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儿童教育概论自学笔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24171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儿童教育概论自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自考儿童教育概论自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自考儿童教育概论自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自考儿童教育概论自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自考儿童教育概论自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儿童教育概论自学笔记.docx

《自考儿童教育概论自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儿童教育概论自学笔记.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儿童教育概论自学笔记.docx

自考儿童教育概论自学笔记

儿童教育概论自学笔记

学前教育学是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包括家庭中学前教育和学前教育机构中的教育,包括:

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基本历史、基本理论框架。

    第一章

第一节西方学前教育的产生以及对学前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西方教育家

一、西方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

1816,英国欧文创办幼儿学校是欧洲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1837年德国福禄贝尔开办机构命名为“儿童花园”;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意味着社会组织化的学前教育产生了。

二、对学前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西方教育家

1.夸美纽斯是捷克教育家:

母育学校、小学、拉丁学校、大学。

主要著作:

《大教学论》,《母语学校》,《语学校》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集中体现了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

2.法国卢梭他的贡献:

“儿童的发现”和“强调教育应当尊重自然,反对揠苗助长”教育分成4个阶段:

从出生到5岁以身体养护为主;从5岁-12岁,注意体育、经验、感官的教育;从12-15岁,注重知识的教育;从15-20岁,着重道德、宗教及情感的教育。

并且提出“否定教育”

3.福禄贝尔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幼儿园创始人 1840年给教育机构命名为“幼儿园”,任务是发展儿童的体格,锻炼儿童的外部器官,使用游戏、作业、练习主要著作《人的教育》《母亲与儿歌》

4杜威美国教育家,也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教育家,儿童中心论,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改造,杜威将自己的教育信念落实到实验中,这一实验被美国学者称为“美国幼儿教育发展史的经典性记录”他的著作《我的教育信条》《儿童与课程》《学校与社会》

5蒙台梭力意大利女幼儿教育家,开办了“儿童之家”他的教育方法发展为世界范围内的蒙台梭力运动提出“精神胚胎”“有吸收力的心智”“敏感期”等概念著作《适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童年的秘密》《有吸收力的心智》

第二节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

一: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产生的原因

A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呼唤着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

B鸦片战争后,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面对列强坚船利炮的长驱直入。

开始觉察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所显示的优越性,他们要求向西方学习,要求对传统教育进行改良。

C在华传教士积极倡导幼儿教育

二“癸卯学制”:

学前教育第一次被纳入国家学制它是我国第一个在全国颁行的学制,第一次以国家学制形式将学前教育机构名称确定下来

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与《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在我国学前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第三节中国现当代学前教育的演进

一新文化运动与儿童观、教育观的变革

蔡元培1917年提倡“学术第一”认为学习西方文化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对中国教育界产生影响最大,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主张从做中学”

二、学前教育科学化与本土化的努力

1925年,陈鹤琴、张宗麟在南京鼓楼幼稚园开始了为期三年的课程实验,经过“散漫期”、“论理组织期”、“设计组织期”的探索,最后产生了“课程中心制”的幼教课程模式,俗称“单元教学法。

1928年陈鹤琴起草了《幼稚园课程标准》,是我国幼儿教育研究的重要开创者

张雪门1926年拟订”幼稚园第一季度课程“1931年对“行为课程”进行研究

陶行知1926年发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幼稚园之新大陆》,批评当时幼稚园“三种大病”

三、新中国的学前教育

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教育机构名称变化:

蒙养院--蒙养园--幼稚园--幼儿园

杜威儿童中心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陈鹤琴“活教育”理论

第二章儿童观

1儿童是人,但不是小大人

原罪说 白板说 儿童观

裴斯泰罗洛齐提出“要使教育心理学化”

周作人“儿童本位”思想最重发表《人的文学》《儿童文学》,提出儿童文学的“三种作用”:

A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B培养并指导那些趣味C唤起以前没有的新的兴趣与趣味

卢梭在西方最早“发现”了儿童

周作人在中国最早发现了“儿童”

2儿童是“探索者”和“思想家”

3儿童是“艺术家”“梦想家”游戏者

4儿童是自然之子

5儿童是历史之子

海克尔把生物发展史分成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

6“儿童是成人之父”(华兹华斯、泰勒)

A儿童的发展是人类祖先发展的一个缩影

B“是儿童创造了成人”

7儿童是成人之师

8儿童福利与权益保护

第三章  儿童与教育

第一节儿童发展:

自然?

使然?

一、自然-使然问题

自然指的天性,使然指后来由环境、教育、文化等外部因素造成的性格、知识等。

二、儿童发展:

自然?

使然?

--皮亚杰与乔姆斯基的辩论是现代哲学史、心理学史中的重要事件。

1975年在法国巴黎的若约芒举行主题是从人的语言机制和语言习得角度来探讨儿童发展问题。

乔姆斯基持一种较弱的天赋立场,认为儿童拥有一套天赋的“语言习得装置”,承认环境和经验只是象“扳机”那样起诱因、促进作用,发展的根本原因仍是天赋的认知结构活动和成熟。

也就是说,认知及语言的发展要从先天的内在结构来寻求答案,环境只起辅助作用。

他认为儿童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自然”这一面,强调这样一点:

环境中没有认知结构,认知结构也不会从环境转化到有机体内部,是物种的类所专有,是先与外界的相互作用的;语言这种心智器官的本性就象心脏和眼睛一样本来就是先天地属于人的。

皮亚杰偏重与“使然”他的发生认识论认为:

人的智力-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2岁以前“感觉运动阶段”2-7岁“前运算阶段”7-10岁“具体运算阶段”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他认为,知识的获得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是儿童与环境之间同化和顺应的结果。

“同化”是有机体将外界元素,包括把客观事物的结构变为内在结构的整合作用,由于他认为人的知识以及认知结构是主体和环境相互作用,逐步建构而形成的,是后天获得,所以他的理论又称为“建构论”

三、皮亚杰与乔姆斯基辩论的教育学意义

儿童教育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利用外部环境与历史文化等对儿童施加影响的过程或者活动。

他们二人共同观念:

承认儿童是发展的主体,强调环境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园丁说

代表者:

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王阳明曾国藩叶圣陶龚自珍

一、外国教育学中的园丁说

意义:

他将教育活动与种植活动相类比,使人们了解到教育与种植相通的最基本原理,了解教育这一复杂现象和活动中最一般的规律;1“(树木)生长的原理存在于树木本身”(裴斯泰洛齐),教育者应当研究儿童成长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儿童成长的环境,如同园丁研究种子和土壤一样。

2教育的目的应当立根于儿童自己的世界,这样的教育内容才能为儿童真正掌握;教育方法应当顺应儿童成长的特点和规律,这样的方法才能有效的引导儿童发展。

二中国的园丁说:

取譬种植以论教育的智慧

为什么王阳明等人的园丁说不能一脉相承自发的产生出近现代儿童教育理论?

王阳明等人的园丁说是在沉闷腐朽的封建文化背景中提出的,因而无法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它几乎湮灭,更不可能导致近现代的教育理论。

另外西方园丁说的提出者几乎都是从事儿童教育活动的人士,而且试图以教育学专著的形式将此说系统论述,而我国提出此论点的人往往从事是从政的官员或书斋中的文人,并非专门从事儿童教育研究或儿童教育工作的的教育界人事,相关的观点只是散见于哲学探讨或政治评论的文献中,没有象西方教育家那样可意系统的叙述教育学问题。

这也是王阳明等人的园丁说未能发出近现代儿童教育理论的一个原因。

三、园丁说的贡献与局限

儿童发展是一个由内向外的自然发展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由外向内、使外部文化变为内在精神的过程。

第三节儿童本能与儿童教育

一、偏见:

儿童、本能与恶

二儿童本能:

意识生活之根

三、顺性而动

四、“吾道不孤”:

罗素梭罗周作人鲁迅

五、儿童教育:

尊重儿童的本能

第四节儿童教育与儿童发展

一、儿童教育与儿童发展的辨证关系

“印刻”康纳德.洛伦兹发现,提出“关键期”:

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的某个时期,动物对某种类型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而且该种类型的环境影响会对这一时期的发展方向及进程发挥重大作用。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1发展决定着教育。

儿童的发展状况决定了教育所应当采用的内容和方式,教育是由发展制约着、决定着,或者说教育从属与发展。

2教育又创造着发展。

没有教育,儿童的发展将会是另一翻景象,甚至可以说,没有教育,儿童就无法或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他只能作为一个纯粹的生物体存在,发展是由教育制约的决定的创造的。

3尽管教育创造了发展,但是他所创造的发展又必然遵循儿童发展的“必经途径”(皮亚杰),教育对发展的创造不是任意的、无边无际的,他的创造结果又必然的符合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因而,教育与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决定的。

二、教育应当尊重儿童发展的自然速率的确定:

精神的物质基础是神经系统生理组织。

大脑等神经神经生理系统的发育阶段是儿童精神成长阶段存在的物质基础。

儿童心理学发展从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过度的最佳速率是由大脑等神经生理系统发育中相应阶段过度的速率决定的,因此,要想确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最佳速率,就必须对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的速率进行研究。

只有对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的速率有所了解以后,我们才能自觉的据此适时的以适宜的丰富的外部文化条件刺激主体,使儿童的精神获得高质量的充分发展。

第五节学前教育:

教学的“大纲”应当符合儿童的“大纲”

自发型教学——反映型教学

维果茨基自发--反应型教学

近10年风靡世界的意大利瑞吉欧--爱米利亚学区的“方案教学”:

主张教师应当尊重儿童的兴趣与好奇心,应当尊重儿童自发的探索活动;根据儿童的兴趣与儿童一起编制儿童的活动“方案”。

 

第四章家庭社区与学前教育

第一节家庭教育地位和作用

现代家庭6个基本功能:

1性生活和生育儿女功能2共同生产或消费的经济功能3、闲暇时间的娱乐享受功能4、家务互助、情感互慰的合作生活功能5教育抚养子女及其他年幼家庭成员的功能6赡养失去生活能力的父母或其他同住的年老家庭成员的功能

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1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工程的基础和起点2家庭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是儿童认识世界、进入社会的通道的桥梁3家庭教育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保证4家庭教育是儿童性格雏形形成的关键

第二节影响家庭教育的诸因素:

主要有:

1社会文化因素2家庭结构因素3家庭经济和物质条件因素4家长因素 

第三节学前教育机构的家长工作

一托儿所、幼儿园家长工作的主要任务:

1积极主动的向幼儿园家长宣传教育方针和本班幼儿的教育任务,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父母的职责,介绍科学知识和育儿经验,汇报情况,要求家长配合2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及其在家庭中的表现等等,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按照各个儿童的特点来教育3动员广大家长群策群力,共同办好托儿所幼儿园

二、托儿所、幼儿园家长工作的方式方法:

个别方式和集体方式      

个别方式:

1家庭访问2个别交谈3家庭咨询4家庭联系本5电话或书信往来

集体方式:

1家长会和家长委员会2家长座谈会或经验交流会3家长学校和科学育儿报告会、专题辨析会等4家长开放日、活动日制度5宣传栏、展览台、黑板报和陈列室

第四节社区与社区学前教育

一、社区学前教育的特点:

1地域性2实用性3综合性4双向性

社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5要素:

人口地域制度关系机构

幼托机构社区工作的措施:

1确定幼托机构与社区间的定期联系制度2动员社区力量共同办好幼托事业3充分利用社区内公共设施与教育资源,建立联合教育活动网络4因地制宜,设置和指导非正规幼托组织活动5以社区家长学校为阵地,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帮助他们举行各种表演会等

  

第五章幼托机构的环境和设备

第一节托幼机构中物质环境的重要性:

1儿童生活的保障2促进儿童身心健康3激发智力潜能4锻炼对环境的选择和判断能力5萌发爱护环境和创造周围环境的意识

托幼机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包括园舍、家具设备、玩具、教具、图书、室内外装饰和布置精神环境包括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人际关系、情感氛围

第二节托幼机构的园舍

园所基地选择的要求:

1应远离各种污染源,并满足有关卫生防护标准的要求2方便家长接送、避免交通干扰3日照充足,场地干燥,排水通畅,环境优美或者接近城市绿化地带4能为建筑功能分区、出入口、室外游戏场地的布置提供必要条件

托幼园所总面积分配:

1建筑场地:

A活动用房B服务用房C供应用房

2室外游戏场地3绿化用地4种植园地5饲养角

第三节环境设备的配置原则

1实用和经济2安全和卫生,有助于健康3全面和多样4动态性和参与性5可持续发展性

第四节托幼园所物质设备细目列举

一家具类:

1桌子:

儿童桌教具桌教职工办公桌会议桌

2椅子:

儿童靠背椅教椅成人办公用椅沙发

3橱柜:

儿童玩具柜生活柜消毒柜儿童衣帽柜鞋格茶杯格成人用的教具、资料、用品柜

4儿童床

活动室专用设备1电子琴2手风琴3收录机4投影仪5黑板6幻灯机7钢琴8木偶戏台9幼儿书架

园所公用的教具设备:

1投影仪2幻灯机3木偶戏台4多媒体

窗体底端

第六章学前教育机构中老师与幼儿的相互作用

1、识记:

(1)教师和幼儿相互作用的内涵:

又称师幼互动,是专门指发生在托儿所、幼儿园等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内部的、教师与孩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过程。

是幼儿教育实践中的核心因素。

(2)师幼互动行为发生的条件:

第一,在客观上,教师与孩子必须同时在场;第二,主观上,教师与孩子的行为中,至少有一个是相互指向性行为。

(3)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行为的

外显要素:

一、施动者与受动者:

师幼互动行为参与主体的称谓

二、施动行为与反馈行为:

具体互动行为的初级归类;

三、互动行为的性质:

施动行为与反馈行为的概括性特征:

1、就行为的实现方式,可分为言语型的行为与非言语型的行为;

2、就互动主体情感特征:

教师情感有正向情感、负向情感与中性性质的情感;幼儿的情感也有进取、畏惧与平和。

四、师糼互动行为的题与结果:

施动者行为意图称为施动行为目的,受动者的行为意图称为反馈行为取向。

内隐要素:

1、场景界定;2、角色认知;3、行为期待。

2、领会:

(1)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

制度的规定,幼儿园制度的安排决定了教师在介入与幼儿的互动之前,总是要经过一番精心的准备;主体的建构;文化的安排,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师幼互动行自然与文化中价值取向与基本观念有关。

(2)师幼相互作用中的控制问题:

第一,对幼儿的控制:

幼儿教师没有必要试图监控每一个孩子的每一个言行,教育的核心目的是要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行为。

必须处理好:

教育者控制的范围、控制的度、控制的弹性以及控制与激发问题;第二,教师的自控:

教师的情绪情感及其表达方式对互动过程有重要的影响,不但影响幼儿的情绪,而且也影响整个教育活动的效果。

因此教师在和幼儿互动中特别要控制好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和、教师对自身的控制包括:

控制日常言行、控制情绪、控制教学语言。

(3)理想的师幼互动形态:

平视(指教师需要站在和幼儿水平的位置上去看孩子的世界,去理解儿童最为自然的、真实的想法,去体会儿童经历的是什么,这些经历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什么意义)、支架教学(指教师在与幼儿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应该使自己给儿童搭架者的身份出现,帮助儿童完成他们自己的学习计划。

3、运用:

运用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流程说明你的和儿童的一次互动过程(178)。

第七章学前儿童体育

1、识记:

(1)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特点:

生长是指构成身体的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增大以及细胞间质的增加,表现在整体体形的增长和体重的增加;发育则是指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分化演变过程,还包括心理和行为的改变。

前者突出的是量的发展,后者体现质的变化。

(2)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

由头至尾原则、由近及远定律、生理年龄和生长发育阶段相关。

(3)学前儿童保育保健:

包括学前儿童生活护理和学前儿童心理保健。

(4)关于幼儿健康教育的概念和目标:

是使幼儿的身心发展达到预期的健康水平。

分为四个层面,即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分类目标、年龄目标以及各个教育活动设计的目标。

2、领会:

学前儿童体育的功能

(1)体育是儿童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条件。

(2)学前体育可以促进智力发展,可以促进大脑的生长和发育。

(3)学前体育可以影响个体的社会性和人格的发展。

第一,学前期是自我概念的重要发展时期;第二,早期经验会影响人格的成长,从而会影响人的一生;第三,身体运动都伴随着意志、情绪、认知等心理因素。

(4)学前儿童身体锻炼:

身体锻炼,与称身体练习,动作练习是身体锻炼的基本手段,动作练习包括:

基本动作的练习、基本体操的练习、体育游戏、运动器械的活动。

两条原则:

1、学前儿童身体锻炼应当以尊重学前儿童生理生长发育的水平为前提;2、学前儿童体育应多用游戏形式。

(5)幼儿健康教育和幼儿体育之间的关系:

幼儿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指向的对象是身心健康并有良好的社会心态、有适度的交际愿望和交际能力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向的承载者—身体。

健康教育是内含于体育中的,是体育概念的下位概念。

幼儿健康教育应当以体育理论为依托,幼儿健康教育是学前体育的一部分。

健康教育应当注意利用身体锻炼在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将身体锻炼也纳入幼儿健康教育的研究范围。

3、运用:

(1)你如何看待在幼儿园中进行“淬砺体育”?

淬砺体育强调建立一种淬砺主义的体育观念和相应的体育实践体系。

要用远足、劳动、竞赛、野营等活动来磨炼学前儿童的意志,增强他们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要用冒险活动、安全知识技能教育、挫折教育来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应变能力。

淬砺体育是值得提倡的。

但在满足学前儿童的自然需要与有意识地延迟他们的某些需要之间如何抉择,这是一种艺术,具体实行淬砺体育时应当注意一个“度”,否则就会物极必反,变成变相的虐待,平白无故地让孩子找罪受,遭挫折。

这就从过度保护这一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2)根据你的教学经验谈儿童体育如何实施

第八章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1、识记:

(1)儿童语言发展阶段学说

发表于2008-01-2807:

07:

31 

引用1楼

前结构阶段(0-2岁)、简单结构阶段(2—4岁)、合成结构阶段(4—6岁)、嵌置结构阶段(4——6岁)。

(2)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一是机械主义强化论,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和心理学家斯金纳;二是理性主义的...

前结构阶段(0-2岁)、简单结构阶段(2—4岁)、合成结构阶段(4—6岁)、嵌置结构阶段(4——6岁)。

(2)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一是机械主义强化论,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和心理学家斯金纳;二是理性主义的内在论,乔姆斯基;三是认知学派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语言发展要以认知能力发展为基础;二战后出现了要、社会相互作用理论;

现在出现了韩礼德为代表的儿童语言功能理论。

语言的三大因素:

语言的结构、语言的功能及语言的处理过程。

语言的功能有七种:

工具功能、控制功能、交往功能、个人的功能、启发功能、想象功能、信息功能。

(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观点:

语言教育整合观:

强调语言教育与其他方面的联系,强调在语言学习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应执行整合的观念;完整语言教育观,提倡自然、完整的语言学习。

重视交往能力的培养;叙事性智能理论与语言教育文学化倾向、语言教育寓于活动和游戏之中、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2、领会:

(1)语言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儿童的语言发展、思维发展与社会性发展是和谐统一的,语言的发展极大地影响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

首先表现为对认知的影响;其次,语言又是人们交往的工具,是儿童社会化的心理工具;语言是人的重要能力之一,没有正常的课文能力,很难作为正常的“社会人”。

(2)儿童语言获得理论的发展趋势:

一是重语言的社会性因素;二是重语言与认知的关系;三是重儿童的主动性;四是重语义与语用(语言运用)。

(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一是家庭中的语言教育。

家庭中的语言教育在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和幼儿园相比,有明显的差异。

家庭语言教育要避免一些误区,如家长对识字教育盲目推崇,其根源在于幼儿教育成人化;二是计算机辅助语言教育,是一种非常得力的语言教学工具:

首先,计算机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实现“因材施教”,适合不同的水平,其次提高语言学习效果,第三刺激儿童学习兴趣。

3、运用:

如何在现实的儿童语言教育中遵循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观点,落实语言获得理论的发展趋势。

第九章学前儿童认知教育

1、识记:

(1)皮亚杰理论及其认知教育观:

皮亚杰的学术背景是生物学,认为儿童首先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儿童的发展和所有生物一样,是一个自然和自发的过程。

儿童的认知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他相信儿童某种能力的发展存在一种“最佳时间”,不可以匆促地加以提前。

坚持儿童发展的速度有一个“适宜量”,并且相信儿童能够通过自己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获得发展。

据此,皮亚杰认为,教育不应该超越儿童的发展阶段,而应该从属于儿童的发展阶段。

教育也不应该立足于促进儿童的发展阶段,而应该让儿童以他们能够的方式认识世界。

(2)当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注重对儿童认识发展的内在机制作具体、精细的描述和解释。

教育主张大多集中于儿童认知策略的培养。

其目的在于帮助儿童解决具体的问题,并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促进其认知的发展。

它对于学校教育,告别是学习落后儿童的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2、领会:

(1)关于人类认知的本质:

早期的斯皮尔曼1904年提出智力由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组成

90年代,詹森认为智力存在一种普适因子g,影响g的两个最强的因素是速度和头脑中同时应付事项的数目。

卡特认为一般性因素可以分为两类: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斯腾伯格提出智力由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万分构成

心理学家加登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

当代科学证明作为为类智力的物质基础的人脑是进化的产物

(2)认知的个别差异:

人类人个在出生之初,就已表现出认知发展的潜在差异。

除了这些先天的差异,在个体认知发展过程中,还表现出更明显的现实的差异性,这其中既有认知风格的差异,更有能力高低的差异,发展速度的差异。

造成这此差异的原因也先天的因素和后天的影响。

(3)智力开发与认知发展:

智力开发和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前者是外在于儿童的影响源,后者是儿童内在的发展过程。

两条线相互交织,互有先后。

智力开发只有在适当的时机才能对认知垢自发发展过程产生促进作用。

3、运用:

如何运用儿童认知发展的相关理论来解释儿童认知教育中的问题,如智力发展的好坏与快慢:

(P2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