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我思故我在第3课荣誉与爱荣誉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02423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7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我思故我在第3课荣誉与爱荣誉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我思故我在第3课荣誉与爱荣誉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我思故我在第3课荣誉与爱荣誉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我思故我在第3课荣誉与爱荣誉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我思故我在第3课荣誉与爱荣誉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我思故我在第3课荣誉与爱荣誉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我思故我在第3课荣誉与爱荣誉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我思故我在第3课荣誉与爱荣誉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我思故我在第3课荣誉与爱荣誉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我思故我在第3课荣誉与爱荣誉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

第3课荣誉与爱荣誉

本课话题——荣誉

一、从课本中积累

“荣誉是人格光辉的表现,也是整个人生不可分解的一部分。

没有荣誉心的人,就谈不上人格;漆黑黯淡地过一世,这种生存有何意义?

”英国诗人拜伦所说“情愿把光荣加冕在一天,不情愿无声无臭地过一世”,可以说是对罗家伦先生这句话的最好注解。

可见一个人是否活得有价值,有无荣誉感的确是一个公认的衡量点。

荣誉感是来自自身的满足,而受人尊重则来自外界,是别人、社会对我们人生价值的一种肯定。

做了对家庭、团体、社会、国家有益的事情,我们自身就会有荣誉感,而同时也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二、从历史中积累

1.已故大将王树声,能够正确对待职务的变化,职务降了,他却毫无怨言。

他曾说:

“职务大小,都是为人民服务,我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争荣誉和地位的权利。

2.居里夫人先后被国内外的多个科研机构聘为名誉会员、名誉院士、名誉博士等,多次荣获奖金、奖章,但她对此淡然处之,从不骄矜炫耀,所以科学巨子爱因斯坦称赞她说:

“在所有著名人物中,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荣誉所颠倒的人。

三、从生活中积累

一九八一年三月,童非参加巴黎体操大奖赛时,在到达巴黎后去旅馆的途中不幸发生车祸,头部受伤,再做复杂的空翻动作有危险,大家劝他不要上,可他却说:

“国家派我个人来参加比赛,我的成绩就是中国的成绩,既然来了,就要参加比赛。

”童非用他那顽强的毅力,高超的技巧和优美的造型,夺得了三枚金牌,二枚银牌,一枚铜牌,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四、从名言中积累

1.荣誉在于劳动的双手。

——达·芬奇

2.荣誉不能寻找,任何追求荣誉的做法都是徒劳的。

——歌德

3.荣誉就像萤火虫,远看闪闪发光,近看既不发热,也不怎么亮。

——约翰·韦伯斯特

4.荣誉使艺术盛兴,一切有志于钻研的人,无不受着荣誉感的激动。

——西塞罗

5.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住它,否则就一事无成。

——居里夫人

6.荣誉就像河流:

轻浮的和空虚的荣誉浮在河面上,沉重的和厚实的荣誉沉在河底里。

——培根

一、作者简介

近代中国的“歧路人”——罗家伦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笔名毅,绍兴柯桥镇江头人,是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

早年就读于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

在北大,他与傅斯年等人发起成立了“新潮社”,编辑出版《新潮》月刊。

“五四运动”中,他与傅斯年被北大学生公推为代表,组织参加了“五四”大游行,并起草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五四运动”这一概念,也是由他第一次提出的。

1920年赴美留学。

1922年又相继留学英、德、法等国。

1928年至1930年出任清华大学校长。

1932年至1942年任中央大学校长。

1949年去台湾任国史馆馆长。

1969年病逝。

作品:

《新人生观》《逝者如斯集》《新民族观》《文化教育与青年》等。

二、背景回放

罗家伦是著名的教育家,在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方面建树颇丰。

他是清华大学的首任校长,清华原是留美预备学校,在他的领导下转变为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他就职时发表的演说《学术独立与新清华》揭示了大学的应有之义。

从1932年至1942年,罗家伦出任中央大学校长达10年之久。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京成为日本侵略军空袭目标,中央大学校舍被炸,罗家伦带领全校师生西迁重庆,在艰苦的环境中继续办学。

他这样激励师生:

“我们抗战,是武力对武力,教育对教育,大学对大学;中央大学所对着的,是日本东京帝国大学。

”在重庆的这段时间,罗家伦给学生作了一系列演讲,1942年他把这些演讲稿汇编成《新人生观》一书,《荣誉与爱荣誉》就是其中的一篇。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黯淡(àn)  

(2)掷下(zhì)   (3)炫耀(xuàn)

(4)譬如(pì)(5)作祟(suì)(6)灰烬(jìn)

(7)玷污(diàn)(8)白圭(guī)(9)弥坚(mí)

(10)鄙吝(lìn)(11)谔谔(è)(12)骰子(tóu)

(13)汲汲(jí)(14)门楣(méi)(15)卑污(bēi)

(16)加冕(miǎn)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

    

(2)

(3)

(4)

2.语境辨析法

(5)进行视觉训练可促进视觉发育,增加视觉范围,同时有助于强化昼夜周期,即晚上睡觉(jiào),白天觉(jué)醒,并可促进动作行为的发展。

(6)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巴萨的内讧绝非臆度(duó),而且从被曝光的细节来看,我们甚至还低估了这场权力之争的激烈程度(dù)。

二、写准字形

(1)

     

(2)

(3)

(4)

(5)

(6)

(7)

(8)

三、用准词语

(一)明确词义

(1)沾沾自喜:

形容自以为很好而得意的样子。

(2)相提并论:

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式)。

(3)为所欲为: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行事(含贬义)。

(4)实至名归:

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

(5)特立独行:

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

(6)造化弄人:

社会现实对个人的反作用大大超过自身的承受力。

(7)汲汲求名:

急切地求取功名。

汲汲:

形容心情急切,努力追求。

(8)无声无臭:

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形容人没有名声或事情没有消息。

[辨析正误]

通过学习贯彻上级有关文件,及时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正确审视评价自己,千万不能以为自己是领导就为所欲为,千万不能以为得到别人的尊重就特立独行,千万不能以为取得了成绩就沾沾自喜,千万不能对组织的告诫置若罔闻,千万不能做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蠢事。

辨析:

“为所欲为”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行事。

语境是有人认为自己是领导就任意而为,该词语符合语境,使用恰当。

“特立独行”指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

该词语属于褒义词,而语境指个别人任意妄为,当用贬义词,故此处属于褒贬不当的误用。

“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很好而得意的样子。

符合语境所表达内容,该词语运用正确。

(二)易混辨析

1.推却vs推诿

填一填

  ①对居民的要求,她总是满口答应,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从不推却。

②部门之间发生职责争议要主动协商解决,因相互推诿影响工作或者造成不良影响的,从严追究责任。

辨一辨

  推却:

拒绝、推辞。

推诿:

把责任推给别人。

2.汲汲vs岌岌

填一填

  ①我们的政府工作人员应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坚决杜绝遇事绕道走、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的工作态度,坚持不解决问题不撒手、不达到目的不罢休的工作作风。

②当地时间3月8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太平洋沿岸持续遭遇大浪侵蚀,当地海滨公寓岌岌可危。

该区域居民紧急疏散,以防发生伤亡事故。

辨一辨

  汲汲:

形容心情急切,努力追求。

“汲汲”形容人的心情。

岌岌:

形容十分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

“岌岌”形容情况。

这是一篇写于20世纪30年代的思想杂谈。

文章针对当时国人荣誉观念“太不发达”的现实,区别了荣誉与名誉、虚荣、野心和荣宠的界限,介绍了荣誉的含义,明确了真正的荣誉所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指出了要爱荣誉、更爱集体荣誉的必要,最后提出了每个人都要有荣誉感、都要爱荣誉的观点。

一、阅读课文第9~13段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0段内容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表达效果?

答:

 

 

参考答案:

这一自然段主要运用引证法、喻证法。

引用古代言论,以“白圭”为喻,形象阐述了“理想的生命”的庄严、高贵、崇高、伟大、正直、坚强,从而阐述了“荣誉”的内涵。

2.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分别是什么。

(1)生前最不求虚名者,往往死后最能得名。

(2)世间真正的价值,常埋藏在无名者之中。

答:

 

 

参考答案:

(1)许多大艺术家、科学家活着时不分心去猎取流俗的恭维,而在自己的拼搏中获得乐趣,常常有重大的贡献、获得名声,以至于获得诺贝尔奖。

(2)一个人如果对人类真有贡献,获得名声或荣誉并不重要。

很多无名者同样能创造价值,对人类真有贡献。

3.第13段的“侏儒国”意在阐述什么?

第四条与前三条有何关系?

答:

 

 

参考答案:

阐述“必须自尊而能尊人”“有荣誉心的人,一定能尊人,能下人”的观点。

前三条重点从自身的角度阐述“荣誉”的内涵,第四条侧重从别人的角度阐述。

两方面互为补充。

4.文中提出了评判真正的荣誉的四个重要条件,请依次说出这四个条件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

评判真正的荣誉的四个条件是:

第一必须能维持生命的庄严;第二必须能有所不为;第三必须是自足的,也是求诸己的;第四必须自尊而能尊人。

二、阅读课文第15~17段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5.文中“爱荣誉”的含义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答:

 

参考答案:

①以忠诚纯洁的行为,去得到依于德性合于美感的承认。

②要提倡集体的荣誉观。

③人生是需要有荣誉的。

6.这三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请举例说明。

答:

 

参考答案:

①例证法。

列举家庭、商店、学校等的表现证明对集体荣誉的热爱。

②引证法。

引用包尔森的话说明爱荣誉在人生中有一种具体的力量,引用拜伦的话主要说明人生需要荣誉。

7.文中“不荣誉的人生,是黑漆漆的,无声无臭的”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

无荣誉的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人生,虽说是人,但基本上等同于只知生存不知生活的禽兽,是没有任何名声的。

8.文章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请举例简要解说。

答:

 

参考答案:

①口语化。

文章没有晦涩难懂的书面语,语言风格平实,如“家风”“家声”的使用。

②整散结合。

语言长短变化,整散结合。

如“扩而大之,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不没落和毁灭,必须由构成他的分子,共同努力维持和增进他集体的荣誉”等。

1.善用短句、排比句

文中善用短句、排比句,如“他承认人的能力,赞叹人的特长,尊敬人的善处”。

短句和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演讲的效果,富有感染力。

2.本文运用了例证、引证和对比等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

(1)文章在论证“西洋人很重视荣誉”的时候,举了英国人对内阁成员的称呼、美国西点军校的校训和欧美许多学校的考试制度的例子;在论述“好名誉不一定就是坏事”的时候,举了前苏联和北极探险的例子;在论述“靠自己努力的成绩换来的”荣宠不可厚非的时候,举了外国政府特赐一些科学家荣誉头衔,如德国大学教授得“政府枢密顾问”的例子;在论证“世间真正的价值,常埋藏在无名者之中”的时候,举了科学史上没有几个人能像牛顿和爱因斯坦那样生前就享有国际大名的例子;在强调要提倡集体荣誉观念的时候,举了一个家庭、一个商店、一个学校的例子等。

(2)文章引用《诗经·大雅·抑》《论语·子罕》《诗经·小雅·节南山》中的句子,证明真正的荣誉“必须能维持生命的庄严”;引用大科学家盖白勒的话,证明真正的荣誉“必须是自足的,也是求诸己的”;引用《战国策·赵策》中的句子,证明真正的荣誉“必须自尊而能尊人”;引用德国哲学家包尔森的话,证明人应该“爱荣誉”;最后,引用拜伦的诗句,以强调“人生是需要有荣誉的”等。

(3)本文还运用了对比论证。

例如拿西洋人对荣誉的态度与国人对比,拿“荣誉”与“名誉”“虚荣”“野心”“荣宠”对比等。

议论文写作中如何运用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论点的本质。

即从正反两个方面去阐述道理,使文章的论证更加充分。

形式上是一正一反、一阴一阳、一实一虚,在内容上是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或用其他对立的两方作对比来发议论、抒感情。

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称为横向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称为纵向比较。

那么在写作中应如何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呢?

1.对比论证要寻求适当的对比材料

①用作对比的事物必须有明确、统一的“对比点”;②对比双方要有相同的对比量。

如:

秦始皇之所以能“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是因为他具有雄才大略,能够“奋六世之余烈”。

小仲马之所以能写出震动世界的名作《茶花女》,是因为他从父亲大仲马的身上继承的不是万贯家财,而是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致入微地描写人物的能力。

事实告诉我们:

以本领处世,则事业可成,功名可就。

相反,身承巨富,而无本领者,只能是事业无成,乃至国破家亡。

秦二世胡亥之所以在位仅仅三年,便落得个“身死人手而七庙隳”,为天下人耻笑的下场,是因为他仅仅继承了秦始皇留下的“践华为城,因河为池,金城万里”的万世之业,却没有经天纬地的治世之才。

约有70%的“富二代”、88%的“富三代”、97%的“富四代”之所以难挑守业重担,难续父辈辉煌,是因为由于与父辈生活环境完全不同,尤其是父辈往往给予了他们远超社会常规的优越生活条件,使他们自我优越感极为突出,却没有担当继富重任的能力、魄力与见识。

2.对比论证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指向,紧扣论题展开分析

①不能简单罗列对比事例,要深入分析对比材料,找出现象产生的不同根源,突出对比双方相反或相对的性质;②举例要从对比材料中归纳出一个能证明论点的道理,为证明论点服务。

如: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海尔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抓住了中国加入WTO的机遇,积极在海外建立工厂,短短几年由一家作坊式企业成长为集研发与销售为一体的企业集团。

相比之下,曾经风光一时的相机巨头拍立得公司,没能紧跟市场研发新技术,坐吃家底,销售市场逐渐萎缩,被后来者赶超,最终以破产告终,成为人们的笑谈。

这就告诉我们,当机遇来临时,必须细心谋划,果断出击,否则后悔莫及。

海尔集团正是抓住了技术革新的机遇,成为著名的企业。

3.正反对比材料的“对比点”必须鲜明突出

①语言表述必须规范,指向明确;②句式相对一致。

与小沈阳相反,他的师傅赵本山虽然从1990年起,年年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中间只有1994年缺席了一年,却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学习,不断拓展。

一方面充分利用自己长年表演二人转的经验,将东北方言和二人转中的语言技巧运用得得心应手;另一方面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学习新的表演技巧,制造新的喜剧包袱,每年都给观众新的惊喜,每年都会为当年的流行语奉献出名言,比如“忽悠”“不差钱”“此处省去多少字”等等。

赵本山的小品何以长盛不衰?

“为有源头活水来”。

小沈阳真该向师傅多学习啊!

请以“宽容是一种美德”为题,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一个片段,400字左右。

答:

 

 

 

示例:

宽容是一种美德

留心一下,不难发现在人际交往中,凡能做到宽以待人者,一般都深受众人的欢迎。

在中国历史上,李世民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依靠这一点,得到众臣大力协助,从而开创了唐代盛世。

在唐朝王室争权中,魏征曾鼓动太子李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夺得帝位后,不计旧恶,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为唐朝盛世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

再说秦王嬴政,若不是听取了李斯“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喻谏,收回逐客令,实行不计前怨的政策,恐怕就会失去李斯等一大批大臣的支持,就难以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纵观历史与今天,如果没有“海纳百川”的宽宏气度,不具备宽容的美德,开创一番事业只能是一句空话。

有的人就不具备宽容的美德,他们心胸狭隘,凡事斤斤计较,不肯吃亏。

如慈禧太后,仅因为与一大臣下棋时,对方无意中说了一句“我杀老佛爷的马”,就勃然大怒,“你杀我的马,我杀你全家”,于是这位大臣被满门抄斩,惨不忍睹。

像这样的狭隘心胸,这样的暴行,又怎能不遭世人唾骂呢?

当今社会上有一些人也是这样,你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就会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还有的人对别人的过失总是耿耿于怀,时时想着揪别人的小辫子。

这样的人,典型的“鸡肠小肚”,心胸狭隘,待人刻薄,根本没有一点宽容之心,这种人还能谈什么成大器,立大业呢?

考点对接

如何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的含意

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章阅读中起重要的、关键性作用的语句。

包括昭示全文或段落中心、主要倾向的语句,传达重要信息和材料的语句,暗示作者感情或思想的语句,体现文章思路的起总领、总结或过渡作用的语句,标志文章转折或突破的语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使用了修辞、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林肯中心的鼓声

木 心

搬到曼哈顿,与林肯中心几乎接邻,听歌剧,看芭蕾,自是方便,却也难得去购票。

开窗,就可望见林肯中心露天剧场之一的贝壳形演奏台。

那里每天下午、晚上,各有一场演出。

废了室内的自备音响,乐得享受那大贝壳中传来的精神海鲜。

节目是每天和每晚更换的:

铜管乐、摇滚乐、歌剧清唱、重奏,还有时髦得名称也来不及定妥又变了花样的什么音乐。

我躺着听,边吃边喝听,比罗马贵族还惬意。

但夏季没过完,我已经非常厌恶那大贝壳中发出的声音了:

不想“古典”的日子,偏偏是柔肠百转的惹人腻烦;不想摩登的夜晚,硬是以火爆的节奏乱撞耳膜。

不花钱买票,就这样受罚了。

所以每当雷声起,电光闪,阵雨沛然而下,我开心,看你们还演奏不!

可惜不是天天都有大雷雨,只能时候一到,关紧窗子。

如果还是隐隐传来,便开动自己的音响与之抗衡,奇怪的是,但凡抱着这样心态的当儿,就也听不进自选的音乐。

可见行事必得出自真心,强求是不会快乐的。

某夜晚,灯下写信,那大贝壳里的频率又发作了,看看窗外的天,不可能下雨,窗是关紧的,别无良策,管自己继续写吧……乐器不多,鼓、圆号、低音提琴,不三不四的配器……管自己写吧……

写不下去了——鼓声,单是鼓声,由徐而疾,疾更疾,忽沉忽昂,渐渐消失,突然又起翻腾,恣意癫狂,石破天惊,戛然而止。

再从极慢极慢的节奏开始,一程一程,稳稳地进展……终于加快……又回复凝重的持续,不徐不疾,永远这样敲下去,永远这样敲下去了,不求加快,不求减慢,不求升强降弱,唯一的节奏,唯一的音量……其中似乎有微茫、偶然的变化,变化太难辨识,却使听觉出奇地敏感,出奇敏感的绝望者才能感觉到它。

之后鼓声似乎有所加快,有所升强……后又加快升强,渐快,更快,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快到不像是人力击鼓,但机械的鼓声绝不会有这“人”味,是人在击鼓,是个非凡的人,否定了旋律、调性、音色,各种记谱符号。

这鼓声引醒的不是一向由管乐、弦乐、声乐所引醒的因素。

人,除了历来习惯于被管乐、弦乐、声乐所引醒的因素之外,还确有非管乐、弦乐、声乐所能引醒的因素,它们一直沉睡着,淤积着,荒芜着,原始而古老。

在尚无管乐、弦乐、声乐伴随时,这些因素出现于打击乐,在漫长的遗弃废置之后,被今晚的鼓声所引醒,显得陌生新鲜。

这非音乐的鼓声使我回到古老的蛮荒状态,更接近宇宙的本质。

这鼓声接近于无声,最后仿佛只剩下鼓手一个人,而这人必定是遒劲与美貌、粗犷与秀丽浑然一体的无年龄的人——真奇怪,单单鼓声就可以这样顺遂地把一切欲望击退,把一切观念敲碎,不容旁骛,不可方物,把它们粉碎得像基本粒子一样分裂飞扬在宇宙中……

我扑向窗口,猛开窗子,鼓声已经在圆号和低音提琴的抚慰中作激战后的喘息,低音提琴为英雄拭汗,圆号捧上了桂冠,鼓声也将息去——我心里发急,鼓掌呀!

为什么不鼓掌,涌上去,把鼓手抬起来,抛向空中,摔死也活该,谁叫他击得这样好啊!

我激动过分,听众在剧烈鼓掌,尖叫……我望不见那鼓手,只听得他在扬声致谢……掌声不停……但鼓声不起,他一再致谢,终于道晚安了,明亮的大贝壳也转为暗蓝,人影幢幢,无疑是散场。

我懊丧地伏在窗口,开窗太迟,没有全部听清楚,还能到什么地方去听他击鼓,冒着大雨我也会步行去的。

我不能荏弱得像个被遗弃的人。

又不是从来没有听见过鼓声,我是向来注意各种鼓手的,非洲的,印度的,中国的……然而这个鼓手怎么啦,单凭一只鼓就使人迷乱得如此可怜!

我承认他是个幸福的人,我分不到他的幸福。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我不能荏弱得像个被遗弃的人。

答:

 

 

(2)我承认他是个幸福的人,我分不到他的幸福。

答: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1)句写的是“我”听罢鼓声之后内心的感慨,“荏弱得像个被遗弃的人”反映了“我”内心强烈的失落感;而“不能”则表明“我”受鼓声的鼓舞后所萌生的念想。

(2)句写的是“我”听罢鼓声感慨不已之后得出的结论,“承认他是个幸福的人”是因为“我”对鼓手近于自然深信不疑,“我分不到他的幸福”则道出了“我”作为听众的遗憾。

答案:

(1)①现场鼓手的演奏结束了,我因不能再次听到鼓声和听众一起疯狂而失落;②受到鼓声的鼓舞,我希望能过上一种新鲜有力的生活。

(2)①鼓声让我相信,这个鼓手是近于自然的,因而也是幸福的;②作为听众,我被鼓手的鼓声吸引,却不能分享他击鼓时的愉悦,这让我感到有些遗憾。

 

怎样理解现代文阅读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1.浏览全篇,把握主旨

读一篇文章应该着眼于全篇,因为阅读的高效率取决于对文章主旨的正确把握。

为了把握文章的主旨,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宏观上把握全局,理清文章的层次,领会文章的要义;其次是注意作者生活、写作背景(要善于利用命题者所做的相关注释)等,并利用题目、题干弄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测命题者考查的目的,做到心中有数。

文章的语言材料,作者所用的每一个词语,都与全文的中心息息相关。

因此,把握主旨,就可深刻体味、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

2.句不离段,由表入里

“句不离段”,是理解句子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原则。

一般来说,高考所考查的句子通常都包含三层意义:

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理解这些我们必须凭借它所在的语言环境,给它一个准确的解释。

因此,依据句子的前后文字,分析句子结构,我们就能揭示出其“弦外之音”或“深层内涵”。

3.紧扣主旨,多方联系

①紧扣主旨,②结合修辞,③借助互解。

学问(learning)与智慧(wisdom),有显然的区别。

学问是知识的聚集(accumulationofknowledge),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

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

学问是铢积寸累而来的,常是各有疆域独自为政的。

它可吸收人生的兴趣,但是它本身却是人生的工具。

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它是人生含蕴的一种放射;它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的,同时它可以烛照人生的前途。

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

世界上有不少学识渊博的人,可是食古不化,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通,举一不能反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说不上智慧二字。

这种人西洋便叫做“有学问的笨伯”(alearnedfool),在中国便可称为“两脚书橱”或“冬烘先生”。

反过来说,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有一种人,读书虽然不多,但他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这样的人,你能说他没有智慧吗?

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穷年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

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

譬如孟德尔(Mendel)研究豆子的交配,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下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就是一个例子。

再说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

在达尔文以前,何曾没有富于学问的生物学家,看见过海边的蚌壳、山中的化石、类人的猩猿、初民的种族?

何以不能发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公例?

等达尔文发现以后,赫胥黎慨然叹曰:

“这个道理,傻子都应该知道,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

”当代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