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部分 生物与环境 复习学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08893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87.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部分 生物与环境 复习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九部分 生物与环境 复习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九部分 生物与环境 复习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九部分 生物与环境 复习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九部分 生物与环境 复习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部分 生物与环境 复习学案.docx

《第九部分 生物与环境 复习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部分 生物与环境 复习学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九部分 生物与环境 复习学案.docx

第九部分生物与环境复习学案

第一部分  生物与环境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1.生命的起源

(原始地球火山爆发)原始大气(水蒸气、氢、氨、甲烷等)→有机小分子(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机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独立的体系→原始生命(原始的新陈代谢和个体增殖)

2、生物进化的原因

(1)地球上的生物一般具有强的生殖能力,但是由于食物和生存空间等条件有一定的限度,生物会为争夺有限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

在生存斗争中通过激烈的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称为自然选择。

(2)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内容有四点: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关系:

过度繁殖提供了更多地变异和选择材料,加剧了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过程,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和手段;遗传和变异是基础;适者生存是结果.

(3)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不断选择和培育生物新品种的过程,叫做人工选择。

【巩固练习】

1、(2008.山东滨州)原始生命形成的场所是()

A、原始大气B、原始海洋

D、浅水中C、陆地上

2、(2008.山东滨州)我国的金鱼品种是世界上最多的,众多金鱼品种的形成是由于()

A、定向变异B、过度繁殖C、自然选择D、人工选择

3、(2008.山东东营)原始地球条件下,最初合成比较简单的有机小分子物质和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的场所依次是()

A、原始海洋、陆地

B、原始大气、原始海洋

C、原始海洋、原始海洋

D、原始大气、原始大气

4、(2008.山东东营)桦树林中出现了一些云杉的幼苗,云杉大后,其高度超过桦树,桦树因不耐阴而逐渐死亡,桦树林最终被云杉取代,这一变化过程表明()

A、种内斗争有利于物种延续

B、适者生存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C、云杉的进化水平比桦树高

D、云杉的结构比桦树复杂

5.右图是美国科学家米勒等人根据原始地球环境设计的一个模拟实验装置。

将装置内抽成真空后,从A处向玻璃仪器内泵入气体,再将B中的水煮沸(130℃左右),是水蒸汽驱动混合气体在玻璃管内流动,然后在D内火花放电8天8夜,经过冷却后,产沉淀在C中。

请据图分析一下问题:

(1)从A处泵入玻璃仪器内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D内两极通电是模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C中的液体相当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后在B烧瓶处的产物是_________等有机小分子物质。

(5)这个实验表明:

在原始地球条件下,________________可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现在地球条件下还能形成原始生命吗?

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

6.青霉素是一种抗菌素。

几十年来,由于反复使用,致使某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越来越强.请回答:

⑴青霉素使用之前,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存在着______;患者使用青霉素之后,体内绝大多数细菌被杀死,这叫做_______________,极少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并繁殖后代,这叫做___________.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起了_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细菌与青霉素之间的_________实现的.由于青霉素的反复使用,使得抗药性状逐代_________而加强.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虽然生物的________是不定向的,但___________在很大程度上是定向的.

⑵自然选择是把自然界中早已存在的________变异选择下来,使之逐代积累、加强,最终形成生物新品种.

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1.概念及范围:

(1)概念:

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无机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

(2)范围: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它包括地球上全部的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2.生态系统的成分:

(1)非生物成分:

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它们为生物提供了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

(2)生物成分: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①生产者:

主要指绿色植物。

作用:

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为自身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为其它生物提供食物来源。

(固定太阳能)

地位:

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②消费者:

包括各种动物。

分为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

③分解者:

主要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作用:

将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促进物质循环。

3.生态系统中的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成分是生产者分解者)。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1)概念: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在生态系统中,动植物之间是借助食物链而相互联系起来的。

(3)营养级:

食物链中的每一个环节称为一个营养级,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

(4)生物富集:

在生态系统中,一些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

2.食物网

(1)概念:

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彼此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复杂的食物网。

(2)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丰富,个体数量越庞大,食物网就越复杂。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物富集等现象都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

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1.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

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有三:

呼吸、流入下一营养级、分解。

特点: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2)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

(3)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不循环、逐级递减的。

传递的效率是10%-20%。

大多数食物链只有3-4个营养级。

随着食物链营养级别的升高,生物的总数量、有机物的总含量和总能量也逐级递减。

应用:

可以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意义:

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如:

沼气→燃料

沼渣→肥料

农作物秸杆→饲料→牲畜粪便→发酵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概念:

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所完成的一个循环。

自然界中重要的物质循环:

水循环、碳循环、氨循环等。

关注:

碳循环(图)

(1)碳循环的主要形式:

CO2

(2)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CO2、煤、石油和碳酸盐

(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含碳有机物

(4)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

食物链

(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

①生物的呼吸作用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3.物质循环是周而复始的。

四、生态系统的类型

1.自然生态系统:

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

(1)陆地生态系统:

包括森林、草原与荒漠生态系统。

其中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是森林生态系统。

(2)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因素是气候特点,尤其是温度和降雨量。

(3)水域生态系统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2.人工生态系统:

(1)主要包括农田和城市生态系统等。

(2)在人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

城市生态系统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很大的依赖性。

3.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不是孤立的,都与周围其它生态系统密切相关。

关注:

各生态系统的特点、作用。

(绿色水库、防风固沙)

五、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作用

1.生态系统的调节方式--------自我调节---------动态平衡。

2.在一定的时间内,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一般是相对稳定的,这种稳定称为生态平衡。

3.通过自我调节,生物之间及其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保持相对稳定。

4.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稳定状态。

5.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这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

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

反之,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小。

6.任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都是有限的,如果外来干扰超出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7.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该根据当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采取相应的对策,保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以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目的。

【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B.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C.生态系统的组成主要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D.一个生态系统中有许多条食物链,各条食物链并不是孤立的

2.下列选项中,食物链正确的是(  )

A.草←食草昆虫←青蛙   B.青蛙→蛇→猫头鹰

C.蛇→草→食草昆虫   D.草→食草昆虫→青蛙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的三种动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成分

4.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

累。

你认为正确表示某生态系统中

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数量多

少的图示( )

 

5.下列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谚语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谚语中包含的食物链是:

螳螂→蝉→黄雀

B.在生态系统中,蝉、螳螂和黄雀都属于消费者

C.螳螂和蝉的发育过程中,都没有蝉蜕皮现象

D.蝉、螳螂和黄雀体内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是气管

6.在一个由草、鹿和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如果将狼杀绝,鹿群的数量将会(  )

A.上升   B.下降   C.保持相对稳定   在D.先上升后下降

7.城市生态系统有其特有的特征,下列与城市生态系统有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没有生产者,消费者却很多

B.生态平衡主要靠人来维持

C.生物和能量基本上从外地输入

D.生活垃圾和残枝落叶大部分异地分解

8.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图解,A、B、C分别代表不同的生物类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是生产者,A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

B.B是生产者,A是消费者,C是消费者

C.B是分解者,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

D.B是分解者,A是生产者,C是消费者

8.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有“绿色水库”之称的生态系统是(  )

A.淡水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9.右图是某种生态系统图解,请据图回答:

(1)图中共有____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了_____,写出图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_____________。

(3)图中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生物部分缺少了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有毒物质DDT污染了草,那么积累有毒物质DDT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____。

(5)若某种自然原因导致该生态系统鼠类大量增多,短时期该生态系统中_______数量会随之增加,而随着上述生物数量的增加和绿色植物数量的减少,鼠类的数量也会随着__________。

使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原样。

这表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能力。

10.右图是生态系统4种组成成分的关系图解,据图回答: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从B_____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2)图中“A→大气的过程是通过________实现的。

(3)图中能参与构成食物链的是________和______。

(4)B→A的过程中,能量的流动是通过_________作用进行的,

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是随着_____________而进行的。

(5)碳在生态系统中主要是以_______________形式循环的。

现代生物技术

1、基因工程

(1)在现代生物技术中,最受人瞩目的是基因工程和克隆技术。

(2)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遗传操作,按照预先设计的蓝图把一种生物的基因分离出来,在体外进行拼接组合,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从而改造某些遗传性状,最终获得人们所需要的新品种。

这种含有非自身基因的生物被称为转基因生物。

2、克隆技术

(1)克隆技术是在细胞水平上进行的不是经过受精过程而获得新个体的方法。

(2)利用克隆技术可以快速地培育具有优良品质的作物和家畜品种。

【巩固练习】

1.(2009.湖北)克隆的个体,其遗传物质来源于()。

A.已分化的体细胞B.胚胎细胞C.卵细胞D.受精的卵细胞

2.(2009.湖南)克隆是指()

A.无性繁殖B.有性繁殖C.分裂生殖D.营养生殖

3.(2009.湖南长沙)科学家成功地把人的抗病毒干扰素基因连接到烟草细胞的DNA分子上,使烟草获得了抗病毒能力,这项技术称为()

A.克隆技术B.嫁接技术C.组织培养D.转基因技术

4.(2008.山东淄博)图7-1是科学家利用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培育和产出含人乳铁蛋白的奶牛--“牛牛”的过程图解,请据图回答。

(1)这项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在生物学上称为_________。

(2)图中“A”过程和“B”过程的操作方法在生物学上分别称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根据图示情况,黄花丙牛产下的“牛牛”其毛色性状表现应该是_______。

(4)“牛牛”长大后,其经济价值与亲本甲牛的最根本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复习1: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知识要览】

 

【知识梳理一】浏览课文3—5页,完成如下问题:

1、地球上的原始生命是由经过极其漫长的过程,逐渐演变而来的。

2、46亿年前,原始地球火山喷发出来的大量气体,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形成了包围着地球的原始大气。

3、生命起源的第一阶段:

原始大气中的物质在、等条件的激发下,形成了一些物质如、等,这些物质随汇入。

生命起源的第二阶段:

在原始海洋中有机小分子物质经过长期积累并相互作用,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如、等;生命起源的第三阶段:

这些有机大分子物质在外表形成了与周围海水隔开的,构成了;生命起源的第四阶段:

独立体系不断完善,一旦它们能实现原始的和,便意味着原始生命诞生了。

当原始生命诞生后,便开始了漫长的过程。

4、米勒的模拟实验通入气体、火花放电、冷凝各模拟了原始地球下的什么现象?

实验结果得到了哪些物质?

结论是什么?

【习题演练一】

1、原始生命形成的场所是

A、海洋B、原始森林C、原始陆地D、原始海洋

2、原始大气与现在的大气相比,没有的气体是

A、氨气B、甲烷C、氧气D、水蒸气

3、从生命起源的过程看,组成生物体最重要的物质是

A、水B、蛋白质C、蛋白质、核酸D、氨基酸

4、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中,不在原始海洋中形成的是

A、有机小分子物质B、有机大分子物质C、单细胞生物D、原始生命

5、用氨基酸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生命科学上的重要成果,它为生命起源问题的哪个阶段提供了有力证据?

A、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B、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

C、从有机大分子物质演变为原始生命

D、从原始生命发展成单细胞生命

6、右图是米勒的模拟实验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B处模拟的是,该混合气体中绝不含有,在B处的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的是原始地球条件下的,这主要是为该实验提供,

(2)经过一周后,对C装置中的产物进行分析,发现有________生成,此装置是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的;(3)此实验表明:

在生命起源的过程中,的过程是完全可能的。

【知识梳理二】浏览课文20—21页,完成下列问题

1、自然选择是生物通过激烈的__________,_______生存,_________被淘汰的过程。

2、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_______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不断________生物新品种的过程,叫做_________。

【习题演练二】

1、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外在原因是____

A、人工选择B、天敌的影响C、环境的改变D、温度的改变

2、达尔文认为,生物产生了变异以后,决定其生存或淘汰的是____

A、自然选择B、繁殖能力C、遗传因素D、食物多

3、达尔文发现在大风经常袭击的情况下,可格伦岛上的那些有翅昆虫,要么翅很强大,要么翅退化,没有中等大小翅的种类,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是否经常使用翅膀的结果   B食物获得有多有少的结果

C定向变异的结果       D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4、右图为长颈鹿进化示意图,据图回答:

(1)图①说明古代长颈鹿祖先的个体之间颈长存在着_______________。

(2)图②说明地球环境变得干旱、缺乏青草时_____________的个体容易获得食物而生存下来。

那么,长颈的变异是__________,短颈的变异是__________。

(3)图③说明______________的个体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______________的个体被淘汰掉。

食物在决定长颈鹿变异个体的生存和沟汰过程中,起到了_________________作用。

颈长的长颈鹿被保留下来,逐渐形成了现在的长颈鹿。

(4)从长颈鹿的进化过程看,颈长的变异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改变而引起的。

颈长的变异个体能逐渐保留下来,说明这样的个体是与环境的变化_____________的。

现代的长颈鹿是通过长期的_________________和逐代积累形成的。

(5)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存下来,_________________被淘汰掉,这就是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复习2:

生态系统

【知识要览】

1.概念

2.组成

3.食物链和食物网

4.能量流动

5.物质循环

6.类型

7.稳定性

 

生态系统

 

【知识梳理一】快速浏览39页——42页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圈。

3.非生物成分组成:

、、和等。

态作用:

为生物提供、能量和。

统生产者:

主要指。

利用光能,通过作用,制造有机物,固定太阳能。

生物成分消费者:

分为_______级消费者、________级消费者和________级消费者。

分解者:

是指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能将动植物残体等

含有的分解成简单的,归还到无机环境中。

【习题演练一】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B.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C.生态系统的组成主要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D.一个生态系统中有许多条食物链,各条食物链并不是孤立的

2.一个山丘上长满马尾松、灌木、草本植物,树上有松鼠、松毛虫、食虫山雀、鹰,还有腐木等。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上述环境及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一个________。

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马尾松属于________。

松树及其他植物为动物提供了诸多生存条件。

请列举两个不同的方面,这些植物为动物生存提供了____________和。

【知识梳理二】快速浏览44页——47页课文,记忆下列概念:

1.食物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

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箭头表示捕食关系。

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

2.在食物链“草→鼠→蛇→鹰”中的每一个环节分别对应第几营养级?

3.食物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物富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习题演练二】

1.肉食动物不可能是一条食物链中的第几营养级()

A.第五B.第二 C.第三D.第四

2.对水稻→鼠→蛇→鹰这条食物链的错误描述是()

A.水稻是生产者B.鼠是初级消费者 C.蛇是次级消费者D.鹰属于第三营养级

3.下列食物链表示正确的是(  )

A.阳光→草→兔→狐B.田鼠→蛇→鹰C.草→羊→鹿→狼D.小麦→田鼠→蛇→鹰

4.(08.年中考)请你指出能正确表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谚语的食物链()

A.阳光→蝉→螳螂→黄雀B.树→蝉→螳螂→黄雀

C.蝉→螳螂→黄雀 D.树←蝉←螳螂←黄雀

5.右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据图回答:

(1)此生态系统中作为生产者的生物是_______,

作为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此生态系统受到DDT污染,则在体内积存DDT

最多的生物是_____,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__。

【知识梳理三】

快速浏览49页——52页课文,归纳整理: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_________________开始的。

2.能量流动是沿着________进行的。

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过程。

5.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的效率是________________。

6.碳循环的形式:

________________。

7.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________________。

8.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____________。

9.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

___________。

10.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

________________。

11.碳进入大气的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物质循环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习题演练三】

1.(2008.中考)如图一个生态系统有4种生物,并构成1条食物链,

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4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

总量如图所示。

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A.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B.甲、丙、丁的数量均增加

C.甲、丁的数量下降,丙的数量增加D.甲的数量下降,丙、丁的数量增加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A.太阳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太阳能→生产者→消费者→生产者

 

3.下列做法中,能量利用率最高的是哪种?

试分析原因?

A.农作物秸秆→燃烧→草木灰→肥料B.农作物秸秆→发酵→肥料

C.农作物秸秆→燃料做饭

•草木灰→肥料

沼气→燃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