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选读》全书鉴赏 宋词部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26535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14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宋词选读》全书鉴赏 宋词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唐诗宋词选读》全书鉴赏 宋词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唐诗宋词选读》全书鉴赏 宋词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唐诗宋词选读》全书鉴赏 宋词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唐诗宋词选读》全书鉴赏 宋词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诗宋词选读》全书鉴赏 宋词部分.docx

《《唐诗宋词选读》全书鉴赏 宋词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宋词选读》全书鉴赏 宋词部分.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诗宋词选读》全书鉴赏 宋词部分.docx

《唐诗宋词选读》全书鉴赏宋词部分

第七专题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将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赏析

本词写一个独处闺中的妇女,从起床而梳妆以至穿衣一系列的动态,从中体现出她的处境及心情。

首二句为主人公初起床的情态。

这二句以特写的手法,突出主人公的形象,次句为主体,首句为衬景。

“小山”为床榻围屏上的画景,“金”为涂在屏山上的颜色。

“明灭”为日光透过窗纱照射屏山阴阳显晦之状。

或以为画上金碧山色有所脱落,或明或灭,以见久别后闺中萧索之象。

此二说均可通,后者意蕴较深,而前者景象鲜明。

“鬓云”为鬓边下垂的黑发,女子鬓发卷曲轻扬,状如云朵,故常以云形容之。

“欲度”从云常流动设想,描绘也鬓发轻扬之状。

“香腮雪”形容主人公衬映鬓发的脸颊之腻白。

整句凸出一副娇慵的女性面貌,因“鬓云欲度”正是鬓发散乱未整之状,句中也隐含呆坐懒起的时间过程。

这二句在读者眼前展示出这样一个镜头:

在小山重叠金色明灭的画屏围绕着的绣榻上,一位少妇刚刚坐起,她散乱的鬓发,似流云样将要度过她雪白的脸腮。

三四两句开始写她下床后的活动。

“懒起”二字透露出主人公的情绪,下句“迟”字与之相应,是了解整首词意的关键。

“懒起”即懒懒地起来。

一“懒”一“迟”,极见其无情无绪之神情,与“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望江南》)之因有所希冀而行动紧急,表情迥异。

“弄妆”谓妆扮时频繁反复做弄。

“迟”字总承“弄妆”与“梳洗”诸事。

在这二句中,主人公娇慵之状宛然可见。

下阕写其人之继续活动。

“照花”二句写其对镜簪花。

于客观地描写人物活动中,暗寓其人对镜时自赏自怜之意。

自赏:

人而如花;自怜:

盛年独处。

此“花”当于插于发髻之饰物,非喻人面。

从次句之花而并提可知。

前后镜对照,脑后发髻簪插之花映于前镜,乃与镜中人面将相辉映,其人之容色光丽可想。

最后二句写其梳妆后穿着衣服,不写动作,但点出主人公眼中的衣上彩绘——金线绣的一双双的鹧鸪。

试想她满怀心事,懒洋洋地勉自梳妆罢,刚要着衣时,而入眼的乃是“双双金鹧鸪”,则其情当如何堪!

本词写法上有其特点:

其一是作者只是在生活的片段过程中,选取最具有特点的动态或物象,略加勾画,省云彼此间的表面联系,如首句仅写床周屏风的景色,而略去这景色所依附的屏与榻,次句只是突现出一个睡起的女子面貌,其他一切事物都隐藏在可感触的暧昧之中,两句合看,即可依据已勾勒出的形象加以想象补充,构成一幅完整的“晨闺”图画。

其次是表情隐蔽,作者只是对人物动态及有关景物作客观描绘,但于其中微露或暗示人情,给读者尽多的想象体会余地。

至于辞藻浓丽,更是温词的普遍现象。

因此种种,常使读者感到晦涩,然如细心玩索,得其艺术匠心所在,当更觉情味丰腴。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韦庄

韦庄《菩萨蛮》共五首,是前后相呼应的组词。

本词为第二篇,采用白描手法,抒写游子春日所见所思,宛如一幅春水图。

起二句直言江南美好。

“春水”二句承上,一写江南水乡景色美,一写江南民居生活美。

下片“垆边”二句进一层写垆边肌肤洁白娇嫩的美女。

江南既有“碧于天”的美景,又有“画船听雨眠”的生活,还有双臂洁白如雪的美女,组合成“游人”只应该在江南终老的情意。

然而结末二句转入“未老莫还乡”的深沉感叹之中。

词人以避乱入蜀,饱尝离乱之苦,时值中原鼎沸,欲归不能,“还乡须断肠”一句,巧妙地刻划出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词人思乡怀人的心态,可谓语尽而意不尽。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人人尽说江南好”,是与第三首词的“如今却忆江南乐”对应的,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他所写的“人人尽说”,这其间所隐藏的意思是自己并未曾认为江南好,只是大家都说江南好而已。

下面的“游人只合江南老”,也是别人的劝说之辞,远游的人就应该在江南终老,以前王粲《登楼赋》曾说:

“虽信美而非吾士兮,曾何足以少留”,江山信美,而不是我的故土,我也不愿久留,中国还有句老话: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而韦庄这两句词,似直而纡,把怀念故乡欲归不得的感情都委婉地蕴藏在这表面看来非常真率的话中了。

“只合”,合者,该也,什么人敢这样大胆地对韦庄说你就该留在江南终老,在江南你是一个游人客子,而却劝你在江南终老,那一定是你的故乡有什么让你不能回去的苦衷,所以才敢劝你在江南终老。

因为韦庄是在中原一片战乱中去江南的,当时的中原如同他在《秦妇吟》中所描写的是“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在这种情况下,江南人才敢这样劲直的劝他留下来。

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的特色,就正在这表面率直而内里千回百转的文字中得到充分体现了。

下面则是对江南好的细写,说江南确实是好的,“春水碧于天”是江南风景之美,江南水的碧绿,比天色的碧蓝更美。

“画船听雨眠”是江南生活之美,在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和中原的战乱比较起来,是何等的闲适自在。

更进一步,江南又何尝只是风景美、生活美,江南的人物也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垆,一作“罏”,又作“炉”,是酒店放置酒器的地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云:

“买酒舍乃令文君当炉”。

江南酒垆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攘袖举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

这几层写风景、生活、人物之美,你不要用庸俗的眼光只看它表面所写的情事,而要看到更深的一层,他下面的“未老莫还乡”,这么平易的五个字却有多少转折,佛经上说“才说无便是有”,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他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细细地品味,就应该联想到陆放翁的《钗头凤》“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那一连三个“莫”字所道出的一片无可奈何之情是极为深婉而且沉痛的,韦庄词此处的“莫”字,也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说“莫还乡”是叮咛嘱咐的话,是你想还乡,而现在却有不能还乡的苦衷,“还乡”是一层意思,“莫”是第二层意思,又加上“未老”二字,是第三层意思,因为人没有老,在外漂泊几年也没有关系,王粲《登楼赋》说:

“情眷眷而怀归。

”人到年老会特别思念故土。

韦庄词似达而郁,五个字有三层意义的转折,表面上写得很旷达,说是我没有老所以不要还乡,而其中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感情。

后面他说“还乡须断肠”,这正是别人之所以敢跟你说“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

讲到这里再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人合江南老”,就会明白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

孤独者的耽溺与沉醉侯文华

谁道闲情抛掷久?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冯延巳:

《鹊踏枝:

谁道闲情》

  人生于天地之间,长于阴晴浮沉之中,遭遇孤独大概是不可避免的;而多情的诗人尤甚。

由于命定的敏感,由于时运的蹉跎,他们对孤独的体验更加冰凉如水。

愈是敏感的诗人,对孤独的体验愈是深切。

然而,每个人面对孤独时的姿态又各不相同。

当铺天盖地的孤寂向你迎面扑来的时候,该!

择逃离还是直面?

在南唐冯延巳这首《鹊踏枝》中,我们将会看到一种面对孤独时的不同寻常的姿态。

  一

“谁道闲情抛掷久?

”关于“闲情”,历代注家们有解释颇多,但多不甚明了。

叶嘉莹先生认为,闲情是“只要一闲下来就无端地涌上心头的一种感情”①,也就是一种无可名状的情思状态。

也许就连词人自己也无法为这徘徊不去的哀愁命名,只能名之曰“闲情”。

然而这“闲情”真的无法命名吗?

真的没有确定的所指吗?

如果单就这首词而不结合其他作品来看,把闲情解释为“忧来无方”的情绪,也没有什么问题。

但待把冯氏全部词作读完,我们发现这“闲情”并非空无依傍,甚至可以确切地说,这闲情正是词人那排遣不去、欲拂还来的孤独感。

  “河畔青芜堤上柳”以及“花前常病酒”告诉我们,此时正是浓春时节。

草正绿,花正红,满眼的绚烂和生机。

浓春,一如节日,本是人们共在的时间,但对天性敏感又正处孤独之境的灵魂来说,就是特别不幸的时间。

词人是孤独的,他因孤独而敏感,因敏感而使自己更易感受到孤独。

看到林间的戏蝶,看到空中的双飞燕,看到水中双宿双栖的禽鸟,他都会被刺激而反观自身的孤独:

  泪眼倚楼频独语。

双燕飞来,陌上相逢否?

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蝶恋花》)  六曲阑干偎碧树。

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筝移玉柱?

穿帘海燕双飞去。

(《蝶恋花》)  华外寒鸡天欲曙。

香印成灰,起坐浑无绪。

庭际高梧凝宿雾,卷帘双鹊惊飞去。

(《蝶恋花》)  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忍更思量?

绿树青苔半夕阳。

(《采桑子》)  愁心似醉兼如病,欲语还慵。

日暮疏钟,双燕归栖画阁中。

(《采桑子》)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困解罗衣,画梁双燕归。

(《醉桃源》)

  燕飞蝶戏成双入对的欢愉,与词人当下的孤独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这强烈的对比中,词人惟有一杯杯啜饮孤独这壶生命的苦酒。

  冯延巳的词中布满了“独”字。

“酒余人散,独自倚阑干”(《临江仙》),“独倚梧桐,闲想闲思到晓钟”(《采桑子》),“雁孤飞,人独坐,看却一秋空过”(《前调》),“黄昏独倚朱阁”(《清平乐》),“独立花前,更听笙歌满画船”(《前调》),“红楼人散独盘桓”(《前调》)……简直比比皆是。

如果不是对孤独的体验痛彻骨髓,他怎么可能如此频繁地使用这一“独”字?

他对孤独的亲近已经达到痴迷的程度!

所以说,“闲情”正是孤独,只是他不愿意点破罢了。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本是柳绿花红的浓春时节,应该与友人或爱人一起赏春才是,可是他却一再耽溺于酒的麻醉当中,不惜以身体的损害为代价。

这是何苦呢?

  关于词人的“花前”感受,在其他词作中亦有体现:

  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满目凄凉。

纵有笙歌亦断肠。

(《采桑子》)  旧愁新恨知多少,目断遥天,独立花前,更听笙歌满画船。

(《采桑子》)

  “更听笙歌满画船”与“常病酒”一样,都是借外界事物抗拒内心的孤独。

眼前守望着美好事物却无人共赏,独自寻芳更显心绪之悲凉。

“失却游春侣”句,做了“花前常病酒”的注脚。

日日病酒,不惜伤身,只是因为没有游春的伴侣啊。

到底还是孤绝。

又说“纵有笙歌亦断肠”,笙歌亦不能够给他安慰吧?

惟有这酒了。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短短一首词中,出现了两个问句,且是同一个问题。

“谁道闲情抛掷久?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他以为自己不会再为这“闲情”伤怀了,可是这闲情却偏偏抛却不去。

在一个新的草青柳绿的浓春款款而来的时候,他的忧愁也一同生长成新的。

牵牵绊绊,欲拂还来。

  冯延巳一生官运颇为通达。

因世家关系,他自小就与南唐朝廷关系甚密。

南唐开国君主李昇,令冯氏与其子即后来的南唐中主李璟相交流。

李璟为太子时,曾被封为吴王,后徙封齐王,冯氏也就先后在吴王、齐王幕府中作掌书记。

李璟即位后,仕翰林学士承旨、中书侍郎,最后一步步官至宰相。

相对于众多“才命两相妨”的文人来说,他已经够幸运的了。

身为一位官运亨通、生活优渥的达官,他有什么忧愁可言?

这是一个多少年来被无数人追问的问题。

  然而这一问题本身又是那么脆弱。

人的在世处境与个体性情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个体性情与生俱来,不可习得;人们可以通过训习修身养性,使自己变得更加有修养,却不可能通过训习获得自己本不是的那份个体性情。

而且,正如不可习得一样,它也不可剥除:

人们不可能祛除自己本是的那份性情——正所谓“本性难移”。

有极限生存体验的人,未必有极限的人生经历,有极限人生经历的人未必有极限的生存体验。

冯正中属前者。

  这复杂纠缠的情绪时时都在敲击他的内心,他以为自己已经忘却,然而终究无法逃脱。

他厌倦自己这份古怪的性情了吗?

他大概因这古怪的性情疲惫了吧?

  然而我们错了,他不但不厌倦不疲惫,反而耽溺其中,尽享其醉。

惟其有这样一份性情,方使他的生命感觉时时常新,方使他的生命保持鲜活的源头活水。

  三

“独立小桥风满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