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 要点 表格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216650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2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寄生虫 要点 表格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寄生虫 要点 表格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寄生虫 要点 表格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寄生虫 要点 表格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寄生虫 要点 表格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寄生虫 要点 表格版.docx

《寄生虫 要点 表格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寄生虫 要点 表格版.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寄生虫 要点 表格版.docx

寄生虫要点表格版

虫名

形态特征

生活史

致病性

治病阶段与临床表现

实验诊断

流行

防治原则

成虫

虫卵

感染阶段

感染方式

体内移行

寄生部位

中间宿主

终宿主

血吸虫又名裂体吸虫

雌雄异体

雄虫:

较粗短,乳白色,腹面有抱雌沟

雌虫:

细长,因肠管内残留血色素较多,灰褐色或黑色

80×60um,椭圆形,无卵盖,有侧棘,内含一毛蚴。

卵壳上有微管贯通内外。

毛蚴和卵壳之间有油滴物质SEA,虫卵成熟后可经卵壳微管缓慢释放进周围组织

尾蚴尾部分叉。

具有向光性,钻腺分泌溶组织蛋白酶,最快10秒钟可钻入皮肤。

离开水6秒死亡,故及时擦干疫水可有效防止尾蚴钻入

皮肤:

接触疫水

皮下→肺→门脉系统

成虫:

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

钉螺

人以及多种哺乳动物

尾蚴童虫成虫虫卵均可致病:

尾蚴→分泌溶组织蛋白酶→尾蚴性皮炎,属于Ⅰ和Ⅲ型变态反应

童虫→机械性损伤→童虫性肺炎

成虫→夺取营养;机械性刺激→营养不良;血管内膜炎(血吸虫引起的肾炎,关节炎属于Ⅲ型变态反应)

虫卵(造成主要病变)→虫卵肉芽肿(只有成熟虫卵才能引起,病理初期何博礼现象,属于Ⅳ型变态反应)→肝肠纤维化

→晚期表现为腹水(大肚子病),肝脾肿大,消化道出血。

临床分为急性血吸虫病(果酱状粪便)慢性血吸虫病(占感染者多数)

晚期血吸虫病(又分为巨脾型,腹水型,侏儒型,结肠增殖型)异位血吸虫病(多见肺,脑,皮肤)

常见病变部位:

结肠,直肠和肝脏

1.病原诊断:

粪便沉淀涂片法,集卵法,毛蚴培养法,直肠活组织检查法

2免疫

尾蚴膜反应;环卵沉淀试验(COPT):

检查循环的抗血吸虫抗体

ELISA

1.流行:

分布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12个、省、市、自治区,病人,病牛为主要传染源。

2.防治:

查治病畜病人。

控制消灭钉螺。

加强粪便管理。

治疗药物:

吡喹酮

虫名

形态特征

生活史

致病性

治病阶段与临床表现

实验诊断

流行

防治原则

成虫

虫卵

感染阶段

感染方式

体内移行

寄生部位

中间宿主

终宿主

溶组织内阿米巴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滋养体大小在10~60mm之间,当其从有症状患者组织中分离时,常含有摄入的红细胞,有时也可见白细胞和细菌。

滋养体在肠腔里形成包囊的过程称为成囊。

滋养体在肠腔以外的脏器或外界不能成囊。

四核的成熟包囊

经口感染

小滋养体、包囊--肠腔(结肠)大滋养体--肠粘膜或肝、肺、脑等部位

致病期:

大滋养体

 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具有侵入宿主组织或器官、适应宿主的免疫反应和表达致病因子的能力。

滋养体表达的致病因子可破坏细胞外间质,接触依赖性的溶解宿主组织和抵抗补体的溶解作用,其中破坏细胞外间质和溶解宿主组织是虫体侵入的重要方式。

(1)肠阿米巴病(intestinalamoebiasis):

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侵袭肠壁引起肠阿米巴病。

常见部位在盲肠和升结肠,其次为直肠、乙状结肠和阑尾,有时可累及大肠全部和一部分回肠。

临床过程可分急性或慢性。

肠阿米巴病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肠穿孔和继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呈急性或亚急性过程。

  

(2)肠外阿米巴病(extraintestinalamoebiasis)是肠粘膜下层或肌层的滋养体进入静脉、经血行播散至其他脏器引起的阿米巴病。

以阿米巴性肝脓肿(amebicliverabscess)最常见

(1)生理盐水涂片法:

对肠阿米巴病而言,粪检仍为最有效的手段。

这种方法可以检出活动的滋养体。

一般在稀便或带有脓血的便中滋养体多见,滋养体内可见被摄入的红细胞。

 1流行

全国平均感染率为0.949%,感染人数估计为1069万,主要在西北、西南和华北地区,其中云南、贵州、新疆、甘肃等地感染率超过2%阿米巴病的发生与卫生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关系要比气候因素更为密切

2.防治:

甲硝唑为目前治疗阿米巴病的首选药物

虫名

形态特征

生活史

致病性

治病阶段与临床表现

实验诊断

流行

防治原则

成虫

虫卵

感染阶段

感染方式

体内移行

寄生部位

中间宿主

终宿主

疟原虫

主要有:

1.环状体2.大滋养体3.裂殖体4.配子体

红外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后,进行周期性裂体增殖和形成配子体的发育。

在蚊体内,完成配子生殖,继而进行孢子增殖

雄配子体在蚊胃中游动,此后,钻进雌配子体内,受精形成

合子--动合子--卵囊--孢子增殖--生成子孢子

感染阶段:

子孢子期

外周血中有配子体的患者和带虫者是疟疾的传染源

经按蚊叮咬后感染

在人体内先后寄生于肝细胞和红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

肝细胞

红细胞

按蚊

致病期:

疟疾发作是由于成熟裂殖体胀破红细胞后,裂殖子、疟原虫代谢产物、变性的血红蛋白、红细胞碎片等被释放入血,其中大部分可被吞噬细胞吞噬,产生内源性致热源,与疟原虫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寒战、发热。

复发:

疟疾经治疗后,血内原虫被完全杀灭,在无第二次感染的情况下,出现疟疾发作,称为复发(relapse)。

它是由肝细胞内的迟发型子孢子(bradysporozoites)复苏后,继续发育引起的

再燃:

疟疾发作数次后,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血中原虫逐渐减少,自然终止发作。

当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时,残存在红细胞内的疟原虫又可逐渐大量繁殖,再次出现临床发作,称之为再燃(recrudescence)。

厚、薄血膜染色镜检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杀灭红外期裂殖体及休眠子的药物:

主要有伯喹和乙胺嘧啶,为抗复发药。

杀灭红内期原虫药物:

主要有氯喹、奎宁、咯奈啶、磺胺多辛、甲氟喹、青蒿素及蒿甲醚等,用于控制临床发作。

杀灭配子体的药物:

伯喹、乙胺嘧啶,用于阻断疟疾传播。

虫名

形态特征

生活史

致病性

治病阶段与临床表现

实验诊断

流行

防治原则

成虫

虫卵

感染阶段

感染方式

体内移行

寄生部位

中间宿主

终宿主

阴道毛滴虫

生活史仅有滋养体阶段而无包囊阶段。

活体呈无色透明,有折光性,体态多变,活动力强。

固定染色后呈梨形,体长7~23mm,前端有一个泡状核,核上缘有5颗排列成环状的

基体,由此发出5根鞭毛:

4根前鞭毛,1根后鞭毛。

1根轴柱,纤细透明,纵贯虫体,自后端伸出体外。

体外侧前1/2处,有一波动膜,其外缘与向后延伸的后鞭毛相连。

滋养体

传染源是滴虫患者和带虫者,主要通过性交直接传染,亦可通过公共浴池,游泳池,坐式马桶等间接传播

主要寄生于女性阴道,尤以后穹窿多见,可侵入尿道。

男性感染者一般寄生于尿道、前列腺,也可侵及睾丸、附睾及包皮下组织。

致病期:

滋养体

1、阴道滴虫病:

①阴道分泌物增多呈泡沫状;②宫颈阴道壁呈特征性草莓状外观。

滴虫检查阳性。

  2、男性滴虫性非淋菌性尿道炎:

①尿道口轻度红肿,并有少量粘液,脓性或血性分泌物;②可有膀胱炎或肾盂肾炎;③滴虫检查阳性。

悬滴法

  悬滴法是检查阴道毛滴虫最简单方法,阳性率可达80%~90%。

将检体涂在载玻片上,再加1滴生理盐水后加盖玻片。

涂片染色法。

培养法

甲硝唑

虫名

形态特征

生活史

致病性

治病阶段与临床表现

实验诊断

流行

防治原则

成虫

虫卵

感染阶段

感染方式

体内移行

寄生部位

中间宿主

终宿主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黄瓜子状,半透明,腹吸盘位于虫体前五分之一,睾丸分支

蠕虫卵中我最小

形似芝麻棕黄色

上有盖来下有疣

肩峰明显内毛蚴

囊蚴

口:

生食/半生食淡水鱼、虾

童虫经胆总管或者随血流或经腹腔到肝胆道发育为成虫。

虫卵随粪离体。

终宿主的肝胆道

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

人犬猪猫等

童虫,成虫,虫卵均可致病

机械和化学刺激造成胆管阻塞(引起胆管炎,胆囊炎,

阻塞性黄疸)肝细胞受损(肝实质萎缩引起肝硬化)

虫卵可引起胆石。

晚期造成肝腹水

常见体征:

肝脾肿大

问诊:

食生鱼片

病原学诊断(确诊)集卵法,十二指肠引流

1.查治病人和带虫者

2.加强宣教工作,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3.合理处理粪便

4.药物治疗-吡喹酮

虫名

形态特征

生活史

致病性

治病阶段与临床表现

实验诊断

流行

防治原则

成虫

虫卵

感染阶段

感染方式

体内移行

寄生部位

中间宿主

终宿主

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虫体肥厚,腹部扁平,背部隆起。

全身布满体棘。

卵巢于子宫并列,睾丸左右分枝并列

金黄色,酒坛形,底部厚,上端薄。

卵盖大,可脱落。

卵内有一个卵细胞和数个卵黄细胞。

囊蚴

口:

①生食/半生食溪蟹、蝲蛄②喝生水

童虫经肠壁入腹腔,并徘徊于各器官→穿膈肌进入胸腔→肺

终宿主的肺脏

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第二中间宿主溪溪喇蛄,猪和鼠可作为转续宿主

人,肉食动物

主要为机械损伤与继发感染,异物反应

急性期(童虫所致)

慢性期(成虫寄生所致):

分为脓肿期,囊肿期(肉芽组织增生并包围虫体,囊内可见大量虫卵和夏科雷登结晶),纤维瘢痕期

异位寄生可见脑,腹,皮肤

1、痰液、粪便查虫卵2、皮下包块组织活检

吡喹酮

虫名

形态特征

生活史

致病性

治病阶段与临床表现

实验诊断

流行

防治原则

成虫

虫卵

感染阶段

感染方式

体内移行

寄生部位

中间宿主

终宿主

猪肉绦虫(链状带绦虫/有钩绦虫/寸白虫)

带状,背腹扁平,分节,2~4M长,头圆球形,有顶突,小钩和四个吸盘。

成节卵巢分三叶,孕节子宫每侧分支小于13

31~43um,圆球形,棕黄色,外有无色透明卵壳,其次是胚膜,较厚,内含六钩蚴

中绦期幼虫:

囊尾蚴

虫卵(囊虫病)或囊尾蚴(绦虫病)

虫卵:

外来感染,自体外感染[肛-手-口],内在自身感染

囊尾蚴

食入

虫卵→在中间宿主(猪或人)小肠消化液作用下,六钩蚴逸出→全身各器官发育为囊尾蚴→人食入感染猪肉→在人小肠发育为成虫

囊尾蚴寄居于全身各组织

成虫寄居于小肠上段

人或猪或野猪

1.猪带绦虫病:

夺取营养机械性刺激毒素作用临床表现肠道功能紊乱

2囊虫病(占位性病变)①皮下及肌肉:

无压痛,无粘连,躯干多于四肢②脑(危害最严重):

三大主要症状癫痫,颅压增高,精神症状③眼

1.问诊生食猪肉史排节片史皮下包块史

2.肛门试子法(首选)

1.猪肉绦虫病:

吡喹酮

南瓜-槟榔煎剂

2.囊虫病:

以手术摘虫为主。

也可用吡喹酮和阿苯哒唑。

虫名

形态特征

生活史

致病性

治病阶段与临床表现

实验诊断

流行

防治原则

成虫

虫卵

感染阶段

感染方式

体内移行

寄生部位

中间宿主

终宿主

牛带绦虫(肥胖带绦虫/无钩绦虫/寸白虫)

带状,背腹扁平,分节,4~8M长,头略方形,无顶突和小钩,有四个吸盘。

成节卵巢分两叶,孕节子宫每侧分支大于15

与猪肉绦虫卵相似

中绦期幼虫:

囊尾蚴

囊尾蚴

误食活的囊尾蚴

虫卵→在中间宿主牛小肠消化液作用下,六钩蚴逸出→全身各器官发育为囊尾蚴→人食入感染牛肉→在人小肠发育为成虫

成虫寄居于小肠上段

牛带绦虫的囊尾蚴不能在人体寄生,因此,其危害性较猪带绦虫小其余均与猪带绦虫相同

1.问诊生食牛肉史排节片史皮

2.肛门试子法(首选

吡喹酮

南瓜-槟榔煎剂

虫名

形态特征

生活史

致病性

治病阶段与临床表现

实验诊断

流行

防治原则

成虫

虫卵

感染阶段

感染方式

体内移行

寄生部位

中间宿主

终宿主

细粒棘球绦虫(包生绦虫)

2-7mm,是寄生人体绦虫中最小的一种。

成虫由头颈部,幼节,成节,孕节各一节构成。

头部有顶突小钩和吸盘。

中绦期幼虫:

棘球蚴直径数毫米至数十厘米白色圆形或不规则囊,多为单房性。

分为囊壁(外壁:

角皮层,内壁:

生发层)和内含物(子囊,孙囊,囊液,生发囊),其外有宿主纤维组织形成的外囊。

虫卵

经口感染

成虫寄生在终宿主小肠上端,孕节和卵经粪便排出→人误食虫卵→六钩蚴在人肠道内孵出→钻入肠壁随血流到个组织脏器发育为棘球蚴

人体各组织器官,最常见为肝右叶,其次为肺

羊牛骆驼等食草动物和人

犬狼等肉食动物

棘球蚴可寄生于人体各组织脏器引起包虫病。

棘球蚴对人体的危害以占位性病变为主,其严重程度取决于棘球蚴的体积、数量和寄生部位。

临床表现:

1.局部压迫和刺激2.毒性/过敏反应:

囊液溢出可引起严重的过敏休克3.继发感染:

囊砂转移到其它部位可引起多发性棘球蚴病

 

1.问诊2.病原学诊断:

仅用于术后确诊,禁止穿刺3.影像诊断4.免疫诊断

1.成虫寄生的犬,狼为传染源。

首选手术摘虫。

早期阿苯哒唑,吡喹酮,甲苯哒唑有一定疗效。

虫名

形态特征

生活史

致病性

治病阶段与临床表现

实验诊断

流行

防治原则

成虫

虫卵

感染阶段

感染方式

体内移行

寄生部位

中间宿主

终宿主

旋毛型线虫

微小细线状,两性生殖器官均为单管型

卵胎生

新生幼虫

成囊期幼虫或肌肉期幼虫,在横纹肌内形成梭形囊包

经口食入:

生吃或半生吃受染的猪肉等肉类

食入囊包→消化液作用下,幼虫逸出→进入肠粘膜,1d返回肠腔→成虫→新生幼虫→淋巴或血液循环→全身各组织,只有到横纹肌能进一步发育为成囊期幼虫→若无机会进入新宿主,钙化死亡

成虫:

宿主小肠

幼虫:

同一宿主的横纹肌内

人猪等多种动物

人猪等多种动物

幼虫是主要致病阶段。

致病过程可分为三个过程:

肠型期、肌肉期、囊包形成期。

肌肉期最为严重,全身性肌肉疼痛是本病最突出的症状。

幼虫可侵入其他脏器导致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损伤,发生心肌炎(并发心力衰竭是本病患者死亡主要原因),肺炎,脑炎,眼部损伤等

确诊依据:

肌肉活检查见幼虫囊包

1.不吃生或半生肉类

2.改善养猪方法

3.加强肉类检疫4药物治疗:

首阿苯哒唑

虫名

形态特征

生活史

致病性

治病阶段与临床表现

实验诊断

流行

防治原则

成虫

虫卵

感染阶段

感染方式

体内移行

寄生部位

中间宿主

终宿主

蛲虫(蠕形住肠线虫)

虫体细小,乳白色。

雌雄异体雄虫有1根交合刺,生殖器官为单管型雌虫生殖器官为双管型

椭圆形,左右不对称,一边较平,一边隆起,55×25um,无色透明,卵壳较厚,其内为幼虫

感染期虫卵

1.自体重复感染2.吸入感染3.逆行感染4.相互接触经口感染

经口→食道→小肠→回盲部→肛周产卵

小肠末端盲肠结肠

主要症状:

雌虫产卵引起肛门及会阴部皮肤瘙痒及炎症,可导致患儿烦躁不安、失眠等。

主要危害:

异位寄生,可引起阴道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盆腔炎及肉芽肿病变。

透明胶纸法

棉签试子法

查看肛周

肠虫清,甲苯哒唑

虫名

形态特征

生活史

致病性

治病阶段与临床表现

实验诊断

流行

防治原则

成虫

虫卵

感染阶段

感染方式

体内移行

寄生部位

中间宿主

终宿主

蛔虫

长圆柱形,形似蚯蚓,口孔由品字形唇瓣围绕。

雌虫较大,双管型生殖系统。

雄虫尾端有一对交合刺,单管型生殖系统。

1.受精卵

宽椭圆形。

内为圆形未分裂卵细胞和两个半月形间隙。

2.未受精卵形状不规则,常为长椭圆形。

蛋白膜和卵壳均较薄,无蛔甙层。

内有许多大小不等折光性强的卵黄颗粒。

感染性虫卵(在卵内经过一次蜕皮)

经口食入

口→小肠(孵化成幼虫)→血或淋巴→肝→心脏→肺(肺泡内第2~3次蜕皮)→气管→咽喉→小肠(第四次蜕皮发育为成虫)

小肠

1.幼虫致病

蛔蚴移行症:

蛔虫幼虫在体内移行的过程中,发育、蜕皮、释放变应原物质,引起人体变态反应,如蛔蚴性肺炎。

2.成虫致病

消化道症状(间歇性脐周疼痛、恶心、呕吐、腹泻、消化不良),营养不良,变态反应(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皮肤搔痒等)。

蛔虫有钻孔习性,当麻醉,食入辛辣食物,肠胃病变,人体发热及不适当驱虫时引起并发症如胆道蛔虫病,肠梗阻

直接涂片法,浓集法查虫卵:

沉淀法和饱和盐水漂浮法

从呕吐粪便中查成虫

1.注意卫生,防止卵从口入。

2.粪便无害化

3.药物治疗:

肠虫清,甲苯哒唑

虫名

形态特征

生活史

致病性

治病阶段与临床表现

实验诊断

流行

防治原则

成虫

虫卵

感染阶段

感染方式

体内移行

寄生部位

中间宿主

终宿主

钩虫

虫体较小约1cm,雄虫尾端有交合伞

十二指肠钩虫:

C行,两对钩齿,背辐肋由近端分两支,每支又分为三支

美洲钩虫:

S形,一对板齿,背辐肋由基部分两支,每支再分2支

两种钩虫卵不易区别,虫卵呈椭圆形66×40um卵壳薄,无色透明,和卵圆细胞间有明显空隙。

粪便中虫卵多已发育含2~8个细胞的卵

丝状蚴

皮肤接触,十二指肠钩虫可从口感染,钩蚴还可经母乳或者胎盘感染

杆状蚴(土中有机物为食)→丝状蚴(不能摄食,主要消耗体内脂质)→皮肤→血或淋巴→肝→心脏→肺→气管→咽喉→小肠(第3~4次蜕皮发育为成虫)

小肠上段

猪,兔,羊等可作为十二指肠钩虫的转续宿主

1.幼虫致病

1)钩蚴形皮炎(粪毒):

灼热、针刺、奇痒感,继而出现斑疹或丘疹,1-2日内成为水泡,一般于数日内消失

2)呼吸道症状:

肺部的损害,局部出血和炎性病变

2.成虫致病

1)消化道症状2)贫血(主要危害)3)异嗜症4)儿童钩虫病(具有柏油样黑便,贫血严重,合并症多,预后差等特点)5)闭经流产早产等6)急性钩虫病人血中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漂浮法(最常用),钩蚴培养法,判断虫种只能用成虫检查法

1.流行:

种植桑树,玉米,红薯等旱地作物的田地适合钩虫卵和幼虫发育。

2.药物治疗钩虫病人:

肠虫清,甲苯哒唑,佐以铁剂钩蚴形皮炎:

噻苯哒唑,24小时后可选用透热法。

3.预防感染:

做好个人防护,使用工具和个人防护用品

虫名

形态特征

生活史

致病性

治病阶段与临床表现

实验诊断

流行

防治原则

成虫

虫卵

感染阶段

感染方式

体内移行

寄生部位

中间宿主

终宿主

是指在中间宿主在核细胞内营分裂繁殖的虫体,又称速殖子。

游离的虫体呈弓形成月芽形,一端较尖,一端钝圆;一边扁平,另一边较膨隆

猫粪排出的卵囊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10到12um;具两层光滑透明的囊壁,内充满均匀小颗粒。

成熟卵囊含2个孢子囊,每个分别由4个子孢子组成,相互交错在一起,呈新月形

卵囊

经口感染

母婴垂直传播

猫粪内的卵囊或动物肉类中的包囊或假包囊被中间宿吞食后,在肠内逸出子孢子、缓殖子或速殖子,随即侵入肠壁经血或淋巴进入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寄生,并扩散至全身各器官组织,进入细胞内发育繁殖,直至细胞破裂,速殖子重行侵入新的组织、细胞,反复繁殖。

在正常的机体,部分速殖子侵入宿主细胞后,特别是脑、眼、骨骼肌的虫体繁殖速度减慢,并形成包囊,包囊在宿主体内可存活数月、数年,甚至终身。

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组织内的包囊可破裂,释出缓殖子,进入血流和其他新的组织细胞继续发育繁殖。

有核细胞内

哺乳动物、鸟类、鱼类和人都可寄生

先天性弓形虫病只发生于初孕妇女,经胎盘血流传播。

受染胎儿或婴儿多数表现为隐性感染,有的出生后数月甚至数年才出现症状;也可造成孕妇流产、早产、畸胎或死产,尤以早孕期感染,畸胎发生率高。

据研究表明,婴儿出生时出现症状或发生畸形者病死率为12%,而存活中80%有精神发育障碍,50%有视力障碍。

以脑积水、大脑钙化灶、视网膜脉络膜炎和精神、运动的障碍为先天性弓形虫病典型症候。

融合性肺炎是常见的死亡原因。

获得性弓形虫病可因虫体侵袭部位和机体反应性而呈现不同的临床表现。

患者多数与职业、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有一定关系。

淋巴结肿大是获得性弓形虫病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多见于颌下和颈后淋巴结。

其次弓形虫常累及脑、眼部,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在免疫功能低下者,常表现为脑炎、脑膜脑炎、癫痫和精神异常。

弓形虫眼病的主要特征以视网膜脉络膜炎为多见,成人表现为视力突然下降,婴幼儿可见手抓眼症,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也有出现斜视、虹膜睫状体炎,色素膜炎等,多见双侧性病变,视力障碍外常伴全身反应或多器官病损。

一.涂片染色法 此法简便,但阳性率不高易漏检。

此外也可切片用免疫酶或荧光染色法,观察特异性反应,可提高虫体的检出率。

  2.动物接种分离法   

(二)血清学试验

治疗

成人弓形虫病的治疗为磺胺嘧啶,加用乙胺嘧啶

孕妇或儿童治疗用螺旋霉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