100万左右,户籍人口应控制在88万以内。

  按规划常住人口,我区的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约54.99平力.米,低于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和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l37-90)》中有关人均建设用地最低指标60.300平方米。

  六、城市发展布局

  普陀区在规划结构上,分为南、中、北二大片。

  

(一)南片一中北路,内环线以南地区,占地面积6.42平方公里。

发展现代化商业,物资贸易、办公、文化娱乐、餐饮,中高档居住。

体现现代城区的面貌和形象。

  

(二)中片—真北路以东、中山北路以西地区,占地面积21.97平方公里。

辖宜川、石泉、甘泉、曹杨、长风各街道,主要是大型住宅区集聚地,以居住、社区服务、旅游为主。

体现我区成熟社区的宜居性。

  (三)北片一真北路以西地区,占地26.6平方公里。

主要由真如、长征、桃浦三镇构成,以发展大型商贸、物流、市场、工业、仓储功能为主,同时发展大型集中的居住区域和长征新城、建华、横港登,体现我区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

  规划用地情况详见表二《普陀区规划土地使用平衡表》。

  七、道路交通规划

  “十五”期间道路交通规划的重点是突破苏州河、沪宁铁路的阻隔,解决南北交通联系,加强内外环线的联接,完善市级道路、区级道路、街区路三个层次的道路网络和立体交通网络。

  

(一)对外交通规划

  铁路—在我区区域内有上海西站及石泉、太平、铜川货场,十六家铁路专用线单位。

根据市总体规划在西站和货场地区规划有全市四个副中心之一——真如副中心,为了尽快的启动该副中心的建设,尽早改变该地区的城市面貌,建议并积极争取上海西站和三个货场移至城区外围,置换十六家仓储单位,为该中心建设做好准备。

  公路—普陀区有两条国道,沪宁高速与外省市联系,因此,经过我区的车流较大,带来较大的交通压力,规划设想拓宽国道入城段,加强和完善内外环线的联接,增加匝道和立交桥,以增强入城段的交通疏解能力。

  

(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普陀区目前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道路系统,有些地区交通还十分不便,虽然全市道路系统已有规划,但由于铁路、货场等种种原因,有些道路规划实施难度较大,交通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因此规划“十五”期间尽快形成真南路、祁连山路、真北路、大渡河路、曹杨路、真华路—武宁路、灵石路一岚皋路、志丹路一江宁路、古浪路、新村路、交通路—金昌路,铜川路、梅川路一兰溪路、金沙江路—宁夏路、云岭路,“八横八纵”的城市道路网络,优化区级、街区道路,提高路网等级水平,争取按规划道路红线新辟、延伸和拓宽道路,基本形成全区道路网络系统新结构体系。

  (三)桥梁、隧道

  完善苏州河、沪宁铁路的南北交通,“十五”期间要求完成拓宽武宁路桥和昌化路桥,新建大渡河路桥、镇坪路桥和东新路桥,真华路隧道,使其与道路系统规划相匹配。

  (四)轨道交通

  按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远景规划,途经我区的线路主要有:

  市域快速铁一R3线(沿真南路一上海西站——规划真华路—曹杨路)

  地铁一M5线(沿金沙江路—长寿路—天目西路);M6线(沿铜川路—曹杨路—武宁路);M7线(沿沪太路一志丹路一镇坪路一常德路);M4(即已建成的明珠线)。

  轻轨一L1线(沿上海西站一真北路一长宁区);L2线(沿祁连山路一武威东路一交通路一新村路一沪太路);L3线(沿上海西站一真金路一沪嘉高速)。

  “十五”期间争取实施地铁M7线(常德路一沪太路方向)和市域快速铁R3线(明珠线—桃浦方向)中的一条,改善市民的出行。

  (五)静态交通

  根据我国“十五”期间要发展家庭轿车的有关精神,考虑我区是上海市陆上交通咽喉的特点,规划中应充分考虑社会停车的空间,为今后的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

  规划将在桃浦地区,国道附近根据外省市进出上海的货运车辆的流量建设较大规模的有一定配载能力的大型停车场;

  在玉佛寺、真如古镇、长风地区、苏州河沿线等旅游区内,根据旅游高峰的停车需求各配置一社会停车场(库)。

  在长寿地区、武宁中心、真如副中心、真北路市场群落等商业、人流集聚地各配置一

  社会停车场(库)。

  在万里、中远两湾城、长征新城等新建和旧城改造住宅区内应充分考虑居民停车问题。

  (六)客运交通枢纽

  目前我区的客运交通在石泉、甘泉、曹杨、宜川等建设成熟区域内站点、线路的布置较为完备,但在新建小区、西北地区客运交通不完善,还存在着居民出行难的问题。

因此“十五”期间着重要优化调整公交线路网络,解决内外客运和市内客运换乘枢纽的建设,提高客运交通系统的运载效率。

重点要加强长途客运站、新建住宅小区公交终点站,轨道交通和地面交通换乘枢纽站的建设,争取完成上海西站、金沙江路、宁夏路、中潭路交通枢纽的建设,以全面提高居民的出行质量。

  八、工业规划

  普陀区是一个老工业区,目前主要分布在长寿、长风、桃浦、新杨、长征地区,现状工业用地766.31公顷,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3.93%。

  按照市、区工业在“十五”期间发展的总体要求,将我区的工业由原来的传统式的,有污染的工业向高附加值、高新技术型、技术劳动密集型、低能耗、无污染工业发展,努力发展信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全面提高工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

保持工业在中心城区中的领先地位。

到2005年新建80-100万花园式标准厂房,基本建成上海市都市型工业基地和工业新高地的框架。

  

(一)内环线内的工业。

除保留少量的工厂外,如上海造币厂,上海印钞厂,其余退二进三。

通过“八五”“九五”的努力,目前大部分厂家已完成土地置换工作,“十五”将继续加大招商和成片开发力度,结合旧城改造,力争全面完成环线内南厂北移的任务。

  

(二)长风工业区。

目前中江路以东地块已完成规划用地性质调整,中江路以西根据各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正在进行局部地块的结构调整。

做好规划调整,需调整的企业逐步退出,有序开发实施。

  (三)桃浦工业区。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品重组优化,重污染企业要退出,轻污染厂家要治理,进一步进行环境整治。

将其建成都市型精细化丁为主的花园式工业园区,基本形成质量环境双优区的框架。

  (四)长征、新杨工业园区。

长征、新杨工业园区是我区在“九五”期间培育发展的,规划面积3155亩,现已开发2200余亩,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

“十五”期间将长征工业园区建成科技型园区和留学生、大学生的创业园区,通过与漕河泾开发区联手合作,加快软件信息、服饰、食品等都市型产业发展,争取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将新杨工业园区建成民营经济、三资企业的发展基地和都市型工业园区。

  (五)街镇工业园区。

街镇工业园区是整合发展各街道、镇的工业,支撑社区发展的战略举措,有利于规划的整体性。

“十五”期间要在桃浦地区建成8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并投人生产经营。

  九、物流仓储规划

  普陀区有一定的储运条件,三个货场周围有10多家铁路专用线单位,因此沿曹杨路,铜川路两侧聚集了许多国家物资储备仓库;另在长征、桃浦地区分布着许多仓储单位,现状总用地339.18公顷,占全区总用地的6.17%。

  突出普陀区现代物流的地位,积极引进具有示范效应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充分利用我区交通优势,努力建设辐射全国的现代化、集约化、高效率的陆上综合物流基地。

  根据西区城市中心的规划,在规划真华路西侧安排有16.5公顷的物流用地。

设想重组上海商业物流中心等市属物流仓储资源,将曹杨路仓储群一部分按规划东移,形成城市一流的物流中心,另一部分随货场的搬迁可以向城市外围转移。

“十五”期间要深化规划,并为建设做好准备工作,有条件的地块可以启动开发。

  桃浦地区将在其南部建设以“未来岛”科技物流园区为主体的上海西北综合物流园区,提升真南路货运配载一条街的功能,优化周边交通和环境条件,联动发展,使之成为国内外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与人才流的集聚与辐射中心,通过“五流”的快速转换,使桃浦物流业迅速发展。

  除此之外在桃浦的东西部和长征地区分布着一些小型仓储单位,规划需要整合,形成一定的规模,以增加其集聚效应。

  十、商业网点与市场规划

  随着我区交通和环境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区商业业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新兴商业在我区迅速崛起,并呈现规模化、连锁化、集约化的发展趋势,商业的布局结构和整体形象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初步形成了以物贸、大卖场、大市场、大配送,社区商业为特色的区域商业格局,使我区商业的消费功能、综合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商业的辐射功能逐步提升,为“十五”的商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

  但我区的商业还存在着分布不均,整体功能水平和层次不高,特色不突出,辐射薄弱,住宅区建设与商业配套不能同步进行,缺少一个功能齐全的区级商业中心等问题。

  规划南片以长寿路“绿色商住街”建设为重点,巩固和促进中山北路物贸街和武宁商业中心的建设,使之成为我区购物休闲最富吸引力、现代商品贸易最密集的地区,实现“二龙戏珠”的联动发展效应。

  规划中片主要是以现有的社区商业为基础,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构筑社区商业便民购物网络,调整、引进、发展连锁性质的专卖店以及社区服务型企业,建成配套齐全、业态结构合理各具特色的社区商业。

“十五“期间要求完善宜川、曹杨、长风、甘泉、石泉、真如、真光社区商业中心,抓紧建设白丽、真光、新村、万里、长征新城社区商业中心,在商业布置上形成多核组团的布局,并在各街道建成文化休闲一条街。

  规划北片以大卖场、大市场、大流通为开发重点,形成真北路各具特色的市场商业群落;初步建成梅川路商业一条街,真如、桃浦配送物流群落,配套建设汽车旅馆、餐馆、娱乐设施等,构筑有利于这些市场群落发展的软环境,使其成为上海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商业物流配送基地。

  此外,根据市总体规划,规划在曹杨路铁路真如货站地区调整用地结构,建设上海真如副中心,以发展现代物流业为重点,建设商务办公、酒店服务、文化娱乐设施,“十五”期间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副中心的开发建设做好前期工作。

  十一、住宅及旧城改造规划

  普陀区住宅建设在“八五”“九五”期间发展势头强劲,建设的总体质量水平有很大提高,旧城改造取得突破性进展,一大批高难度的旧城得到改造。

据统计,目前我区住宅占地面积为2167.21公顷,占区域总用地面积的39.41%。

人均住宅用地面积20.64平方米(按常住人口105.17人算);我区城市建设用地4858.06公顷,住宅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达44.61%。

(上海市中心城区住宅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为27.8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规定,居住用地应占建设用地比例为20--32%);我区住房总建筑面积是1609.88平方米,平均每人住房建筑面积15.33平方米,居住面积11平方米。

  旧城改造经过“八五”“九五”的努力,已拆除危棚旧屋222万平方米。

但由于历史原因,全区二级旧屋以下地块还有40块,需拆除房屋127.5万平方米,动迁居民3.6万户;农民老宅基地块36块,需拆房屋建筑面积132.6万平方米,动迁农民9092户。

  以上数据表明:

我区住宅用地比例已趋于饱和,旧城改造任务仍十分艰巨。

  规划“十五”期间以改善市民居住条件,改变城市面貌为出发点,加快旧城改造步伐,住宅建设控制数量,提高质量。

竣工住宅建筑面积600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2平方米。

  争取完成内环线内旧城改造任务,拆除二级以下的旧里60万平方米,重点完成东新、白玉、建民村、棉纺新村、中兴村地块的改造,完善真光、清涧、金光;桃浦、建华、长征新城等新区的建设,推进万里住宅小区和中远两湾城的建设;做好长风工业区结构调整工作,为地块开发做好前期准备下作;使城市面貌有一个较大的改观。

  在住宅建设和旧城改造中,还应充分考虑各类公建配套和环境建设,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注意环境效益。

同时,在小区的平面布局,、建筑立面造型上要有新的突破,把我区住宅建设引向持续、健康、有序发展轨道,使其符合国际大都市的要求。

  十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规划

  

(一)科学技术事业

  “八五”、“九五”期间,我区科技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目前有民营科技企业1236家,总资产近50亿元;有各类大专院校和职业学校12所,部、市级科研院所16家,有各类学会、协会、研究会、联合会等科技社团32个。

  但我区的科技水平和全市相比,还有许多差距。

技术进步率低,企业技术力量薄弱,产品技术层次低,市场竞争力差,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缺乏硬环境,没有相对集中的民营科技企业园区,规模分散。

  “十五”期间要充分激活本区区域的科技资源,进一步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提高科技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和服务能力;用高薪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都市型科技产业,扶持和引进科技含量高、规模大的企业发展。

培育25-30家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区科技成果的孵化基地,吸引科技院所,大专院校的科技产果来区进行中试并扩大生产,形成产业化;建立科技产业化基地和民营科技企业园区;创造一批科普里弄(村),建设一批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培育一批科技传播基地;加强科技社区的建设,使我区的利,技事业再上一个台阶。

  

(二)教育事业

  据统计2000年全区共有各类学校约180所,占地263.31平方米。

其中大专院校8所,职校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2所,中学52所,小学47所,幼儿园55所,托儿所41所,区属教育共有班级3088班,学生数12.4万人,建筑面积96.5万平方米。

  我区的教育设施通过“八五”“九五”的建设、调整、盘活和重组,使学校资源配置基本合理,但由于近几年旧城改造新区建设中人口分布、结构的变化等原因,还存在着某些地区幼托和小学生生源不足,校舍有空置的现象;人口导人集中的西北地区,教育资源相对薄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老百姓要求就读优质教育的愿望十分迫切,现有的优质资源满足不了需求。

  因此,规划设想按照每2万人设一中一小二幼托的比例,对我区教育设施进行优化,适当调整教育结构布局,发展寄宿制中学,在旧城改造中对规模小且分散的幼儿园、托儿所、中小学进行合并、重组、改造;在新区建设中按规定抓好教育配套建设;规划至2010年除大专院校外,全民教育规模预计达到职校4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3所,初中49所,小学48所,幼儿园81所。

“十五”期间力争改扩建学校7所,迁并4所,规划新建中小学8所,幼儿园10所,重点完成曹杨中学易地改造和普陀中学改扩建工程。

  (三)文化事业

  本区现有5座影剧院(沪西、燎原、曹杨、鑫乐、新影都),7座文化馆(宜川、长风、甘泉、长寿、桃浦、真如、区文化馆),2座图书馆(区图书馆和少儿图书馆)。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区文化设施比较缺乏,分布不均,特别是与新建住宅区建设不能同步,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需要。

  规划设想加强现有文化设施的建设,建成真光文化馆,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在每一个街道镇设置街道级的文化中心。

特别是在万里小区、长征新城、金光居住区、槎浦地区、武宁地区建设功能齐全的文化馆。

  (四)卫生事业

  全区有各类医疗单位18家,其中三级医院一所,二级医院8所,一级医院9所。

从以上情况分析,全区缺少市级医院,街道和专业性医院不完全,加上医院基础设施差,资源分布不匀,而不能满足人们对医疗卫生的要求。

  规划设想要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建立健全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和防治站所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构成的卫生服务体系。

完成利群医院迁建,确立东部同济大学附属甘泉医院、南部普陀人民医院(纺医)、中部普陀区中心医院、西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利群医院为主的四大区域医疗中心布局;大力发展以中医院、妇婴保健院、传染病院精神卫生中心、老年护理医院等各类专业。

医院;积极争取在我区建立全市西部急救医院中心;结合区街道镇撤并,逐步调整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点的布局,特别是加强和解决偏远地区就医难的问题,使我区医疗卫生全部达到示范建设标准。

  (五)体育事业

  目前本区有普陀区体育馆,光新体育场,真北体育中心,真西的上海市体育宫。

从有关统计数据看,我区体育用地面积仅6.06公顷,占公共建设用地面积的12.78%,人均体育用地仅0.07平力-米,远低于国家规定的人均0.2平方米标准,特别是在西北地区优育设施更为薄弱。

  规划设想在充分利用和加强建设现有的体育场馆、学校运动场、住宅小区内的健身园,依据规划,加快桃浦、万里、长征体育场所的建设,为群众的体育健身活动提供服务。

  十三、绿地系统规划

  我区现状绿地面积560公顷,其中公共绿地220公顷,专用绿地34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57平方米,人均绿地6.5平方米(人均面积按户籍人口算,以下同),绿化覆盖率19.8%。

  近几年绿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与创建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