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作业习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26251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概论作业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传播学概论作业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传播学概论作业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传播学概论作业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传播学概论作业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概论作业习题.docx

《传播学概论作业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概论作业习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播学概论作业习题.docx

传播学概论作业习题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一、名词解释

1.传播:

^^传播学中不同学者对于传播有着不同的定义。

大体而言,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定义是把传播看成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A送给B一个讯息,并对其产生一定的效果;第二种定义则将传播看成一种意义的协商与交换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讯息、文化、人以及“真实”之间发生互动,从而使意义得以形成或理解得以完成。

归纳而言,所谓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流动以及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既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又是一种人际间的关系。

2.信息:

^^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他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它任何物质系统的全面相互作用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3.人内传播:

^^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是每个人的自我信息沟通,独立思考、内心冲突、自言自语、自我发泄等都属于此类。

4.人际传播:

^^两者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借助简单媒介如书信、电话等非大众媒介进行的信息处理活动。

5.组织传播:

^^也称团体传播,是指组织成员之间或组织与组织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行为。

组织传播的目的在于稳定、密切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协调行动,减少摩擦,维持和发展组织的生命力,疏通组织内外渠道,应付外部环境变化。

6.大众传播:

^^职业传播者和大众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等过程。

二、简答

1.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区别。

^^人际传播是指两者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借助简单媒介如书信、电话等非大众媒介进行的信息处理活动。

大众传播是指职业传播者和大众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等过程。

通过上述定义,可以看到二者的区别在于:

(1)传播者不同;

(2)媒介不同;(3)传播内容不同;(4)受众不同;(5)影响范围不同。

2.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的“双重偶然性”?

^^社会信息系统的“双重偶然性”是由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又受到拒绝的可能。

传播的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他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自然界的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XXX和相互作用都是在既定的条件中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或生物条件,便会引起相应的反应。

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影响,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活动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行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社会信息系统的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三、论述

1.试述传播与现代社会的互动关系。

^^两者的互动,最值得注意的动向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所谓“信息革命”、“信息爆炸”现象。

美国学者J·贝尼格尔认为,工业革命是整个经济活动成百倍的速度运转,从而引发了严重的控制危机。

为克服这一危机,必须进行控制革命,即积极开发各种作为控制手段的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

因此,信息产业便获得了大规模的扩张。

各种信息事业中,大众传播事业尤为突出,而传播学的重点之一就是研究大众媒介的运行规律。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一、名词解释

1.信息社会:

^^所谓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量同等重要甚至比之还要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二、简答

1.试述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

(1)语言传播;

(2)文字传播;(3)印刷传播;(4)电子传播;(5)网络传播。

2.简述哈特对媒介的分类。

^^

(1)示现的媒介系统:

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

(2)再现的媒介系统:

包括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等;(3)机器媒介系统:

包括电信、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通信等。

三、论述

1.体外化信息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性的过程,正迎来一个重新通河的时代,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

(1)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过程,例如视觉系统、听觉系统、处理和传输系统、私人信息系统和公共信息系统等。

从媒介而言,则有书信、书籍、报刊、电话、广播、电视、网络等。

(2)90年代以来,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不同的媒介功能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换句话说,就是过去有不同媒介执行的功能将会融合到由统一的信息高速公路这一综合的信息传播系统当中。

(3)人类的信息系统已经超越了高度分化和多元发展得及,迎来了重新整合的时代。

这是社会信息系统演化过程中的一大飞跃,同时也意味着这个系统规模更大,结构更复杂。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一、名词解释

1.符号:

^^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要素。

2.编码:

^^位于传播者一端,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具体符码或代码。

3.译码:

^^位于受传者一端,指的是将接收到的符码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原初的那种信息或意义。

二、简答

1.符号的基本功能。

^^

(1)指代功能;

(2)表义功能;(3)自律功能;(4)显示功能;(5)认识功能;(6)交流功能。

2.简述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

^^

(1)象征性互动理论的创始人是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他的《精神、社会与自我》对这一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60年代以后,布鲁默、特纳等人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

(2)象征性互动理论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作是一个积极地、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研究象征性为不仅对理解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3)根据布鲁默的理论,象征性社会互动研究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它有三个基本前提:

第一,人是根据意义来行动的,第二,意义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第三,意义是有人来解释的。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一、名词解释

1.受众:

^^传播活动的对象,传播信息的接受者。

大众传播的受众具有多、杂、散、匿的特点。

2.传播模式:

^^所谓模式是指用图形或方程的方式对客观事物内外部机XXX直观而简洁的描述。

传播模式是指,对传播过程和机制的简约化描述。

二、简答

1.简述线性传播模式。

^^

(1)拉斯维尔线性传播模式

(2)香农韦弗模式

缺点:

容易传、受关系固定化;缺少反馈环节

2.传播过程的特点。

^^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

三、论述

1.传播模式经历了从直线传播、循环模式到系统模式等变化过程,请从传播模式发展变化的角度,分析传播思想的变迁与进步。

^^拉斯维尔5W模式直接将传播过程表述为有五个环节和要素组成的反应,但是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

因而,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认识到直线模式的局限,施拉姆提出了“循环模式”。

该模式的特点在于:

(1)没有明确的传者、受者角色定位,二者的身份可以变化;

(2)这个模式不再与分析传播过程的各要素,而是着眼于传授双方的角色定位,双方分别扮演着编码、译码、解码的角色;这一模式的缺陷在于:

传、受双方的地位对等,这与实际传播不符合;这一传播模式适合人际传播,但是不适合大众传播。

上述传播模式只是考察围观传播过程,并不能反映出社会传播的整体面貌。

1959年,赖利夫妇提出传播系统模式。

要点:

(1)从事传播的双方都可以看做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都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际传播;

(2)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二十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行程群体传播;(3)群体系统的运行又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与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有着密切的XXX。

总之,传播过程受到内、外部机制的影响和制约,体现了社会传播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综合体。

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一、名词解释

1.“镜中我”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库利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产生的,它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2.人际传播:

^^两者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借助简单媒介如书信、电话等非大众媒介进行的信息处理活动。

二、简答

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决策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XXX的两个方面:

一是作为和意愿的“主我”,二是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期待的“客我”。

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

2.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布鲁默认为,人是具有认识自己的能力,能够与自己沟通或传播,并对自己采取行动。

这种自我互动不是与他人或社会互动在人的头脑中的简单反应,而是具有独自的特点。

换句话说,在自我互动中,人会考虑他人的社会期待,并判断这些期待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但是,个人不会原封不动地接受这些期待,二是经过重新整合以后加以组合。

经过这个过程的他人期待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他人期待,它所形成的自我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我,而是一个新的自我。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一、名词解释

1.组织传播:

^^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2.群体压力:

^^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群体中的少数意见或个人意见产生的压力。

二、简答

1.群体意识及其形成。

^^群体意识是指群体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包括

(1)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

(2)群体情感;(3)群体归属意识。

群体意识是在群体传播中形成的。

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传播结构,在这个结构中,信息的流向越大,越具有双向性,群体传播中民主讨论的成分也就越大,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群体合意、群体情感、群体归属意识也就越强,越具有凝聚力。

2.试述流言及其特征。

^^流言是指私底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特点:

一是流言一般围绕人们切身关注的问题产生;二是来自正式渠道的信息量不足,状况的暧昧性增加,会推动人们通过流言寻求信息。

3.什么是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

^^群体暗示是指通过某种间接地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采取某个行动的传播方式。

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接近于临床医学上的催眠,即在人失去理智判断分析的情况下,对周围的信息表现一味的盲信和盲从的现象。

群体感染指的是在集合行为中,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蔓延开来的过程,并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为。

第七章大众传播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

^^职业传播者和大众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等过程。

2.拟态环境:

^^拟态环境,即象征性现实,它不是对现实镜子式的再现,二是通过对象征性事件的重新选择、加工并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象征性现实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是现代人建构真实的主要途径。

二、简答

1.大众传播的功能。

^^

(1)拉斯维尔的“三功能说”:

环境监视、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2)莱特的“四功能说”:

监视环境、解释与规定、社会文化功能、提供娱乐。

(3)施拉姆:

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

(4)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麻醉功能。

综上,一般来说,大众传播具有传递信息、教育、引导舆论和文化传承的功能。

2.大众传播的特点。

^^传者专业化、媒介电子化、内容大众化、受众广泛化、效果间接化

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守门人:

^^“守门人”理论最早见于勒温《群体生活的渠道》,是指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流通渠道或继续在流通渠道里流动作出决定的人。

2、传播制度:

^^是指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直接或间接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