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的实践与反思.docx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的实践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的实践与反思.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摘要: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许多新的理念正逐渐影响、改变着我们的课堂,作为一名实践者,我和大家一样,在努力地学习、实践与反思,产生过这样那样的困惑,遭遇过无所适从的失败,得到过敝帚自珍的欣慰,体验过怦然心动的感觉。
新课程给了我们机会和挑战,也给了我们成长和创造。
在一路前行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因为有你,我们的课堂会更精彩。
关键词:
新课程;语文课堂;实践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3315(2015)08-071-002
一、把握教材。
深化新课程
教材是师生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凭借,它无非是个例子,但它毕竟是个例子,只有时时装有教材,才能创造性地用好教材。
1.学习教材理解教材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面对文本,我们会有不同的解读。
认真学习和钻研教材,尽可能多地理解教材,这是比撰写教案更重要的一环。
实践让我体会到了:
(1)学习教材需要有一双慧眼。
语文是借助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有些看上去很普通的文字,却蕴含着真知灼见,它需要有慧眼的老师去发现。
《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我们习惯上把“神机妙算”作为文眼,把“诸葛亮是怎样神机妙算的”作为教学的重点,从而把诸葛亮这个充满智慧的整体的人物肢解成“懂天文、识人心、知地理”的僵硬的没有血肉的人,可仔细体会,我们却不难发现,文中有一个并不显眼的地方――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攻打,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时再回去。
”联系前后,诸葛亮笑谁?
这一“笑”字,价值千金,一笑曹操,诸对曹的为人了如指掌,这笑是讽刺的笑;二笑鲁肃太老实了:
“鲁肃啊鲁肃,你竞到现在还不知我草船借箭的真实含义。
”这是一种幽默的笑;三笑自己,江上果然有雾,自己的谋划成了,这是一种自信的笑;四笑周瑜:
“你不是想借造箭来暗算于我吗?
你要跟我斗,哼,还嫩着点呢!
”这是一种自豪的笑。
(2)学习教材需要有一颗慧心。
语言文字是需要感悟的,把自己的心放进教材,才会获得特别的感悟。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我在第一次任教时,只肤浅地引导学生了解母亲的“精彩极了”和父亲的“糟糕透了”都是一种爱,只是方式不同,但反思一下,这充其量只是让学生掌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而忽视了作者情感一头的体验。
第二次研读教材时,我才体会到了文章的重点应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让学生经历从作者七八岁时的“并不理解”、后来的“并不情愿”到最后的“真正明白”这样的内心感悟,课堂实践证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解读好蕴含文中的“爱”字。
2.驾驭教材呈现教材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开始向“预设”告别,面对动态的课堂,我们随时面临着“如何驾驭教材”的问题。
用好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
我们要做的是,师生共同努力呈现出整体的教材。
我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两位老师对《江雪》中最后一句“独钓寒江雪”的不同处理。
前一位老师问:
读到这句,有没有发现问题?
生1:
天那么冷,雪那么大,老人为何钓鱼呢?
生2:
这首诗是假的,江面结了冰,不能钓鱼呀!
师尽管用了缓兵之计,让学生挑选其中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但学生绕来绕去,非但没很好地解决问题,反而把这首诗的意境、美感都破坏了。
第二个老师则是这样处理的:
当学生问了为什么钓鱼时?
老师略加沉吟,面带疑惑,反问道: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位老人真在钓鱼吗?
此问激起千层浪,学生经过讨论,有的说,“不是在钓鱼,是在锻炼自己的意志”;有的说,”噢,我明白了,这首诗告诉人们他非常孤独,因为全诗四个句子的开头一字连起来,正巧是‘千万孤独’”;老师激动地夸他是柳宗元的第一个知音。
又有学生说:
“他在欣赏这么美的风景,别的人都看不到,而他却在美美地看。
”有的说:
“他不是在钓鱼,他是在钓春天,你想,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师激动地夸道:
“你是柳宗元的第二个知音。
”可见,不同的驾驭策略,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
3.连接教材强化教材
教材是前后联系的,课堂上,如果我们有机地进行一些连接,不仅能取得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而且对丰富学生的理解、加深学生的积累有着积极的作用。
例如教学《三个小伙伴》一课时,在引导学生领悟小猪、小象、小野猪是如何将小树苗栽好的时候,我插入了这样一段引读:
“是呀,正是他们三个小伙伴齐心协力,众志成诚,面对困难,去克服困难,正如《识字7》中所学的二人从,三人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练习6》中的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一连串的熟悉的韵文引读不仅打开了学生记忆的窗,而且对孕育情感、升华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又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孝敬长辈的课文,如《木兰从军》《陈毅探母》。
当然,教材的连接不仅指语文与语文教材的连接,还包括语文教材与其他学科教材之间的连接。
如《桂林山水》的学习可结合社会教材,《鲸》《太阳》等说明的文章可结合自然教材等。
教材的连接不仅指课文的内容,也指某些具体的方面,如词语、句子等。
4.生成教材完善教材
教材是凭借,但它也决不是不可变的。
有些情况下,课堂上会弹奏起生成之歌。
例如在上《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一课时,师引述:
课文中的我想变成雨滴、小鱼、蝴蝶、蝈蝈、星星新月,夏天到了,你想变成什么呢?
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后,有的说:
“我想变成透明的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
”有的说:
“我想变成美丽的小蝴蝶,站在荷叶上,跳着优美的舞蹈。
”有的说:
“我想变成勤劳的小蜜蜂,采花粉累了,躺在荷叶上美美地睡一觉。
”有的说:
“我想变成上下翻飞的蜻蜓,在花丛中穿梭。
”有的说:
“我想变一只蛙,在荷叶上唱着美妙动听的歌曲。
”还有的经过小组人员的共同合作,能够仿写课文“夏天来了,夏天是位小姐姐。
她热情地问我:
想变点儿什么?
我想变成一棵桃树,长在清凌凌的小河边。
我想变成一只老鹰,在一望无边的天空中盘旋。
我想变成一座假山,在池塘里亭亭玉立地站着。
我想变成一只百灵鸟,在树枝上唱着美妙动听的歌。
我想变成闪亮的珍珠,我想变成广阔的大海。
最后,我看见小小的荷塘,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荷叶像一柄大伞,静静地在荷塘举着。
蝌蚪来了,在荷叶下痛快地玩耍,蜻蜓来了,在荷叶上休息……”多么富有诗意和创意啊!
老师也不禁为学生的表现而欢笑!
二、尊重学生,活跃课堂阵地
1.创设教学情境,在兴趣中学习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的动力。
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而教师也必须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
陶行知先生对“生活即教育”诠释为:
“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同一个鸟放在林子里面的。
”我想也可以说如同一条小鱼放在大海里面一样,它的所见所闻一定是丰富很多。
如在教学《小池塘》一文时,之前我先带领学生去野外转转,又在课前将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策划:
在黑板上画上美丽的小池塘,四周画了一些芦苇及花草树木,给学生营造了置身大自然中的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我和学生共同用简笔画陆续画上了白云、太阳、月亮、星星。
色彩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
在此基础上,我说:
“小朋友,你们看到过这样美丽的小池塘吗?
”我先让学生读读书中是怎样描写的,然后通过讨论想象说说还可以怎么说,并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画中人,自由畅想观赏小池塘时的神情、动作、语言,由此体会欢快、愉悦的心情。
最后评比出认为最出色的想象是:
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鸽;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鲜红的灯笼;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条弯弯的眉毛;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许多闪亮的萤火虫。
多么优美的散文啊!
读起来心中又增添了一份别样的意境。
这样的教学可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动手、动口进行体验,学生就会人情人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
2.调动多种感官在参与中学习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
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
所以说,课堂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
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
心理学认为:
“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
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就照应了此观点,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
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先让每个实验组准备好半瓶水,捡好些小石子,课上向学生提出水是怎么“渐渐升高”的?
然后让学生分组实验,由组长把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大家一起观察水是怎样升高的。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口中连连惊呼:
升高了!
升高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懂得了水渐渐升高是因为小石子一颗一颗放进去的缘故。
最后讨论“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拓展学生的思维。
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特定的技能。
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3.放飞心灵在自由争论中学习
《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
因此,在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不受约束地去探究,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如在教学《放小鸟》一文时,我先拿来一只真正的小鸟让学生观察,培养和小鸟的感情。
在结束时我问学生:
“你想让小鸟有一个什么样的结局?
”学生们分组议论,踊跃发言,形成两个局势:
放和不放。
主张放的说:
因为小鸟一个人在笼子里很孤单,而且外面有新鲜的空气;如果一直不放,以后小鸟长大了妈妈会不认识它的;在外面可以学到很多本领……主张不放的说:
小鸟会被猎人打死的;小鸟飞回家会很累;小鸟可能从小就被养在笼子里,它已经不会捉虫了,如果放了会饿死……不管是什么主张,这些都是来自学生心灵的话语,放与不放已不是重要的抉择了,他们已把小鸟当成一个弱小的朋友,为它设置的两种生活都各有千秋。
我想如果没有这次争论,我也根本不会想到学生还会有另一种想法,不禁想起陶行知先生的那句话:
“最少要承认小孩的四大自由,包括告诉的自由、言论的自由,并且要承认自己有倾听的义务――把耳朵低低地倾下来听取小孩子的意见的义务。
”最后,我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
这样做,既加深了理解,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又让全班小朋友接受了一次爱心教育。
4.尊重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困难、差错、失误,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
教师应该充分做到尊重学生,努力在师生间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
如何对待很重要,冷淡、斥责、武断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又会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最终导致学生厌学。
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
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
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层次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就立即加以表扬。
在班会课上进行表扬时也注意要提到,因为老师的鼓励和赞扬是学生增加自信的动力。
然后逐步提高训练要求,让学困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进展,体验成功的快乐。
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
“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好!
”这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调、重视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了进步。
由此喜欢上老师,喜欢上课堂,喜欢上学习。
把握教材,我们的语文教学将告别支离破碎的分析,还教材以整体之美;尊重学生,我们的语文教学将告别一厢情愿的孤军奋战,还学生以语文的美丽。
当然,当学生在我们教师的引领下,也能装有教材、装有老师与同学时,我们还何愁学生在课堂上只知自我表现不能洗耳恭听呢?
让我们满怀语文教学的理想,执着于语文这片广阔的田野,努力追求和实现语文给我们带来的幸福感觉和快乐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