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月考三历史试题 及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21423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7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月考三历史试题 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月考三历史试题 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月考三历史试题 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月考三历史试题 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月考三历史试题 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月考三历史试题 及答案.docx

《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月考三历史试题 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月考三历史试题 及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月考三历史试题 及答案.docx

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月考三历史试题及答案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6届高三月考(三)

历史试题

第工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

1.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谈到:

“盖自汉以下之人,莫不谓秦以孤立而亡。

不知秦之亡,不封建亡,封建亦亡。

而封建之废,固自周衰之日而不自于

秦也。

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

”下列哪种说

法最符合其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朝灭亡没有必然关系

B.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D.分封制从西周之后逐渐走向消亡

2.汉代皇帝宰相,各有一个“秘书处”,皇帝的秘书处即六尚,其中五尚都只

管皇帝私人的衣服饮食起居,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

宰相的秘书处设有

十三曹,比诸皇室尚书的范围大得多,而且此十三曹的权位也很重,也竟

俨如后代之专部大臣。

据此可知

A、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国家的统一

B、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

C、汉代皇帝实际上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D、仅代宰相擅权使得皇权受到严重削弱

3.下表为清代地方官员出身资格百分比分配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A、捐纳逐渐取代科举为主要人才选拔制度

 B、捐纳成为清政府筹措财源的重要手段

C、清代地方官员数量随着疆域的缩小而削减

D、荫选制度因宗法制的存在而始终存在

4、雅典海军为希腊赢取希波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而那些划船投入战斗的划手都是无力将自己装备成重甲步兵的公民,所以,城市贫民这时在军事上所起的作用甚至比有财产的重甲步兵还要大。

材料阐述的是

A、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有利条件 B.雅典确定民主形式的重要依据

C、雅典财产等级制度已濒临崩溃 D.古代雅典非常重视海军的建设

5、《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二条:

“如果在夜里行窃的人被人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

”以上规定反映了该法的实质是

A、很残酷但按律量刑  B、保护了罗马人民利益

C、极力保护私有财产   D.重视良好道德的培养

6、1760年,英国乔治三世即位,他把乔治一世时起几乎一直在执政的辉格党人赶下台,开创了一直延续到1830年的托利党人独霸的局面……革命民主主义者潘恩批评到:

“尽管我们十分聪明,曾经对专治君主政体关下锁,但同时我们也十分愚蠢,曾让国王掌握了钥匙。

”“让国王掌握钥匙”指

A、国平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国王依然有部分政治权力

 C、国革事有形式上的最高统治权 D.国王可以操纵议会的选举

7.1913年,美国总统威尔逊签署了《联邦储备法案》,宣告美联储正式成立。

美联储在华盛顿设置联邦储备局、在美国各地区设置12个联邦储备银行;联邦储备局的7名执行委员须由总统提名,国会确认,地区联储董事会成员必须涉及各个行业的人士。

材料主要说明

A、美国联邦政府中央集权加强  B.美国实行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C、美联储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  D.美国总统有制定法律的权力

8、1863年,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在与各国公使洽谈时提到:

“除去为了保证我们条约上的权利,我们不会要求增开通商口岸的领土,我们不会通过任何方式干涉中国对内管辖及领土完整,我们将抵制任何超越此约定的行为。

”蒲安臣提出该主张的根本原因是

A、美国深陷南北战争,无暇东顾   B、各国侵华行为受太平天国阻挠

C、美国需要建立一个有利的通商环境D、美国尚未具备独自侵略中国的能力

9、美国历史学家罗素说:

“我相信,中国人如能对我们的文明扬善弃恶,再结合自的传统文化,必将取得辉煌的成就。

但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两个极端的危险。

”中国近代史上曾经走向“两个极端”的是

  A、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义和团运动、新文化运动  D、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10、辛亥革命时期,有人作《论黄帝纪元》一文,认为“自革命以来,各省军民皆用黄帝年号,此为一时权宜计,固足以唤起国民之种族思想。

然为永久计,若欲以此为民主国之纪元,则与新民国之民主主义大相刺谬”。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采用黄帝纪元是为宣传排满革命 B、辛亥革命促进中华民族意识觉醒

C、黄帝纪年是封建统治的象征  D.公历纪年是民主共和的象征

11.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其后党中央所在地几经变迁,大致路线图是上海→武汉→上海→  ①  →陕北地区  ②  →北平。

其中①、②两处变迁的地点及原因匹配正确的是

A.①瑞金,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在中国受阻 B、①西柏坡,国民党对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

C、②瑞金,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D.②西柏坡,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

12、仔细研读下列甲、乙、丙、丁四幅战争示意,图文对照表述正确的是

A.甲图所示战役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幻想

B.乙图所示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最大的胜利

C.丙图所示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大型战役

D.丁图所示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首次胜利

13.右表所示为中国某次会议代表人数统计情况。

关于本次会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解决了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问题

B.体现了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原则

C.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的准备

D.通过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14.苏联在1991年的状况与沙皇俄国在1917年时的情形很相似……1917年8月的科尔尼洛夫起义,它使临时政府陷入混乱状态,并增强了人民群众进行根本改革的意识……1991年“国家紧急委员会”的叛乱起到了科尔尼洛夫起义的作用,叶利钦担当了列宁的角色。

材料中“列宁的角色”主要指

A.夺取国家政权的号召者 I3.进行武装革命的指导者

C.组织国家联盟的倡导者.D.资产阶级政权的仇视者

15.俾斯麦说:

“一个期待养老金的人是最守本分的,也是最容易被统治的,社会保险是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

”俾斯麦主要是针对以下哪种情况提出该观点

A、民众要求建立福利国家的愿望  B、德意志迫切需要实现国家统一

C德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日增   D、动员民众投入对外扩张的需要

16、1972年l月尼克松在访问北京之前、向台北宣称:

‘北京之行是为了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尽管双方的信念不同,但希望此举能够缓解北京和华盛顿之间的长期紧张关系。

但是,美国不会背弃朋友和承诺,鉴于中美之间刚刚起步,还不大可能提出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问题。

”尼克松此举的直接目的是

A、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做好两手准备

B、排除台湾可能会对北京之行造成干扰

C、力图制造“两个中国 ”的局面

D.改善美苏争霸中美国的不利处境

17、1945年7月,美国新任总统杜鲁门在参加波茨坦会议前十分纠结,他说:

“我已经准备好去会见丘吉尔和斯大林,可我真不想去、又不得不去、真是欲罢不能了。

”导致杜鲁门纠结的原因不包括

A、太平洋战场进展缓慢  B、苏联势力深入欧洲中部

C、中国抗战顺利发展   D、美国军事力量有限

18、钱穆说;‘中国以农立国......往往以我日常用品易彼奇珍异玩、徒足引起国内之贫富不均,以及风俗之奢华、而整个国民生计,无大补益.故对外战争,除防止侵略外,常无所利。

”文中认为“常无所利”的根本原因是

A、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发达  B、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待点

C、封建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  D、封建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

19、在《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汁京街道上有少量“正店”,即获得了政府特许酿酒权的酒店,其余则有众多‘脚店’,他们需要从正店买酒,所记载当时汁京有七十二家正店,脚店侧有成百上千.据此史料可以推断出

A、北宋的餐饮行业受政府的有效管理

   B.专卖制度是北宋政府的增收途径

C、脚店的规模和经营水平都不及正店

D、北宋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20、明清首都的人口远少于两宋,北京城在明代人口最多时约为八十四万、清乾隆年间只有七十四万;首都以外的大城市也有规模缩小的情形,材料说明明清时期

 A、改变了“强干弱枝”的局面  B、商业发展水平低于宋朝时期

 C、逐渐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重农抑商政策较宋更加严格

21、1592年及以后,同样一两黄金,在广州换银五两半到七两,在印度果阿换银九两,在西班牙换银却多至十二两半至十四两,由1580年到1621年自葡萄牙运至果阿,约升值三分之一。

如由葡经果阿运银往中国购货,约升值700%以上,对以上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中国白银市场流通求过于供,造成银价高昂

 B、西班牙所在地区盛产白银,造成银价较低

 C、印度的贸易出口与进口持衡,因此银价适中

 D、葡萄牙借助新航路的开辟,积极对外扩张

22、下图为1650-1950年欧洲、非洲、美国和加拿大(包括殖民地时代)、亚洲的人口变化图。

其中,代表欧洲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3、1815年英国议会颁行“谷物法”,规定只有在小麦价格超过每夸特(计量单位)80先令(货币单位)时,才准许进口谷物(现实中小麦价格一般在50-60先令之间),到1846年英国议会又宣布废除“谷物法”。

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完成  B.国际市场谷物价格的低廉

C、经济危机的爆发  D.重商主义的推行

24、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这种经济现象开始盛行是在

A、19世纪末的美国  B、19世纪末的英国

C、1920年代的苏联   D.1930年代的德国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25、(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西方国家来说,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中西方之间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战争为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条约来确立法则的实现。

所以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两面性,一方面是列强国家欺负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工具,为了自己的侵略目的要求弱小国家遵守国际法,另一方面如果涉及到列强国家的利益,即使违反国际法原则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合法的。

晚清中国也不断受到国际法的影响与冲击。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材料二 下列是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

材料三 外交固然与国势、国力密切相关,并与军事、经济实力相辅相减,然而,外交终归不是军事、不是经济。

作为国家对外的重要手段,外交对于任何国家都是不可或缺的。

强国有强国的外交,不能因其强而称其有;弱国有弱国的外交,不能因其弱而谓之无。

      —摘自《评“弱国无外交”))((外交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发生的变化,试分析其原因。

(6分)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对作者的观点加以评述。

(6分)

 

26、(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阿登纳就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在接受美国《时代》周刊采访时,发表了著名的讲话:

“我决心要以法德关系作为我的政策的一个基点……和法国的友谊将成为我们政策的一个基点,因为是我们政策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1958年9月,阿登那访问法国,同戴高乐进行首进行首次会唔.其中戴高乐谈到:

“虽然历史上法德互相对峙,但现在必须尝试把历史颠倒过来,使我们两个民族言归于好,并使他们的力量和才能联合起来,‘对法国来说,在欧洲只可能有一个伙伴,甚至是理想伙伴,这就是德国’·”‘

         一-摘编自《环球时报))(2007-03-26第13版)

材料二 1964年12月,戴高乐在一次电视讲话中指出,法国必须在“政治、经济、金融和防务等领域内成为自己的主人”,任何“在超国家,或一体化、或大西洋主义的名义下”的经济和货币体制,都会将法国置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