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思维开拓训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214063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辩论赛思维开拓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辩论赛思维开拓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辩论赛思维开拓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辩论赛思维开拓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辩论赛思维开拓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辩论赛思维开拓训练.docx

《辩论赛思维开拓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辩论赛思维开拓训练.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辩论赛思维开拓训练.docx

辩论赛思维开拓训练

辩论的创新性思维

估计现在还有不少辩手在为辩题的创新性而头疼,总觉得自己拿不出一些可以令对方措手不及的观点。

我这儿也不多说废话了,开门见山,我认为,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应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要敢于想平常人所不敢想,想那些平常人认为对己方很不利的观点。

这个观点我以“人为自己活着或者为别人活着更快乐”为例,持为自己活着更快乐的一方,往往会认为提到那些卑劣者会对己方不利的,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

如果你提到一个卑鄙小人,让他为别人而活,你认为他是会去上吊,还是兴奋地放爆竹来庆祝呢?

所以,一定要在对己不利的地方打开突破口,在貌似对自己不利的地方,找到对自己有利的因素,这样才能给对方来个措手不及。

第二,要紧密联系关键字的含义及功能,作适当的发挥与联想。

这个观点以“避免人才外流是不是政府的责任”为例,人们一般会认为反方不好辩,实际上反方的立场却更有利一些。

例如关键字“政府”,如果知道它并不是我国的权力机构,那就可以得出它没有责任去避免人才外流的结论。

另外,“外流”不等同于流失,反方如果抓住了这一点,恐怕正方会很尴尬。

第三,不要太过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某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是习惯于从自己的感情出发。

比如前一阵子美国总统大选,一个媒体在中国作了一个调查,结果大部分中国人都认为奥巴马上台,会有助于中美关系的改善。

但实际上是不是如此呢?

我们从美国总统的本质出发进行分析,就可以明白,美国总统代表的是美国人的利益,只有当美国与中国利益有共同取向时,中美两国的关系才会改善。

所以第一印象往往只是自己感情上的一种判断,只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观点。

或许还有其他的什么吧,不过我暂时想不起来了,也就不再多啰嗦了。

名人言论的驳斥

在辩论场上,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位辩手引用名人的话,来佐证己方观点。

由于对于权威言论的忌讳,对方一般不会对这些言论作反驳。

以下是应对名人言论的两个小技巧,仅供参考。

第一,细析名人身份。

外行的言论,在行业中是没有权威性的。

如果在对方举出某位名人的名言时,你能想到这位名人所涉及的主要领域,就可以知道他在本行业中到底是不是权威。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一个军事家以一个文学家的描绘,去制定作战方案,这样的战争是不是很荒唐?

这里引用我们学院的一场“美是客观存在/主观感觉”为例,正方提出毛主席说过“美是客观存在”,令反方措手不及。

但如果细析名人的身份,就可以发现毛主席是一位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却不是一位美学家,所以他的言论只是一个外行随口说说而已,不足为据。

第二,注意名言出处及其环境。

要做到这一点,难度很大,因为对方所讲的名言,你不一定会知道它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讲出来的。

不过辩论场上常有瞎猫碰死耗子的事情,不妨也讲一下吧。

一个名人,在讲出一句话的时候,周围的环境会对这句话有极大的影响。

如果你能够把这句话的语境提出来,说明这句话掺杂了太多的个人情感,算不得是什么有理的话,这样就够了。

比方说一个遭了车祸的诗人,他或许会发出“全世界都是一片黑色”的感慨,但实际上全世界是不真的一片黑呢?

他所面临的环境正是我们所可以利用的,毕竟辩论场上对细节的把握是很严格的。

只要你能找出环境给名人造成的巨大影响,那么名人的言论就是你可以利用的。

辩论举例小窍门

在辩论场上,举出一些例子来说明问题,是一种很形象的做法。

但据我以前给人解题的经验来看,很多人都在为举例子而头疼,认为没有什么例子好用。

而且,他们一问我有什么例子好用,就肯定说要用哪位名人的例子,因为他们以为名人的例子会感染人。

下面谈谈我的看法吧。

第一,举例子的时候,不一定要举那些非常有名的例子。

记得以前“辩题求解”版块有个帖子,叫《个人命运由社会掌握》,作者要求解题者给他举出一些名人的例子。

但何苦呢?

你举出一个出名的例子来,结果对手知道这个人是什么样的,或者对他的情况很是了解,于是马上指出这个例子中有哪些因素你没有考虑到,所以你的观点是片面的。

这时,你还能说什么?

觉得这样很有意思吗?

我一向认为,举例子要刻意寻找那些平常生活中的例子,越平常越好,因为只有平常人的生活才是最能打动人的。

你说美国驻伊拉克总司令怎么怎么样,可是他在中国的知名度,不一定比得上美国的反战母亲;你说某位省长提出某项改革建议,但他的建议远远比不了一位老奶奶被儿子赶出家门更能触动人„„这就是平常人的影响。

在辩论场上,举平常人的例子有以下好处:

自己熟悉事情的来龙去脉,讲述或者评论起来驾轻就熟;对方不熟悉事件事情的经过,接受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这就给对方制造了麻烦;观众与评委喜欢接受新鲜事物,会对己方观点产生浓厚的兴趣;显示出自己关心时政,能够彰显自己的风采;平常人的事情比较容易理解,不会牵到太多利益纠葛,可以准确地分析其得失„„总之一句话,使用平常人的例子,你可以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第二,在场下的时候,思考一个事物,要尽量让对方有一定的回旋余地,不要总想着要把对手逼上绝路。

我一向不喜欢把对手逼得太死,尤其不喜欢对手在我面前哑口无言,因为我觉得那样不是交流,而是在吵架。

在辩论场上很有一些辩手,在别人逼迫自己的时候,会被激发出超常的潜能,所以逼迫别人,往往会让对手出彩。

但要注意,让对手有一定的回旋余地,并不是说自己要为他开辟战场,而是要让他的回答,有一定的倾向性。

假如说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而对手面前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这两条路都是对对方不利的,但其中一条是绝境,另一条是相对有利的。

那么我就要把对手往稍为有利的这条路上引,然后利用自己在场下准备的大量资料,在这里对其进行痛击。

有充足的事实与数据,对方想要翻盘就难了。

第三,不要去找一大堆资料,却不对它进行梳理。

找例子的时候,我建议大家要注意压缩,每条例子的字数最多不过两百,只要大家明白这个例子是什么意思就行了。

如果你找了一堆例子,结果每个例子都是过程的详细描述,再给你加上一堆评论家的评论,一个例子占了你一页纸,你觉得自己的队友能看得下去吗?

找例子的时候,最好不要看别人的评论,要先自己对它进行思考。

别人的评论往往会对你的思维产生很大的影响,当你接受了别人的评论后,你的思维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顺着别人的思维走。

如果担心自己看问题不够全面,可以先自己思考,然后再看评论,并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看例子的时候,不要只是坐在那儿看,要手里拿着笔,把其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打上标记。

如果自己突然间有什么想法,还可以立即在上面写下来。

等你把这些例子看过两三遍之后,就会发现上面已经有了几百甚至上千字的笔记。

这时再去想自己攻辩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就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了。

最后举个小例子。

我曾经指导过一支辩论队,他们与其他队伍辩论《代沟的责任主要在于父母还是孩子》,我们这边是孩子。

攻辩问题里有一个是这样提出的:

反方:

对方辩友,假如有一天您去上学,您的母亲说今天要变天,要您多穿一件衣服。

但是您今天要上体育课,穿多了会热。

请问,您如何解决这个矛盾?

正方:

我会穿上这件衣服,到上体育课的时候,再脱下来。

反方:

对方辩友说得非常好,那么请看一组数字:

据红网的调查数字表明,有百分之七十的孩子,曾经因为这样的一个问题,与父母发生过争执。

请问对方辩友对此有何看法呢?

大家可以看看这个例子,其实这个例子是网上提出的,那场辩论赛中,正方没有回答出一个好的答案。

但这样一个简单的答案,应该每个人都能够想得到,所以我们站在对方的角度,相信对方会作出那样的一个回答。

这个问题中,提出的问题不是关于名人的,提问的过程中也没有把对手往死路上逼,但对对方的回答估计得很充分,对方要么是答不出来,要么是说先穿后脱。

这样欲擒故纵,给对手一定的余地,却导致其最终陷入圈套。

辩论的着眼点

有不少的新手在参与辩论的时候,都喜欢把辩题上升到政治高度,或者上升到全民的高度,说如果我们不怎么怎么样的话,那么就会影响和谐社会的建立、共产主义目标的实现、物质或精神文明建设的受挫„„我们可以先把自己当作观众想一想:

如果是你,你会觉得这是危言耸听,还是正义执言?

记得在我们学院新生辩论赛的时候,几乎每场比赛由我来点评时,我都会给他们提出一个建议:

这个辩题,最好要从小处着眼,不要搞得太大。

太大的东西想起来很抽象,很难给人以直观的印象,也很难感染人。

提出这个建议的背景,就是辩手们太容易信口开河了。

我们举个例子,当初有个辩题叫“星巴克是否应该迁出故宫”。

持正的那一方,在一辩站起来的时候,就立即提出“星巴克在故宫的存在,是破坏了中华古文明的纯正性。

”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思考:

星巴克在故宫里存在,怎么就破坏了中华古文明的纯正性呢?

不就是几家咖啡店吗?

难道这几家咖啡店就能够把中华古文明的纯正给破坏掉吗?

中华古文明就这么脆弱?

太危言耸听了!

在那场比赛的点评中,我给他们提了个意见:

你们看能不能不讲中华文化,只讲故宫?

打个比方,把中华文明比作大象,而故宫是大象身上的一个细胞。

蚂蚁把大象咬一口,大象觉得没什么,但是被蚂蚁咬的细胞就不一样,它可能就因此而死亡。

星巴克给故宫带来的伤害,哪怕只有一点点,对故宫的价值都是极大的损毁。

但是你说它给中华文化带来了伤害,那就象是蚂蚁咬大象一样,人们根本体会不到那种严重性。

我现在很支持小题小作,尽量把自己的辩论引向小地方,因为外界一丝一毫的变化,都可能给小地方带来极大的影响。

大的影响很能感染人,也可以让观众对本方观点的印象更加深刻。

要相信观众们是来听你说理的,但是又不全是为了听你说理,他们还想了解一下目前的形势。

一滴水汇入江河,没有人会去注意它;一滴水流入一张干渴的嘴,那它就是救命的甘泉。

这就是从小处着眼的好处。

遇到比如说文化、物质这样大的题目时,我都会建议辩手把这些大的概念拆分成一些小的概念,比如文化拆分成为艺术、教育、科学、技术等,而物质至少可以分为工、农、商、交、建以及生活用品、享受用品、学习用品等,这样把握辩题的时候就会轻松很多。

而且把大概念拆分以后,各个领域的知识都可以去查阅实际的资料,这样就把虚无的辩题变得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找资料也比较容易。

以后大家碰到在大概念的时候,不妨往小处去看看,或许会有不小的收获。

关于资料的利用

大家如果经常在争鸣上逛的话,可能会发现很多的求解者,都希望争鸣提供一份一辩稿或者四辩稿。

提出这些请求的同学,可能只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而参加辩论,他们并不想获得任何思维上的长进。

就我自己来说,我是很不喜欢这种辩手的。

我在指导辩论队时,一定会告诉辩手们这样一句话:

“你能想到的,你的对手也一样能想到。

”尤其是网上的那些东西,你能找到,你以为你的对手找不到吗?

当你把别人的思想全部剽窃过来时,有没有想过对手可能正在研究着你找到的那份资料,而且不断地想到破解的方法?

对于资料的利用,我一向主张把那些资料作参考,而不作自己的基本观点。

以前在点评学院一场比赛的时候,我们发现那场《美是主观感受/客观存在》中,双方都大量地借用了九九年国际大专辩论赛中的观点。

但他们并没有把那些观点作为自己的基本出发点,而是对它们进行了大量的升华与改进,并对于那两所大学的观点都提出了优秀的破解方法,在辩论的过程中还不断地提出新的观点。

当时我对双方的辩手都很欣赏,因为那实在是一场不可多得的比赛。

虽然双方并没有“妙语如珠”、“精彩纷呈”,但激烈的交锋与深刻的思维,让每位评委都无法不叹服。

在赛后的点评中,我很有些感慨地告诉他们:

“这是我看过的最精彩的比赛,你们双方八位辩手都是极为出色的。

”现在想起来,那场比赛恐怕是我最喜欢的比赛了,以后这样的比赛,估计也是再不会有了。

在我大一的时候,是经常给辩论队写稿子的。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院队所参加的每场比赛,所有的一四辩稿我都写过,而且每份稿子至少会写成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三分之二以上的攻辩问题,是由我来设计完成的。

所以辩论没什么难的,只要做得多了,自然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当时我很看不起我们的领队,觉得那简直就是个辩论盲。

以前人民大学与华东师大曾有过一场关于竞争与合作的比赛,人大的三辩王峰,在总结时一口气向对方连提六个问题,每个问题的结尾都以两个四字短语结束,气势极为强悍。

那种气势也是我非常喜欢的。

当时我有那样一本记录辩论词的书,结果我们领队把那本书拿过去,摘抄了那六个问题,分别拆开放在自由辩论阶段,追求一种整齐的感觉。

王峰的那六个问题,在一起提出时,对方甚至无法反应过来,自然对付起来极为困难;但拆开后,有不少地方都显出了漏洞,这导致我们学院在这些问题上吃了大亏。

去年轮到我来指导辩论队的时候,我依然写着一辩稿。

但这回我们的一辩学会创新了,她把我的稿子拿过去,作了很多的修改。

最后她拿给我一看,我觉得比原来的那篇要差劲多了。

我原来的那篇稿子的主体是理性,而她在里面添加了太多感情化的语句,把稿子中的那种理性给淹没了。

不过我没批评她,我为此而高兴——不盲目照搬别人成果的人,都是值得尊重的。

我给大家的建议是:

永远不要去抄袭别人的观点,那是别人的,不是你自己的。

只有你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发现别人的不足,并能够提出改进的方法时,你才是真正地走在辩论的道路上。

如果你找不到相关辩题的历史记录,那就应该自己庆幸,因为你自己动手进行原创的机会到了。

在写稿子的时候,可以请求别人帮你修改立论,但不要说你想请别人给你提供一份稿子:

拿来的东西是最不可靠的。

就算是别人给你提供了稿子,也一定不要把它当成自己的发言稿,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修改。

在你发现了稿子中大量的缺陷,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修改之后,你的辩论稿就算是成功了。

辩题类型及其常用思维

其实辩题到底有哪些类型,我也没有认真去研究。

以前曾经看过一位网友列出的十五种辩题类型,不过思考之后,觉得其中有部分类型可以合并,于是自作主张对其进行了修改,结果形成了以下七种类型。

这里提出一些解决它们的思路,供大家参考。

1、是非辩题

你说是而我就是说不是的。

如:

离婚率上升是/不是社会文明的表现。

解题思路:

这种辩题应该多想想我们以前想过的数学,如必要/充分条件的判定方法,一种类型的东西是不是另一种类型的判定方法等。

一般来说,这种辩题中,只要明确了解概念,了解了判定的方法,解决问题就不难了。

就好像我们做一道题,比如说“1是不是整数”,你只要知道“整数”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征,然后拿“1”去与“整数”的特征作对比。

如果“1”符合了“整数”的特征,那么“1”就是“整数”,否则“1”不是“整数”。

在离婚率上升这个辩题中,怎么样才算是社会文明的表现?

“社会文明的表现”有哪些特征,然后再分析清楚离婚率上升的原因,拿这两个东西放在一起一分析,OK,一切都解决了!

2、比较辩题

将二者做比较的辩题,如:

事业比爱情更重要。

解题思路:

这种辩题,有很多人都会走入一个误区,认为只要强调事业有多么重要就可以了。

但事业重要,就能说明爱情不重要吗?

当然,有些人还天真地告诉对方“我们不是说爱情不重要,我们是说事业比爱情更重要„„”对啊,我们正是要你论证事业更重要的,可是你怎么就只会说事业重要,却对爱情的重要性视而不见哪?

这种类型的辩题,难点在于你不知道如何比较它们。

如果能有一个比较的标准,那辩题就会明白许多。

如果是我,我愿意把标准定为“谁更能帮助人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

标准明确之后,先弄清楚爱情与事业到底是什么,以及它们对人的影响;再分析人生意义有哪些类型,一类一类地去思考,这样就离成功不远了!

3、可否辩题

即能力可不可及的辩题,如:

儒家思想可以抵御西方歪风。

解题思路:

见过很多新手,在碰到这类问题的时候,都大叫“没有思路啊„„”其实这类辩题没什么难的,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可不可以消灭一条鸡腿?

为什么?

认真分析一下,就可以提出以下观点:

第一,我肚子饿,吃鸡腿不会撑着;第二,鸡腿是熟的,可以吃;第三,我衣袋里有卡,卡上有钱,我买得起;第四,我不忌讳荤腥,而且它对我健康无害。

就像吃鸡腿一样,我们要明白儒家思想的内容及功能,以及西方歪风的特征、类型。

之后,只要我们把儒家思想的功能与西方歪风的类型作一下对比,看看是不是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样就可以得出结论。

当然,如果我们能提出一个解决西方歪风的方法,然后再看儒家思想能不能达到这种方法的需求,这样也是可以的。

4、可能辩题

即可能与不可能的辩题,如:

生态危机可能导致人类灭亡。

我们本次培训中所使用的“善必/未必有善报”,实际上也属于这种类型,只是它把“善可能没有善报”作为了反方,把“善不可能没有善报”当成了正方。

解题思路:

这类辩题其实是一种很扯淡的辩题,世界上任何一种事情都是有可能的,所以基本上没什么可辩的。

要是碰到这类辩题,持不可能的一方,采用诡辩的可能性比较大,把水搅得越浑越好。

要是从平常的思路出发,恐怕这一方是根本无法说服自己的。

诡辩虽然是一种不好的辩风,但也并非没有可取之处。

诡辩者往往需要大量的专业资料,在说明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坚实的资料基础来一步步推进。

当然,也有一种比较出奇的辩论方式,即将可能前面那个对象给消灭掉。

以这个辩题为例,如果我们能够把生态危机给消灭掉,那么生态危机还怎么导致人类的灭亡?

当然,这种方式也是需要我们作大量的调查的,至少要弄清楚生态危机的状况及发展态势,然后提出人类目前正在做的事情,以及做出的成果等。

总之一句话:

千方百计,论证生态危机必然被消灭!

5、前提辩题

即谁是谁的前提类辩题,如:

经济发展应该以教育发展为前提。

解题思路:

先要弄明白辩题中的概念,如经济发展包括哪些方面?

教育发展包括哪些方面?

这种类型的辩题,在辩论时往往会陷入一种死循环,即你说经济发展是前提,我说没有教育发展你怎么发展经济;我说教育发展是前提,你说没有经济发展教育怎么发展„„这样弄到最后,大家都得不了好处。

在这种辩题中抢得先机的人,往往是那种能够及时跳出死循环的人。

在这个辩题中,我会先去找最早的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看看在存在经济发展的时候,教育发展存不存在,或者教育发展存在的时候,经济发展存在不存在。

就在这样一种寻找中,我就可以轻易地跳出这个死循环。

跳出死循环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即指出一方的前提是第三者。

如教育发展的前提,我可以提出它的前提是社会道德的发展,如果有很多人愿意去西部当教师的话,他们根本就不会考虑工资。

如果他们考虑自己的收入,他们就会留在东部。

再者,一个国家的资金调配,是可以改变的。

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并没有发展,而他们改变了资金调配方式,加大了教育投资,这样教育也得到了发展。

所以,碰到这种辩题的时候,先想想如何跳出死循环吧。

就像鸡生蛋蛋生鸡,如果有人说那蛋是恐龙蛋,那这个循环就算是成功地跳出来了。

6、先后辩题

即判断谁先谁后的辩题,如:

企业用人以德/才为先。

解题思路:

这种辩题中,辩手也往往会走入误区,有不少辩手会认为以谁为先,等同于谁更重要。

我们要明白的一点是,放在前面的不一定是阳重要的,但一定是必须放在前面的。

如果企业用人的时候,把德放在前面,那么你再怎么强调才的重要性,也是没什么作用的。

这种辩题与比较型的辩题有点类似,也需要先制定出一个标准来,只是这种辩题更注重于现实,所以标准在使用的时候,显得不是很突出。

最关键的,还是手中要有大量的资料,来支持自己确立的标准。

不过,如果你能论证重要的必须放在前面,这样也是可以的。

7、轻重辩题

判断谁轻谁重的辩题,如:

人类社会应该重义轻利。

解题思路:

其实这种辩题,应该归入比较类型的,但由于它的解题思路比较特殊,所以我们把它单独地列出来。

在这种辩题中,应该导入一个第三者,即我们轻谁重谁的目的是什么?

就拿这个辩题来说,重义轻利或者重利轻义可能导致相应的后果,但它们产生的后果,谁对我们目标的实现更有利一些?

曾经看过南京大学与四川联大关于义利的辩词,结果你说是利的地方,我说是义;你说是义的地方,我偏说是利。

那场比赛是我最烦的比赛之一,老实说,我现在最讨厌的大学就是南京大学,这与南京大学九五年前后参加的一些比赛是有很大关系的。

这类辩题中的两个方面,经常会有相互转化,所以对于两个方面的概念,一定要作一个清晰的界定,这样在辩论场上,才可以把握好自己的观点不被对方所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