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人教版最新中学七年级下册6单元全册精教案改版后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65151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03 大小:498.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新人教版最新中学七年级下册6单元全册精教案改版后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3页
全新人教版最新中学七年级下册6单元全册精教案改版后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3页
全新人教版最新中学七年级下册6单元全册精教案改版后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3页
全新人教版最新中学七年级下册6单元全册精教案改版后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3页
全新人教版最新中学七年级下册6单元全册精教案改版后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新人教版最新中学七年级下册6单元全册精教案改版后教案.docx

《全新人教版最新中学七年级下册6单元全册精教案改版后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新人教版最新中学七年级下册6单元全册精教案改版后教案.docx(20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新人教版最新中学七年级下册6单元全册精教案改版后教案.docx

全新人教版最新中学七年级下册6单元全册精教案改版后教案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2017审定最新教材)

 

学科:

任课班级:

任课教师:

 

2017年月日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进度表

科目

语文

教学

班级

七年级

教科书名称及册数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每周

节数

9节

总授课

节数

180节

时间

单元

教学内容

计划节数

实授节数

出入原因

第一单元

1、邓稼先

2、说和做

3、回忆鲁迅先生

4、孙权劝学

写作:

写出人物的精神

2

2

2

2

2

2

第二单元

5、黄河颂

6、最后一课

7、土地的誓言

8、木兰诗

写作:

学习抒情

综合性学习:

天下国家

2

2

2

2

2

2

第三单元

9、阿长与《山海经》

10、老王

11、台阶

12、卖油翁

写作:

抓住细节

名著导读:

圈点与批注

课外古诗词诵读

2

2

2

2

2

2

2

期中复习

期中考试

期中复习

期中考试

7

2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进度表

科目

语文

教学

班级

七年级

教科书名称及册数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每周

节数

9节

总授课

节数

180节

时间

单元

教学内容

计划节数

实授节数

出入原因

11

12

13

第四单元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4、驿路梨花

15、最苦与最乐

16、短文两篇

写作:

怎样选材

综合性学习

2

2

2

2

2

2

14

15

16

第五单元

17、紫藤萝瀑布

18、一棵小桃树

19、外国诗二首

20、古代诗歌五首

写作:

文从字顺

2

2

2

2

2

17

18

19

第六单元

21、伟大的悲剧

22、太空一日

23、带上她的眼睛

24、河中石兽

写作:

语言简明

综合性学习

名著导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2

2

2

2

2

2

2

2

20

期末复习

期末考试

期末复习

期末考试

7

2

 

1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与目标】

1.了解传记的常识及邓稼先、杨振宁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

3.体会文章饱含感情的语言特色。

找出文章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导语设计

设计1:

(背景导入)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他的世界。

设计2:

(激发兴趣)

教师展示预先准备的中国第一枚原子弹、氢弹实验的照片和相关的新闻报道。

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

师提问:

谁来说说原子弹、氢弹实验成功的重大意义。

师: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回忆散文《邓稼先》,感受这位科学巨人无私的献身精神和“纯正”的人格魅力。

设计3:

(激情导入)

激情朗诵:

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的诗──《踏遍戈壁共草原》

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哀君早辞世

  功勋泽人间

三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君当先

 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师问:

谁读过这首诗?

你知道是歌颂、悼念谁的吗?

(邓稼先)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重点)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重点)

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

(难点)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

文章速读,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会速度课文,提取关键语句。

(2)用简明的语言概况每个小标题下具体内容。

第一标题:

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

第二标题:

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第三标题:

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第四标题:

作者为邓稼先成功的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成功感到骄傲。

第五标题:

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第六标题:

对邓稼先的总的评价。

2.同桌交流,留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词语的意义。

邓稼先(jià)元勋(xūn)至死不懈(xiè)鞠躬尽瘁(cuì)选聘(pìn)无垠(yín)殷红(yān)彷徨(huáng)鲜为人知(xiǎn)锋芒毕露(lù)

可歌可泣:

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

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歌:

歌颂,赞叹;泣:

流泪。

元勋:

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鞠躬:

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

尽瘁:

竭尽劳苦;瘁:

辛劳。

已:

止。

当之无愧:

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

当:

承当,承受;无愧:

不惭愧。

家喻户晓:

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喻:

明白、了解;晓:

知道。

截然不同:

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截然:

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

用马皮包裹尸体。

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

接连不断地出现。

层:

重迭,重复;穷:

穷尽。

目标导学二:

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3.分组讨论:

全文共有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六部分跟文章中心内容的关系并不紧密,能否去掉?

(1)第一部分是全文的背景,把邓稼先放在中国近百年的历史中来写,既让读者更清楚了解邓稼先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所做的巨大贡献;也是作者“大手笔”的体现。

(2)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更是邓稼先光辉一生的写照,也是作者与邓稼先友谊的写照。

课堂小结

邓稼先是一位怎样的科学家?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

邓稼先是一位才华出众、意志坚强、信念坚定、敬业爱国、人格“纯正”的科学家。

布置作业

1、正音、抄词、解词

2、结合课文后“研讨与练习”进一步熟读课文。

 

[学法指导]

概括文段的内容可以用下列形式;

(1)用文段的中心句;

(2)抓住文段中的关键词语,用自己的话连缀成句子;(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完全用自己的话概括。

[教学提示]

采用摘读法,引导学生按照要求找出重点句子。

[教学提示]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进行有个性的表达。

[学法指导]

记住成语的意义并且学会运用,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成语进行造句,学生可以口头造句。

 

[学法指导]

材料的剪材主要作用:

能够让文章前后协调连贯,详略得当,而且能突出文章要写的主要内容。

并且材料与材料之间互相补充,统一成一整体。

[教学提示]

采用讨论法,每个学生先在组里发表自己的看法,再通过讨论整合小组中每个人的意见,形成小组意见,当然也可保留个人意见,然后每组代表发言,小组之间就不同的看法,展开辩论,最后形成班级意见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体会文章饱含感情的语言特色。

找出文章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重难点)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

跳读课文,提取信息

1、这篇文章的形式非常奇特。

全文采用了小标题的样式。

小标题简洁凝练,提纲挈领,使全文思路清晰、意蕴丰富。

提问:

跳读课文,你能说说作者的写作思路吗?

(全文六个部分紧密相连。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在中国近代史的大背景下引出邓稼先;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第三部分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凸现他的人品,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第四部分再从侧面写邓稼先的巨大贡献和严谨的精神,是对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以恶劣环境来突出邓稼先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第二部分的具体化;第六部分总结全文,借书信、电报中的话总体评价邓稼先。

六个部分各有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目标导学二:

把握特点,品味语言

2、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段,反复朗读,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归纳:

第一部分最后一自然段,第二部分最后两自然段,第三部分第九、十自然段,第四部分最后一自然段,第五部分第五自然段,第六部分,这些部分都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3、精读课文第三部分,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读:

有感情地朗读第三部分。

辨:

哪些语段是记叙,哪些语段是议论、抒情?

析:

记叙语段和议论、抒情语段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究:

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有什么好处?

悟:

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借鉴意义?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归纳:

在记叙基础上抒情、议论,情感更真挚感人,观点更让人信服;如果没有记叙作基础,那么抒情、议论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4、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登场发言。

参考示例:

①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

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

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②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

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

——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

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③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

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④我发现“——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自己走过的路。

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

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这一段写得特美妙。

它的美妙在于这一段话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邓稼先进行高度的评价。

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著追求、竭力奋斗的辉煌的一生将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

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老师总结: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

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的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目标导学三:

拓展延伸,比较手法运用

5、文章在介绍邓稼先时,用了大量文字写中国的近代史,这种写法比较奇。

提问:

谁能说说作者为好友立传,为什么先概述近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呢?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而且开篇即用邓稼先的“巨大贡献”与“鲜为人知”进行对比,既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用真实的笔触,突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人格,开启了下文。

6、文章介绍邓稼先却用美国的奥本海默来对比,这种写法也比较奇。

思考:

为什么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有烘托作用。

奥本海默出类拔萃,是美国一流核物理专家,在世界早有声望。

此处对比,不仅说明邓稼先的贡献与奥齐名,还比他多了好多优秀品质。

旨在更生动形象的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坚毅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目标导学四:

总结存储,巩固提高

1、讨论:

邓稼先的哪些精神和品质值得你学习?

2、课外练笔:

叙述你所知道的邓稼先或其他科学家的故事,发表你的看法,表达你的感情。

[学法指导]

跳读课文好处:

跳读课文,选取关键句来进行概况,再次熟悉文章内容,为下面对文章内容以及语言特点分析的教学做好铺垫。

[教学提示]

采用摘读法,引导学生按照梳理关键句的方法跳读文章。

[学法指导]

赏析文章的思想情感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找文章中抒情的语段,然后体会分析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方法最简单、最直接,学生最易掌握。

 

[教学提示]

教师通过这种方式教给学生有关表达方式的知识、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体验分析问题的过程,以文指导学生的写作。

 

[学法指导]

对比和衬托中的反衬相似,指把两个截然不同的事或物或人拿来比较。

这样写可以突出你所要表达的感情,比如对某些事物的赞扬或是对某些事物的贬低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可以使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板书设计

语言:

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

写作特色

结构:

横式结构法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课堂中,落实了对字词等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强化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以及作者思路的理解。

2.强化了对语言的品味以及以文指导写作的方法。

3.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对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4.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探究。

不足之处:

1.对于散文传记这种文体,学生刚接触,学生不容易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而第1课时的节奏过快,不利于学生的理解。

2.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能一味的用看似自主的学习方式去学习,他们还需别人的引领,要从简单入手,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语文的趣味。

 

2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读课文,预习字词;

2.感知内容,画出精辟的语句;

3.反复诵读本文,领会文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激情。

3.概括文中典型事例,快速把握文意;边读边画出精辟语句,养成精读、细读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敢说敢做、说做合一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导语设计

播放电视剧《热土》中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片断。

同学们,大家知道是谁在演讲,在呐喊吗?

闻一多!

看了短片,你的心,你的血会有什么变化?

(热血沸腾,感情澎湃,激动人心。

我们能感受到闻一多先生面对凶残的敌人,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

气概)

你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谁来介绍一下闻一多?

明确: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

青年时代是新月派 诗人,1

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中年 时代是旧经典的研究学者,晚年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头作狮子吼的民主战士,“一二·一”惨案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直到牺牲生命。

你们见过真正的闻一多吗?

想不想见?

不过见到他是不可能了,因为他早在我们

出生前就由于反对独裁,争取民主被国民党杀害了,幸运的是我们能看到他的画像?

请大家看课本中的插图,看从中能感受到闻一多的哪些特点?

(不爱修饰,把时间用到了研究上。

留了

一把胡子。

抗战八年中,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目光坚毅,说明他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为了祖国,他红烛

一样燃烧自己)。

对画像的解读是感性的,我们还是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的高足臧克家写的课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来进一步了解吧。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检查预习,了解人物。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重点)

3.细读课文,探究质疑。

(难点)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

检查预习,了解人物。

1.认读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地壳校补赫然函寄漂白仰之弥高锲而不舍潜心贯注

炯炯目光目不窥园警报迭起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群蚁排衙迥乎不同气冲斗牛慷慨淋漓

2.简介闻一多先生。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

1899年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家庭。

五四运动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即参加了学生运动。

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1946年7月15日被特务暗杀。

闻一多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生。

3.介绍作者臧克家。

当代诗人。

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

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

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

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

目标导学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一般人之处?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2.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3.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用课文原话回答)

“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4.思考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概括出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目标导学三:

细读课文,探究质疑

细读课文的第一部分,思考下面问题: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 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

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法?

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领起本部分,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对比的写法,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的态度,言行一致的人格和谦虚谨慎的美德。

2.学者方面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材料?

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哪些优秀品质?

并找出相对应的语句来。

《唐诗杂论》严谨刻苦

学者方面《楚辞校补》孜孜不倦

(做→说)《古典新义》日夜不懈

3.作者选取的这三件事,选择的角度是什么?

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

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它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

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

【教学提示】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梳理字词。

 

可事先布置学生在课前查找相关资料,指名对闻一多、臧克家进行介绍,教师做适当补充。

 

【学法指导】

记叙文层次划分的技巧:

①首先要注意作者是怎样合理安排和组织材料的,②还要研究段落层次的安排,开头结尾的设计,段与段之间的过渡。

一般来说在内容上的转折处,叙述上的总分处,行文上的行止处,都要安排过渡句。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7)

《唐诗杂论》严谨刻苦

学者方面《楚辞校补》孜孜不倦

(做→说)《古典新义》日夜不懈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品味语句,理解含义。

(重点)

2.分析描写,把握形象。

(难点)

3.概括主旨,拓展运用。

(重点)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

再读课文,探究质疑。

再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回答下面问题:

1.闻一多先生在“说和做”上是怎样做的?

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2.革命家方面选择了哪些典型事件?

这些事件体现了闻一多先生哪些精神品格?

起稿政治传单勇敢坚定

革命家方面群众大会演讲高大无畏

(说→做)参加示威游行不怕牺牲

目标导学二:

品味语句,理解含义。

1.先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再讲一讲喜欢的理由。

2.教师提出如下句子或词语让学生讨论,说出下列句子的含义:

(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

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

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2)①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②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闻一多治学之勤之钻;“凝结”表现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3)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

“作”,起。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

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4)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6)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目标导学三:

分析描写,把握形象。

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

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外貌有许多具体描写。

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

又有细节描写,例如: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目标导学四:

概括主旨,拓展运用。

1.你能否用一句名言概括闻一多先生品质和精神?

例:

鲁迅——横眉冷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请选择你欣赏的一句话,按照“我欣赏,因为它具有

美,体现在”的句式说话。

示例:

我欣赏“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这句话,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