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
《湘教版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教版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湘教版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美术九年级上册第一课 长河漫步
一、教材分析_长河漫步
课题《长河漫步》明示了编者的意图。
本单元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对“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要求,通过对彩陶、青铜器、兵马俑以及古代绘画的欣赏,长河漫步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历史发展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美术现象、历史源流以及审美特点,在“漫步”中学习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赏析美术作品的方法,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长河漫步培养学生对中国艺术审美特点的探究兴趣,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教材列举了各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同时考虑到不同门类和不同形式。
彩陶部分提出早期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对彩陶纹样的分析,帮助学生揭示艺术起源与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之间的种种联系;青铜器和兵马俑的介绍,将象征和写实的不同艺术表现风格的社会性呈现出来,调动学生综合运用历史文化知识进行审美体验;古代绘画部分尽可能地选用了不同形式、题材的绘画作品,内容包括人物、山水、花鸟,工笔、写意,风俗画和文人画等等。
通过这些作品在视觉美感上各自的鲜明特点,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同时,也为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不同切入点。
以下将课本呈现的材料作简略分析:
初中美术教案9年级上:
01课长河漫步
1.彩陶纹与青铜器纹饰之间的联系
彩陶纹样内容分别和不同氏族的现实生活或巫术仪式发生关系,如猪纹、鸟纹之于河姆渡人,鱼纹、人面纹之于半坡人那样。
彩陶纹样中有写实的也有抽象纹样,两者之间有密切联系,抽象纹样大多是写实纹样变化的结果;青铜器纹样中的饕餮、夔、龙、凤等为想像中的神异动物,这些纹样更具有装饰性,常常对称排列,教材上的鸟纹和凤纹可以看出这种变化。
青铜器也有和彩陶纹相同的几何纹,如云雷纹、圆涡纹、回纹以及方格、三角等纹饰,常常作为陪衬的底纹。
2.彩陶、青铜器具有象征意义的纹饰与兵马俑的写实风格比较
彩陶、青铜器的纹饰具有象征意义和装饰性,一是纹饰都依附于器物,或本身就是器物的造型。
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不同社会的意识形态。
彩陶纹样与不同氏族的现实生活或巫术仪式发生关系,带有神秘色彩,表现了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和崇拜。
青铜器纹饰作为祭祀的“礼器”,多半供献给祖先或铭记自己武力征伐的胜利,这些纹饰既有历史的继承,又有时代的特点。
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一方面又是保护的神祇。
秦陵兵马俑则不同,它没有诉诸巫术鬼神的作用,而是通过强大的军阵逼真的塑造,来显示一代君王的雄才大略。
3.古代绘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特点和气韵生动的审美原则
在教材呈现的绘画作品中,用线的特点各有不同。
如《朝元图》的圆浑稳健,《芙蓉锦鸡图》的细密精致,以及《荷花水鸟图》的淋漓酣畅。
帮助学生比较不同作品的风范,体会其中的气质、韵律,加深对传统绘画用线的理解。
初中美术教案9年级上:
01课长河漫步
4.象征意义在古代绘画作品中的体现
《人物龙凤帛画》中的龙凤引导死者的灵魂生天。
《芙蓉锦鸡图》以锦鸡斑斓的色彩象征“五德”,宣扬封建的伦理思想。
《荷花水鸟图》“白眼向人”的鸟,鲜明地传达出画家傲兀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
《二马图》则以寓意手法抨击了社会的不合理现象。
传统艺术理论是欣赏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的内容材料是在历史线索中点状呈现的,但始终以象征意义和意境的表达、线造型的主要手段和气韵生动贯穿其中。
用古代绘画理论进行提示和归纳,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传统艺术的审美特点。
“六法论”的简单介绍,使学生的感性知识能上升到初浅的理论层面。
教学活动的设置各有所侧重:
活动一从图形和构成方法的分辨入手,旨在通过细节的研究,加强学生对纹样的体验和感受。
活动二则是形式语言、思想情感、政治态度以及写作能力的综合运用。
在具体造型细节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升华思想情感,培养学生审美、评论和文化认知的多方面素养。
评价建议栏目设置了有关短文撰写的评价内容,对写作重点做出了提示。
教材在资料库栏目中介绍了“谢赫六法”和画家朱耷,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线索和查询资料的方法。
学习大空间栏目更大范围地拓展了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范围,启发学生运用所学方法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
本单元的学习重在欣赏方法的一般掌握,力求使学生能够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的评述,大胆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以此激发他们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材目标
*初步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历史源流、不同时期的美术现象以及审美特点,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的评述;初中美术教案9年级上:
01课长河漫步
*通过欣赏活动,感悟中国民族特色的造型美感,激发学生对中国艺术审美特点的探究兴趣,使之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思路
1.教学内容的确定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根据教材包含实质性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的两方面内容进行分析,理解教材意图,把握和控制难度,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
教材的内容材料多,跨度大,一味照本宣科必然拖沓。
所以,对材料进行选择处理是十分必要的。
这一环节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沿历史发展线索进入,强调不同时代的渊源关系,对作品表现风格的演变以及社会功用做出判断。
课本中彩陶、青铜器和兵马俑部分较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线索,教学中应该考虑的内容有:
陶器与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彩陶纹样中所蕴含的早期人类与自然、社会生活的关系;彩陶纹样与青铜器纹饰在造型表现上的异同;象征意义的图式与写实表现所反映的社会意义等等。
2)从造型表现特点的探究入手,抓住传统美术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讲究气韵生动的特征,对不同表现形式和题材的作品进行赏析,通过具体作品感悟传统艺术的审美特征。
课本中古代绘画部分呈现的材料较多,应该有所侧重,关联其他。
围绕一个主题,旁及多幅作品是可取的方法。
以历史发展线索为主导的教学内容兼容造型表现特点,让学生了解传统艺术的演变和发展;以造型表现特点为主题的教学也要阐明历史背景,帮助学生认识艺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两者兼顾,构成完整的教学内容。
2.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从细致地研究教学内容开始,大量地查阅资料,除熟悉与作品有关的内容外,还须精选那些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史料和有关知识。
充分估计学生的知识水平,了解学生的需求,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3.教学策略
确定教学重点,理顺线索,依照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和方式,从历史发展线索和造型表现特点两个方面入手,划分为彩陶、青铜器、兵马俑和古代绘画两个部分。
彩陶、青铜器、兵马俑部分围绕美术与社会这一主题,将图形的欣赏、研究与历史的发展、变革紧密联系,展开生动活泼的讨论。
为此,课前要周密地设计若干选题,选题的内容应该步步贴近教学目标,把学习引向深入。
古代绘画部分围绕传统美术的造型特点,一方面对课本材料进行对照比较,归纳和概括其共同特点;另一方面提取重点欣赏的作品进行研究,以点带面,探讨传统绘画的精神特质。
学习活动的设置需根据学情合理安排,活动一的目标取向是通过细节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纹样的构成形式,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获得鉴赏的方法和眼界。
根据初三学生的知识水平,可以考虑加入对图形意义的分析和研究,使教学活动趋于完整。
活动二的重点在知识的综合运用,由于时间限制,可以把写作部分安排在课后,课堂上通过议论和交流的形式,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欣赏评论短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评价穿插于每个教学环节,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和讨论,应及时归纳并给予评价。
对于有积极意义的想法和理解,应帮助其完善并给予肯定。
对于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应通过提示进行引导,并给予热情的鼓励。
四、教学选择
教学课时的安排可以酌情处理,分为两课时或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的安排参照参考教案;三课时的安排适当加入彩陶和青铜器的内容,划分为1.彩陶;2.青铜器和兵马俑;3.中国传统绘画。
教学组织方式以讨论、分析为主,根据学生情况恰当地调整指标。
运用教学提示对讨论进行引导和调控,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如博物馆、历史遗迹等;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建议
1.关于教材处理的建议
适当加入彩陶和青铜器的内容,弥补教材因版面限制带来的不足。
增加和删减内容应该把握教材呈现的意图,抓住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特点这一要点,联系时代背景和历史发展线索,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材料。
教学内容可以分类进行群组编排,使教学阶段的主题清晰,主次分明。
如美术的起源;美术与社会;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美术作品的象征意义等等。
2.关于教学情境创设的建议
以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注重教学内容的时代特点,让学生充分感受作品体现的社会文化内涵,艺术与自然、与生活的联系,给予他们分析的依据和联想的空间。
如:
想像原始人类的生活;氏族部落的兼并和战争;神秘的祭祀活动;古老的神话传说;生产力水平低下时期的巨大工程的建造等等。
3.关于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的建议
课堂讨论要紧扣教学目标,不可游离教学内容成为赘疣。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般来讲,话题的进入可以是贴近生活,自然而浅显的,然后,层层深入;也可以开门见山,直逼教学目标。
同时要发挥教学提示的引导作用,把知识加以概括、归纳,使之系统化,使之重点突出。
作品分析研究结合动手训练,通过尝试和体验能够获得更为深刻的感受。
这一类的作业包括方法分析和临摹,如教材中对纹样构成的分析。
4.关于教学媒材和教学手段择优使用的建议
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周密的组织,要注意图片和文字清晰简洁、准确无误;演示内容和讲解内容的一致性;演示时机的选择,要与内容进度相贴切;演示的速度适中等等。
5.关于采纳不同教学组织形式的建议
除以讨论、分析为主的教学组织方式以外,根据当地条件,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如博物馆、历史遗迹、互联网等;举办小型展览和专题讲座,选择主题编撰图文并茂的美术文集,在校园网上提供一定规模、数量的图片文字资料供学生浏览等等。
6.关于学习指导方法和学习小窍门的建议
使整个欣赏过程明晰、有条理,以便学生理解、掌握和记忆。
六、教学资料
舞蹈纹盆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
盆内绘有五人一组的三队舞蹈者在手舞足蹈,气氛热烈。
人物都带有头饰和尾饰,表明他们正在操演某种原始祭祀活动。
人面鱼纹盆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生殖崇拜的象征,鱼在仰韶文化陶绘中是出现最多的图像之一。
《人面鱼纹盆》以图案结构线作为抓形的基础。
有人把它看做半坡人的巫术图腾,象征其氏族人丁昌盛的局面。
饕餮纹
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母题,以兽面牛首为主体,左右对称展开夔龙或夔凤图案,其形象狞厉可怖,是用来“辨神奸”的图腾符号。
夔
古代传说中一种奇异的动物,如龙一足。
秦陵兵马俑
人物、山水、花鸟
中国古代人物画一直遵循着“以形写神”的表现原则,战国时代的“形具而神生”论,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论,到南齐谢赫在品评人物画的“六法”中把人物的“气韵生动”摆在首要的地位和作为最高的准则,因此,在中国人物画中突出揭示的是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神情气质。
中国古代山水画主要以描绘自然山川及人文景观为表现对象,但绝不是这些景物的简单再现。
中国山水画以其优秀的艺术传统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的珍宝。
早在山水画的萌芽阶段,人们就强调山水画的创作归于“神思”,即强调艺术家面对大自然的想像活动,进行“至情”和“意境”的创造,追求“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以达到“畅神抒怀”的目的。
这种审美特征一直贯穿在历代山水画作品中,也成为山水画家自觉遵循的美学原则。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从画史所载及实物资料来印证,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魏晋南北朝为山水画的萌芽期;隋唐为山水画的独立发展期;宋元为山水画的成熟高峰期;明清为山水画的笔墨程式巩固完善期。
中国花鸟画的描绘对象,不仅仅指花和鸟,而泛指各种动植物,包括花卉、竹石、蔬果、翎毛、鱼虫、走兽、博古等类。
描绘各种动植物也不仅仅是让人了解其外表形状和生物的特征,而是通过这些具有生命活力的实体,来揭示人与自然生物的审美同构心理因素,借物抒情,以传达人们的愿望和理想。
“状物”与“抒情”在中国花鸟画的发展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马图》画后题记:
“予吏事之余,偶图肥瘠二马,肥者骨骼权奇,萦一索而立峻坡,虽有厌饫刍豆之荣,宁无羊肠踣蹶之患。
瘠者皮毛剥落,啮枯草而立风霜,虽有终身摈斥之状,而无晨驰夜秣之劳。
甚矣哉,物情之不类也如此。
世之士大夫廉滥不同而肥瘠系焉。
能瘠一身而肥一国,不失其为廉;苟肥一己而瘠万民,岂不贻污滥之耻欤?
按图索骥,得不愧于心乎?
”
课目
第1课长河漫步
年级
9年级上册
执教
赵锟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媒体运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源流,了解彩陶、青铜器、兵马俑有关知识以及审美特点。
→多媒体演示图片与文字。
一、问题导入
关联早期人类的生存方式,有效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入课题。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
熏陶器的出现意味着什么?
芽
1.器物的用途:
关联早期人类的生存方式?
鸦
2.设想陶器产生的过程。
小结:
陶器的出现标志了原始社会生产力的一大进步;随着采集、耕织和手工业的发展,定居后的氏族成员需要一些器物来保存种子,储藏粮食,要有适合日用炊饮的各种器皿。
最初这些器物很可能是用植物为材料制作的,如草、藤、木头等等。
由于编织器物不能放在火上作为炊具,人们就用黏土涂在木器或编织物的表面,增强其耐火性,很可能由此发明了陶器。
从早期陶器上装饰的绳纹、篮纹、席纹等编织纹上可以得到证明。
以植物为材料的容器;早期陶器上装饰的绳纹、篮纹、席纹等编织纹。
二、彩陶、青铜器纹样分析
分析彩陶纹样,了解、推想史前人类社会生活;把握纹样细节,从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等不同角度分析、揣测纹样中蕴含的意义。
欣赏分析《人面鱼纹盆》的纹样?
熏推想史前人类生活情景以及纹样所反映的社会内容;
1.鱼在人面周围有规律的排列,形成规则的图形,纹样组合采用了哪些手法?
2.渔猎是原始人类重要的生产方式,但图案并没有直接表现捕鱼的情景,你认为还有其他的意义吗?
它是单纯的装饰吗?
教学提示:
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生殖崇拜的象征,鱼在仰韶文化陶绘中是出现最多的图像之一。
《人面鱼纹盆》以图案结构线作为抓形的基础。
有人把它看做半坡人的巫术图腾,象征其氏族人丁昌盛的局面。
→《人面鱼纹盆》以及人面鱼纹的分解动画。
→术语解释:
巫术图腾。
探究具象和抽象彩陶纹之间的联系以及变化规律。
分析彩陶纹样具象与抽象的变化,通过讨论得出方法和结论。
1.摄取、归纳并最大限度简化图形中的关键特征;
2.按照一定规则重新组合排列。
→鱼纹、鸟纹、蛙纹以及相关几何纹的关系和变化。
通过对比分析,了解纹样的不同表现方法与象征意义。
彩陶鸟纹与青铜器凤纹比较:
视觉感受:
朴实与华丽,简略与丰富;
造型手法:
写实与夸张;
象征意义:
氏族图腾;用来“辨神奸”的图腾符号。
教学提示:
商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祭祀的“礼器”而制作,多半供献给祖先或铭记自己武力征伐的胜利。
→彩陶鸟纹与青铜器凤纹图片。
商周青铜器欣赏。
商周青铜器纹饰:
饕餮、夔龙、夔凤。
小结:
饕餮纹是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母题,以兽面牛首为主体,左右对称展开夔龙或夔凤图案,其形象狞厉可怖,是用来“辨神奸”的图腾符号。
它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一方面又是保护的神祇。
极度夸张变形和图案化的动物主体纹样则配以典雅华丽的饰带和底纹,与厚重规整的器物造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威严典重、狞厉神秘、雄伟华丽的总体艺术风格。
→青铜器上的饕餮、夔龙、夔凤纹饰。
欣赏秦始皇陵兵马俑,了解写实与装饰。
具有高度写实风格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向东行进的布阵设计,清楚地代表了秦军由西而东消灭六国的锋芒所指。
等身高大写实的兵马形象;面部造型的真实性。
教学提示:
秦陵兵马俑和彩陶、青铜器不同的是,它没有诉诸巫术鬼神的作用,而是通过强大的军事组织,显示出一代君王的雄才大略。
→秦始皇陵兵马俑:
兵俑坑、兵俑造型以及细节。
三、学习活动
1.尝试将动物或植物的形象变化为抽象图形,并将其组合为适合纹样。
2.课后通过互联网、书刊杂志收集有关彩陶、青铜器和兵马俑的图片、文字资料,分主题进行编辑成册。
如:
彩陶纹样中的鱼;饕餮纹样的组合变化;兵马俑造型集锦等。
→动植物形象参考图片。
→提供网址。
四、课堂评价
1.参与的程度与认识问题的深度;
2.明确辨识所学纹饰,对彩陶、青铜器有较清晰的了解;
3.图形的理解、变化能力以及美感在作业中的表现。
[教案]教材分析:
本节课本人根据近年的实际教学经验所进行的尝试,希望能找到一种比较适合中学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作为欣赏课,内容上不必去求全因为45分钟是绝对做不到的。
所以更应注重的是教学的方法和态度。
首先本课课题《长河漫步》,选题也要有一定的时间导向性。
所以本课决定采取以“马”为话题漫步历史长河通过古代的雕塑绘画作品的欣赏,来了解中国美术的发展、了解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特点——形与神的关系。
通过对几个主要历史时期“马”作品的分析,使学生对中国古代绘画的以线为主、以形写神、注重象征意义的表达等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关键是教师的介绍不能太专业、要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主动的接受,培养学生的兴趣放在第一位!
教学目标:
1、通过“马”的线索让学生对中国古代艺术作品的主要特点有所了解、产生兴趣。
通过对“美”的追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中国美术作品中的以形写神,及象征意义的表达。
教学难点:
中国画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师总结。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课本
教学过程:
长河漫步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二、欣赏视屏资料,引出话题
1、马与人类的关系,马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武力的象征——秦始皇兵马俑(特点,价值)
2、马在战争中的作用——名将与名马(项羽、关羽、秦琼等人的坐骑,学生回答)
霍去病(可以让学生结合历史叙述故事)---引出作品《马踏匈奴》(地位、艺术特点、风格、)第一次提到形与神
3、由《马踏匈奴》引出《马踏飞燕》重点讲述优美的造型、独特的想象力——中国旅游标志。
与外国作品的比较——想象力
4、(设置问题)中国古代专门考察画家想象力的题目1踏花归来马蹄香,马蹄的“香”如何体现?
2野渡无人舟自横,舟的“横”如何体现?
3深山无人藏古寺,古寺的“藏”如何体现?
——含蓄的美。
——想象力
5、小结汉代以前的艺术特点,存在形式。
社会的进步使中国绘画进入了新阶段。
(纸的发明,理论的完善等)
6、唐朝绘画的“马”体现了中国绘画的以线造型,同时传达了时代的风貌——盛世的肥美、宽大
(设置问题)唐朝的盛世景象如何通过美术作品来体现?
7、宋代绘画的“马”对比例,神态线描、墨染这说明在技法上除继承传统之外,又精研马的比例,神态,而使画马艺术发展到更高的水平。
(以线造型与外国绘画的光影块面的对比)
8、(设置问题重点讨论)文人画家介入画马使画的内容寄托了人文情怀,人文情思。
结合课本提示独立欣赏元代任仁发的《二马图》
9、明代画马有成就的不多。
大多是摹拟宋,元笔法,缺少新意,缺乏独创性。
画马有意大利人郎士宁他的特点是形象准确,色彩鲜明,描绘细腻,一笔不苟。
但其画马过分写实,艺术的概括和中国画的主要特点还运用的不够。
10、近代的徐悲鸿先生,为画马的技法开了新生面。
借马寄托民族精神
三、教师总结
拉近学生和马的距离讲成语典故、十二生肖、马的姓氏………在民族乐器声中点题——马是人类的好朋友(二胡曲——赛马同时回放本课图片)
四、结束新课
美术九年级上册第三课静物有声
一、教材分析——静物有声
静物画(静物有声)是以日常生活中静止的物体为主要描绘对象的绘画。
艺术家出于对表现人的生活的兴趣,把普通的对象变成了富于美感的艺术品。
同时,静物有声还成为画家练习技巧和学院美术教学的一种手段,用于训练观察能力、造型能力和色彩表现能力。
静物有声根据课程标准第四学段“造型·表现”和“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有关内容,教材以静物画为切入点,通过学生自己摆静物、描绘静物、改画、赏析作品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了解静物画的创作过程,理解画家通过形、光、色、质、构图和空间等造型要素的处理,赋予作品以某种意味,有意识地表达情感。
教材以首页三幅作品的欣赏入手,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理解艺术家如何通过静物画表达情感。
《冠军的象征》一画以饱满的构图,细腻地刻画了那些被打得“遍体鳞伤”的排球,叙述了中国女排冠军之路的艰辛;《高更的椅子》以高更曾经坐过的椅子为主体,椅子上没有影子的烛光,给人以脱离现实之感,传达了病中的画家忧郁悲凉和思念友人的心情;《纪念贝多芬诞辰215周年》描绘了具有象征意义的石膏像、小提琴和乐谱等,表达作者对贝多芬的纪念与崇拜。
通过欣赏活动,激发学生对静物画学习的兴趣,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准备。
教材中呈现的苏巴朗的《有壶的静物》和塞尚的《静物》,主要是介绍静物画中的两种常见的构图形式:
水平线构图和三角形构图。
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构图形式给人不同感觉,适合表现不同的主题与情感,理解构图在静物画中的作用。
《天伦之乐》及其教学提示,帮助学生通过欣赏分析,理解静物画要想做到“静物有声”,要能表达一定的主题与情感。
教材中设置了两个学习活动,活动一主要是让学生分小组摆静物,并用铅笔作构图练习。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通过选择描绘对象,确定构图组合和画稿练习来完成一幅静物画的构思过程;活动二是参照一幅静物画作品,从不同的主题进入,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改画,在临摹方法的辅助下,降低难度,达到运用静物画表达情感的目的。
初中美术教案9年级上:
03课静物有声
评价建议栏目中,从欣赏和评述、构思构图、作业效果分析三个方面提出了学生自我检测的要求,强调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知识技能的运用。
资料库中介绍了什么是静物画、静物画的历史、什么是构思、构图,作为本单元学习的参考和补充。
学习大空间作为本单元学习的拓展和延伸,侧重从静物画创作的不同表现形式、风格和不同工具材料的表现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欣赏分析、摆放静物学习构思构图知识和改画表现等学习活动构成完整的学习过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帮助学生掌握欣赏静物画的一般方法,了解静物画表现情感的关键手段;在绘画尝试练习中运用构图知识来表达主题。
初中美术教案9年级上:
03课静物有声
二、教学目标
*掌握欣赏静物画的一般方法,了解静物画表现情感的关键手段,并能就静物画作品结合自己的感受发表独特见解;
*了解绘画造型基本要素在静物画中的作用,并能够运用于静物组合,构图和改画的尝试,在学习过程中倾注个人情感。
三、教学思路
1.教学题材确定
教材选用了丰富的材料,应有所侧重,从不同角度进入。
欣赏分析本课首页的三幅静物画作品,感受画面表现的不同情绪和主题,围绕作品中有意义的线索进行归纳,找出其中的联系:
如《冠军的象征》满幅残破的排球、艰苦卓越、进取向上的寓意;《高更的椅子》宁静环境中的烛台和椅子、强烈的色彩对比、不眠之夜的伤感和思念;《纪念贝多芬诞辰215周年》黑白分割的画面、贝多芬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