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24321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docx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docx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1、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又称LEC格雷厄姆法,是一种对作业危险性的半定量评价方法,用与系统风险率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的大小,并将所得作业条件危险性数值与规定的作业条件危险性等级相比较,从而确定作业条件的危险程度。

(1)D=L×E×C

(2)符号D表示作业条件危险性,符号L、E、C代表危险性的三个因素。

2、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用符号L表示,取值方法见表1.

(1)发生危险情况的可能性用可能发生事故的概率来表示,不可能发生事件为0,而必然发生的事件为1。

然而,我们在作安全系统考虑时,完全不发生事故是不可能的。

所以,人为地将实际上不可能发生的事故的情况的分数定为0.1,而必然发生事故的分数定为10,这两种之间的情况取中间值。

(2)安全控制设施指在危险源与作业人员之间加一硬件防护设施,如机械防护罩、安全联锁装置、隔离装置、通风装置等。

异常报警、监测手段指有紧急状态报警装置或有效的定期检验。

管理控制措施指如作业规程、工作许可等。

表1发生危险可能性分数(L值)

发生危险的可能性

分数值

可能性

设备、环境及管理的因素

人的因素

极可能

无安全控制设施,无管理控制措施,无法避免事故的发生。

经常发生习惯性违章作业或无证作业、酒后作业

10

较可能

无安全控制设施,但有管理控制措施或在同类作业中发生过多起事故,无法有效避免事故的发生。

在缺少监督的情况下时常发生违章作业或疲劳作业

6

可能

安全控制设施不全,有管理控制措施或在同类作业中三年内曾经发生过事故或事件,无法有效杜绝事故的发生。

在生产作业节奏较快情况下,偶尔发生的违章作业或操作不熟练

3

较少可能

本质安全化控制设施不全,有管理控制措施和有效的异常报警、监测手段,能预测事故的发生或在同类作业中曾经发生过事故、事件

因健康或环境等特殊原因造成的偶尔失误或误操作

1

不可能

安全控制设施齐全有效,实现设备本质安全化,在误操作情况下能避免人员伤害,有效杜绝事故发生。

0.1

3、人出现在这种危险环境的时间,用符号E表示,取值方法见表2。

(1)当人出现于危险情况中的时间E越长,危险性越大。

这里规定连续出现在危险环境中的情况为10,而每年仅出现几次或相当少的时间为1。

(2)E值取值时,如果实际情况界于两档之间,按照上限取值。

表2出现于危险环境中的分数(E值)

出现于危险环境的情况

分数值

连续处于危险环境中

10

每天在有危险的环境中工作

6

每周一次出现于危险环境中

3

每月一次

2

每年一次

1

几年一次出现在危险环境中

0.5

4、发生事故可能产生的后果,用符合C表示,取值方法见表3。

(1)事故(包括职业病)发生后的危害程度变化范围很大,对于伤亡事故来说,可以是轻微的伤害直到多人死亡的后果。

把微伤规定为1,把大灾难10人及以上死亡的可能性分数定为100,其它情况的分数值均在1~100之间。

(2)C值取值时,应按照事故发生的最严总后果取值,重大危险源C值取100。

表3事故发生后可能结果的分数(C值)

可能结果

分数值

大灾难(10人及以上死亡)

100

灾难(3人及以上死亡)

40

非常严重(1人及以上死亡)

15

重伤

7

职业病

5

轻伤

3

微伤

1

表4危险性等级分数(D值)

D值

危险程度

风险等级

>320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160~320

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

70~160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20~70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20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附件2: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管理规定

一、目的

为实现公司的安全生产,控制、预防事故的发生,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二、危险源的概念

1、危险源:

是指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2、危险源辨识:

是指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风险:

是指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4、风险评价:

是指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三、危险源辨识

1、危险源存在状态、时态

三种状态:

正常、异常、紧急

三种时态:

过去、现在、将来

(1)正常状态指正常生产时状态;

(2)异常状态指生产活动中开车、停车、检修等情况下的危险因素与正常状态有较大不同的状态;

(3)紧急状态指生产活动中出现意外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状态。

2、危险源辨识类型

七种类型(安全):

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放射性、生物因素、人机工程因素(生理、心理)。

3、危险化学品的辨识

依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进行辨识。

单元内存在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附件1中的表1与表2中规定的临界量即定为重大危险源。

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的数量根据处理危险化学品种类的多少区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A单元内存在危险化学品为单一品种,则该危险化学品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化学品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B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多品种时,则按公式

(1)计算,若满足公式

(1),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1)

式中:

q1,q2,...qn——每一种危险物品的实际存在量,单位为t;

Q1,Q2,...Qn——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为t。

危险化学品临界量表

类别

危险化学品名称和说明

临界量(T)

爆炸品

叠氮化钡

0.5

叠氮化铅

0.5

雷酸汞

0.5

三硝基苯甲醚

5

三硝基甲苯

5

硝化甘油

1

硝化纤维素

10

硝酸铵(含可燃物>0.2%)

5

易燃气体

丁二烯

5

二甲醚

50

甲烷、天然气

50

氯乙烯

50

5

液化石油气(含丙烷、丁烷及其混合物)

50

一甲胺

5

乙炔

1

乙烯

50

毒性气体

10

二氟化氧

1

二氧化氮

1

二氧化硫

20

1

光气

0.3

环氧乙烷

10

甲醛(含量>90%)

5

磷化氢

1

硫化氢

5

氯化氢

20

5

煤气(CO、CO和H2、CH4的混合物等)

20

砷化三氢(胂)

1

锑化氢

1

硒化氢

1

溴甲烷

10

易燃液体

50

苯乙烯

500

丙酮

500

易燃液体

丙烯腈

50

二硫化碳

50

环已烷

500

环氧丙烷

10

甲苯

500

甲醇

500

汽油

200

乙醇

500

乙醚

10

乙酸乙酯

500

正已烷

500

易于自燃的物质

黄磷

50

烷基铝

1

戊硼烷

1

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电石

100

1

10

氧化性物质

发烟硫酸

100

过氧化钾

20

过氧化钠

20

氯酸钾

100

氯酸钠

100

硝酸(发红烟的)

20

硝酸(发红烟的除外,含硝酸>70%)

100

硝酸铵(含可燃物≤0.2%)

300

硝酸铵基化肥

1000

有机过氧化物

过氧乙酸(含量≥60%)

10

过氧化甲乙酮(含量≥60%)

10

毒性物质

丙酮合氰化物

20

丙烯醛

20

氟化氢

1

环氧氯丙烷(3-氯-1,2-环氧丙烷)

20

环氧溴丙烷(表溴醇)

20

甲苯二异氰酸酯

100

氯化硫

1

氰化氢

1

三氧化硫

75

烯丙胺

20

20

乙撑亚胺

20

异氰酸甲酯

0.75

4、锅炉的辨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锅炉:

(1)蒸汽锅炉

单台额定蒸汽压力大于等于2.5MPa,且额定蒸发量大于等于10t/h。

(2)热水锅炉

额定出水温度大于等于120℃,且额定功率大于等于14MW。

5、压力管道的辨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压力管道:

(1)长输管道

①送有毒、可燃、易爆气体,且设计压力大于1.6MPa的管道;

②送有毒、可燃、易爆液体介质,输送距离大于等于200km且公称直径大于等于300mm的管道。

(2)使用管道

中压和高压燃气管道,且公称直径大于等于200mm。

(3)工业管道

①送GBZ-230中,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危害气体(不含煤气),且公称直径大于等于100mm的管道;公称直径大于等于800mm的煤气管道;

②送GBZ-230中,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危害液体介质、GB50160及GB50016中规定的火灾危险性为甲、乙类可燃气体,或甲类可燃液体介质(包括液化烃),且公称直径大于等于100mm,设计压力大于等于4MPa的管道;

③输送其他可燃、有毒气体、液体介质,且公称直径大于等于100mm,设计压力大于等于4MPa,设计温度大于等于400℃的管道。

6、压力容器的辨识

属下列条件之一的压力容器:

(1)介质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中度危害的三类压力容器;

(2)盛装易燃易爆介质,最高工作压力大于等于0.1MPa,且PV大于等于100MPa·m3的压力容器。

生产经营单位内所有危险性建筑物内的各种危险物品按公式

(一)计算,若满足公式

(一),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一)

式中:

q1,q2,...qn——每一种危险物品的实际存在量,单位为t;

Q1,Q2,...Qn——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为t。

(危险化学品临界量见危险化学品临界量表)

7、危险源辨识准备

各级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在人员、时间、和其他资源上给予支持和保证;

必须由懂专业、有经验的人员组成辨识小组

识别和应用的法律法规要全,基本覆盖本单位、本项目的所有施工、作业(工作)及设备(设施);

对参加辨识的员工掌握辨识范围和类别的基本情况,了解法律法规对本单位、本项目安全具体要求;

资料准备齐全。

8、危险源辨识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工艺存在的职业危害:

通过分析工艺构成,了解产生有害因素的作业源点及其散发有害因素的性质、特征等情况。

工艺的特点不同,所产生的职业危害也有很大差别。

作业方式存在的危害:

在接触同类有害环境(物质)因素条件下,作业方式对职业危害的风险度有很大影响,我们应尽量考虑使用危害因素较少的作业方式,并给作业人员配备专用劳动保护用品,以减少对人员的危害。

作业环境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

在同一种作业方式下,由于采用的物质、环境条件的不同,对人体的危害差别颇大。

一方面要识别危害因素的类型,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

另一方面要识别各危害因素的存在形态、分布特性、扩散特点、成份、浓度或强度等。

此外,还应分析危害因素产生及变化的原因,以便制定防护对策。

作业人员接触有害因素的频率或时间:

在生产方式类似,环境因素(物质)相同的条件下,职业危害因素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工人接触的时间。

劳动组织:

有些危害是由于劳动组织不合理引起的,如作业时间过长。

通过劳动组织还可了解职业危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情况,如接触尘毒的人群数量、性别特征、年龄结构、行为特征等。

职业卫生防护设施:

识别防护设施配置情况,是否配置有劳动卫生防护设备、实施通风、除尘、净化、噪声治理等;防护设施运行情况,如设备是否能正常运行,运行参数如何;防护效果,如集尘、防护罩是否完好有效,闸板是否灵活可靠无泄漏,净化效果、噪声消除、隔离是否有效等。

要发动群众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式进行。

通过生产一线广大员工积极参与查隐患、找问题,不仅可使危险源辨识工作更加深入,同时还可使广大员工通过辨识受到培训和教育,为下一步运行奠定良好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