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模板 178《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参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220073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1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模板 178《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经典模板 178《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经典模板 178《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参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经典模板 178《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参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经典模板 178《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参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典模板 178《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参考.docx

《经典模板 178《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模板 178《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参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典模板 178《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参考.docx

经典模板178《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参考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参考

  教材解析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的科学童话,其巧妙之处在于将大自然中的一些知识很自然地蕴含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里。

通过写小蝌蚪在鲤鱼妈妈和乌龟的提示下,找到自己的妈妈的奇妙经过,自然活泼地展现了小蝌蚪发育成青蛙的变化过程,以及生活习性的变化,蕴含了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文中对小蝌蚪和青蛙的生活环境以及外貌、动作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第一自然段寥寥数笔,既点明小蝌蚪生活在水中,又按从头到尾的顺序勾画出小蝌蚪的外貌,句子中两个叠词“大大的、长长的”和一个动词“甩”,使小蝌蚪俏皮可爱的样子跃然纸上,“快活”一词描写出小蝌蚪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生活状态。

第四自然段既点明青蛙可以离水而居,又勾画出青蛙的外貌,句子中两个表示颜色的词语“碧绿、雪白”和四个动词“蹲、披、露、鼓”,将青蛙鲜艳美丽的外表与神气十足的神态,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充满了童趣与温情,伴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小蝌蚪发育成长为幼蛙的变化过程被有序地呈现出来,青蛙的样子也被清晰地勾画出来。

  第二、三、四、六自然段的第一句都以时间变化开头,“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不知什么时候”,给读者以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之感;小蝌蚪发育成幼蛙的过程被巧妙地分散在后半句,“长出了两条后腿”“长出了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已经不见了”,清楚、有序地把小蝌蚪发育的变化过程呈现在读者眼前。

第一句之后,分别叙述了小蝌蚪看到了谁,说了什么。

随着故事的推进,青蛙妈妈的外貌被一点一点勾画完整。

比如,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心生羡慕,想要找自己的妈妈。

鲤鱼阿姨说它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鼓励它们“到那边去找吧”。

小蝌蚪看见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长着宽嘴巴,就追着乌龟叫妈妈。

乌龟妈妈说它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也鼓励它们“到那边去找吧”。

小蝌蚪看见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就游上去叫妈妈。

青蛙妈妈说它们已经从蝌蚪长成青蛙了,鼓励它们跳到荷叶上。

这种类似的叙述结构,有利于学生阅读和理解。

  课文中的动词用得巧,增强了表达效果。

“甩”写出了小蝌蚪灵活地摆动细长的尾巴;“迎、追、游”,既写清对象之间的位置关系,又传达出小蝌蚪或急切或兴奋的心情;“披、露、鼓”形象生动地勾画出青蛙的外貌和神态;“蹬、跳、蹦”连续动作的描写,表现出小青蛙纵身跃起时,身姿轻盈,动作敏捷。

这些动词,为故事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动态美,给人以真实感、生动感。

  第六自然段写“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既展现了一幅青蛙母子其乐融融的生活画面,又不禁让人萌生出青蛙是人类的朋友,要好好保护青蛙的想法。

  课文共有3幅插图,分别画的是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的内容,不仅生动地展现出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而且有序地呈现出蝌蚪的变化过程:

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不见了。

插图画面色彩鲜艳,形象活泼生动,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教学目标

  1.认识“塘、脑”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会写“两、就”等10个字,会写“快活、哪里”等8个词语。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3.结合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图片,按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能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4.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讲述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点】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说清楚蝌蚪成长的过程;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借助拼音读准生字,重点认读“捕、迎、顶、披”,强调“捕”的声母是b,避免错读成pǔ;强调“披”的韵母是ī,避免错读成pēi;强调“迎、顶”的韵母是inɡ,发准后鼻韵母,读准生字。

  用认读字组成词语:

“池塘、脑袋、灰色、捕食、迎上去、阿姨、宽嘴巴、乌龟、头顶上、披着、鼓着”,练习认读。

重点认读“脑袋”,强调“袋”dài在“脑袋”一词中要读轻声nǎo·dɑi。

  完成课后题“读一读,记一记”。

通过初读词语,发现第一行是用“袋”字组词,强调“袋”在“脑袋、口袋”中读轻声,“口袋”还可以读成kǒudɑi(~儿),“袋”在“袋子、袋鼠”中读dài;第二、三行用“迎、塘”字组词。

  此外,还可以通过表演认读“甩、捕、迎”,利用小蝌蚪图片认读“脑、袋、灰”,利用鲤鱼图片认读“阿、姨”,利用乌龟图片认读“龟、宽”,利用青蛙图片认读“顶、披、鼓”。

通过具体语境中读准多音字“教”,比如,出示“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通过自读、指名读、齐读,练习读准多音字“教”,读准易错字“捕”,读好这个句子的停顿。

  2.写字。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记字形,可以用熟字加一加的方法:

“京”加“尤”就是“就”;熟字减一减的方法:

“披”减去提手旁就是“皮”;熟字换一换的方法:

“该”的言字旁换成子字旁就是“孩”;形声字的方法:

“肚”中月字旁表示肉,“土”表示读音,等等。

每个字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记忆。

  重点学习“皮”和“跳”的书写笔顺,“皮”的笔顺:

横钩、撇、竖、横撇、捺,“跳”右边的“兆”的笔顺:

撇、点、提、竖弯钩、撇、点。

重点区分“顶”右边是“页”,最后一笔是点,“宽”下面是“见”,最后一笔是竖弯钩。

重点比较“足”和足字旁、“子”和子字旁的笔画变化。

  本课10个字书写要点:

  “两”字书写要点

  

 

  

  “哪”字书写要点

  

 

  

  “宽”字书写要点

  

 

  

  “顶”字书写要点

  

 

  

  “眼”字书写要点

  

 

  

  “睛”字书写要点

  

 

  

  “肚”字书写要点

  

 

  

  “皮”字书写要点

  

 

  

  “孩”字书写要点

  

 

  

  “跳”字书写要点 

  

   

  本课要求写的字,可以通过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加以巩固,如哪里、头顶、眼睛、肚皮、孩子;可以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语,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写一写,如两天、两边、哪个、哪怕、宽大、宽广、顶风、顶天立地、眼光、眼明手快、火眼金睛、点睛、肚子、肚皮、皮毛、果皮、小孩、女孩、跳高、跳远。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课文中人物对话较多,要充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心情后,读好说话的语气。

  蝌蚪、鲤鱼、乌龟、青蛙的语气各有不同。

蝌蚪天真可爱,语音清脆悦耳,由于找妈妈心切,因此语气急切。

鲤鱼语速适中,重读“四条腿、宽嘴巴”以突出青蛙的特征。

乌龟的话要读得舒缓,强调“不是、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青蛙看到自己的孩子很高兴,说话时带着笑意,语气中充满慈爱。

  读第五自然段时,要联系前面的内容才能感受到小蝌蚪经过长时间的寻找,终于找到妈妈的欣喜和激动。

朗读指导要兼顾前后语境。

  除了对话以外,旁白部分的读法也不同。

第一自然段要注意读好偏正结构的短语,读“游来游去”时语气延长,突出它们的悠闲与快乐。

第四自然段第一句“游哇游”语速要慢,突出时间的漫长。

过了几天终于看到一只大青蛙,读“大青蛙、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一对大眼睛”要略强调,突出强调青蛙的特点。

第五自然段中的“游过去”要读出惊喜的感觉,和第一自然段的“游来游去”形成对比。

第六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尾,以叙述的口吻读,最后一句读得慢一些,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2.理解运用。

  重点理解“甩、迎、追、游、蹲、披、露、鼓、蹬、跳、蹦”这些动词,理解这些动词要在文本语境中进行,可以采用结合文本情境演一演的方式。

对于学生能够理解和说清意思的,可以让学生先结合上下文说说词的意思,然后通过演一演来加以印证。

如果这个动词的意思不好理解,可以先演一演,让学生通过演来揣摩和体会,然后尝试说一说。

  描写外貌的短语也是理解的重点,如“大大的脑袋”“灰黑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宽嘴巴”“大眼睛”“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

教师可以让学生细品语言并描述自己想象出的画面,让学生比较有这些形容词和省去它们有什么不同,再观察课文插图印证自己的感受。

  “小蝌蚪怎样长成青蛙的”是教学的重点内容。

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读全文,找到描写小蝌蚪成长变化的句子后认真地读一读,让“读——找——读”的过程成为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和记忆文本语言的过程。

然后结合课后题,说清楚小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之后再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教师要让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练习——组内交流——全班交流”,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和运用书面语言,提高讲故事能力。

  练习运用动词说句子是课后练习中的一道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情境、借助插图以及演一演等方法,理解“披、鼓、露、甩”的意思,组织学生结合生活想一想怎样运用这些动词说完整的句子。

如果学生独立运用比较困难,教师可以给一些相关的图片来引导学生思考与运用。

比如,超人披着红红的斗篷,猪八戒鼓着圆滚滚的肚子,大灰狼露着尖尖的牙齿,牛儿甩着粗粗的尾巴。

  三、实践活动

  1.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观察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

  2.观看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

  3.召开阅读分享会——找一找关于小蝌蚪、青蛙的科学知识或者诗歌、故事。

选择你最喜欢或者大家很感兴趣的内容,读给大家听。

  教学设计举例

    第一课时

  一、读课题,带着问题进入阅读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和解疑的兴趣。

  1.揭示课题。

  

(1)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2)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课题:

小蝌蚪为什么找妈妈?

怎样找妈妈?

找到妈妈了吗?

  2.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确,试着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设计意图:

  随文识字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把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识记,把字的音形义紧紧结合在一起去识记,可以大大提高识字兴趣,优化识字效果。

  二、语境解疑,识字与读文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1.了解小蝌蚪生活在池塘里。

  

(1)小蝌蚪生活在哪里?

  

(2)正确读“池塘”。

  (3)图中的池塘什么样?

  (4)“塘”,左边提土旁表示池塘里的水是被土围着的。

  2.了解小蝌蚪可爱的样子。

  

(1)小蝌蚪长什么样子?

  

(2)第一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小蝌蚪的样子?

  (3)正确读“脑、袋”,读好轻声词语“脑袋”。

小蝌蚪的脑袋怎样?

连用两个“大”给你什么感觉?

  (4)怎样的身子?

正确读“灰”。

  (5)什么样的尾巴?

连用两个“长”给你什么感觉?

文中哪个词写出了小蝌蚪长长的尾巴特别好玩?

请你用一只手臂做一做“甩”的动作。

你们觉得用“甩”字用得好吗?

  设计意图:

  感受叠词、动词的表达效果,积累词语,激发喜爱小蝌蚪的感情,唤起朗读的热情。

  (6)你们扮演小蝌蚪一边做动作一边回答:

小蝌蚪,你们生活在哪里?

你们长什么样子啊?

你们怎样游来游去?

哪只小蝌蚪能告诉我,你们为什么这么快活?

  3.朗读第一自然段,感受小蝌蚪样子的可爱,在池塘里过得很快活。

  

(二)教学第二自然段

  1.“游哇游”和“游来游去”意思一样吗?

读好轻声词语“游哇游”。

  2.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原因。

  

(1)小蝌蚪为什么找妈妈?

  

(2)正确读“教”“捕食”。

  (3)读好“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的停顿。

  3.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经过。

  设计意图:

  低年级阅读教学要重视词语教学。

给学生解释词语、品味词语、运用词语的机会,这既是学生思维与语言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情感发展的需要。

  

(1)小蝌蚪怎样做的?

正确读“迎上去”。

“迎上去”是什么意思?

谁来扮演小蝌蚪、鲤鱼妈妈,表演“迎上去”。

  

(2)小蝌蚪,你们有礼貌地称呼鲤鱼什么?

正确读词“阿姨”。

  (3)鲤鱼阿姨和蔼地对小蝌蚪说什么?

  (4)你们扮演有礼貌的小蝌蚪,老师扮演和蔼可亲的鲤鱼阿姨,正确朗读对话。

  (5)从鲤鱼妈妈的话中,小蝌蚪知道了什么?

正确读“宽嘴巴”。

“宽嘴巴”什么意思?

正确读“宽”。

  教师板书:

四条腿宽嘴巴

  4.朗读第二自然段,能做到读正确,按标点停顿,读好问句和感叹句。

  (三)教学第三自然段

  1.继续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经过。

  

(1)小蝌蚪看见鲤鱼是“迎上去”,看见乌龟是怎样做的?

正确读“追上去”。

“追上去”是什么意思?

谁来扮演小蝌蚪、乌龟,表演“追上去”。

  

(2)小蝌蚪为什么“连忙”追上去?

“妈妈,妈妈!

”感叹号告诉了你什么?

  (3)乌龟是怎样说的?

  (4)读读“头上”“头顶上”,比比有什么不同?

正确读“顶”。

  (5)你们扮演急着喊妈妈的小蝌蚪,老师扮演和蔼可亲的乌龟,正确朗读对话。

  (6)从乌龟的话中,小蝌蚪知道了什么?

  教师板书:

头顶大眼睛裳衣绿着披?

  2.朗读第二自然段,能做到读正确,按标点停顿,读好问句和感叹句。

  (四)教学第四自然段

  1.小蝌蚪游哇游,看见一只大青蛙,正确读描写大青蛙样子的句子。

  2.读读比比两句话中带点字的意思。

  大青蛙穿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长着一对大眼睛。

  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3.朗读第四自然段,夸夸这只既漂亮又神气的大青蛙。

  教师板书:

露着雪白的肚皮

  (五)教学第五自然段。

  1.小青蛙找到妈妈了吗?

  2.从“妈妈,妈妈!

”和“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

”这两个感叹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读好对话。

  3.读一读这个自然段的最后一句,看谁能找对描写小青蛙动作的词?

“蹬”“跳”“蹦”中哪个词不能和其他词换位置?

  4.通过朗读,理解小青蛙一连串动作是瞬间完成的,体现身体轻盈,动作敏捷。

  (六)教学第六自然段

  1.小青蛙跟着妈妈,天天做什么?

  2.“天天”这个词语告诉了你什么?

  3.读一读小青蛙捉害虫的资料。

  4.你想对小青蛙说什么?

  设计意图:

  二年级写字教学应该和一年级有所不同。

到了二年级更多的是让学生自主运用识字方法,按照记字步骤,独立记忆字的音形义,独立观察范字,去发现、去归类、找规律、找书写特点,然后与同学、老师交流。

  三、写字教学

  1.用自己的方法记田字格中的10个字。

  2.按笔顺书空“孩”的右边“亥”和“跳”的右边“兆”。

  3.观察“就”“顶”“睛”“肚”“孩”“跳”字,谈谈你的发现。

  “就、肚、孩、跳”左右高矮、长短都差不多;“顶”左低右高、左短右长比较明显。

记住“就、顶、孩、跳”中撇的穿插。

  4.看教师范写“哪”和“宽”。

  “哪”,要把中间部分放在竖中线上,每部分挨紧凑,中间部分和右边部分的横撇弯钩都不要向下写太长,最后一笔悬针竖最长。

  “宽”,每部分挨紧凑,宝盖头写宽,中间部分写窄,下面部分是“见”,竖起笔在竖中线,横折写窄,撇和竖弯钩要写舒展。

  5.在书上练习照范字写字。

  6.学生评议后修改、完成写字作业。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

  1.自己再读一遍《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一边读,一边记住小蝌蚪的样子,记住小蝌蚪找妈妈的经过,记住青蛙妈妈的样子。

  2.借助板书中的图片和文字说一说小蝌蚪的样子,青蛙妈妈的样子。

  设计意图:

  训练学生提取文本中比较明显的信息的能力。

再经过整理、串联、记忆相关信息,实现完整、清楚地表达。

  二、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1.在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身体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自己读一读课文,把相关的句子标出来。

  2.朗读标出的句子,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三、借助图片和关键词讲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借助板书提示,运用文中的语言说清楚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和积累语言

  1.小组内练习分角色朗读。

  2.小组展示、学生评价和教师指导。

  3.小组分角色朗读——戴头饰分角色读读演演。

  五、完成课后第二题,按顺序连一连图片,再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

   鲤鱼图  乌龟图   青蛙图

   四条腿  头顶大眼睛  露着雪白的肚皮

   宽嘴巴  披着绿衣裳

  蝌蚪图1   蝌蚪图2  蝌蚪图3  蝌蚪图4  小青蛙图

  大大的脑袋

  黑灰色的身子→长后腿→长前腿→尾巴变短→尾巴不见了

  长长的尾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