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中政治生命课堂的实践与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60055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高中政治生命课堂的实践与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构建高中政治生命课堂的实践与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构建高中政治生命课堂的实践与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构建高中政治生命课堂的实践与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构建高中政治生命课堂的实践与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构建高中政治生命课堂的实践与研究.docx

《构建高中政治生命课堂的实践与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高中政治生命课堂的实践与研究.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构建高中政治生命课堂的实践与研究.docx

构建高中政治生命课堂的实践与研究

构筑高中政治“生命课堂”的实践与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生命的缺失——对传统政治课堂的反思

传统的政治课堂,究其实质是一种知识为本或知识至上的课堂,注重唯理智教育,多向学生灌输知识,把培养知识丰富,应试能力强,追求高分作为目标取向。

课堂上缺乏对学生基本的尊重和信任,学生主体地位失落,少有合作、关心与同情,原本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经过若干年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异化成了缺乏丰富情感和个性的“考试机器”。

(二)生命的关怀——对新政治课程的理解

新的政治课程呼唤着一种富有生命活力的、健康的个体的出现。

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出于每个人生命深处的呼唤与需要。

基于此,新的政治课程理论及其实践所面对的就不仅仅是少数人,而是拥有生命、向往生命发展的所有的人;所追求的是一种健康向上、积极达观的生命态度与精神状态,一种坚实的探究性的生命成长过程,一种主动的生存方式;所关注命价值的提升、自由精神的感悟、得意人生的达成。

(三)人文的积淀——前期的研究成果

从2002年起,我校以人文课堂为切入点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如《从知识课堂到人文课堂》这一课题先后获得萧山区第三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杭州市第三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并已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通过实践研究,人文课堂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个性化课堂模式已初步建构,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目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面铺开,二中政治组将继续以先进的理念和前瞻的眼光进行审视与思考:

课堂是教学的基本途径,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教学的质量。

通过构建“生命课堂”,由此提升课堂教学的教率,对教学的发展是很有益处的。

况且在传统观念指导下的“知识课堂”已日益暴露出种种弊端,并阻碍着教学的改革。

构建“生命课堂”有助于全面推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

为此我们把研究的视野从关注人文转到了关注课堂的生命化教学,关注到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主题上来。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重视知识的传递,忽视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等等,是一种把教学活动的性质框定在“特殊认识活动”范围内的教学观。

这一方面是近代以来理性主义哲学和主智主义教育主流思想的反映,同时也是习惯于把原本为整体的事物分割为部分、方面的思维方法的表现。

为了改变以上状态,叶澜教授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课堂教学,包含着多重丰富的涵义。

首先,她认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

总之,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

但是,叶澜教授只是对“生命课堂”进行了理论上的宏观建构,却并未提出行之有效的操作策略。

因此,我们的研究,可以在微观的政治实践层域进一步拓展叶澜教授的“生命课堂”理论。

三、生命课堂的理论基础

(一)生本教育观

生本教育理念是“生命课堂”架构的基石。

价值观:

一切为了学生,生本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真正地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伦理观:

高度尊重学生。

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基本伦理原则,其关键是从内部和外部了解学生。

我们必须认识到,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儿童有自己的独立性;行为观:

全面依靠学生。

这是实现生本教育的基本方法。

要全面依靠学生,就必须明确三个根本性观点,“资源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生态论”——学生将在某种教育生态环境中蓬勃发展,“现状论”——现今学生状况已发生重大变化。

(二)建构主义学说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所谓学习是学习者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创造意义、产生知识。

学习成果有赖于学习者的主动介入及丰富教育环境的提供。

首先,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过程的设计,评价的运用上引发、保护、激励儿童的学习兴趣,而教师主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角色。

其次,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开放的。

开放的学习环境,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学习方式都应具有灵活性和变通性,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和取舍。

开放的学习环境是由物质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多种因素构成,是一个不断与学习者发生交互作用的动态系统。

建构主义理论直接影响政治“生命课堂”架构时的价值取向。

(三)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是政治“生命课堂”架构的重要依据。

1、新课程倡导的政治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

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

学生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师是充满生命力的,内容是充满生命力的,流程是充满生命力的……

2、新课程倡导的政治课堂应该是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

“生命课堂”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

课堂不仅是学生知识的“训练场”,更是学生发展的“娱乐场”。

3、新课程倡导的政治课堂应该是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

从“教师中心”、“学生中心”走向“师生对话”。

“对话”原理:

(1)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平等的。

(2)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互动的。

(3)师生之间的对话是有意义提升的(双赢)。

(4)师生之间的对话多类型的:

师-生、生-生、生-本、生-机。

(5)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全方位的。

(6)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充满情趣的。

(7)教师在师生对话时起主导作用。

4、新课程倡导的政治课堂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防止“教材决定论”倾向。

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

“加工”原理:

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拓展教材、开发教材。

5、新课程倡导的政治课堂应该是学生有自主活动的时间与空间。

在活动中感知,在活动中理解,在活动中提升。

“三自”:

自然的氛围、自主的活动、自由的学习。

6、新课程倡导的政治课堂应该是是知识性和人文性统一的。

“统一”说明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和整合关系。

揭示知识背后更为深厚的人文意蕴。

7、新课程倡导的政治课堂应该注重开发教学资源。

“生命课堂”是教学资源的“交易所”。

信息是一种潜在的力量,信息的交流是真正的力量。

开发教学资源,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8、新课程倡导的政治课堂应该是联系现实生活的。

(1)教学的生活意义。

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教学的现实价值。

从“世外桃源”式教学走向“实话实说”式教学。

9、新课程倡导的政治课堂应该满足学生展示自己的愿望。

这是一种展示式教学。

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推销自己。

展示的过程是一个互学、互帮、互评、互改的学习活动。

四、概念的诠释

(一)关于课堂的理解

在科学、人文各自的视野里,课堂教学具有根本不同的特征表述,前者认为它是“物质活动”,后者则坚持它是“生命活动”。

那么“课堂”究竟是什么?

有学者认为课堂的涵义应该包括三个递进的层次:

一是把课堂理解为教室,是指学校活动发生的主要场所,传统教学论是把它作为环境来研究的;二是把课堂理解为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所谓研究课堂就是研究课堂教学,实质是一种狭义的教学研究;三是把课堂理解为课程与教学活动的综合体,包括课堂实施,课程资源开发、教学活动、师生关系、教学环境等多种教育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现代意义上的课堂研究越来越接近第三种理解。

而我们对“课堂”的理解,却认为它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主要场域。

无论是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课堂的的确确是他们重要的生活空间,他们每年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就共同活动在“课堂”这个无法回避的狭小空间里。

因而,从本质上说,课堂是师生活动的场域。

叶澜教授“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呐喊,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课堂观”。

因而,我们需要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二)关于“知识课堂”与“生命课堂”的特征比照

第一,从教育价值取向上看。

“知识课堂”强倜知识本位,“生命课堂”则不仅强调知识与智能,更加重视的是学生的情感、意志和抱负等健全心灵的培养。

更加关注师生生命的发展。

第二,从教学目标上看,“知识课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

“生命课堂”则既看预设性目标,更看生成性目标,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点。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去完成预设好的教案,更加重要的是同学生一同探讨、一同分享、一同创造,共同经历一段美好的生命历程。

第三,在教学方式上,“知识课堂”的课堂教学重“教”不重“学”,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学习,教师“教”,学生“背和记”。

“生命课堂”的课堂教学不仅有“教”、有“导”,更加重要的是倡导教师要去积极地创设情境,激励学生自己去“自学”,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主动地学、互动地学、自我调控地学。

第四,在教学内容上,“知识课堂”强调吃透教材。

“生命课堂”则倡导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教材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善于将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示例,通过教材这个小小的载体、通过教室这个小小的空间,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外部世界这一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

通过“有字的书”把学生的兴趣引向外部广阔世界这一“无字的书”,把时间和空间都有限的课堂学习变成时间和空间都无限的课外学习、终身学习。

第五,对教学过程,“知识课堂”体现的是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过程。

生命课堂”倡导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师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过程,激励欣赏、充满期待的过程。

第六,对教学结果,“知识课堂”重视的是学生“学会”。

“生命课堂”倡导的是不仅要看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有没有“学会”,还要看学生有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会不会学。

同时,更加重要的是还要看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他们的求知欲望有没有得到更好的激发,学习习惯有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心灵是不是更丰富、更健全了。

第七,在师生角色特征上,“知识课堂”上的教师角色是知识的权威、课堂的主角,是演员。

学生的角色是无知者、课堂的配角,是观众。

“生命课堂”倡导的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激励者、组织者和欣赏者。

学生的角色是主动者和探索者,是课堂的主角,是演员。

第八,在师生关系上,“知识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是主宰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生命课堂”倡导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第九,在评价与管理上,“知识课堂”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评价的主要功能是奖惩。

“生命课堂”倡导评价多元化,包括主体的多元、对象的多元、内容的多元、手段与方法的多元等。

(三)关于“生命课堂”教学的总体特征

1、变“教案”为“学案”,改革政治备课系统。

“教案”是教师施教的蓝图或模本,是为了教师“好教”而设计的,因此它是以成人的演绎思维为出发点,以内容为主导,流程细密,规定性强。

而“生命课堂”教学主张变“教案”为“学案”,“学案”以学生的归纳思维为出发点,以过程为主导,是一种粗线条的构想,是对学生的一种学习建议,生成性强。

2、变“教本”为“文本”,改革政治资源系统。

“生命课堂”教学力图淡化对教本的权威崇拜,让学生从对经典内容的“强记”与“深挖”中解脱出来。

“教本”仅仅是众多“文本”之一,社会知识、生活经验、师生交流、教师和学生本人也是重要的学习资源,所谓“教本”的作用是引领孩子经历一次学习过程,引领孩子走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学生面对的不是既定的静态的,而是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为基础,可以叠加、拆分、完善的学习体系。

3、变“教学”为“学教”,改革学习方式系统。

“学教“即“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不仅是一种时间顺序的调整,“以学定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改变,两者都表明了学生在“生命课堂”教学中的根本地位。

两者都表明了“生命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把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履历”。

“生命课堂”教学中“学教”的实现可以充分体现我们对“人本”的追求。

4、变“单向”为“多元”,改革课堂评价系统。

“生命课堂”倡导评价多元化,包括主体的多元、对象的多元、内容的多元、手段与方法的多元等。

五、政治“生命课堂”的教学模型及操作策略

(一)政治“生命课堂”的教学模型

 

 

 

(二)政治“生命课堂”的操作要点

1、变“教案”为“学案”,改革备课系统。

(1)生命课堂新目标:

三维整体设计

所谓“三维”,指的是课堂教学目标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整合”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①教学对象;②学生的行为;③确定行为的条件。

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④程度。

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

(2)生命课堂新角色:

师生互动对话

传统教学流派主张“教师中心论”,一切以教师的愿望出发,现代教学流派主张“学生中心论”,一切以学生的意志为转移。

生命课堂要求从“教师中心”、“学生中心”走向“师生互动对话”。

积极倡导“互动对话式教学”:

师生情感上互动对话、师生知识上互动对话、师生方法上互动对话、师生能力上互动对话,乃至师生之间的整个心灵互动对话……

(3)生命课堂新依据:

学生经验为起点

确定教学的起点,以此作为教学的依据,这是教学成功的基本保证。

传统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师把一切都收容到自己的设计之中:

设计教案、设计教具、设计教法。

“生命课堂”倡导全面、全程、全方位关注学生,以学生的经验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促使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向前发展。

生命课堂教学应该是依据学生经验、利用学生经验、提升学生经验的活动。

变教本、教具、教法、教案为学本、学具、学法、学案。

这不只是概念上的变化,其实体现了教学理念的质变。

2、变“教本”为“文本”,改革资源系统。

(1)寻找教材隐性的学习资源

教材往往限于篇幅,经常以简洁的形式呈现知识、问题。

教材中的习题,粗看,总是显得过于简单化、典型化、理想化,有“骨”无“肉”,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大。

但实际上,它内含的不仅是知识,还有获得这些知识的方法以及渗透其中的对知识、方法、本质认识的思想。

教师应深入领会编者编写的意图,将教材不能看见的“血”和“肉”挖掘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教材焕发应有的活力。

(2)调整教材之间的学习资源

教学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过程,教师要做学生和教材间的桥梁,要一切从学生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灵活驾驽教材,调整教材之间的学习资源,以利于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

(3)生成课堂即时的学习资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动态过程。

由于学生的差异,过程中会出现学生的疑惑,会产生认识的误区,也会出现创新的思想火花,会突发很多偶然事件……这过程中生成的种种信息为教者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教学资源。

若教师不会利用,这些资源就白白流失。

(4)开发教材相关的学习资源

与教材有关的学习资源很多,例如文章、图象、音响等等。

但是不能为了开发课外资源而开发课外资源,开发的课外资源必须与教材相关,这里的“相关”不仅仅指得是与教材有联系,这里的“相关”还要求这些课外学习资源的引进必须适时适量,能促进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掌握,提升教学的效益。

3、变“教学”为“学教”,改革学习方式系统。

(1)“生命课堂”新流程:

主题指向、动态流程、相机推进

政治课堂教学不是一个静态的实体,而是一种动态的流程。

这种流程是动态的、多元的、分层推进的。

“多元化教学”要求打破传统的“程式”,提倡“变式”。

要建立“三路合一”(学路、文路、教路)的新课堂运行机制,其中“学路”是最基本的。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努力构建政治“生命课堂”流程的“动态曲线”:

主题指向、动态流程、相机推进。

(2)“生命课堂”新方式:

充分自主、有效合作、精当探究

关注学习方式的变化,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生命课堂的亮点。

同一个内容可以由不同的方式表达,方式是多变的;不同的方式反映了不同的思想,方式是为理念服务的;不同的方式带来不同的教学效用,方式制约效果。

在本研究中,我们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是一个有机整体:

自主学习是前提,合作学习是条件,探究学习是目的。

自主学习要充分、合作学习要高效,探究学习要精当。

4、变“单向”为“多元”,改革课堂评价系统。

(1)立足“人文”“发展”的评价取向

现代教学论和评价论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其实是在一步步或明或隐、或大或小的评价活动基础上展开的。

政治“生命课堂”非常注重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学生的心灵火花,让课堂成为学生人生成长的心灵鸡汤,追求的精神元素。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我们着眼“人文”“发展”取向,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行人文性的教学评价:

①注重课堂评价的适时性;②注重课堂评价的多元性;③注重课堂评价的过程性;④注重课堂评价的期望性;⑤注重课堂评价的艺术性。

(2)建立“增量评价”体系

萧山二中政治生命课堂教学增量评价表

课题

 

课堂组织者

课型

 

评价项目

 评 价 要 素

评价结果

A

B

C

D

教学

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科学合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准确性确恰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切合实际

 

 

 

学生

学习

方式

4、学生参与

(1)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过程

 

 

 

(2)参与的时间、空间、广度和深度

 

 

 

5、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主动探究获取知识

 

 

 

6、自我反思、监控的意识与能力

 

 

 

7、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

 

 

 

 

教师

教学

方式

8、善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的求知欲望、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9、教学内容设计、呈现具有多样性、开放性和挑战性

 

 

 

10、面向全体学生,气氛民主、和谐,课堂活动广泛,课堂交流充分有效

 

 

 

11、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2、充分保障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13、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14、对学生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

教学

效果

15、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16、学生有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17、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18、学生会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提出和解决问题

 

 

 

19、课堂教学法生动活泼,教学法方法恰当有效,教学过程组织科学合理

 

 

 

总评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学校层面

◆促进学科的整合及各种政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生“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保障学习权利”、“拓展教学时空”、“丰富教学资源”、“实现多维目标”的开放、大气、灵动、和谐、多元的政治课堂新格局。

(二)学生层面

◆提高政治学习兴趣,激活政治学习情感,优化政治学习策略,完善政治学习品质;

◆延伸和拓展教学时空维度,全面提高政治学习能力;

◆在“知、能、情、意”方面有长足的发展。

(三)教师层面

◆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形成健康、完善的教育人格;

◆对政治“生命课堂”有更深刻的理论认识与实践能力。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从2007年4月起,我们将率先在高一年级实施本课题的研究。

在实施课题计划的行动中,注重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对计划及时作出调整和修改,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的处理,得出研究所需要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在高二年级对原高一学生进行跟踪研究,在新高一实施滚动式研究,以便得出更为成熟、更为准确的研究结论。

2、测验研究法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对教学效果的数据进行收集、测评、对比、分析。

建立数据库,对学生自主、个性发展水平情况,对课程的开放性、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性、教学的互动性、师生的生命发展性进行统计分析。

3、案例研究法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收集一定量的实践案例。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归纳政治生命课堂的操作要义和实践内涵。

(二)研究步骤及分工

1、研究步骤

◆2006年12月——2007年3月

课题组理论学习及课题论证

课题方案的制定

◆2007年4月——2008年4月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组织课题参与教师的理论培训

修改和完善课题实施方案

按计划全面启动课题的研究,积累实践的原始材料

◆2008年5月——2008年7月

课题结题

请省市区专家鉴定研究成果

研究探讨下一阶段的实践方案

2、人员分工

(1)课题领导小组:

常小湃全面负责本课题的进展情况。

(2)课题研究的资料整理:

华萍、金卓平、余一波、

(3)研究报告的撰写:

常小湃、莫永刚

八、研究的条件分析

(一)领导重视。

本课题在酝酿、论证、申报过程中,均得到了校长室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

(二)基础扎实。

我校在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课题上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

2006年,我校的研究课题《从知识课堂到人文课堂》这一课题先后获得萧山区第三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杭州市第三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并已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三)硬件到位。

目前,我校已经在全区率先建成了数字化的校园系统,且教师人手一台配置较高的笔记本电脑。

(四)骨干参与。

参与本课题的研究成员均为政治组的科研精英,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专家引领。

课题组将主动取得省、市、区专家的指导,进一步完善课题的研究。

(六)经费保证。

课题研究过程中必要的费用开支均有学校行政承担。

九、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詹姆斯·林奇著,黄政杰主译.《多元文化课程》[M].台北师大书苑发行,1994年版.

3、丁征霖等编译,《当代西方教学模式》[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版.

5、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6、李定仁等主编,《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罗明东,《当代教育改革新探索》[M].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年版. 

8、尚凤祥,《现代教学价值体系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9、陈益志,《生态化学校教育》[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年7月版.

10、朱永新,《与理想同行——“新教育实验”指导手册》[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

11、[日]稻川三郎,《第三种课堂教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2、陈时见,《课堂学习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4月版

13、施良方,《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年5月版.

14、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

15、教育部,《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