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08529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祝司红

 

第12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示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的,是绝笔,也是遗嘱。

全诗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这首诗,作为一首绝笔,无愧诗人创作的一生;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

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表现诗人深厚真诚的爱国之情。

五年级学生已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

能够借助注释及搜集的背景资料理解古诗内容。

能够了解诗歌表达出作者的爱国感情。

但是,孩子们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

如何让学生透过文字走近作者。

感受诗中深刻的内涵,使其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呜,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还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老师结合时代背景和相关知识的拓展,以情击情,引领学生在“动情感悟”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欣赏水平。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祭”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3、入情入境,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

以前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好诗。

(大屏幕出示:

《示儿》)

2.朗读指导

(1)自由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教师点评)

(3)齐读古诗(古诗不仅要读准、读响亮,而且还要读出韵味)

(4)学生“/”画节奏读

(5)(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这首诗了)

教师范读,学生再齐读。

3.同学们,你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

(陆游)

 有谁了解陆游?

 

4.简介作者:

(课件展示)

谁知道“示儿”的意思?

(示儿:

给儿子们看)

过渡:

陆游要儿子看什么?

自学古诗

二、自读古诗。

1.学生自学古诗,出示学习要求。

2.(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有好些同学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在书上批注,古人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

3.汇报交流,告诉大家你读懂了那些内容。

(1)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引导,同时指导朗读。

元:

同“原”,本来

但:

只。

九州同:

祖国统一。

诗句:

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动悲伤

(2).本来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可宋朝当权者昏庸无能,金兵入侵,宋军节节败退,陆游一心想杀敌报国,他激情高诵: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何等的壮怀激烈!

但像陆游、岳飞这等有才之人却遭排挤,祖国大好江山落入金兵之手,你明白了陆游的“悲”从何而来了吗?

学生:

我知道诗人悲伤祖国没有统一,

陆游悲伤大好江山落入了金兵之手,

诗人悲伤不见九洲同

(板书:

悲伤——不见九洲同)

(3).教师:

陆游悲呀,悲伤祖国没有统一,在他生命垂危时都不忘嘱咐儿子,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大屏幕出示诗句)

这句你读懂了什么?

王师:

朝廷的军队。

中原:

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家祭:

对祖先的祭祀。

指导学习生字“祭”

乃翁:

你的父亲。

诗句:

朝廷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祀祖先时不要忘了告诉你的父亲

从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他最牵挂的是祖国的统一,最渴望平定中原)

教师:

对,他多么渴望能有北定中原日。

(板书:

渴望——北定中原日)

(4)这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板书:

爱国之情)

教师:

是的,陆游在弥留之际,念念不忘的是祖国的统一,明知“死后万事空”却还是坚信“王师”能“北定中原”。

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又是何等的悲愤!

同学们,谁愿意用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诗?

指名读

 教师:

是呵!

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却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却只嘱咐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消息告诉他。

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

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

孩子们,读

指名读、齐读

 

有谁能试着背诵这首诗?

(学生背诵)

三.课外延伸。

(1).教师:

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的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

(生讨论)

①.老师这里查到了相关资料,看到了《示儿》“续篇”

②.(课件展示)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

③.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

(你的子孙虽然见到了统一的国家,但是这国家是由元兵统一的,怎么能在家祭的时候告诉你呢?

(2).教师:

同学们,由于南宋当权者的昏庸,使得国破家亡,要想国富民强,我们匹夫有责。

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

让我们再次来诵读他的压卷之作——《示儿》

(3).配乐朗读。

四、作业布置

1.默写《示儿》。

(课堂完成)

2.积累陆游的古诗。

(课外积累)

五、板书设计

悲伤——不见九州同

爱国之情

渴望——北定中原日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1、语文课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途径之一就是整合,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对教与学方式的整合,在整合中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最大程度的提升。

2、语文课堂中,预设与生成应该实现最高程度的统一。

预设不充分的课堂不可能是高效率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不可能是人性化的课堂。

充分的预设能为生成提供宽广的平台与深厚的知识背景,即时的生成能为预设增添灵动的色彩和跳跃的节奏。

3、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

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

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生字,启发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及诗中蕴含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2、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陆游的哪首诗?

谁来背给大家听?

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

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3、是啊,在临终之前,陆游苦苦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

(没有)那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

宋朝诗人林升写了一首诗(板书:

题临安邸),能帮我们找到答案。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题临安邸》,从中去寻找答案。

4、来,读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学生字,熟读诗文。

 现在,我们来做个热身运动。

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自学“邸、熏、杭、汴、”四个生字,注意生字的音、形、义;2、自己反复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去自学,学完后再跟同桌交流。

(一)学生自主学习。

(二)检查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情况。

看样子大家都学得差不多了,现在我来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邸、熏、杭、汴四个生字)响亮地喊出它们名字!

① 学生齐读。

② 个别汇报。

谁来说说自己的收获?

(学生讲解字结构、意思、组词、书写时注意、形近字。

③ 全班齐读。

2、检查朗读诗句情况。

你们真厉害,轻而易举就扫除了这四个拦路虎。

接下来,我要

看看谁能把这首诗读正确?

(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分组读、全班齐读。

三、借助资料,理解诗意。

我们已经能够将这首诗读正确,读流利了,可是,要想把它读出感情来还得下番苦功。

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a、借助资料,自主学习理解“休、醉、直、作”等词语的意思。

b、结合注释,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小组同学相互交流。

(一)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检查。

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学习。

(二)小组交流自学情况,相互检查、补充。

学完后,小组内交流。

(三)检查学习交流情况。

现在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

1、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其它组补充。

2、每位同学自己试着串说整首诗的意思。

3、指名完整地说诗意。

四、品读诗句,悟情悟境。

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理解了诗意。

可是要想读出感情,这

还不够,我们还得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及它的写作背景。

我们先来看看它的作者。

谁来介绍一下这首诗的作者?

(一)了解作者林升。

同学们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林升。

教师相机补充。

(你介绍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二)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1、学生介绍。

(预习真充分,给我们介绍了南宋、北宋的相关资料;看得真深远。

2、(课件出示遗民战乱图和权贵寻欢作乐图)学生观察,

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课件出示北宋和南宋版图)教师激情小结。

北宋到南宋国土面积减少了一半,但南宋的统治者还在寻欢作乐。

(四)品读诗句,悟情悟境。

看到此情此景,你们的心情怎样?

(愤怒、责问)让我们带着这种语气来朗读这首诗吧!

1、学生齐读古诗。

当时的南宋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他们干什么去了?

(课件出示合作探究:

讨论:

王师、权贵、皇帝,他们干什么去了?

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自主学习思考。

3、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4、小组汇报自学交流情况。

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朗读。

①“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是一副怎样的醉态呀?

(天天如此,永远也醒不过来。

)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生:

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权贵们喝着美酒,吃着山珍海味。

生:

我仿佛看到了歌女们为他们演奏,舞女们为他们跳舞)学生想象说话,教师相机点拨:

这是烂醉如泥的“醉”,这是纸醉金迷的“醉”,这是醉生梦死的“醉”。

那一杯杯琼浆玉液,灌入一个个酒囊饭袋之中,倾倒在一具具行尸走肉的体内。

引导有感情地诵读这一句。

②在这帮酒囊饭袋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

(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教师解说:

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

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一个王朝的兴盛和一座都城的繁华。

大家看——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

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

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遗民泪尽。

锦绣河山就这样无情地断送在这批酒囊饭袋的手中。

是啊,无论是昔日的汴州还是今天的杭州,那些权贵们还不都是朝朝寻欢、夜夜作乐吗?

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

③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焦急?

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担忧?

我们和诗人一起再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不愤慨?

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鼻子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休?

五、拓展,升华诗情。

①北方的壮丽河山沦陷了,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学生齐读《题临安邸》。

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

正因为他内心无比愤慨,所以他将心中的愤慨融入到这首诗内,题写在旅店的墙壁上,所以这首诗题目为题临安邸。

②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你想说些什么?

生:

我想对他们说,该醒醒了,不然金兵就打过来了。

(生:

我想对他们说,快去把失去的领土收回来吧!

生:

我想对他们说,你们不要再醉生梦死了,也去看看老百姓在怎么过吧!

……) 

③师:

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课件播放《满江红》)

师:

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这一课吧!

板书设计:

题临安邸

权贵醉生梦死

林升忧国忧民

《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己亥杂诗》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小学阶段难得一见的政治诗,与平时我们教学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的诗不同,诗人采用“创景抒情”的方法——通过创设的意象来表现情感: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的内容从“清末的社会现状”到“复杂情感”再到“急切愿望”,对学生而言理解比较难。

设计理念充分地研读教材、把握教材,抓准教学的重难点,并在教学设计时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踏实训练,与小学高年段的阅读要求贯彻到教学中,始终实在地引导学生学习、学会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

在此过程中,情感的体验是必然的催化剂和目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并默写《己亥杂诗》。

2.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初步感知本诗的表达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诗句1-2行表达的内容与表现的情感。

(难点)

诗句3-4行表现的情感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题,知背景,营造学习氛围。

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

仔细看老师写课题,请书空一起写。

板书:

己亥杂诗(师述:

己,杂的字形)

指名读课题,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解释诗题。

师述:

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

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

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

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

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

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师配乐范读。

设计意图:

由于本诗所表现的时代与学生相距太远,而且平时缺少此积累。

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并通过示范的朗读,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二、读好诗句,自学质疑,整体把握诗的大意与情感。

1、自由读诗,

(1)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

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一会提出大家共同研究。

设计意图从读顺诗句到借助注释与工具书,以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给与六年级学生自学自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是后面交流、汇报、质疑的基础。

2、指名读,评读,练读。

(纠正字音与停顿)

3、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交流,相机解决以下内容:

A.九州生气恃风雷:

“生气”真的是指的中国“发脾气”吗?

在这里用“生机勃勃的局面或者景象”这种说法更符合前文“九州”这样的语言环境。

B.万马齐喑究可哀:

万马哑了毕竟让人觉得悲哀。

C.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重抖擞”再次振作精神。

“不拘一格”什么意思?

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吗?

(清朝的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设计意图:

这一过程让学生们清楚地看到在自己的努力下能够初步理解该诗内容,获得成功的喜悦,也是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进行学习能力实践的最佳机会。

引导交流的时候,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指导,不在自学能学懂的地方花费时间,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

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

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一步。

教学过程中不着痕迹地渗透这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教师梳理归纳:

通过自学,大家初步明白了诗句的意思,也都觉得对“万马齐喑”“风雷”这些词的理解有些模糊。

我们就从这第一句开始,深入读书,共同学习。

设计意图:

直接引入教学重难点的学习,将有限学习时间用在教学关键点的刀刃上。

三、情感入手,体会诗句的意思,再深入理解体会情感,读好诗句。

(一)、教学第一句: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读一读,透过字面去想象,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第二行诗)“万马齐喑”

A、结合注释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B、一提到“万马”你想到的是什么词?

(万马奔腾、万马齐鸣)那是何等热闹、壮观!

而这“万马齐喑”呢?

看到这个词语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场面?

读这个词

C、这里龚自珍真说的是大清朝的马么?

他指的又是什么?

从哪里读出来的?

联系上文“九州”知道说的是“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

D、这“举国上下”包括哪些人?

(君、官、民……)又是怎样的死气沉沉呢?

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

(出示课件)

(1)(图片1)英法联军打到家门口的时候,皇帝居然带老婆儿子、军机大臣、王公贵族,逃之夭夭。

读“万马齐喑”!

(2)(图片2)这是大清朝的官员们。

面对趾高气扬的列强,大气都不敢出。

只顾得贪污腐败,剥削欺压人民!

(图片3)这是当年外国人拍摄中国烟民做成的明信片,东亚病夫的形象世界流传。

“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啊!

(3)(图片4)百姓流离失所,田不能耕,商不能经,工不能作,哀号遍野的岂止十万百万千万啊!

这是当时官府的施粥场景,有这样一个母亲,因为贫病,儿刚死在怀中,可怜的母亲还在心中悲叫着:

“儿且勿死,为娘今日趁一粥”,还“掩怀拭泪不敢哭”……

看到这一切,用一个词说说你此刻的情绪:

(悲哀、愤恨……)这万千情绪同样也翻滚在龚自珍的脑海,他选择了最能表达他此刻情绪的一个字:

“哀”

大家读读这行诗。

【设计意图】此诗中的“万马齐喑”既是全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又是关键点。

这个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哀”是上文“九州生气恃风雷”的原因,也是下文“我劝天公重抖擞”的基础,抓住这个词,就是抓住了教学的重点。

突破这个难点采用了多种方法:

先从“万马齐喑”的字面意思入手,让学生从词语的对比中想象“万马齐喑”的场面,初步读出这个场景给人的感觉。

接着联系上下文将理解引向深入,体会这里“万马齐喑”指的是全国上下死气沉沉的一番局面。

再将“举国上下”这个空泛的概念,具化为“君、官、民……”几类人,通过补充富有冲击力的背景资料,使得文本的内涵丰富起来。

同时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时代,感受与激发情感。

教学时不仅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实到位,而且生发了学生情感的震荡与共鸣。

抓住语言训练的关键点、内容理解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扎实的、有层次地语言训练。

(第一行诗)正因为“哀”、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场大的变革的风雷来唤醒这九州的生气啊!

1、他希望的“九州生气”是怎样的?

用平时积累的词语说说。

(国泰民安、生机勃勃、安居乐业……)

2、刚才同学们说到“风雷”是巨大的社会变革,你希望这风雷涤去什么?

炸醒什么?

3、他希望那如风雷一般强大、一般迅疾的变革啊!

这满心期盼你能读出来吗?

(读第一行诗)读!

让这场变革来得更快些!

读!

让这场变革来的更猛烈些吧!

读!

(小结一二行诗)

盼望着九州生气,可偏偏生活在这样万马齐喑的哀世中,叫人怎么不感慨!

合起来在读这两行诗。

同学们与龚自珍一样有着深切的悲愤,满怀的激昂啊!

放声读吧!

(二)、教学第二句: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劝”愿望是那样的美好,而现实却又是那么可哀。

那巨大的变革不是我们可以左右的啊!

这“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局面再不改变,要亡国了啊!

大家读读后一句。

他劝谁?

劝什么?

怎样劝?

(课件示图,说、读)

1、这首诗写下后不到一年,英国的大炮首先轰开了国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硝烟让这个本已贫困的国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读!

2、距离这首诗不过三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陆续签订了19个不平等的条约。

读!

3、甲午海战败了,百日维新败了,八国联军侵华,国家危急了啊!

再读!

读全诗:

师生共同诵读:

师读第一句,生读第二句。

【设计意图】

1、学生能理解的地方以读代讲,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感知、感悟、借助充分地读体会感情。

教学环节简明,符合情境情感的发展需要。

2、从词的解释理解到诗文前两行的诵读、理解、感悟、体会……再到全诗两句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过程既是是联系上下文学习方法的训练,也是处理教材第二个层次整体观念的体现。

四、诵全诗,明情感,感悟写作方法。

1、将整首诗完整的读读,龚自珍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愿望,你一定会有更深切的感受。

(练习课件)

a)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带着这样的期盼,谁能来诵诵这首诗?

全班诵读。

b)读到这里,大家课前的问题解决了吗?

同座之间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

谁来说说这“风雷”指的是什么?

这“万马齐喑”指的又是什么?

2、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作者通过创造了“万马”“风雷”“天公”这样浩大的意象来表达。

这样“创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与我们常见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既相通又相异,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

课下大家还可以再去读读龚自珍其他的诗或文,更真切的感受他的情。

(拓展《己亥杂诗》第5首和第45首。

【设计意图】回到全诗的整体,带领学生整理和内化学习的内容,回顾课始时候的质疑,同时是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反馈。

第13课《中国少年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节选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这篇文章运用象征的写法,介绍了少年同中国的关系,表达了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文章语言简练,含义丰富,韵律优美,值得一读。

教学目标

1.认识“泻、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9个生字。

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3.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本课的写法。

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生字。

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我们承担着国家复兴的责任。

清代末年,有一位非常有远见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他就明白这个道理。

因此,他写了一篇脍炙人口之作-----少年中国说。

这篇文章用事实和道理告诉我们,告诉全世界,我们中国的少年充满了希望,少年的中国更加充满了希望。

板书:

少年中国说

设计意图:

用充满感情的话导入课文,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作者、背景简介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

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少年中国说》:

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当时帝国主义污蔑中国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