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复习142《山地的形成》课后跟踪训练13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263209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17.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复习142《山地的形成》课后跟踪训练13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复习142《山地的形成》课后跟踪训练13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复习142《山地的形成》课后跟踪训练13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复习142《山地的形成》课后跟踪训练13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复习142《山地的形成》课后跟踪训练13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复习142《山地的形成》课后跟踪训练13含答案.docx

《高中地理复习142《山地的形成》课后跟踪训练13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复习142《山地的形成》课后跟踪训练13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复习142《山地的形成》课后跟踪训练13含答案.docx

高中地理复习142《山地的形成》课后跟踪训练13含答案

课后跟踪训练(十三)

一、选择题

(2019·江西八校4月联考)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常见的接触关系有:

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

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之间没有发生过长时间沉积中断或地层缺失;不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

下图为某地地层分布俯视图。

据此回答1~3题。

1.图示河流东岸地层接触关系及运动情况是(  )

A.整合接触,先上升后下降

B.整合接触,先下降后上升

C.不整合接触,先上升后下降

D.不整合接触,先下降后上升

[解析] 图示河流东岸,由河流向东依次分布着T1、T2、T3、T5地层,缺失了T4地层,为不整合接触。

东岸先下降沉积了T1、T2、T3三个地层,而在T4地层形成时期东岸上升,处于较高位置而没有堆积,即运动情况可能是先下降后上升。

[答案] D

2.地层T3、T4、T5年龄大小排序最可能为(  )

A.T3>T4>T5B.T4>T3>T5

C.T3>T5>T4D.T5>T4>T3

[解析] 图示河流向两侧地势逐渐升高,地层依次为T1、T2、T3、T4、T5,一般下部地层先形成而年龄较老,故地层年龄最可能是T3>T4>T5。

[答案] A

3.若地层年龄T3>T2>T1,则该地有可能是(  )

A.向斜谷B.背斜山

C.背斜谷D.向斜山

[解析] 若地层年龄T3>T2>T1,则由中心向两翼岩层年龄越来越老,说明该地为向斜;图示海拔中间低、两侧高,说明是谷地;故可能是向斜谷。

[答案] A

(2019·北京丰台期末)如图为某地地质剖面手绘图。

读图,完成4~5题。

4.岩浆岩形成年代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B.②③①

C.③①②D.③②①

[解析] 按岩浆活动状况判断——岩浆岩是侵入到其他岩石中,岩浆岩①覆盖了图中所有的岩层,所以它是最后形成的,③覆盖的岩层比②多,故③比②晚,因此图中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②③①。

[答案] B

5.图中(  )

A.甲处的断层由内外力共同作用而形成

B.乙处是因地壳水平运动而形成的向斜

C.丙处可能有化石且可能存在变质作用

D.丁处地表形态由火山灰堆积而成

[解析] 断层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A错误;乙处是因地表水平运动而形成的背斜,B错误;丙处的石灰岩,是沉积岩,可能存在化石,又在岩浆岩旁边,可能因为岩浆带来的高温高压环境而形成变质岩,C正确;丁处地表形态是由岩浆冷凝堆积而形成的火山锥,D错误。

[答案] C

(2019·湖北四所名校联考)地幔中的岩浆在某个固定位置上具有强烈上升的趋势,这个位置被称为“热点”。

当板块移动且板块上某处的薄弱点经过“热点”时,岩浆会沿板块的薄弱点上升并可能喷出地表形成火山,这种火山称为热点火山。

随着板块移动,热点火山在陆地表面留下一连串火山锥,在海洋上则形成岛弧链。

下图是形成于某海洋的岛弧链示意图。

读图完成6~7题。

6.据图可知,现在“热点”可能位于图中的(  )

A.①处附近B.②处附近

C.③处附近D.④处附近

[解析] 根据材料,随着板块移动,热点火山在板块表面留下一连串火山锥,在海洋上则形成岛弧链。

根据图中岛弧链中各岛屿的形成年代可知,④处附近岛屿距今时间最近,应该有“热点”,D对。

[答案] D

7.由岛弧链的分布可知,此板块的移动方向为(  )

A.先往正北再往西北B.先往东南再往东北

C.先往西北再往正北D.先往正南再往东南

[解析] “热点”的位置可以看成是固定的,而板块是在移动的,所以最先形成的岛屿距离“热点”最远。

岛屿形成后不是靠近“热点”,而是在不断远离“热点”。

最先形成的几个岛屿呈南北排列,且最早形成的岛屿在最南侧,说明板块当时的移动方向为正南。

后面形成的岛屿为西北—东南走向,说明当时的板块移动方向是向东南方向移动。

[答案] D

(2019·江苏省模拟)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数字序号代表不同岩层。

读图完成8~9题。

8.下列有关图中地质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断层E形成时间早于④地

B.形成②③的内力作用相同

C.①受外力作用堆积形成山

D.岩层⑤断裂发生明显位移

[解析] ④岩层被断层错开,故断层E形成时间晚于岩层④,A错误;读图可知,②为岩浆岩,是岩浆活动形成的;③为变质岩,是变质作用形成的,B错误;由图可知,①处是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C错误;由图可知,岩层⑤断裂且发生明显位移,D正确。

[答案] D

9.研究地质构造对生产实践的意义是(  )

A.a地地质构造具有良好储水条件

B.b地的花岗岩可用作优质石材

C.c地适宜建坝蓄水开发河流水能

D.d地的地貌景观可发展旅游业

[解析] a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A错;b地为喷出型岩浆岩,而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B错;c地为断层,不稳定且漏水,不适宜建坝蓄水,C错;d地为喀斯特地貌,可发展旅游业,D正确。

[答案] D

(2019·四川凉山第二次诊断)岩层埋藏深度表示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

读某地地形剖面及同一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势高处为背斜,地势低处为向斜

B.①地和④地是同一种构造地貌

C.③地两侧的岩层较中间的新

D.④地最容易找到地下水

[解析] 地势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地势高处为山岭,地势低处为谷地,A错;①地岩层不连续,说明是断层构造,④地是背斜构造,不是同一种构造地貌,B错;③地是背斜构造,两侧的岩层较中间的新,C对;④地最容易找到油气资源,D错。

[答案] C

11.②地发生的地质作用为(  )

A.内力作用下形成的褶曲凹陷

B.外力作用下形成的谷地

C.向斜作用下形成的沟谷

D.内力作用下形成的断裂下陷

[解析] ②地岩层有错动位移,发生的地质作用为内力作用下形成的断裂下陷岩块,D对;不是褶皱构造,A错;B、C错。

[答案] D

(2019·安徽皖南八校联考)杭黄高铁(如图)东起浙江杭州市,向西越皖浙交界的天目山山脉进入安徽省,终点为黄山北站,线路全长287千米。

沿途将名城(杭州)、名江(富春江、新安江)、名湖(千岛湖)、名山(黄山)串连起来,有利于整合资源、加强长三角经济辐射。

据此完成12~13题。

12.杭黄高铁全线采用高架、隧道,考虑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气候B.地质地形

C.水文D.生态环境

[解析] 本题考查交通线路建设的影响因素。

由材料可知,高铁全程经过河、湖、山等地区,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为解决地形起伏大和地基不稳的问题,全程采用高架和隧道,B正确;图示区域全线采用高架、隧道,与气候没有必然联系,A错误;水文对交通线路的影响主要是局部区域,C错误;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在个别保护区域,D错误。

故选B。

[答案] B

13.在铁路建设过程中,杭黄高铁弃直取弯,其原因可能是(  )

①促进沿线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 ②沿线地形平坦,工程量小,造价低 ③避开京沪铁路客运专线,减少重复建设 ④合理布局高铁网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交通线路选址的影响因素。

杭黄高铁将沿途名城、名江、名湖、名山串联起来,可以促进沿线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合理布局铁路网,①④正确;如果地形平坦则不需要设置高架,这既增加了工程量,也增加了工程造价,②错误;杭黄高铁和京沪铁路专线走向不一致,而且材料中并未体现与京沪铁路客运专线有重复建设,③错误。

故选C。

[答案] C

二、综合题

14.(2019·聊城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福建、湖南、广东等地以红色砂砾岩为主体的丹霞地貌发育广泛。

该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是,平顶山体,相互分离,四壁陡立。

某地理小组在对上述丹霞地貌考察时发现,丹霞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较小,但不同山体大多存在着山麓和山顶植物种类和数量较多、山腰较少的“哑铃式”分布格局。

考察人员还发现,许多峡谷中热带物种所占比重较同纬度其他区域高,尤其在偏南向开口的半封闭型谷地的坡脚地带,形成了“沟谷雨林”。

如图示意某丹霞地貌区的植被分布及“沟谷雨林”景观。

(1)简述丹霞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

(2)从地形、土壤等角度,分析植物呈“哑铃式”分布格局的原因。

(3)分析“沟谷雨林”形成的有利条件。

[解析] 第

(1)题,丹霞地貌的成因可从岩石类型入手,再结合其地貌特征进行分析,丹霞地貌以红色砂砾岩为主体,红色砂砾岩是沉积岩;是地质史上含铁的碎屑物在地势低洼处沉积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红色砂砾岩;后由于地壳抬升与挤压形成中低山脉,垂直节理发育;后经流水沿岩层裂隙侵蚀,并在重力崩塌、风力侵蚀、风化作用等外力作用下,形成平顶山体、相互分离、四壁陡立的丹霞地貌形态。

(2)题,该地是丹霞地貌,平顶山体,麓缓、坡陡的地形,地形影响土壤厚度,进而影响植物分布,导致山顶、山麓、山腰因地形的差异而植被分布出现差异;多数山体,山麓坡缓,土层较厚,落叶层较多,形成丰富的腐殖质层,土壤肥沃,加之光照和水分充足,植物的物种数量和生物量较多;山顶平缓,土层较厚,土壤保水性好,土壤含水量多,植物种类和数量较多;山腰地形陡峭,土层较薄或无法保留土壤,且土壤水分条件差,植物种类和数量较少;形成了山麓和山顶植物种类和数量较多、山腰较少的“哑铃式”分布格局。

第(3)题,许多峡谷中热带物种所占比重较同纬度其他区域高,尤其在偏南向开口的半封闭型谷地的坡脚地带,形成了“沟谷雨林”,即“沟谷雨林”的形成与河谷温度高、降水多有关;丹霞地貌发育的地方,多位于我国东南部,纬度低,太阳高度大,气温高;丹霞地貌四周崖壁陡立,使阳光反射更强,沟谷得到的太阳辐射更多,增加沟谷的温度;偏南向开口的半封闭型谷地的坡脚地带,使湿润气流更容易进入,降水多;沟谷地带水热条件好,利于植被生长;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较小且山体相互分离,有利于暖湿水汽在其间的流动、扩散。

[答案] 

(1)含铁的碎屑物在地势低洼处沉积并固结,形成红色砂砾岩;地壳抬升与挤压形成(垂直节理发育)中低山脉;流水沿岩层裂隙侵蚀,并在重力崩塌、风力侵蚀等外力作用下,形成山体相互分离,四壁陡立的丹霞地貌形态。

(2)多数山体,山麓坡缓,土层较厚,落叶层较多,土壤肥沃,光照和水分充足,植物的物种数量和生物量较多;山顶平缓,土层较厚,土壤保水性好,土壤含水量多,植物种类和数量较多;山腰地形陡峭,土层较薄或无法保留土壤,且土壤水分条件差,植物种类和数量较少。

(3)位于我国东南部,纬度更低,太阳高度更大,气温更高;四周崖壁陡立,使阳光反射更强,沟谷得到的太阳辐射更多;偏南向开口的半封闭型谷地的坡脚地带,湿润气流容易进入,降水多,水热条件好;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较小且山体相互分离,有利于暖湿水汽在其间的流动、扩散。

15.读“我国北方某山区地形图(单位:

米)”,回答下列问题。

(1)在沿A~E线进行地质考察时,发现岩层的形成年代A、E两处最晚,其次是B、D两处,C处最早,由此判断该处的褶曲类型,并说出判断理由。

(2)请用所学知识解释该处地质构造与凉水河之间的成因关系。

(3)图中虚线是当地规划在三个村庄之间修建公路的设计路线,请比较乙村→甲村、乙村→丙村两条线路的不同特点及原因。

[解析] 第

(1)题,根据题中提供的新老关系可知该处为背斜。

(2)题,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被侵蚀成谷地,河流在此发育形成。

第(3)题,从等高线上判断其特点及原因。

[答案] 

(1)类型:

背斜。

理由:

该处地层显示为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2)该处的褶曲类型为背斜,由于背斜的顶部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在谷地易积水成河。

(3)特点:

乙村到甲村的线路比较平直,乙村到丙村的线路比较弯曲。

原因是乙村到甲村之间地势平坦,乙村到丙村地势起伏较大,公路大部分路段与等高线平行修建,可减小公路的坡度。

如何学好高中地理?

一、字头记忆法

【释义】即从同类地理知识中分别提取字头,编成简短话语进行记忆,这种字头法,简化知识,利于增强记忆。

二、综合法

【释义】认识地理特点的过程,绝大多数情况下,要在分析要素特征和各部分联系的基础上加以综合。

三、用地图学地理法

【做法】首先,要利用好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挂图。

教师指图讲课时,学生一定要注意看图,不要自己看书,或是做别的事情。

教师指图讲课,事先是经过充分备课的。

他会把图中的知识直接指给学生,避免学生费时间走弯路地自己去查找。

四、谐音记忆法

【释义】即把枯燥的数据换成有趣的文字加以记忆。

五、识图记忆法

【释义】即通过看图、填图、用图来记忆地理知识。

首先要掌握地图知识技巧,如辨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地势高低、熟悉主要图例、了解经纬网等,练好看图的基本功。

六、简化地图法

【释义】简化地图法是根据学习的需要,把地图作简化处理,删去大量繁杂的图例,只保留有关知识的信息的方法。

通过简化图的构思设计,达到突出重点、有利记忆和反映动态、易于理解的目的,并更深刻地揭示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

七、归类记忆法

【释义】纷乱的无条理的事物是不容易记忆的。

我们把事物做一点理顺和归类,记忆起来就比较方便。

如山脉、河流、岛屿、湖泊等分别归类在一起,再进行记忆就比较容易。

八、比较法

【释义】它用于对同类地理事物或具有相似特点的地理事物问,进行异同比较。

比较总是根据一定目的,按确定标准作比较,常用形式是列表。

比较法对理清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学了七大洲的地形特点之后,可按海拔、地形起伏、地形种类和分布立项作比较。

比较法一般要同其他方法相结合,才能揭示事物的特征、规律和联系。

例如要认识我国东部河流汛期自南向北的变化规律,用比较法易理解。

地理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当地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内外的时事热点等,让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

还要尽可能地走进大自然、走入社会,亲身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现象,将书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野外观察和社会活动中得到应用,培养观察分析、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

最后我想在说一个问题,有的同学们觉得地理特别抽象和生活没太大关系,我想说,生活之中处处有地理,时时有地理,例如阴晴冷暖,昼夜更替,日长日短,抽洗脸池子按钮的旋转,冬夏季节影子长短等等,都有地理的影子,因此地理就在我们生活中,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学好地理其实真的不难,大家一起努力加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