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概论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51286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学概论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旅游学概论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旅游学概论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旅游学概论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旅游学概论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游学概论教案.docx

《旅游学概论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学概论教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学概论教案.docx

旅游学概论教案

旅游学概论教案

第一章绪论

课题:

1.1——1.5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重难点):

1.了解和区分旅游的不同概念

2.重点掌握旅游的基本属性和特征

3.掌握旅游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

教学思路:

上课班级是06级高职新生,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参差不齐,但具有相当功底,在专业知识方面却是一无所知,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全新的学习和全新的大学生活。

针对现状,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设计各种有学生参与的教学形式,并把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尤其是第一章节,是这门新课的导入过程,更要结合我院特色和旅游发展现状,促发学生对自我发展的思考和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教学方法:

1.生活体验总结法

2.问答、归纳法

3.对比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一、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一)旅游学研究起源于西方世界,而在我国仅有20年的历史,因此,探讨或评价旅游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必然要从国外旅游学研究历程开始。

对旅游现象的研究最早是在19世纪末重要的旅游接待地意大利开始的,1899年意大利政治统计局的鲍迪奥(L.Bodio)发表的《在意大利的外国人的移动及其消费的金钱》一文,是可见到的最早从学术角度研究旅游现象的文献。

科学角度对旅游问题进行研究的活动,是二战以后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开始崛起的,许多学术界人士投入对旅游现象进行考察和解释性研究活动,专门的旅游教育和研究机构开始在不少的国家出现,如AIEST(国际旅游科学专家协会)、ACIT(国际旅游学会)、PATA(太平洋地区协会)等组织成立,旅游学方面出现了较重要的论著:

《旅游业一般理论》、《旅游及旅游收入的经济理论》、《旅游业基本理论》、《观光概论》、《旅游经济学》等。

随着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旅游研究人员面临的课题日益复杂多样,扩大研究领域和多学科角度研究旅游现象已成为必然趋势。

(二)中国的旅游学研究历史很短,是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步伐而蹒跚起步的。

在短短的20多年中,我国的旅游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描述到诠释再到阐释的过程,逐步积累了一些学术成果。

以“旅游学”这门课程而论,在最初出版的著作中,王鸿滨、杨时进等人编写的《旅游概论》等几本教材,这本教材在框架上较多地受伯卡特与梅特利克撰写的《旅游:

过去、现在与未来》(Tourism:

Past,PresentandFuture)的影响。

这些教材在我国旅游教育领域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随后陆续出版一些旅游学著作,《旅游概论》(曾廷忠,1995;李光坚,1991)、《旅游学概论》(李天元、王连义,1991;孙文昌,1992、1998;田里,1994;徐明、谢彦君,1995;谢彦钧,1998;王鸿滨,1996;马勇,1998)、《旅游学》(邓观利,1994).伴随着旅游教育的迅速发展,旅游专业的教材建设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多、从粗到精、从肤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

二、教材选择的标准

1.符合旅游专业培养计划的;

2.能反映当代世界、中国旅游发展情况的;

3.得到教育部或国家旅游局批准、认可的;

4.集中了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专家、学者编写的教材。

我恩所选用的这本教材,是“十一五”规划教材,该教材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了大量的图标、案例、问题等内容,较全面地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

点。

《旅游学概论》是一本专业基础课,理论性较强,在学习过程中尤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三、如何学好这门课程

大学生活是在“别了啰嗦、别了开导、别了上进、我自由啦”的欢呼中开始的。

大学生活的来临,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急切地想欣赏到里面的内容。

想象中,她是多姿多彩的,却又怕自己没有出色的表现,使她变成黑色;想象中,她是幅高贵的油画,却又怕自己笨拙的笔使她变得庸俗„„

在大学里,你会深刻体会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含义。

大学是既充满矛盾,又充满魅力的殿堂,在这里,不管你想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一直都有无数的诱惑在等着你;如果你想去学习,那好,奖学金、英语四六级,一座座学习上的上风等着你去超越,翻完一座刚松了口气,以为小有成就,抬眼一看,更为艰难的还远远地伫立着,给勇者无限的想象与勇气;如果你认为整天读书太迂腐,那好,又无数的社会活动等着你去参与,你可以选择在学校外面打工,提前认识一下社会现实那冷峻的面孔,校园里面还有学生会,你可以竞选学生干部,或者参加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活动,只要是金子,你就能发光。

通过大学的学习,变得比以前更坚韧,敢于面对一切困难,自信地面向社会。

有人说,大学一年级往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沉浸在开学后的兴奋之中,心比天高。

大学二年级就进了一步,“知道自己不知道”,科大学已过了一半。

大学三年级是“不知道自己知道”。

这是,一只脚已经迈向了社会,再往下便身处人海,再也没有了父母的庇护、师长的训导。

人生就像饺子,岁月是皮,经历是馅。

酸甜苦辣皆为滋味,伊犁河信心是饺子皮上的褶皱,人生中难免被狠狠挤一下,被开水煮一下,被人咬一下,倘若没有经历,硬装成熟,总会有露馅的时候。

崔永元在《不过如此》中是如此这般评价人的一生的。

“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这是三毛的处世哲学。

读书的时候总是嫌烦,巴不得早毕业早托生,毕业后却想再回学校窝三年。

有时候,大家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同,同样地过每天的日子,同样地睡觉,但最终却是异样的结局。

问题在于思考的角度不同。

努力的方向不同,付出的汗水不同。

《我的黄金时代》中回忆大学生活的时候,很多同学都说,大一是最无聊的时候,习惯了高中时代老师管家似的教育,到了大学里却像放羊一般。

第一节专业课就是《旅游学概论》,刚刚结束高中时的被动学习,老师教什么就去学什么,需要自己认真思考的东西并不太多。

但是大学的课程就不同了,尤其是一些理论基础课,如果补结合实际思考,很多简单的理论都理解不了,学了一半还是一塌糊涂,感觉很深奥。

这种迷惑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适应”。

上着上着,等课听得多了,慢慢熟悉之后,也就习惯了。

古语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

在成语“点石成金”的故事中,那个书生很聪明,他知道一千一万块黄金也抵不上那个点石成金的“手指头”。

学习也要掌握方法,要学会靠自己去学习。

适应大学生活,寻找适应自己的学习方式,不做被放的羊,做睁开了双眼的赛马,鞭策自己奋力向远方奔跑,尤其命运的女神向你暗送秋波的时候,一定要敢于大胆地去拥抱!

言归正传:

第一节旅游的概念

迄今为止,关于旅游的定义很多(高教版9种,田里编著南开高教版8种,李天元编著南开版7种,魏向东,林业出版列出国际11种、国内7种),还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为国家所采用的定义,不同的国家甚至同一国家如美国各州之间对旅游的定义都有所不同。

人们对旅游的定义之所以会这样多,与人们对旅游的认识有关,因为旅游活动从产生以后,它的旅游实践和内容就在不断丰富变化,所以人们对旅游定义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完善。

一、旅游概念的各种提法

(一)词典中对旅游的解释

1.1811年出版的《牛津词典》:

离家远行,又回到家里,在此期间参观游览一个或几个地方。

2.截止到2002年,我国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旅游的解释:

旅行游览。

3.《韦伯斯特大词典》中,旅游的解释是“是一个人回到其出发地所经历的旅程;是一次出自商务、娱乐或教育的目的所作的旅行,旅行期间通常按计划的线路访问不同的地方。

我国“旅游”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诗人沈约的《悲哉行》皆言客游感物忧思而作也。

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典籍中最早见到的,比西方早了1300多年。

(二)旅游学者对旅游的定义

1.“艾斯特”(IASET)定义:

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这些人不会导致永久居留,并且不从事任何赚钱活动。

瑞士学者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于1942年在他们合著的《普通旅游学纲要》中提出,后来在20世纪70年代又被“旅游科学家联合会”所采用。

此定义是众多定义中最符合科学规范,也是比较完整的一个。

2.1980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的罗伯特?

麦金托什和夏肯特?

格伯特在《旅游学——要素?

实践?

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

旅游是由旅游、旅游企业、东道主政府和东道主地区及东道主地区的居民在吸引和接待旅游者及其访问者的过程中产生的现象与关系之和。

(三)旅游组织对旅游的定义

1991年,世界旅游组织(WTO)对旅游的定义为“旅游是人们为了消遣、商业和其他目的离开通常环境去往他出并在那里逗留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二、以往定义达到的共识

1.旅游活动的异地性

2.旅游活动的暂时性

3.旅游活动的非就业性

4.旅游活动的综合性

三、旅游的定义

对旅游的定义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

理论性的定义(或概念行定义)和技术性定义(或实践性定义)。

两者的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

概念性定义旨在提供一个理论框架,用以确定旅游的基本特点,以将它与其它活动区别开来,侧重于对旅游活动的定义;技术性定义主要是为了旅游统计、收集数据的需要,以便为决策立法提供旅游信息,所以侧重于对旅游者的定义及划分方法。

给予旅游的定义应能在本质、属性和特征三个层面上给出旅游的规定性,我们借鉴谢彦君教授的观点:

旅游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审美和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

(《基础旅游学》,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第2版代表作)

概念性定义

另,李天元《旅游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的技术性定义:

:

旅游是非定居者出于和平目的的旅行和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在旅游地定居和就业。

谢彦君的定义强调了四点:

1.旅游的根本目的在于需求审美和愉悦体验;(本质属性)

2.旅游是一种个人的行为;

3.旅游是一种经历,一种活动,具有社会性、休闲性和消费性;

4.旅游最突出的外部特征:

异地性(离开惯常生活环境)和暂时性(旅

行的时间是有限的)。

测试:

判断下列活动哪些是旅游

学生异地读书、农民异地打工、学者外地参加学术会议、三峡大移民、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回大陆定居、外籍教师来教育学院任教、留学生到外国留学、来到某国担任外交人员、外国高层政府代表团来华访问

判断的标准:

旅游的本质特征(目的是追求愉悦)和外部基本特征(异地性、暂时性)和国家相关的规定。

第二节旅游的本质和基本属性

一、旅游的本质

(一)旅游的本质是由旅游的目的规定的,旅游的本质在于追求愉悦。

旅游愉悦:

1.旅游审美愉悦:

是与自然的亲近,是对文化的追寻,是心灵

的历险

2.旅游世俗愉悦

秀美的自然风光——自然美、艺术美

浓郁的民族风情——生活美

人们乐于去旅游,因为旅游过程中充满了自然、艺术、人文的美。

人们通过美的陶冶和欣赏,丰富了精神世界,达到欢娱、自由畅快的目的,提高生活的质量和自身的修养。

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是追求自由、畅快的精神享受(审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人们生活中的基本生活内容。

人们常常对旅游的描述是“让心情放飞”、“回归自然”、“梦幻旅程”、“浪漫时光”等等,说明人们对旅游的向往在于心情的舒畅,精神的畅快,审美的感受——点点滴滴可追忆。

二、旅游的基本属性

(一)旅游的基本消费属性

旅游六要素:

食、宿、行、游、购、娱,每一要素的发生,显然都是一种典型的消费行为。

旅游消费和日常消费存在差异:

从时间维度上:

间歇性消费/连续性消费

从行为方式上:

井喷式消费/溪流式消费

从实际效益上:

重心理体验、精神欢愉/购买行为

井喷:

大多发生在石油天然气现场,是一种地层中流体喷出地面或流入井内其他底层的现象,用在旅游术语中,至旅游旺季的到来所产生的一些现象。

旅游的消费属性是由社会的经济状况、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所决定的。

恩格尔系数: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的一个规律: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

总支出金额×100%

衣服、住房、日用必需品等的支出,众所周之,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中心才向用转移。

一个国家(地区)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指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恩格尔系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

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二)旅游的休闲属性(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

第一,从旅游目的地上看

为调节原有的程式化生活,自然开放的随意性和畅神自娱的目的性始终占主导地位。

在旅游中所体现的休闲,是自然的、随意的、新奇的和轻松愉快的。

第二,从旅游活动的内容构成上看

主要体现在多功能娱乐的集中体现方面。

旅游是生活的休闲阶段,除吃喝拉撒睡这些满足生理需要的活动之外,所有其他生活都几乎是休闲活动,观光、游览、与人交往、看电视、听音乐、看书报、聊天等。

第三,从旅游发生的时间上看

旅游闲暇实践具备一定的完整性,旅游是人们打发闲暇时间的一种积极手段。

旅游与休闲(Leisure)

休闲二字皆含“木”,“木”表征着草木随四季一岁一枯荣之生命自然状态。

意指人也需要有声有息地生活。

在惯常环境或异地进行观光、娱乐、体育、影视、戏曲等活动。

吴必虎(旅游学专家,现任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建议将大学的“旅游系”改为“旅游与休闲研究系”,也就是说,他认为仅仅从旅行的“旅”与“游”研究旅游现象是比较局限的,应该将休闲、游憩纳入,以“大旅游”概念进行综合研究。

(三)旅游的社会属性

1.旅游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迁徙——旅游:

目的性,宗教朝圣、经商和探险考察;

非目的性,人数和形式的变化。

2.旅游是社会政治、文化的产物

A人类的旅游欲望不是本能的和天生的,不是与生俱来的,旅游需要是社会性的存在,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并随社会发展和时代影响二演变。

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旅游的社会作用。

世界旅游组织确定的旅游工作者和旅游者的节日,定在每年9月27日。

1979年9月,世界旅游组织通过并从1980年其组织各种庆祝活动。

确定世界旅游日的目的在于扩大宣传,引起人们对旅游的重视。

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各国文化、经济、贸易的交流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推动社会进步。

兹1980年起,世界旅游组织每年为旅游日提出一个宣传口号。

要求每个成员国按照口号和根据各自的文化传统组织各种宣传和庆祝活动,并将活动情况向总部汇报,对有杰出贡献的成员给予嘉奖。

中国是成员国,先后在北京、上海、西安、福州等旅游热点城市举办过庆祝世界旅游日的活动。

历届主题

1980年旅游业的贡献: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

1981年旅游业与生活质量。

1982年旅游业的骄傲:

好的客人与好的主人。

1983年旅游和假日对每个人来说既是权利也是责任。

1984年为了国际间的理解、和平与合作的旅游。

1985年年轻的旅游业:

为了和平与友谊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1986年旅游:

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1987年旅游与发展。

1988年旅游:

公众教育。

1989年旅游者的自由活动创造了一个共融的世界。

1990年:

认识旅游事业,发展旅游事业。

1991年:

通信、信息和教育:

旅游发展的动力。

1992年:

旅游促进社会经济一体化,是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的途径。

1993年:

争取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

1994年:

高质量的服务、高质量的员工、高质量的旅游。

1995年:

通过负起责任而受益。

1996年:

旅游业:

宽容与和平的因素。

1997年:

旅游业:

21世纪创造就业和倡导环境保护的先导产业。

1998年:

政府与企业的伙伴关系:

旅游开发和促销的关键。

1999年:

旅游业:

为新千年保护世界遗产。

2000年:

技术和自然:

21世纪旅游业的双重挑战。

2001年:

旅游业:

为和平和不同文明之间对话服务的工具。

2002年:

经济旅游: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003年:

旅游业:

一种消除贫困、创造就业与社会和谐的驱动力。

2004年:

旅游拉动就业。

2005年:

体育与旅游——促进相互理解、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力量。

2006年:

旅游:

让世界受益。

2007年:

旅游:

为妇女敞开大门。

第三节旅游的特征、旅游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旅游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一、旅游的特征

(一)旅游的两个突出特征

1.异地性旅游一定要离开日常居住地到另一个地方,要有空间位置的移动,即旅行。

2.暂时性或流动性,旅游是流动的,在异地停留时间是短暂的(国际上规定不超过一年),最终必须返回原住地。

所以,移民不是旅游。

3.综合性旅游是人们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

和。

这一点反映了旅游活动的综合性。

4.审美性即旅游的主要目的是去寻找并感受美、奇特、快乐的活动。

们之所以到某地去旅游,或是因为那里很美、奇特、或是去散心。

5.大众性

(二)旅游特征的具体表现

1.消费攀高自身责任约束松弛在消费领域的表现2.道德感弱化“君子慎独”

3.文化干涉女儿国——泸沽湖

4.物质摄取手模、刀刻“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除了照片什么

都别带走~”

二、旅游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一)旅游学研究的对象

1.旅游学是研究旅游者的科学

2.旅游学是研究旅游业的科学

3.旅游学是研究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社会及环境等方面影响的科学

(二)旅游学研究的任务

1.阐释旅游的本质和基本属性,揭示旅游活动的产生、发展和社会经济发

展的关系

2.研究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以及各要素的关系主体——旅游者——具备一定条件的旅游者客体——旅游客体——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媒介——旅游业——旅行社、交通、饭店3.研究旅游业的实质、结构和组织

4.研究旅游活动及旅游业所产生的各种社会效果初期——积极作用

成熟期、兴旺期——消极影响

绿色旅游、生态旅游

5.阐述旅游行政组织和旅游政策的重要意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二、旅游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旅游学既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1.学好基本理论

经济学、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2.努力锻炼和培养从事旅游工作的实际能力3.学习、研究和建立中国的旅游学,必须紧密联系中国实际

第二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课题:

2.1-2.3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古代旅行的产生条件,掌握中国古代旅行的特点2.理解工业革命在旅行向旅游转化中的重要作用3.了解中国近代旅游业的产生

4.了解现代旅游发展的背景,掌握现代旅游发展的基本特点

教学思路:

分三个专题分别讲述。

教学过程:

第一节古代旅行部分【引言】旅游的历史分期:

古代旅游(1840年以前);近代旅游(1841-1945);现代旅游(1945-)

每一部分分世界和中国两部分。

旅游从旅行中孕育,又从旅行中分离是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的。

研究旅游发展过程,借以了解旅游的历史传统,揭示不用历史阶段的旅游的发展特征,

以扩大对旅游的历史视野,加深对现代旅游的认识。

一、世界古代旅行的发展及其特征

1.旅行产生的前提条件(产生期)

三次社会大分工,尤其是第三次。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手工业和农业、畜牧业的分工;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商业从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出来

区分迁徙、旅行和旅游。

迁徙:

出于谋生的目的,或者出于自然原因(气候、天灾等),或人为原因(战争)等被迫离开定居地,在新的定居点定居下来,不再回到原来的定居点。

迁徙与旅游的区别:

(1)目的是为求生存而不是消遣好玩;

(2)离开原来居住地而不是暂时的。

旅行与旅游:

现代汉语中二词大体可以相同,但严格地说,二者是有区别的。

行是前提,游是目的和内容。

旅行侧重使用需要,旅游以消遣、娱乐、放松为主体。

旅游包含旅行和游览。

有旅游必定有旅行,有旅行不一定有旅游。

旅行作为一种单纯的经济活动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是伴随着商业活动的兴起二产生的。

商业的发展,促使闪人到处奔走,所以是商人开创了旅行的先河。

也许,从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以说,最早的旅行,更多的是倾向于现代意义上的商务旅行。

最早的旅行者:

公元前3000年就在地中海和爱琴海上进行通商贸易的腓尼基人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旅行者。

他们是商业民族,西方最早的商业探险者,其旅行的目的在于贸易。

2.旅行形成期(旅游的萌芽)

迁徙和旅行都不是人类纯粹意义上的旅游,旅游是人们处于闲暇状态中在异地进行的观赏行为,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精神文化的需要。

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形成时期,旅行还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现象。

奴隶社会的旅行,首先在古埃及、巴比伦、中国、印度、波斯等文明古国发展起来,并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达到全盛。

这主要是因为:

意识奴隶制建立,社会各行业分工更加细密,商业更加发达;而是奴隶社会统一国家的建立,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空间移动的条件更加具备,为旅行活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促使人们外出旅行的主要原因是产品交换和易货贸易。

在西方奴隶制社会中,奴隶制国家的发展与繁荣客观上为旅行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政治等方面的条件。

公元前3200年前后,在尼罗河畔,古埃及形成了政治、军事统一的强大国家。

并大规模兴建金字塔和神庙,吸引无数前来旅行的人。

到了新王国时代(公元前1570-前1085年),埃及已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贵族们乘船、坐轿或乘四轮马车蜂拥而至。

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在西亚兴起的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波斯帝国。

修了两条驿道最为重要,一条称“御道”,全长2400千米,有驿站110座,另一条起于巴比伦城,直抵印度,成为以后“丝绸之路”西段的基础,商人、学者、游客络绎不绝,为东西方文化、贸易交往奠定了基础,为国际性的旅游活动作出了贡献。

公元前5世纪,旅游活动中心转向希腊、罗马,尤其是罗马时代,旅行已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特定阶段(世界古代旅行)的全盛时期,首先其疆域空气庞大,地跨亚欧非,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湖,海上运输十分发达;其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罗马政府在全国境内修建了许多宽阔的大道。

有一句谚语形容其城城市间道路网络的状况——条条大道通罗马。

这种全国道路网络的兴建虽然其本意上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目的,但是,在客观上,也为人们沿路旅行提供了方便。

再次,旅游活动的范围扩大。

在一部分贵族特权阶层中,开始了超越宗教界限而以寻求乐趣为目的的旅行游览活动,各地到罗马观光、鉴赏一书的旅游者络绎不绝。

而罗马人到希腊、埃及去参观庙宇、朝拜宗教圣迹,观赏宏伟建筑艺术的旅行游览活动也十分活跃。

除此之外,希腊的奴隶制度也高度发展,其中,宗教旅行最为突出。

古希腊的提洛岛、特尔斐和奥林匹斯山是当时著名的宗教圣地。

据可靠文字记载,古

代奥林匹克——古希腊竞技会(公元前776年)是世界上最早以寻求乐趣为目的的群众性旅游活动的真实写照,这与当时的宙斯神大祭有关,宙斯神大祭之日,前来参加者不绝于道。

节庆期间,举行角斗、赛马、赛跑等体育活动。

凡是到奥林匹亚的观众和参赛者,都要到宙斯庙朝拜、瞻仰宙斯神像。

3.旅行的发展(世界封建社会的旅行)

公元7世纪兴起,8世纪以达极盛时期的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以首都巴格达为中心,广修驿道,密置驿道,交通运输空前发展。

此时,伊斯兰教已取得合法地位。

并广泛流行。

朝觐制度使每个有能力的穆斯林平生都到麦加作一次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