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19817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8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制造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国制造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国制造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国制造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国制造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制造分析报告.docx

《中国制造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制造分析报告.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制造分析报告.docx

中国制造分析报告

 

2017年中国制造分析报告

 

2017年10月

中国制造所处的阶段:

追寻产业发展规律,从后发到创新。

中国制造业起步晚、底子薄,建国后打下重工业基础,改革开放后真正实现全面快速发展。

当前我国制造业,大国重器领域:

依靠举国体制突破封锁,迅速走向世界一流。

在高铁、核电、航空航天等领域已经实现全球领先。

传统优势领域:

从做大走向做强,进入全球布局的新时期。

在部分传统行业占据了国内市场优势与全球竞争主动性。

新兴领域:

中国市场嫁接全球技术,产业政策助推后发致胜。

部分新兴或者技术壁垒较高的行业仍受制于人的,国内产业成熟度较低,产品高度依赖进口,但是产业转移向中国的趋势不可逆转,我们依靠巨大的市场、工程师红利、产业集聚优势和产业政策的扶持正在加速弯道超车。

中国制造之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全球视野看中国制造——坚持自身特色,关注政策机遇。

以德国为代表的传统行业制造强国与以美国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制造强国均有自身的制造业发展特点。

德国经验:

德国制造业从模仿借鉴粗制滥造到将工匠精神极致运用,实现了机电、汽车等传统行业的全球领先。

美国经验:

美国制造利用二战机遇+技术革命+全球霸权,实现向外输出的同时在本国保留半导体等行业的关键零部件核心产能,同时力图通过再工业化重塑美国传统制造业竞争力。

中国特色制造业发展之路:

中国制造始终有很强的政策引导特性,关键行业发展路径多为政策推动下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们认为应当充分关注政策导向,透过政策探寻产业风口。

投资中国制造,关注两条主线:

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制造龙头,新兴产业的制造新星。

1)传统优势产业的制造龙头。

关注中国制造以自主、中高端的形式再入全球竞争,落脚中国制造输出升级的受益行业,关注已经产生了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制造龙头。

工程机械:

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步入全球化拐点,预计海外成长将有效帮助自主工程机械企业品牌实现从强周期向弱周期切换,结合本轮国内需求复苏,预计工程机械本轮周期向上持续期将显著强于历史水平。

轨交行业:

预计高铁出海将充分带动我国轨交装备企业利用全球市场。

细分龙头:

如缝制机械,中国设备性价比优势明显、产品结构不断冲击中高端,成为本轮产业转移的设备主导。

2)新兴产业的制造新星。

中国市场嫁接全球技术,半导体、显示面板和工业自动化等成长行业有望爆发。

半导体领域:

随着半导体制造业大规模流入我国,对应的设备投资将进入爆发期。

面板领域:

中国企业逆周期投资在显示面板行业中已拥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国产面板加工设备需求有望放量,国内高世代产线投产预期强烈,预计将充分利好国产面板设备优势企业精测电子、联得装备、智云股份,利好国内高纯工艺优势企业至纯科技。

工业自动化领域: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同时我国机器人使用密度明显低于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机器人仍有巨大的增量空间,我国机器人制造产业正处于爆发前期。

一、中国制造所处的阶段:

透视产业规律,从后发到创新

1、中国制造: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

制造业百余年,汇一部发展史:

中国制造坎坷起步,改革开放后快速成长。

受制于落后的封建制度,中国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契机,也未能及时参与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制造业突破西方封锁,不断取得发展,改革开放后快速与世界接轨,快速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

在制造业新时代,中国制造规模庞大、结构完备,许多产业已经实现了全球领先;同时中国制造仍存不足,有些产业需要全球技术嫁接中国市场。

2、大国重器:

举国体制突破封锁,迅速走向世界领先

(1)高铁

高铁是中国从无到有并快速实现全球领先的代表,已经成为中国高端制造的象征之一。

中国高铁建设始于2005年,远远晚于欧洲和日本。

现在,中国的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居世界第一位,超过22000公里,运行速度最高,达到350公里/小时,拥有车型数仅次于日本,但车辆适应力最强,适应于多种地貌、气候,包括高寒气候,热带气候,沙尘暴气候,山区地形与沿海地形。

中国高铁已逐渐实现了产品国产化、技术自主化,基本完全掌握了动车组九大关键技术及十项主要配套技术。

具有中国特色、技术完善的“中国标准”动车组,是世界首套完整系统的高速铁路标准,未来有望出口到印度、马来西亚、美国等30多个国家。

(2)核电

中国核电并网容量全球占比不断提升,三代核电关键设备85%以上实现国产。

2007年以来,我国核电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核电并网容量全球占比从2007年3月的2.06%提升到2017年8月的8.58%。

目前中国即将建设自主研发的、功率更大的先进核电技术CAP1400核电机组。

中国自主研制的三代核电技术“CAP1400”、“华龙一号”的整体性能都达到世界顶尖水平。

中国核电随“一带一路”实现有效输出,擦亮中国制造名片。

中国建成的AP1000机组是“世界首堆”,提供了大量的建设经验和反馈信息。

根据世界核协会统计数据,2017年8月中国在建核电机组有20组,占全球在建核电机组装机容量的42%。

中国核电企业积极推进亚洲、欧洲、拉丁美洲、非洲等20多个国家的海外核电建设项目,凭借自主研制的“CAP1400”、“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和过硬的核电建设能力,核电技术有望成为高铁之后另一“中国制造”的名片。

(3)大飞机

国产大飞机C919技术先进,打破欧美长期垄断格局。

我国民航客机长期依赖进口,2016年飞机进口金额达204亿美元。

C919主线客机于2017年5月完成首飞,是我国航空工业史的一座重要里程碑;2017年9月28日C919完成第二次试飞,试飞高度提升一倍,试飞时间达首飞的2倍以上。

C919最大载重77.3吨,巡航速度0.78-0.8马赫,最长航程5555公里,可与主要竞争对手波音公司的737-800和空中客车A320-200匹敌。

截至第二次试飞时,C919已获得超730架订单,有望打破波音、空客公司长期垄断国际市场的格局。

3、传统领域:

从做大走向做强,进入全球布局新时代

(1)成熟度较高领域:

缝制机械规模全球领先,国际竞争力强

根据中国缝制机械协会《中国缝制机械强国发展战略》,截至2014年底,我国缝制机械行业全年共完成工业生产总值约615亿元,生产各类缝制机械1214万台,约占世界产量75%以上。

2001年开始,我国工业缝纫机出口金额已经显著高于进口金额,贸易顺差不断扩大,中国缝制机械充分体现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2)成熟度较高领域:

国内企业汽车起重机已经形成绝对的竞争优势,基本将国际竞争对手挤出中国市场

在一轮行业周期中,中小型制造商逐渐自然淘汰,同时随着国内龙头企业技术、产品口碑等的不断积累,其产品已经形成了对国际巨头产品的竞争优势,国内汽车起重机市场的份额不断向徐工、中联与三一等龙头企业集中。

4、新兴领域:

中国市场嫁接全球技术,产业政策助推后发致胜

(1)成熟度较低领域:

国内3C制造业规模大,但电子产品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

2016年我国电子产品进口总金额4014亿美元,占当年我国进口贸易总额的25%,其中集成电路进口金额高达2270亿美元,液晶显示板进口金额达318亿美元,电子产品核心零部件进口依赖度高。

对比来看,我国2016年原油进口总金额仅1165亿美元,进口铁矿石金额仅568亿美元,远低于电子产品核心零部件进口金额。

(2)成熟度较低领域:

国内机床特别是高端机床面临技术封锁,金属加工机床国际贸易常年逆差

我国庞大的制造业规模形成了对金属加工机床的旺盛需求,但国内金属加工机床特别是高端机床技术明显落后,日本、德国等企业的技术封锁一直未有效突破,相关产品仍高度依赖进口,导致我国金属加工机床产品常年贸易逆差。

二、中国制造之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全球视野看中国制造

1、德国经验:

特色产业的崛起之路,从粗制滥造到工匠精神

(1)德国制造从粗制滥造到工匠精神,成为全球高端精密制造的代表

德国虽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德国制造靠大量仿制英国机器起家,一度成为粗制滥造的代名词。

德国人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再创新,在一战前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工业体系与强大的制造能力,德国制造逐渐走到世界前列。

两次世界大战虽然打击了德国的制造业基础,但客观上有效推动了德国制造的技术进步,德国制造积累了大量的尖端技术。

二战后德国制造业逐渐向细分、专业化方向发展,在众多的细分领域形成了很多隐形冠军。

(2)德国制造机电产品与运输设备优势明显,在德国出口中占据重要份额

德国制造仍旧以机电产品与运输设备为强项,2016年德国出口最多的类别为机电产品,出口金额达3623亿美元,占德国出口总额的28%,其次为运输设备,出口金额达3088亿美元,占德国出口总额的24%。

2017年上半年德国出口产品类别比例构成与2016年类似,机电产品、运输设备与化工产品依旧是德国出口的前三甲。

(3)德国工业4.0战略帮助德国保持制造领先优势,稳定机电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政府正式提出“德国工业4.0”战略。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发展缓慢,德国制造外需疲软,同时中美工业科技发展迅速,对德国出口形成进一步竞争。

工业4.0战略让德国重新抓住工业发展主动权,保持“德国制造”的国际品牌,随着2016年工业4.0从概念走向落地,德国机电产品出口再回增长轨道。

德国工业4.0战略包括“一个核心”、“两重战略”、“三大集成”和“八个先行”。

一个核心:

该战略的核心是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系统(CPS)。

该技术能够把智能机器、存储系统和生产设施连接起来,独立完成自动交换信息、触发动作和控制,使工业与智能化、网络化融合,从根本上改变工业过程;

两重战略:

领先供应商策略与主导市场策略。

德国认为只有让信息通信技术(CPS技术)与传统高技术形成系统性集合,建立新型价值网,供应商才能在日趋复杂的全球市场中灵活应对、不断调整管理方式,从而保持世界领先;主导市场策略着眼于德国境内制造业市场的重塑与拓张。

工业4.0提出在不同类型、大小、地理位置的企业之间建立全价值体系网的想法,进而协调整生产过程中不同阶段和种类的产品的相互配合,发挥德国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结构平衡的优势关系,让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使用并熟悉CPS系统;

三大集成:

横向集成、纵向集成和端到端集成。

横向集成是指不同企业间供应链的横向网络整合;数字化端到端集合是指借助IT系统与模型建立,将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通过数字化串连起来;纵向集合帮助企业利用拓扑技术,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系统自主计算与重组制造体系,达到柔性制造,是三个集成中的基础;

八个先行:

由于工业4.0要求建立公司间的价值网,则必须在术语、合作机制及信息交换上达成一致,因此公认的标准和参考体系必不可少;其次,工业4.0的改革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的,发达、完整的宽带基础设施、利用数字化模型的自主分析预测与智能反馈的管理能力、安全信息维护与健全的容错的调节机制、政府间协调和数据监管,以及拥有IT技与生产双知识的员工是工业4.0战略实现的重要环节;此外,工业4.0将使工业高度自动化和分散化,需要员工适应全新的工作模式;最后,工业4.0追求资源的最大利用以及工业可持续发展,KPI的搭建是考评生产绩效的重要衡量体系。

2、美国经验:

技术革命引领产业发展,再工业化吸引高端制造回流

(1)美国制造业充分利用战争机遇与技术革命优势,依附美国全球霸权不断实现全球扩张

美国与亚欧大陆有海洋屏障,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本土均未受到攻击,在战争中美国制造业借助军工等产业不断积累资本与技术,在汽车、钢铁、飞机等行业有一定的领先优势。

美国引领第三次技术革命,同时在二战后建立了数十年的全球霸权,美国制造业在技术端与战略端均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受制于成本等因素,基础的制造业曾大量迁出美国,但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有望有效吸引外流的制造业返美,美国制造仍有一定的领先优势。

(2)美国制造业保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