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07024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docx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docx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众数、复式折线统计图、打电话。

【教学要求】1.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教学建议】1.注意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和衔接。

教学本单元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学知识的对比,体会统计量的含义及统计图的特征和适用范围。

如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可先用单式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两组数据,让学生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但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时就不方便了,由此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

从而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2.注重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避免简单的统计量的计算。

教学中应避免单纯从计算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应当注重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

如众数,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众数,会求众数,更要注意结合具体数据理解众数的作用和特点。

3.注重对学生开展统计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是学习统计知识的首要目标。

这就要求老师应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从事简单的统计活动,如调查同学们的视力情况、所穿鞋子的号码、喜爱的电视节目等。

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投人到各种活动中,留给他们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交流。

从事统计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应起到引领、指导的作用。

【课时安排】1、众数..................................2课时2、复式折线统计图.......................2课时1.第一课时众数。

教材第122、123页的内容及第124、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1.重点:

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提问:

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

(学生回忆)指出:

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1.出示教材第122页的例1。

提问:

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l)算出平均数是1.475,认为身高接近1.475m的比较合适。

(2)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近1.485m比较合适。

(3)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52m左右比较合适。

2.老师指出:

上面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

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提问: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

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5.完成教材第124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2、3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三)思维训练小军对居民楼中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1号2号3号4号5号6号7号8号数量(个)l529l62022161816

(1)计算出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可以使用计算器)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四)全课总结你有哪些收获?

哪些疑问?

第二课时众数,教材第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4、5、6题。

1.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1.重点:

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小黑板出示的练习题

(一)完成教材第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4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

(1)班参赛选手的成绩有两个众数,88和87,意味着在这次竞赛中得88分和87分的人同样多。

而五

(2)班没有众数,则表示这次竞赛中没有集中的分数。

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二)完成教材第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5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然后说一说用哪个数代表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为什么?

(三)完成教材第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6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

先在课前调查本班学生所穿鞋子号码,然后填在统计表中,再进行分析。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1.小明对本班15名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拥有2本的有1人,拥有3本的有2人,拥有4本的有4人,拥有5本的有3人,拥有6本的有5人。

根据以上调查的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小明的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统计表2006年9月人数人数平均每人拥有本数

(1)估算一下,这15名同学平均拥有课外读物大约有几本?

你估算的理由是什么?

(2)估算出这15名同学拥有课外读物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小力对本单元10户居民订报刊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没订任何报刊的有2户,订1份的有3户,订2份的有4户,订3份的有1户。

根据以上调查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本单元居民订报刊情况统计表2006年5月户数每户订报刊份数

(1)想一想,平均每户订报份数是在1?

2之间吗?

为什么?

(2)计算出这10户居民订报刊份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并且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我们分析数据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六)课后反思2.第一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材第126、127页的内容及第129一131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3题。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投影及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投影出示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的统计表。

提问:

从表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如果要看出两个国家各届亚运会所获金牌数的变化情况,该怎么办?

学生回忆并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

提问:

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两个国家所获金牌的折线统计图,然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

(二)教学实施1.老师提问:

怎样做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呢?

学生思考,并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

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并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统计图。

2.提问:

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试总结出:

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画出图例。

3.引导学牛回答教材第126页例2中的问颗,从而讲一步认识到从{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韩团则趋于平稳。

4.指导学牛异成教材第129负练习二十五的第l题。

I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一15岁的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翎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5.完成教材第129、130灾练习二十五的第2、3题。

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全班交流。

(三)思维训练下面是2005年1月22日到28日北京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指数的统计数据。

查阅2006年同期北京市空气中可吸人颗粒物的指数,填入表中,然后利用下面的材料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22日23日24日25日26日27日28日2005年1月119174143951151731632006年1月教材第131页练习二十五的第4、5题。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进一步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投影及多媒体课件。

(一)完成教材第130灾练习二十五的第4题。

学生根据统计表,画出折线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二)导成教材第131负练习二十五的第5题。

小组进行讨论,两组数据分别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更合适?

为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交流,老师提问: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作用有什么不同?

小结:

条形统计图不较容易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很快比较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

通过学习知道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容易看出两个数据的变化情况,并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四)课后反思第六单元实力评价一、口算。

1.23=0.3610=2.48=0.40.8=0.250.5=32.3=4.72-0.72=1.54=8.560=20.2=1.2+3.5=5.65.6=二、小东向10名家有电脑并能上网的同学了解了一周上网的情况,结果如下:

上网1小时的有1人,2小时的有4人,3小时的有3人,4小时的有1人,5小时的有1人。

根据以上数据,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小东的同学一周上网情况统计表人数上网时间/时1.这10名同学一周上网时间的平均数在()小时到()小时之间。

2.算出这10名同学一周上网时间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三、小北对15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制成了下表。

15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情况统计表户数111354每户用塑料袋只数12131415l6171.计算出15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只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四、选择。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希望小学要统计五年级各班同学为社会做好事的件数,应选用()比较好。

A.条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2.()最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A.条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3.表示一年里12个月的气温变化情况,选用()比较好。

A.条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五、根据下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某区两个大型商场20192005年营业额情况统计表2006年1月某区两个大型商场20192005年营业额情况统计图万福商场东方商场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打电话(教材第132、13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的事例,进一步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并能用符号表示。

2.让学生经历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过程,进一步学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培养学习数学兴趣爱好。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体会优化的思想教学难点:

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杀鱼、洗鱼5分钟,煎鱼10分钟,淘米2分钟,做米饭15分钟,下面两种方案,你认为哪种最理想?

(1)淘米做米饭杀鱼、洗鱼煎鱼2019年2003年2004年2005年万福商场500万550万650万800万东方商场450万400万650万600万

(2)洗鱼、杀鱼煎鱼淘米做米饭师:

能同时进行的事,我们同时进行,这样可以省时间。

我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需要打电话通知相关人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打电话的数学问题。

二、教学实施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个合唱队共有15人,假期里有一个紧急演出,音乐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

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

提出问题:

想一想,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怎样联系最快?

请帮助音乐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学生自主探究打电话通知的方式,在小组内设计方案,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将自己设计的方案呈现出来。

汇报并比较得出最优方案。

(1)学生汇报,教师帮助出示示意图,引导学生简要说明,并比较,找到最优通知方案。

解答问题,发现规律。

小结:

最快联系方式只要用4分钟就可以联系15人。

第一分钟○第二分钟○○第三分钟○○○○第四分钟○○○○○○○○想一想,第5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

(2)根据示意图体现的数据填表第n分钟1234第n分钟新接到电话的人数第n分钟所有接到电话的总人数观察数据的变化,发现规律,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3)交流方案在实际中的具体实施。

拓展:

按照上面的方式,5分钟最多可通知多少人?

三、应用规律,学以致用。

暑假期间,学校组织120名学生参加爬山活动,突遇暴风雨天气,活动时间改期,要求老师尽快通知到一位学生,如果用打电话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请你设计打电话方案。

(先让学生猜一猜)

(1)第5分钟打的电话可以通知多少人?

第6分钟呢?

(2)打了6分钟电话一共通知多少人?

(3)最少打多少分钟电话就能通知到每一位同学?

四、总结学法,延伸拓展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知道了哪些学习和研究方法。

2.还有哪些问题?

(鼓励学生课后探究。

)五、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