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12299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docx

《新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docx

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

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天上的街市》,回答问题。

(1)“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中的“浅浅”一词应怎样理解?

理由是什么?

(2)诗人开始用“好像”,后来用“定然”,怎样理解这种词语运用的变化?

(3)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诗人为什么要对这一故事进行大胆改编?

(4)你认为“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这句诗写得好吗?

为什么?

【答案】

(1)是河床很浅的意思。

诗歌中有“骑着牛儿来往”的句子,可见天河不深。

(2)“好像”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也表示这是一种联想;“定然”是用肯定的口吻,表明诗人对美好世界一定会来临的信心。

(3)诗人憎恶当时人间黑暗的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由、光明、幸福,所以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美妙的天街景象,来表达诗人渴望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4)写得好。

它能给人以许多美好的遐想:

他们相爱着,那么温馨,那么美满;他们远离黑暗,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解析】【分析】

(1)浅浅一词的本意是河床很浅的意思。

 从“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诗句中就可知道天河不深;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细读诗歌可知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比喻成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把空中的流星比作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美妙的天街景象。

最后作者用“定然”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世界一定会来临的信心;

(3)本题考查本文主旨的理解分析。

结合本文主旨写作背景明确现实和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的不同,体会作者写作目的是体现了对理想的追求,对丑恶现实的不满;

(4)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流星比喻为天上的人走动时拿在手里的灯笼;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流星很美,十分灿烂,像花一样的一朵,表现了它能给人以许多美好的遐想:

他们相爱着,那么温馨,那么美满;他们远离黑暗,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故答案为:

⑴是河床很浅的意思。

诗歌中有“骑着牛儿来往”的句子,可见天河不深。

⑵“好像”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也表示这是一种联想;“定然”是用肯定的口吻,表明诗人对美好世界一定会来临的信心。

⑶诗人憎恶当时人间黑暗的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由、光明、幸福,所以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美妙的天街景象,来表达诗人渴望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⑷写得好。

它能给人以许多美好的遐想:

他们相爱着,那么温馨,那么美满;他们远离黑暗,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阅读现代诗歌需要把握的方面:

掌握诗歌特点:

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和谐的音乐性;了解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展开想象:

诗歌的跳跃性要借助想象补充;推敲词句:

用词造句的凝练、准确、抒情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品味音韵:

韵律美节奏美;体会意象的内涵与特点,从而把握诗歌情感。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来表达诗人渴望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⑷本题考查语言的赏析。

结合语句内容体会出比喻的准确运用即可。

2.《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

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名词之美】“枯藤”“老树”“昏鸦”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风萧瑟的凄寒之感。

(2)【色彩之妙】“夕阳”让人联想淡黄色的微光笼罩大地,晦暗的色彩更衬托出游子漂泊的孤独和哀愁。

【答案】

(1)【名词之美】“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以秋景萧条的寂寥之感。

(2)【色彩之妙】“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让人联想到青山静静、绿水悠悠、白草绵绵、红叶片片、黄花朵朵,这些明丽清新的色彩,为这萧瑟的气氛平添了许多生机活力,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

【解析】【分析】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以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澹澹”的意思是________

(2)本诗共七联,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象,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答案】

(1)水波摇动的样子

(2)D

【解析】【分析】

(1)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与识记。

注意解释时要结合语境。

(2)考查对诗文作者情感的理解。

《观沧海》是作者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

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意为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D项中说“悲从中来”,明显曲解了文意。

故答案为:

(1)水波摇动的样子

(2)D。

【点评】词语的赏析可以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等入手;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中描述的画面、意境及蕴含的情感、哲理入手。

具体技巧有:

抓关键词;分析遣词造句;描述画面;体会意境;把握情感;领悟哲理;赏析写作手法等。

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此诗中“_____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_______”一语则点明了暮春时令。

(2)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阴阴;残花落尽

(2)通过描写春日的美景,又采用拟人手法,将无形的卷风化为可追逐之物,表达了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

(1)诗的前两句“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叙写的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

其中的“阴阴”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残花落尽”点明了时令——暮春时节。

(2)诗句“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的意思是:

昨天晚上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思乡之梦,在梦中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叙写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

强烈地抒发了诗人的思念家乡的情怀。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⑴阴阴;残花落尽

⑵通过描写春日的美景,又采用拟人手法,将无形的卷风化为可追逐之物,表达了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感官)描写夜雪的?

请作具体分析。

(2)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案】

(1)触觉:

冷;视觉:

明;听觉:

声。

(2)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冷的心情。

【解析】【分析】

(1)“已讶衾枕冷”的“冷”是触觉感知到的;“复见窗户明”的“明”是明亮的意思,是视觉感知到的。

“时闻折竹声”的“闻”字突出是听觉。

(2)明确诗意:

实在惊讶今夜的寒冷,被子枕头竟然冰凉,又见窗外一片通明。

夜深了,知道这是外边下了大雪,雪越下越大,不时听到厚厚积雪压断树枝的声音。

“已讶衾枕冷”写天气的寒冷,营造了一种带有凉意的氛围,作者在深夜听到雪落、折竹的声音,暗示作者无心睡眠、内心孤寂凄凉。

故答案为:

⑴触觉:

冷;视觉:

明;听觉:

声。

⑵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冷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是对写作手法的考查。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从写作角度方面,进行解答;

⑵本题是根据诗歌描写的情景对诗人心境进行感悟。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诗歌中描写的景物进行分析。

6.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欲作家书意万重”中的“作”的意思是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临发又开封”?

(3)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写

(2)生怕由于匆忙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感觉还有好多话未说完。

(3)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解析】【分析】

(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意思是: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据此可知,“作”的意思是“写”。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来写。

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难以表达,加以时间“匆匆”,表明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家是“速成”。

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侧面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这首《秋思》采用了寓情于事的写法,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抒发了作客他乡的人(羁旅之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

⑴写

⑵生怕由于匆忙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感觉还有好多话未说完。

⑶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点评】⑴本题考查字义的把握,注意结合句意理解字义。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概述。

⑶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明确诗意,结合作者写作背景体会表达的感情。

7.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桑茶坑道中

(南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         。

(1)诗歌第二句用两个“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________的情景。

(2)根据诗歌前三句,推断诗歌最后一句应该是(  )

A.一牛吃过柳阴西

B.不脱蓑衣卧月明

C.收篙停棹坐船中

【答案】

(1)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

(2)A

【解析】【分析】

(1)“草满花堤水满溪”用两个“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嫩草与春花铺满地,欣欣向荣、春意盎然的景象。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2)首先要读懂诗歌前三句的意境,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而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春的律;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所以第四句应该是“一牛吃过柳阴西”,这样就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

另外由“童子”角度考虑,下文也应该是“一牛”,“一牛吃过柳阴西”这是因为“童子柳阴眠正着”。

这是情节的前因后果。

故选A。

故答案为:

⑴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

⑵A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意思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对诗歌的内容要理解,并进行合理的推测,要结合语句的前后关系进行分析理解。

8.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登城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接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1)“雨映寒空半有无”中的“映”和“半有无”都写出了雨的什么特点?

(2)三,四句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展现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的江南画卷,流露出作者________的心情。

【答案】

(1)秋天细雨丝丝,若有若无。

(2)秋山淡远、清逸潇洒;树木幽深、绰约多姿;极度愉悦或惬意

【解析】【分析】

(1)首句写秋日“微雨”,一个“映”字,十分贴切地抓住了自然景物的特征。

如果是春日微雨,它弥漫一片,有如云雾,那是不可能与天空相“映”的;而初夏烟雨,无边无际,将远处的一切都裹了起来,就更谈不上与天空相“映”了。

只有在秋天,这“无点亦无声”的仿佛透明的雨丝,才具备这个特点。

因此,从“雨映寒空”入手,再用“半有无”加以细致描写,就细致真切地传达了秋日微雨之神。

据此可以概括出秋雨的特点是:

秋天细雨丝丝,若有若无。

(2) 诗人站在城楼上纵目野望,诗人用一句诗进行了概括:

“浅深山色高低树。

”天高气清,列岫千重,或近或远,或苍或黛,各有“浅深”;而山上树木则颇为混茫,无可分辨,但见层层树丛,“高低”不等而已。

“浅深”、“高低”,写出了秋山的淡远之境。

虽然这景色诗人已经见过,但以往他不是在微雨中纵目野望,也没有如此恬适的情绪,他后来的赏玩之兴才特别高。

总之,诗人留连忘返,已陷于凝想之中。

  他在反复的玩味之后,终于豁然开朗:

展现在眼前的这“浅深山色高低树”,正像“一片江南水墨图”。

它空灵清逸,萧疏淡远,只有水墨画才有这种意境。

以前他从未欣赏到的美,此刻却悠然心会,于是感到十分惬意。

所以这最后一句就不止是一个精致贴切的比喻,而是饱含了极度愉悦之情。

据此分析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⑴秋天细雨丝丝,若有若无。

⑵秋山淡远、清逸潇洒;树木幽深、绰约多姿;极度愉悦或惬意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查概括景物特点的能力。

答题时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反复体味景物的特点,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⑵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9.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晚唐诗人。

台城,就在在家今南京市鸡鸣寺一带,靠近玄武湖。

(1)诗的第二句中一个“________”字写出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的史实,突出了变换之速;而一个“________”字,则借鸟的欢啼之声,巧妙地表达出诗人面对历史遗址的感慨、怅惘的心情。

(2)诗的三、四两句,颇为后人称道。

请你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答案】

(1)梦;空

(2)运用拟人手法,用台城柳不管王朝兴衰,不解诗人感慨,写出了历史衰败的无奈,角度巧妙,耐人寻味。

【解析】【分析】

(1)本六朝繁华,但却很快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消失在历史的舞台,就像是一场梦一样。

所以“梦”字写出了六个短促的王朝相继衰败之快。

作者漫步六朝遗迹,看到昔日繁华都被风吹雨打去,心中若有所失,空落落。

所以“空”字表达出诗人面对历史遗迹而生出的感慨、怅惘的心情。

(2)杨柳非人,当然不会有人的感情,但作者却说杨柳“无情”,所以这是拟人的修辞,由诗意可知,无情的不仅是杨柳,还是自然,还是历史。

台城堤柳,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他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

我行我素的按照自然规律生长,所以说它无情,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和感伤怅惘。

故答案为:

⑴梦;空

⑵运用拟人手法,用台城柳不管王朝兴衰,不解诗人感慨,写出了历史衰败的无奈,角度巧妙,耐人寻味。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结合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语句提示,明确所涉及的字。

⑵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首先明确诗的三、四两句句意,然后分析修辞手法,理解写出的内容以及表达的感情

10.阅读下列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

(唐)李益

寒山①吹笛唤春归,迁客②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释]①寒山:

地名,在今正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泅流域的战略要地,屡为战场。

②迁客:

指遭贬斥放逐之人。

作者此刻被贬滴,也属“迁客”之列。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

(2)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夜闻笛声,但笛声所引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营造出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2)《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贬滴之人盼归的急切、无奈和惆怅之情。

【解析】【分析】

(1)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

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2)《夜上受降城闻笛》前两句用“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后两句用“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本诗表现的是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的哀愁。

《春夜闻笛》作者通过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它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无奈,难言的惆怅。

故答案为:

⑴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营造出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⑵《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贬滴之人盼归的急切、无奈和惆怅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

三要理解情感。

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11.赏析下面的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田园乐(其四)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

形容松树高大的样子。

②衣冠:

指士大夫的穿戴。

(1)诗句“落落长松夏寒”中的“夏寒”似乎违背了季节常理,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2)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不违背季节常理。

这里的“夏寒”不是指气候,而是指松树长得高大、茂盛,给人一种阴凉之感。

(2)通过对绿绿的芳草、茂盛的长松、晚归的牛羊、可爱的孩童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谐、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

(1)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作答时结合诗句加以理解。

“落落长松夏寒”的意思是:

高大挺直的松树,夏季的树荫凉爽。

这里的“夏寒”意思是:

夏季感到凉爽。

原因是松树生长得茂盛,树阴很大给人带来清凉。

(2)这道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意思是:

牛羊无需人们去驱赶,自己会回到村里的小巷子。

孩子们天真烂漫,不认识达官显贵。

这里主要描写了牛羊自在吃草,小孩不识官家衣服,更不识官家人,无拘无束的乡村生活。

写出了田园生活的悠闲、质朴、平淡。

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官场的厌倦之意。

故答案为:

⑴不违背季节常理。

这里的“夏寒”不是指气候,而是指松树长得高大、茂盛,给人一种阴凉之感。

⑵通过对绿绿的芳草、茂盛的长松、晚归的牛羊、可爱的孩童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谐、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理解。

理解诗歌内容,结合写作背景分析。

12.品味诗歌语言,完成下列人物对话。

赏牡丹

唐代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①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裴给事宅白牡丹

唐代 卢纶

长安豪贵惜春残,

争玩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②承露冷,

无人起就月中看。

【注释】①芙蕖:

荷花的别名。

②玉盘:

诗中指白牡丹。

(1)这两首写牡丹的诗。

都运用了衬托手法,比如《赏牡丹》中,刘禹锡用________衬托牡丹的特点;《裴给啊宅白牡丹》中,卢纶用________衬托白牡丹的品质。

(2)是的,这两首诗运用的手法一致,但是表现出牡丹不同的特点,你能结合内容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吗?

【答案】

(1)芍药、芙蕖;紫牡丹

(2)《赏牡丹》中,作者通过芍药的妖无格、芙蕖的净少情,表现出作者眼中牡丹花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裴给事宅白牡丹》中,作者通过写长安城里的年轻人争相着去亲近、观赏紫牡丹,来表现出无人欣赏的白牡丹具有孤傲、高洁、素雅的特点。

【解析】【分析】

(1) 此题比较容易,简单分析即可,《赏牡丹》写了三种花,分别是:

妖无格的芍药、净少情的芙蕖及真国色的牡丹,用芍药和芙蕖衬托牡丹;《裴给事宅白牡丹》写了白牡丹和紫牡丹,写紫牡丹就是为了衬托白牡丹的。

(2)《赏牡丹》前两句的意思是: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作者写这两种花是为了衬托牡丹既妖娆艳丽,又又骨格,既清雅洁净有有情韵,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裴给事宅白牡丹》写暮春时期百花即将凋残,只有慈恩寺里的紫牡丹还在吐蕊,纷芳满枝,于是长安城里的年轻人争相着去亲近、观赏紫牡丹。

而在裴给事的庭院中,一株冰清玉洁的白牡丹,却备受冷落,无人欣赏,在皎洁的月色下更显孤独、冷清、素雅。

全诗通过紫牡丹和白牡丹这一动一静、一热一冷的对照描写,赞美白牡丹的高洁,赞花意在写人,言白牡丹之高洁,乃是言裴给事之高洁,以花衬人,相得益彰。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⑴芍药;芙蕖;紫牡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