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日常维护.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220320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道日常维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河道日常维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河道日常维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河道日常维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河道日常维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道日常维护.docx

《河道日常维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道日常维护.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道日常维护.docx

河道日常维护

------

一、河道日常管护............................................................1

二、河道日常维护管理........................................................2

---

------

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河道日常管护

1、岸坡、两岸绿化管护及水面保洁:

落实管理队伍及巡查人员,每周不少

于至少一次。

完成时限:

2017年10月,责任单位:

市水利局。

0.4米时。

及时启动清2、每年对河道断面监测一次,当平均淤积厚度达到

淤工程。

责任单位:

市水利局。

---

------

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二、河道日常维护管理

1、维护与管理的总体原则

河道生态修复按照“调查-规划-设计-施工-维持管理”的技术路线,应将维护与管理纳入整个河道生态修复实施方案中。

在全面把握自然环境、景观、历史及文化等方面的基础上,对河道生态修复实施工程前后进行全过程管理。

河道生态修复工程的维护与管理不仅在施工结束时,宜在明确生态修复目标的基础上,进行长期的监测、维护与管理。

建立维护与管理的长效运行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及其维护管理职责。

建立公众参与与监督机制,提高公众参与水平与环保意识。

2、主要修复工程的维护与管理

2.1河道形态、护岸维护与管理的主要内容

生态护岸的植物保护、防止护岸结构的观测和保养、一般包括河道岸线功能的保持、人为破坏、垃圾清理等。

)河道形态、护岸维护与管理的一般要求如下:

(1

①对河道开展岸线布局重新调整、岸线功能转化或其他改变河道岸线形态的

法规和相关技术标准活动,应通过河道及环保主管部门的审查或审批,并应遵守国家法律、

的规定。

不得占用已确定的河道岸线保护范道路和其他临河设施等,②在河道岸边新建房屋、围,破坏河道岸线形态。

植物的生长情况进行定期的观③对已实施的生态护岸及其植物,应对护岸的防护功能、

对确定需要进行保养维修的岸段进行护岸根据观测的情况,观测周期宜为每季度一次。

测,

以确保护岸满足安全和稳定的要求,并确保植物生长状况良好。

及植物维护,

2()河道形态、护岸维护与管理的方法可从法律方法、行政主管部门的职---

------

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责履行及专业养护工作三方面开展,一般要求如下:

①以法律和地方法规的形式,明确河道岸线的保护范围和内容,通过法律、

法规禁止擅自进行岸线重新调整、功能转化或其他改变河道岸线形态的活动。

②确定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对河道岸线形态、功能及生态护岸建筑物的技

术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对受损坏的建筑物进行必要的维修,对功能明显存在缺陷

的建筑物或植物进行局部改善。

或采取委托专业公司社会化管理的形③行政主管部门可安排专业养护人员,

式,进行专门的维护管理。

2.2河道基底维护与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般包括:

河道断面尺度的保持、防止挖砂或采石等人为破坏河床基底的活动,以及禁止一切向河道内排污的行为等。

(1)河道基底维护与管理的一般要求如下:

①对河道开展功能(通航、防洪等)调整、河道断面尺度改造、河道疏浚开

挖等活动,应通过河道及环保主管部门的审查或审批,并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

②对影响河道基底生态环境健康的排污、采砂、取土、取石等活动,应严格禁止。

特殊情况下,需进行专门的论证,确定相关活动对河道生态环境破坏在允许的范围内,并经河道及环保主管部门的审查或审批通过,方可按相关要求实施。

③布设相应的水文观测设施,应对河道的水文、泥沙、水下地形、滩涂等进行定期的观测和测量,及时掌握相关的情况,并制定相应的维护方案。

④水文观测应根据河道维护管理要求,进行水位、流量、流速、流态和泥沙等水文测验,及时掌握河床的冲淤情况及浅滩、边滩、沙洲等变化情况。

(2)河道基底的维护管理方法可从法律方法、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履行及专业观测工作三方面开展,一般要求如下:

①以法律和地方法规的形式,明确河道基底的保护范围和内容,通过法律、法规禁止擅自进行河道功能及尺度调整、疏浚、开挖、排污、采砂、取土、取石等活动。

---

------

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②确定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由相应的行政主管部门布设河道水文观测设施,对河道的水文、泥沙、水下地形、滩涂等进行定期的观测和测量,形成长效观测和数据成果管理。

③行政主管部门可安排专业公司进行定期的水下地形测量,或对水文观测设施及数据进行管理,以及定期检查非法排污、采砂等活动,并及时将有关信息或成果反馈给相关主管部门,相关主管部门应针对有关情况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落实维护管理工作。

2.3岸坡带植物维护与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般包括植物残体的收获处理、植物病虫害防治、防止人为破坏、定期垃圾清理等内容。

(1)岸坡带植物维护管理的一般要求如下:

①当湿地植物长到一定大小时,应及时将枯萎的湿地植物残体进行收割,以保证湿地系统的良好运行状态,同时防止大量的腐烂植物残体对水域造成二次污染。

②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容易滋生病虫害,应进行防治。

但是在病虫害防治时,不能引入新污染源,如农药等化学剂,应尽量采取绿色防治方式进行。

(2)岸坡带植物维护管理的一般方法及要求如下:

①挺水植物一般采用地上部分收割的方式进行管理,留下必要的生存根茎,

保证翌年春季的发芽。

叶植物生长迅速、繁殖速率较高时,宜进行及时的收割和清捞,保持一定②浮水/的植物密度以维持净化效果。

如灯光诱杀、粘虫板诱杀等;亦可③病虫害的绿色防治方式可采用物理方法诱杀害虫,如微生物农药、植物提取物等;也可在病虫害发生初期考虑应用一些生物农药或植物性农药,

及时收割植物地上部分;根部发病时应及时拔除。

如垃圾清理、植物收割补种等。

④配置必要的维护管理工人进行日常的管理,

⑤加强宣传教育,设置必要的宣传标志标牌,提高区域内居民对生态治理工

程的理解和认识,加强生态环保意识,自觉参与到生态环保工程的保护行动中,---

------

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减少人为破坏和干扰。

2.4河道缓冲带维护与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般包括植物的生长控制、生态系统完整性及健康程度、植物病虫害防治、人为侵占破坏、定期垃圾清理等内容。

(1)河道缓冲带维护管理的一般要求如下:

①河道缓冲带应维持原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不应破坏当地原有的生态环

境,且需辅助河道生态系统向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

②缓冲带植被生长应具有适当的通达性,以方便水生及陆生动植物的迁移、交流,并宜兼顾人类亲近河道、亲近自然的要求。

不宜追求其中之一而改变缓冲带的设计③缓冲带宜维持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平衡,功能目标。

④宜采用界碑明确河道缓冲带的保护范围。

⑤严格控制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占用缓冲带的保护范围,制定适宜的度量限

原则上不应在缓冲带范围内扩建生活用地设施,制标准,明确缓冲带范围内的人类活动限度。

或将生活用地变性为生产和商业用地。

⑥管理行为及方式应有利于河道缓冲带生态系统向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

⑦应定期对河道缓冲带内的植物进行收割、清理、优化,辅助河道缓冲带的

生态系统趋于完善。

明确河

(2)河道缓冲带维护管理的一般方法及要求如下:

①以法律和地方法规的形式,道缓冲带的范围和保护内容,河道缓冲

带范围内,可通过法律、法规禁止下列行为:

新建公共基础设施以外的建筑物、构筑物;挖砂、取土、采石等;堆放废弃物、倾倒垃圾;擅自砍伐树木、毁坏花草;擅自截流引水;建房、建窑、建坟;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含磷洗涤品及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等有害物质。

②明确河道缓冲带的行政主管部门,安排专门的责任人。

③行政主管部门可自行安排专业养护人员,或采取委托专业公司

社会化管理的形式,进行专门的维护管理。

---

------

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2.5曝气-复氧系统维护管理

根据河道的实际特征得出需氧量,进而确定曝气设备的容量、运行方式、季节最优化组合等。

可分阶段制定水体改善的目标,然后根据每一个阶段的水质目标确定所需的曝气设备的容量,而不必一次性备足充氧能力,以免造成资金、物力、人力上的浪费。

对于本项目中的河道,为了配合城市景观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水闸泄流、活水喷池等方式增氧。

要充分考虑河流曝气增氧-复氧成本,结合太阳能曝气治理技术,加速氧气的传质过程,增加水中溶氧量,从而保证水生生物生命活动及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所需的氧量,

实现水体的生态修复,并达到节能和减排的目的。

专业资料可修改可编辑范文范例可行性研究报告指导范文

专业资料可修改可编辑范文范例可行性研究报告指导范文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