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28047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结题报告.docx

《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题报告.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结题报告.docx

结题报告

国家教师基金“十一五”计划重点课题

“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子课题

贫困地区教师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负责人:

章秀锋刘江

报告撰写人:

任拉利

(陕西·商南商南县高级中学726300)

【内容摘要】本报告通过对研究课题的意义、主客观条件,理论依据,课题研究目标及研究过程、结果的叙述,主要阐述了我校对贫困地区教师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结论。

分别阐述了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理论、教师激励机制、教师的人文关怀,深入调查分析了贫困地区教师压力的主客观因素及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探索了贫困地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培训及师资引导等方面的问题,形成了一系列针对贫困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极大程度上促进了贫困地区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了贫困地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一、课题的提出

(一)意义

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开启青少年智慧、开发青少年潜能、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的灵魂工程师,是社会生产智力的开发者。

教师的工作关系到青少年一代的精神面貌,民族的繁衍兴衰,乃至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实施科教兴国,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肩负着三项主要责任:

“一是岗位责任,就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二是社会责任,人民群众把子女送到学校,就是把希望寄托在了学校教育上,作为教师,有责任把学生教育好,保护好,培养好,有责任让家长放心,有责任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三是国家责任,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要求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这个转化工作主要依靠教育来承担,这是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国家、对民族、对未来所负的主要责任。

”自古就有“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择师标准,不论从师德修养、科学文化素养,还是教育理论水平、思想水平乃至健康体魄的要求,教师都要高于其他职业,这势必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工作压力。

此外,在教师日常工作量过大,负担过重,经常性无偿加班,家长和学校过分关注学生成绩,担心自己在学生中的威望,考核与评比模式僵化,职称评比竞争激烈,新课程对教师业务能力的更高要求,工作缺乏成就感,以及教师经济与社会地位不高,角色关系复杂化,工作与报酬不成正比等等因素的影响下,教师人际交往压力感、经济与社会地位压力感、工作压力感、体能与生活压力感以及未来发展压力感与日俱增,长此以往,必将影响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导致一系列心理障碍甚至心理问题,影响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

据调查资料显示,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达3.67亿,每一个孩子的背后都是一双双关注的眼睛。

社会转型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关心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业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其实,未来一代建设者的综合素质与心理健康水平与当前教师总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是息息相关的。

心理不健康的教师能否教出身心健全的学生,很值得怀疑,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造成的危害,远远超过其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造成的影响,有心理问题的教师只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学生。

因此,本课题着力于关注教师工作压力,探索教师压力源及影响因素,寻求减压的方法,关注教师心理健康,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极为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具体来讲,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及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教师的生理健康和生活和谐,有利于教师工作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教师自身成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本课题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师资建设特性,以贫困地区中学教师队伍校本建设为切入点,突出关注教师队伍建设,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改善教师外部环境,调节教师自身机能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对中学教师队伍建设和大部分贫困地区中学教师队伍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二)理论依据

1、心理健康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界定

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自臻完美的状态。

心理健康的概念是随时代的变迁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不断变化的。

心理学家们对心理健康的概念有以下几种说法: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客观环境具有高效、快乐的适应状态。

心理健康的人应保持稳定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

“心理健康是指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主要在这种情况下能作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

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具体来讲,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与绝大多数人相比,其心理功能是正常的,无心理疾病;二是能够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能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完善个人生活,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及获得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心理与生理发展、社会性达到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机能状态。

教师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在对自身的角色理解深刻和认识的基础上,依照社会和自身的实际状况不断对自己的行为及心理进行调整,使其能够适应角色的要求,并不断促进角色向积极方向发展的状态(林崇德,1999)。

2、心理健康的标准和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心理应符合以下10条标准:

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生活理想贴合实际;

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能适度的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地发挥个性;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的满足个人的合理需求。

(2)教师心理健康标准: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心理学家兰肯(RanKin,P.T.)认为,从心理卫生角度来看,优秀教师应具备:

喜欢儿童和青少年;

自我调适良好,可为学生心理健康之表率;

具有教育和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

明了儿童成长与发展的途径,并能应用不同的技术了解儿童及他们的需要;

能提供促进心理健康的教室气氛;

能帮助各个学生满足其基本的情绪需要;

能鉴定有严重问题的学生,并知道在什么地方及如何使他们得到帮助。

美国斯坦福大学学者N.Fenton,通过对教师的实地调查,根据校长、督学和其他教育行政人员的意见,认为应以下列各项标准来测定教师的职业心理是否有问题:

对于教学能否愉快胜任;

对专业进修有无兴趣;

与儿童家长、同事之间的关系是否良好;

在学校行政上能否合作。

国内心理学工作者唐迅指出,现代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包含:

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

悦纳教师职业;

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

健全的教育意志;

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

教育环境的适应与改造。

俞国良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1期撰文提出的教师心理健康标准。

第一,对教师角色认同。

热爱教育工作,勤于教育工作,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并免除不必要的忧虑。

第二,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体表现在:

了解交往双方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相互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个人的思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相互协调;

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也不以偏概全;

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面态度多于仇恨、疑惧、妒忌、厌恶等反面态度;

积极与他人做真诚沟通。

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能建立自己的威信,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不满、惩戒、犹豫行为较少。

第三,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

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

具有较高的个人教育效能感;

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作出更适当的教学行为;

能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学生及同事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较为一致;

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能力。

第四,具有教育独创性。

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

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特点富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教学语言,布置作业等。

第五,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

由于教师劳动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情绪健康对于教师而言尤为重要。

具体表现在: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不迁怒于学生;

能冷静地处理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

克制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

不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

3、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

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

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采取有力的措施,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要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提高教师待遇,依法保障教师收入水平,完善教师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

要特别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千方百计帮助农村教师排忧解难。

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良好的环境。

同时,胡锦涛同志还对教师提出了几点希望:

一是希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

二是希望广大教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

三是希望广大教师勇于创新、奋发进取;四是希望广大教师淡薄名利、志存高远。

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人民满意的教师。

4、现代教育理论

心理健康教育是致力于构建和谐健康心理、解决心理问题。

实施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知识作为指导,从教师的心理现象入手,探索问题产生的原因,诊断心理不健康的状况程度,寻求解决办法,拟定解决方案,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目前,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已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各国教育、心理专家已经开始试图从教师的职业特点入手,结合人的心理发展特点,综合社会各方面的因素开展广泛的研究。

(1)国外相关研究及现状

国外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而且在整个教育者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美国学者N.Fenton,根据其确定的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考察了241名教师,其中187名(77.6%)被认为是心理健康者,或者至少对教育工作有良好的适应,也就是说他们在上述四项测验标准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

其余54名(22%)经各方面调查都有问题。

有的患神经症,有的人格方面有问题。

Shipley的研究发现,在当前美国人口中情绪适应困难的人占1/4,而教师人口中则高达1/3。

美国全国教育联合会学校教师部分的调查报告显示,大概有15%-20%的教师对于完成教学工作显得体魄不够健康。

F.R.Hicks在他所著的《教师的心理健康》一文中指出,有17%的教师是过分的神经质,11%是精神失常。

根据美国有关教师的不适应症的研究,600名抽检者中,17.5%的教师患有过度神经质或神经病,10.5%患有神经障碍症。

5010名抽检者中,37.5%苦于持续性苦恼。

35000名纽约教师中,4%患有精神障碍,13%需要治疗。

241名抽检者中,22%需要精神卫生援助,15.4%因适应症而影响授课。

205名富有经验的教师中,8.8%处于需要进行心理诊治的不适应状态中。

根据美国教育协会(NationalEducationAssociation,NEA)的估计,美国现职教师约有30%的人想改行从事其他行业,同时有40%的教师表明他们届龄退休之际会提前离职。

1976年9月号的教师杂志(InstractorMagazine)曾刊登有关教师健康的问卷,征询30万的读者填答,从9000多份问卷中(大部分是小学教师)发现,84%的填答的教师相信教学工作有危及健康的风险,75%的教师认为至少会因有关压力或紧张的疾病而失去一些工作日。

J.Dunham调查发现,近日的教师正经历着较以往更多的、更严重的压力,使其适应不良症状更为严重。

日本的崛内敏夫教授曾调查东京市内50所小学的1140名教师,发现其中适应不良的教师有109名,占总数的9.6%。

(2)国内相关研究以及现状

1993年,王玲曾对广州和澳门两地区184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与国内SCL—90常模比较,两地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国内普通人要差一些,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躯体化等方面。

1995年,高峰、袁军对上海市97所学校3055名小学教师进行SCL—90量表调查发现,小学教师有相当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

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和恐怖是当前小学教师中最主要的心理问题,而且小学教师群体内部心理健康问题的差异十分明显,不仅有性别、年龄的差异,还有所任职务性质的差异。

1996年,许更金、许瑛国对北京市15所学校554名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58.46%的教师在工作中烦恼多于快乐;28.57%的教师在工作中常有苦恼;33.64%的教师在校内很少同别人交往;40.15%的教师很少同校外人士交往。

调查对象中,有55.98%的教师经常患病或者有慢性病。

造成身体欠佳的原因有工作负担重、工作时间长、有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和生活单调等。

2001年上半年,杭州市教科所对市区30所学校近2000名教师进修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有1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76%的教师感到工作压力很大。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课题组对14个地区的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了抽样检测,发现有52.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0.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

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焦虑水平偏高,其中较典型的是69%的被试教师比同期毕业的同学有较强的自卑感。

2002年,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边保旗先生对北京市966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该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检出率为44.88%,其中32.24%表现为轻度症状,10.44%为中度症状,2.00%为重度症状,需要心理治疗。

同年,北京教育学院采用SCL—90量表对崇文区中小学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检出率为44.93%,其中36.59%的教师表现为轻度症状,7.06%为中度症状,1.72%为重度症状,需要进行心理治疗。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测验的总检出率为43.48%,而小学教师的总检出率为45.8%;从症状的程度来看,在中度和重度以上的有心理疾病的教师中,中学为6.28%,小学为9.56%,小学教师高于中学教师;从各项因子分比较结果看,除“躯体化”一项中、小学平均分相等外,其余的因子中,小学教师的平均分都高于中学教师。

其中在偏执、敌对、强迫症状这三项中均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

国内外的诸多数据表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因此改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进行全国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发展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因此,本课题以现代教育理论、心理健康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心理健康的标准和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和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为理论依据,结合国内外关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结论作为参考,通过实地调查、谈论、分析、得出结论,阐述了我校对贫困地区教师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结论,分别阐述了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理论、教师激励机制、教师的人文关怀,深入调查分析了贫困地区教师压力的主客观因素及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探索了贫困地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培训及师资引导等方面的问题,形成了一系列针对贫困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极大程度上促进了贫困地区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了贫困地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研究过程

本课题从申请立项到结题历时三年(2005年-2008年)研究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准备宣传阶段(2005年10月-2006年6月)

1、成立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课题领导组

组长:

章秀锋

副组长:

刘江

(2)课题指导:

黄斌

(3)课题实施组

组长:

李录山

成员:

郭有志谭珍礼何祥福田培树江峰汤龙阮英杰任拉利

(4)具体分工

姓名

职务职称

研究分工

章秀锋

校长,中高

课题研究领导工作

刘江

副校长,特级

教师队伍建设理论

郭有志

教务主任,中高

教师激励机制

李录山

政教主任,中高

教师压力主观性因素

谭珍礼

政教副主任,中高

教师压力客观性因素

何祥福

教研主任,中高

教师人文关怀

田培树

班主任,中一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江峰

语文教师,中一

教师队伍培训

汤龙

语文教师,中一

师资引导

阮英杰

政治教师,中二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任拉利

心理教师,中二

调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

2、制定实施方案

该课题申报批准后,成立了以副校长刘江同志为负责人的课题小组,制定具体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另外还确定了课题研究的阶段性目标。

保证课题的顺利进行与有效开展。

3、广泛宣传

课题组成员确定之后,按课题组分工,宣传组精心策划,利用校园网络、集会、教研活动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使校园人人知晓,为分步实施做好舆论准备。

4、专家辅导

为使课题顺利开展,研究有序进行,课题组聘请教育专家进行辅导培训,就理论知识、心理教育、研究方法、论文撰写、材料收集等相关问题进行专门指导,使课题组成员有了理论基础。

同时,学校派遣我校心理教师赴陕西教育学院接受专业培训及研究理论指导,使课题研究更加专业化、科学化。

5、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课题组负责人多次召开会议,组织学习实施方案,熟悉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和方法。

广泛讨论、不断丰富与完善,明确侧重点放在贫困地区教师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系研究和贫困地区教师解压及激励机制的研究上,从而为课题的实施做好了充分准备。

6、建立研究工作网络

为使课题研究带有普遍性,课题组建立研究工作网络;形成以政教处、心理咨询室、各教研组为核心带动全体教师的教育研究网络;建立以课题组为中心、辐射全体教师的课题实施网络;搭建以本校为中心环节、联系本地区其他学校的社会网络。

(二)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06年8月-2008年4月)

1、理论培训

为配合课题研究工作,学校专门招聘一名心理学教师。

心理学教师到校后,根据课题组安排,定期分步给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辅导和培训,使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注重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2、专题讲座

在课题组的安排下,学校成功举行了贫困地区教师常见心理问题专题讲座。

如《贫困地区教师缓解工作压力的方法指导》、《心理健康和教师心理健康理论学习》、《宣泄的艺术》等。

3、问卷调查

课题组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校本实际、精心设计调查表《教师心理压力感调查问卷》,发放在贫困地区四所中学,由教师自愿填写,收集汇总、统计分析,对造成教师心理压力的原因进行调查研究。

同时,采用SCL—90量表对486名贫困地区中学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为课题研究的实际操作提供第一手材料。

4、组织活动

根据贫困地区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安排系列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在活动中释放工作压力,宣泄情绪,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总结,在活动中成长。

5、发挥学校管理人员及专业心理工作者的核心作用。

在课题研究中,充分发挥校领导的管理作用,定期组织活动,总结汇报研究结果,发挥学校专业心理教师的核心作用,主要采取主题团体辅导、部分指导、个别引导,组织活动、讨论等形式开展工作,总结经验,不断推广,达到研究“校本”,服务“本校”的目的。

6、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

课题全面实施以后,每半年召开一次课题研究总结会,每一季度召开一次研讨会,课题组成员交流情况,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保证实施过程扎实有效。

(三)结题阶段(2008年5月—2008年12月)

统计、整理分析材料,得出实验结论。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汇编论文,整理实验结果、把各项成果汇编成册,接受专家验收。

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成果在全校及本地区相关实验调查学校进行展示、交流、推广,为今后教师缓解心理压力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经验。

三、结果分析

1、学校重视本项课题研究工作,成立了校内课题研究小组,组织严密,管理科学,为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人力、物力上的保证。

课题立项以后,学校成立了以副校长刘江同志为中心,心理学专业教师、各教研组优秀教师为得力干将的课题研究机构,在组织上给课题予以保障,为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为使课题顺利开展,课题组认真撰写了开题报告,明确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视角、方法以及途径,使所有组员重视并且充分了解这项工作。

同时,课题组根据组员学科以及自身特点进行了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并且具体到研究的时间安排,有分工有合作,保证了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2、广泛宣传课题研究工作,使师生积极参与,人人了解心理学基础知识,聘请专家指导研究工作,使研究规范化、科学化,建立工作网络,使教师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学会心理健康教育。

在准备宣传阶段,我们利用校园网络、集会、教研活动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使校园人人知晓,为分步实施做好舆论准备。

聘请专家就理论知识、心理教育、研究方法、论文撰写、材料收集等相关问题进行专门指导,使课题组成员有了理论基础。

同时,学校派遣我校心理教师赴陕西教育学院接受专业培训及研究理论指导,使课题研究更加专业化、科学化。

课题组负责人多次召开会议,组织学习实施方案,熟悉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和方法。

广泛讨论、不断丰富与完善,明确侧重点放在贫困地区教师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系研究和贫困地区教师解压及激励机制的研究上,从而为课题的实施做好了充分准备。

为使课题研究带有普遍性,课题组各级建立研究工作网络;形成以政教处、心理咨询室、各教研组为核心带动全体教师的教育研究网络;建立以课题组为中心、辐射全体教师的课题实施网络;搭建以本校为中心环节、联系本地区其他学校的社会网络。

3、深入实地,开展调查,获得了贫困地区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压力感调查第一手资料,经过统计、分析,撰写调查报告,得出研究结论,从而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实效性更强。

本研究通过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教师心理压力感调查问卷》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压力情况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撰写调查报告,使教师了解到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开始注重心理保健和自我心理调适。

4、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团体辅导,使教师获得了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方法。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针对不同教师群体所出现的问题,对教师进行了专题心理讲座及团体心理辅导,如开展《贫困地区教师缓解工作压力的方法指导》、《心理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