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知识要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08252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学知识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公共政策学知识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公共政策学知识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公共政策学知识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公共政策学知识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学知识要点.docx

《公共政策学知识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学知识要点.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政策学知识要点.docx

公共政策学知识要点

一、绪论1绪论2基本框架3问题界定4目标指标和标准5备选方案6预测7方案择优8政策执行与监测9结果评估10政策变迁

1、公共政策:

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2、政策系统:

政策系统是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

包括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社会经济状况、体制或制度条件、政治文化、国际环境)。

政策系统分为信息子系统、咨询子系统、决断子系统、执行子系统和监控子系统。

3、政策过程的阶段理论:

政策系统的运行表现为各个阶段或者环节,或者说是它由一系列的功能活动所组成的一个过程。

20世纪80年代以前,政策过程研究的基本和主导的途径是阶段途径,即把政策过程分为若干阶段来加以分别加以研究,这种途径被称为阶段启发法。

该途径通常把政策过程划分为:

政策议程、政策规划与合法化、执行、评估和终结等阶段。

该理论的优点:

(1)简化了复杂的政策过程,将政策过程分解成若干阶段和环节加以研究。

(2)带来了众多的关于政策过程各阶段研究的成果,加深了人们对政策过程的认识,丰富了政策科学的理论。

如对政策议程、政策执行、政策评估和政策终结等方面的研究。

(3)为了解现实的政策运行提供了一种有用的概念框架

该理论的缺陷(为什么被称为“教科书途径”):

(1)将复杂的政策过程还原为若干阶段来分别加以研究,并往往用线性的观点来看待个阶段的关系,即它们被看作是一种在实践上前后相续的过程。

(2)未深入探究政策过程中的因果关系,对政策过程的解释不充分,也难以预言。

(3)对政策实践的了解是片面的,应用也有限。

4、政策过程的新理论框架:

(1)制度理性选择框架:

制度理性选择不是单一的框架,而是一类框架。

这类途径或框架的焦点是,制度规则如何改变由物质上的自我利益所激励的自觉理性个人的行为。

它是目前政策过程的新理论框架中较为成熟较具影响力的途径。

(2)多源流框架:

由金顿根据有关科恩、奥尔森等人的有关组织行为的“垃圾桶模式”而提出。

它将政策过程看作由如下三股源流所构成的过程:

问题流(由关于各种问题的数据以及各种问题定义的支持者所组成)、政策流(包含政策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支持者)和政治流(由选举和民选官员组成)。

依金顿的观点,这三种源流平时彼此独立运行,只有当“机会之窗”打开时,才允许政策企业家将不同的源流配对。

如果政策企业家取得成功,那么结果就是重大的政策变化。

(3)中断—平衡框架:

最初由鲍姆加特纳和琼斯提出,它认为,美国的政策(制定)过程以短期的重大政策变化所打断的长期渐进变化作为特征。

当反对者设法形成新的“政策形象”并探索多方面的政策发生的可能性时,就会发生重大的政策变化。

这一框架最初被用于解释立法变化,现在应运范围被扩展,用于分析和解释联邦政府预算的长期变化。

(4)辩护联盟框架:

由萨巴蒂尔和詹金斯-史密斯提出,它主要关注政策次属系统中辩护联盟——每个联盟由来自不同机构的享有共同政策信念的行动者所构成——的相互作用。

这种框架花了大量的时间来描述政策精英的信念系统,并分析那些可能出现的跨联盟政策取向学习的条件。

这种途径在经合组织国家中引起了相当浓厚的兴趣,也带来了某些建设性的批评。

(5)政策扩散框架:

由F.S.贝里和W.贝里提出,它力图解释在跨州或地方在采纳特殊政策创新(如抽彩票抽奖法)中的不同。

它认为这种创新采纳是特殊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不同扩散过程的函数。

5、公共政策学兴起的背景:

(1)人类在当代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复杂以及人们对政府解决问题能力及表现的不满;

(2)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已经发展出一些可以改善政策系统和提高政策质量的理论和方法,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日益把注意力转向与公共政策相关问题的研究;

(3)思想库的成熟及其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

6、思想库:

(1)思想库是时代的产物,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美国首先出现的。

当代思想库具有独特而合理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他们开发了很多新的研究方法,形成了各学科综合性研究,退队人类的政策研究从个体走向群体,从偶然走向必然。

(2)思想库的成熟有力地推动了政策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它是政策科学研究的最纯粹的组织体现,不仅是政治设计的有意义的发明,而且也是政策科学或政策研究成长的摇篮。

思想库既锻造了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又使政策研究成果凝聚为一个新的学科。

(3)思想库是政策研究的理想场所和政策研究成果推广应用的中间试验基地,也是公共政策学的学生、分析者及官员的实习、锻炼的基地。

(4)思想库是现代国家公共决策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思想库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联结权势集团和直接决策者的中介,起到使政治系统与社会广泛连接的作用。

7、公共政策学的“范式”特征:

(1)是一个跨学科、应用性的研究领域。

(2)公共政策分析既是方法论,又是艺术。

(3)公共政策分析设计的是从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的整个政策过程。

(4)公共政策分析不仅是描述的,而且也是规范的。

8、研究的逻辑:

创造、评估和交流政策相关知识的标准、规则和程序的体系。

9、公共政策学的研究途径:

(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A、系统理论:

由戴维.易斯顿等人提出,它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研究公共政策问题,将公共政策看作对周围环境所提出的要求的反应。

将公共政策看作是政治系统的输出。

B、过程理论:

将政策看作一种政治行为或政治行动,通过政治与政策的关系对政策的政治行为进行阶段性或程序化研究,这是行为政治学观点在公共政策研究上的反应。

政策过程被视为一系列政治活动的构成。

C、团体理论:

将公共政策看作利益集团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以及彼此协商、定约和妥协的产物。

D、精英理论:

从政治精英理论出发,认为政策反映的是经营的偏好、价值观和利益,而不是群众的要;政策的变化实际上是精英们的价值观变化的结果;政策实际上是精英按自己的偏好做出的选择,政府不过是执行精英们做出选择的机构;政治是自上而下由精英提出并执行的,而不是自下而上产生于群众的要求。

E、制度理论:

将政策看作政府机构或体制的产出。

政策由政府机构制定并加以实施的,一项政策若不能被政府所采纳和执行,就不能成为政策。

(2)经济学的研究途径:

A、福利经济学:

应该通过市场机制,依靠个人而做出大部门的社会决策,;然而,市场是有缺陷的,它并不能总是能有效地分配资源,或者说,不能加总个人的效应最大化行为而最优化全体社会福利。

在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必须依靠政府来弥补市场的不足。

政府首先要确定是否市场失灵正在引起社会问题。

如果确定需要政府干预,那么,要找到最有效的干预方法,这种方法必然是成本最低的方法,用于确定这种的方法的分析技术是成本-效益分析。

B、公共选择理论:

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政治经济学”或“政治的经济学”,80年代广泛应用于公共管理领域。

它假定:

政治行动者个人(不管是决策者还是投票者)都被自利的动机所引导而选择一项对其最有利的行动方案。

包括经纪人假说、交换范式、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C、新制度主义:

强调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制度自身是人类设计的产物;制度之所以在社会中存在,是因为他们可以克服社会组织中的信息障碍和减少交易成本;在社会中,两种能最小化交易成本的组织是市场和等级制(官僚制);作为持续不断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规则,制度规定行为角色、约束行为和形成期望,因而它们不仅增加或减少交易成本,而且也形成偏好。

政策分析的新制度主义途径认为:

持续不断的制度结构式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基本建筑材料,个人的偏好、能力和基本的认同以这些体制结构作为条件;历史的发展是路径依赖,一旦做出某种选择,它便限制了未来的可能性;决策者在特定时期可利用的选择范围是那些早期确定了的制度性能的函数。

并不是制度引起行动,而是它们通过形成问题的解释和可能的解决方案,通过限制解决方案和选择及它们被执行的方式而影响行动。

D、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在政策分析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该途径典型体现在阶级分析上。

阶级分析途径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共政策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是资产阶级不同集团利益冲突的表现;公共政策是资本家手中的工具,它被用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增加剩余价值,并以牺牲劳动者的利益为代价。

10、我国政策各级人民政府的分析职业化的现状:

(1)我国目前有大量从事实际政策分析职业的人员,他们主要分布在党政机关特别是党中央及地方各级党委的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体改委、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及各职能部门的科研单位、学术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科协和社科联一类的协会以及其他半官方的或民间的咨询机构。

(2)我国政策分析教育已经开始步入正轨。

如果高校、党校已经开设了政策分析或政策科学及其他相关课程。

(3)全国性的政策分析或政策科学的研究组织已经出现。

如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成立了政策科学研究会,成立了以挂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全国政策科学学会。

11、研究公共政策学的现实意义:

(1)提高我国决策科学会民主化的迫切需要。

(2)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3)深化我国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改革,加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二、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

1、政策分析的基本模式:

(1)全面理性模式:

又称纯粹理论模式,泛指决策者能够依据完整而综合全面的资料做出合理性的决策。

其缺点有:

A、在政策制定中,决策者往往不是面对一个既定的问题,而是要根据情况去定义问题。

B、政策制定中,目标、价值的排列往往因目标不清晰及价值冲突,使得决策者犹豫不决。

C、该模式实现所需要的资源过多,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

(2)有限理性模式:

由西蒙和马奇在批评全面理性模式及对行政决策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的。

它认为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对备选方案的选择,所追求的不是最优的方案,而是次优或令人满意的方案。

决策者在“满意”标准和有限理性下,面对一个简化了的决策,不必再去检视“所有的”可能的备选方案。

(3)渐进模式:

由林德布洛姆提出,大意是政策制定所根据的是过去的经验,经过渐进变迁的过程,从而获得共同一致的政策。

它以现行的政策作为基本方案,在与其他新方案相互比较后,制定出对现行政策的修改、增加的新政策。

(4)混合扫描模式:

对渐进模式以及传统的全面理性模式加以批判,提出的。

(5)最优化模式:

是带有综合性质的模式,是在批评全面理性模式和渐进模式并吸收这两种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

2、政策分析的不同理论:

(1)概念理论:

设计的一个关键问题与如何界定政策分析或公共政策评估相关。

(2)认知理论:

也称知识获得理论。

它认为政策分析或政策评估、统计观察分析、演绎推理和敏感性分析等方面获得目标政策和各种关系。

(3)因果理论:

主要关心为什么一些政策建议被采纳,而另一些政策建议不被采纳。

(4)规范理论:

部分的关心某些政策分析的职业化伦理学问题。

3、政策分析的多样化方法论:

(1)数学最优化:

以管理学、管理科学和政策科学为基础。

有四种形式:

报偿矩阵、决策树、最优化水平曲线、微分曲线和函数曲线。

(2)计量经济学方法:

以经济学和统计学为基础,它强调统计回归分析。

(3)准实验方法:

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为基础,它努力强调事前试验和事后试验,控制团体和非随机的、准实验的团体。

(4)行为过程方法:

以政治科学为基础,它深入整治科学中行为和过程方向的中心,这种方法强调的是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过程。

(5)多远标准决策方法:

这种方法是跨学科的,它以所有社会科学作为基础。

强调处理这样一些问题:

所要取得的全社会目标;取得这些目标的备选方案;目标和备选方案的相互关系。

4、政策分析的构成因素:

(小麦克雷和奎德的观点)

(1)问题:

政策问题,即政策分析者所要分析、研究或处理的对象。

(2)目标:

决策者凭借决策手段所要取得或达成的东西。

(3)备选方案:

决策者凭借决策手段所要取得或达成的东西。

(4)效果:

特殊的备选方案作为取得目标的手段意味着一些列的结果,我们称这些结果是与备选方案相联系的效果。

(5)标准:

衡量各种备选方案达成目标的程度。

(6)模型:

实施政策行为的一个过程,一种程序。

(7)政治可行性:

指符合在解决问题的限度内。

包括政治资源限制、分配限制和制度的限制。

5、政策分析过程的基本步骤:

(1)问题界定:

明确界定问题

(2)标准设立:

比较、策略两和选择备选方案的评估标准。

(3)方案搜寻:

寻找解决问题的政策方案。

(4)结果预测:

预测每个备选方案的未来发展趋势。

(5)方案抉择:

通过比较方案,选择最后实施的方案。

(6)政策执行与监督:

实现政策目标的关键一步。

(7)结果评估:

评估政策,完善政策,最大程度上实现政策目标。

三、问题界定

1、政策问题的定义及特征:

(1)定义:

政策问题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或状况,而且也是一种主观感知及集体行动的产物。

它是一种由相当少互谅的社会成员感觉到的与人的利益、价值和要求相联系,并为团体活动所界定的,以及为政府所认可,认为必须加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2)特征:

政策问题的相互依赖性;政策问题的主观性;政策问题的人工性;政策问题的动态性。

2、政策问题的分类:

(1)琼斯从政策问题的实质内容将美国的政策问题分为外交、国防、国内。

(2)邓恩将政策问题分为良好的问题、结构始终的问题和结构不良的问题。

这三类问题的构造是由它们的相对的复杂性来决定,即由该问题实际上处于问题的相互依赖系统所决定。

2、公共物品两难:

个人或集体可能愿意取得大的直接的收益以换取后来的损失,不管他们后来是否要付出代价。

3、问题界定的方法:

(1)边界分析:

邓恩认为分析者很少面临一个单一的、完全界定了的问题;相反他们面临着多种问题,这些问题散见于整个政策制定中,被那些观点和行动相互依赖的利益相关者以不同的方式加以界定。

(2)类别分析:

是一种澄清概念,即那些用来界定和分类问题情景的概念—的技术。

(3)层次分析:

一种查明问题情境的可能原因的技术。

帮助分析者分清三种原因:

可能的原因、似真的原因和行动的原因。

(4)综摄法:

一种促进对类似问题认识的方法,它帮助分析者在构造政策问题时创造地使用类比方法,如多表面看来似乎是新问题,实际上不过是一种披上伪装的老问题,而老问题可能包含着对于看起来似乎是新问题的潜在解决方法。

在构造问题中,分析者可能进行如下四种类型的类比:

个人类比;直接类比;符号类比;幻想类比。

(5)头脑风头爆法:

设计用来加强创造性的一种手段,可以用来产生大量的有关问题的潜在解决办法的建议。

它由如下几个简单的程序:

A、头脑风暴小组应根据被研究问题的性质来组成。

实际上说,所选择的成员应是那些对特定问题有特别知识的人,如专家。

B、思想的产生和思想的评估应该严格分开。

C、在思想产生的阶段,活动的气氛应该尽量保持开放性。

D、在思想评估阶段结束时,小组应优化有关思想,并将他们结合到一个包含问题的概念及其潜在解决办法的建议中去。

(6)多视角分析:

技术视角、组织视角、个人视角。

(7)假设分析:

一种旨在取得有关政策问题的冲突着的创造性综合的一种技术,它是问题构造中一种最具有综合性的方法,因为它包含其他的程序的运用,并可以集中于团体、个人或同时集中于这两者。

假设分析包括的步骤有:

利益相关者的认定;假设的提出;假设的挑战;假设的汇集;假设的综合。

(8)论证图示:

假设分析的一个重要技术就是应用图表展示,以构造政策争议因素的重要性和似真性的图画。

(9)问题文件法:

由计划-规划-预算系统在州和地方财政项目的应运而形成的一种界定问题的综合性方法。

包括:

问题的来源和背景;注意的理由;纠正活动所指向的团体与机构;得益者和受害者;相关的项目和活动;目标和目的;标准和有效性;分析的框架;备选方案。

四、目标、指标和标准

1、目标、指标和标准的定义:

目标是决策者所追求的东西或政策分析要达到的目的;指标是政策目标的具体化,是政策目标的具体尺度;标准是评估政策成果或政策目标实现程度的水准。

2、基本的政策目标:

A、增长B、效率C、稳定:

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D、公平

3、澄清和确定目标的困难:

(1)价值因素:

政策目标以特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先决条件,这种对价值因素的蕴含使得目标的认定相当困难。

(2)政治原因:

公共政策目标是政策过程的产品,而不是个人决定的产品,因此政治上的考虑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因素。

(3)目标的多重性和冲突,政策目标往往是多重的,而不是单一的;政策目标彼此间存在着冲突。

4、澄清和确定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1)价值分析和政治分析:

价值分析涉及的东西有:

政策及其目标的价值含义、价值的一致性,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对明确价值观的可行性限制;价值组合、价值冲突、价值观的加强和改变以及进一步假定的价值内容。

政治分析是指要考虑影响政策目标的政治因素尤其是决策者的政治立场和政治需要以及各种利益团体对政策目标的影响。

(2)处理多重的和冲突的目标:

(奎德的观点)

A、最优化途径:

在目标之间确定一个相对价值和交易系统;确定目标的偏好顺序和优化序列;除最重要的目标外,在最低限度上的目标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将其他目标转化为约束或限制。

B、令人满意的途径:

不寻求最优化的解决办法,不必考虑目标应如何排列或目标冲突应如何加以解决,采用这种途径不必为这种事情担忧——因绩效标准过于严密而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3)目标最优化的方法和技术:

A、化少为多:

由于直接解决多目标问题最优化比较困难,于是人们想办法把它们化解为容易解决的但目标问题。

B、重排次序法:

这种方法先把多目标决策问题的劣解去掉,留下的是非劣解集。

C、分层列序法:

D、直接求非劣解法:

E、层次分析法:

5、政策指标的具体内容:

(1)经济指标:

衡量经济政策目标的指标,包括:

经济增长的指标;经济稳定的指标:

A、维持物价稳定的指标B、维持对外经济稳定的指标C、维持经济安定与繁荣的指标D、充分就业的指标;分配公平指标(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P131)

(2)社会指标

(3)政治指标

(4)综合指标

6、评估标准的基本类型:

(1)效益:

某一特定方案能否实现所期望的行动结果。

(2)效率:

为产生特定水平的效率所要付出的努力的数量。

(3)充分性:

特定的效益满足引起问题的需要、价值或机会的程度。

(4)公正性:

指见效果与努力在社会不同群体中分配的公正程度,它与法律和谁理性密切相关。

(5)回应性:

政策满足特定群体的需要、偏好或价值观的程度。

(6)适当性:

一项计划的目标的价值和支持这些目标的前提是否站得住脚。

五、备选方案

1、备选方案的来源:

由政策问题的性质以及政策目标所派生;现有的政策;从别人或别处处理相同问题的经验中得到的借鉴;某些特殊政策案例的启示;从类似的问题中加以类比或推广;向专家请教;根据权威的要求;从政策参与者的价值观及信念、法律的规定和科技知识中进行推导。

2、备选方案的搜寻和发现:

(1)不作为分析:

为了在各种备选方案中作出选择,必须弄清每一种备选方案改变现状的有效程度;而首先需要弄清采取一项行动会出现什么情况,不采取这项行动会出现什么状况。

(2)快速的调查:

包括通过一个交往的网络,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以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3)文献评论:

公共政策或研究的文献可能记载着解决相关政策问题的备选方案或案例分析。

(4)实践经验的比较:

通过快速调查和文献评论,分析者既获得政策方案的思想,又获得真实世界的经验,有必要将这些真实世界的经验单独分离出来。

(5)被动的收集和分类:

政策分析的方案有时也要靠消极或被动的等待。

(6)类型学的发展:

如果问题可以归类,那么其内在联系或类似性就会变得更加清楚,考察被一项潜在政策所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的类型有助于查明备选方案。

(7)类比:

通过检查以前被解决问题与现在问题之间存在的类似性,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类比方法的依据。

(8)头脑风暴法:

这是一种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关于问题解决办法的方法。

(9)与理想的比较:

政策分析者必须对一些政策问题进行广泛的定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先提出一个理想化方案,然后加上一些约束或限制性条件,看看是否可以接受的备选方案仍然存在。

3、备选方案的设计与创造:

(1)分析-综合途径:

先将问题进行分解成其构成因素,分析这些构成因素的相互作用方式,再将这些部分重新组合起来而构成一个解决方案。

(2)形态结构途径:

以形式和结构的科学为基础的方法,被用来设计多目标复杂问题的备选方案和趋势预测。

(3)可行性处理:

对处理政策问题的各个方面进行一种较早的可行性处理检验,将这些可处理的变相结合成一个首尾一致的策略而设计出备选方案,并且随着问题的重新界定和评估标准的修改,进一步修正这些策略、

(4)修改现有的解决方法:

放大、缩小、替换、结合、重组。

4、方案的筛选:

方案的初步筛选所考虑的因素有成本、收益、实施条件、方案的敏感性等,因此方案的筛选首先要确定一个实际、可行的评估标准。

5、关于备选方案的若干注意事项:

(1)不要过分依赖于过去的经验

(2)不要急于批评别人的意见,不让好主意溜掉。

(3)避免过早锁定问题的定义。

(4)避免过早形成偏好。

(5)防止未经评估而排除备选方案。

(6)注意在条件发生变化时,重新考虑以前被排除了的备选方案。

六、未来预测

1、预测的概念、类型与意义:

(1)概念:

一种程序或方法,它依据先前的政策分析的各阶段所掌握的关于政策问题、目标和方案的信息或知识,对政策的未来前景作出估计、推测和判断。

(2)我国学者认为未来预测的类型有:

根据预测期限的长短,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根据预测对象范围的大小,分为宏观预测和微观预测;根据预测目的的不同,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根据预测结果的不同,分为点预测和段预测;根据预测变量的确定性程度,分为有条件预测和无条件预测;根据事件发生时间的不同,分为事前预测和事后预测;根据预测对象的多少,分为单式预测和复式预测;根据预测技术的不同,分为定性预测、定量预测和定比预测。

(3)预测的意义:

A、未来预测提供关于政策的未来变化及结果的信息。

B、预测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以前的政策及其结果,这同样可以提高我们对未来社会状况的控制能力。

B、由于关注未来,政策预测可能作为传统的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一种有益补充。

2、预测的过程或程序:

(1)预测目标,分析其所处的环境。

(2)搜集与整理数据,编制假想脚本。

(3)选择预测方法,建构预测模型。

(4)总结预测结果,编写预测报告。

3、预测的方法论基础及其逻辑依据:

(1)趋势外推:

把过去观察到的趋势扩展到未来。

它假定,过去发生的事情在未来也将会发生,只要没有新的政策或出乎意料的事件的干预而改变了事件的进程。

趋势外推的依据是归纳推理,即一种从特殊的观察陈述到一般结论的推理过程。

在趋势外推中,我们通常从一系列时间的序列数据开始,把过去的趋势推断到未来,然后寻求有助于这种推断的规则和假设的帮助。

(2)理论假设:

理论假设是系统地构建了的经验上可以检验的系列定律和命题——它们基于另一个事件而做出一个事件出现的预测。

理论假设在形式上是因果性的,其特别作用是解释和预言;它们以演绎逻辑为基础,即一种从一般的陈述、命题或定理推出一系列的信息或结论的推理的过程。

(3)灵通判断:

灵通的知识指经验、见识、灵感、直觉一类的知识,而不是靠归纳推理或演绎推理的来的知识。

这种判断通常是由专家或有识之士所表达的,并被用于理论或经验数据缺乏或不充分的场合。

专家判断,通常以回溯逻辑作为基础,这是一种从关于未来的论断开始,然后向后追溯而推出支持论断的必要信息和假设的推理过程。

4、直觉预测:

(1)德尔菲技术法:

是一种获得、交换和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