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汽车经济开发区第六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197318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1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长春市汽车经济开发区第六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吉林省长春市汽车经济开发区第六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吉林省长春市汽车经济开发区第六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吉林省长春市汽车经济开发区第六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吉林省长春市汽车经济开发区第六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长春市汽车经济开发区第六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

《吉林省长春市汽车经济开发区第六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长春市汽车经济开发区第六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吉林省长春市汽车经济开发区第六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

吉林省长春市汽车经济开发区第六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汽车区六中高一年级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考试说明:

1.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选择题涂卡。

2.考试完毕交答题卡和试卷Ⅱ。

第Ⅰ卷(7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5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70分)

1.根据“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三者的关系示意图(下图)”,下列叙述最准确的是

A.奴隶社会的经济就是小农经济

B.自然经济就是小农经济

C.小农经济是自耕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D.三者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经济是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就是指以个体家庭为生产、生活主要单位的经营方式;自耕农经济,是指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方式;三者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故D项正确。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而奴隶社会的经济就是在井田上耕作,属于集体耕作的模式,排除A。

自然经济不是小农经济,排除B。

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一种,排除C。

2.“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材料体现的核心观念是

A.抑商

B.重农

C.海禁

D.重商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社会上都把土地当作是最重要的财富,体现了“重农”的观念,B项正确。

抑商是指抑制商业发展,与材料强调重农观念不一致,排除A。

海禁旨在禁止民间私自出海,限制对外贸易,与材料强调重农观念不符,排除C。

重商是指重视商业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

3.《国语·晋语》记载:

“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这说明官营手工业

A.主要是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B.是古代手工业的唯一经营方式

C.由政府垄断经营

D.产品主要在市场流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工商食官”和所学知识可知,政府将商人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为他们提供衣食,驱使他们为政府服务,是周朝的官营手工业制度,故C项正确。

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是供政府和贵族消费,而不是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排除A。

古代手工业中除了官营手工业之外还有家庭和私营手工业,排除B。

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是供政府和贵族消费,而不是在市场流通,排除D。

4.据记载,宋太宗时东京等城市中时有临街开设商店的“浸街”现象发生,到宋仁宗时,政府干脆规定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临街开设商店。

由此可知,宋代

A.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

B.城市经济的空间扩展

C.城市治安出现了混乱

D.政府重视商业税征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有临街开设商店的‘浸街’现象发生”“政府干脆规定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临街开设商店”等信息可知,宋代商业繁荣,市的发展突破了空间限制,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而是强调城市经济的空间扩展,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城市治安的信息,而是强调城市经济的空间扩展,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政府重视商业税征收,而是强调城市经济的空间扩展,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宋朝商业的发展,需要掌握宋朝商业发展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有临街开设商店的‘浸街’现象发生”“政府干脆规定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临街开设商店”的分析理解。

5.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

”由此可见

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

B.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

C.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

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禁令之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可知,在海禁政策之下,中外民间贸易继续推行,反映了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B项正确。

材料强调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且海禁政策影响了中国的对外贸易,排除A。

材料无法体现海禁政策瓦解,而是强调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排除C。

明代政府实行了海禁政策,而不是没有真正实行过海禁,排除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海禁……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学生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得出海禁政策没有得到民众的积极响应的结论,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6.据估计,殖民扩张期间,从非洲运往美洲的黑人不下1500万人,死于猎奴战争和贩运途中的黑人,约为此数的五倍,整个奴隶贸易使非洲丧失的人口中,60%是运往美洲而损失和牺牲的。

该材料反映的是

A.导致亚洲劳动力短缺

B.血腥的殖民掠夺

C.洲际贫富差距缩小

D.黑奴贸易具有公平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罪恶的三角贸易,这是血腥的殖民掠夺的体现,B项正确。

三角贸易中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导致非洲劳动力下降,排除A。

黑奴贸易造成非洲传统文明衰落、经济社会倒退,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从此洲际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排除C。

黑奴贸易是人类历史上悲惨耻辱的一页,没有任何公平性可言,排除D。

【点睛】本题熟悉三角贸易的相关内容即可知道答案。

7.恩格斯说:

“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新航路开辟前,欧洲人迫切地寻找黄金从根本上反映了:

()

A.黄金是欧洲人解决商业危机的主要途径

B.掠夺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唯一动力

C.商品经济对掠夺财富加速积累的需求

D.《马可·波罗行纪》对欧洲人的强大影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理解。

A项错误的;这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

B项是错误的,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由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和宗教因素等等。

D项不是实质。

所以选C,因为新航路开辟是在欧洲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根本原因

8.乾隆嘉庆年间,英国对中国的外交封锁不满但并不感到异常,但到了道光年间,他们开始愤怒不已,强烈要求改变。

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自由贸易思想在英国的盛行

C.贸易入超使英国经济损失巨大

D.禁烟运动激化了中英两国的矛盾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英国在乾隆、嘉庆年间和道光年间对中国的外交封锁的不同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光年间,英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急需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料;该时期自由贸易思想在英国的盛行,故英国强烈要求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输出商品,B项正确。

英国强烈要求打开中国市场与自由贸易思想在英国的盛行有关,而不是中国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

英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采取了向中国走私鸦片的手段;英国要求解除外交封锁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开拓广阔的中国市场,掠夺原料,排除C。

英国针对中国的外交封锁进行强烈抗议,是要求进行自由贸易而不是禁烟运动激化了中英两国的矛盾,排除D。

9.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某种程度上将原有的企业之间的外部关系转化为企业内部的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有计划性。

并出现了所谓的“石油大王”,“钢铁大王”,这种观象是指

A.资本主义出现垄断组织

B.资本主义杜绝自由竞争

C.资产阶级走向全面反动

D.资木主义的本质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这种现象就是生产与资本的高度集中,说明资本主义出现垄断组织,故A项正确。

垄断组织的出现也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结果,而不是资本主义杜绝自由竞争,排除B。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发展处于上升期,资产阶级并未走向全面反动,反而发展和完善资产阶级代议制,排除C。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改变,排除D。

10.19世纪末,李鸿章批准建立上海织布局。

1890年,上海织布局生产的棉布投入市场。

政府规定织布局产品从上海或其他通商口岸运货到内地,按照洋布的通例,都在上海统一征税,据此可知清政府

A.对市场进行合理评估

B.限制上海织布局的销售额

C.减免洋务企业的内地税收

D.鼓励支持上海织布局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上海织布局生产的棉布……从上海或其他通商口岸运货到内地,按照洋布的通例,都在上海统一征税”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清政府对上海织布局生产的棉布,采用的税收政策与洋布相同,体现了清政府鼓励支持上海织布局发展,D项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对市场进行合理评估,而是强调鼓励支持上海织布局发展,排除A。

材料无法体现政府限制上海织布局的销售额,而是强调鼓励支持上海织布局发展,排除B。

减免洋务企业的内地税收,也是鼓励支持上海织布局发展的表现,排除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政府规定织布局产品……按照洋布的通例,都在上海统一征税”,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织布局棉布的税收政策与洋布相同的角度理解政府鼓励支持上海织布局发展,即可排除无关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11.1902年,盛宣怀上奏清政府称:

外国商人在上海争相开设工厂,导致棉花价格日益上涨,中国商人与外国商人之间相互倾轧,而中国商人财力单薄,如果不采取必要措施则必定失败。

这一“上奏”可用以说明中国民族工业

A.在与洋商竞争中无利可图

B.在国际市场中举步维艰

C.受清政府政策的严格限制

D.受列强资本输出的冲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到列强的压制,列强的资本输出冲击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D项正确。

材料强调中国民族工业在与洋商竞争中必定失败,而非无利可图,排除A。

材料反映中国民族工业和外商企业在中国本土上海竞争,无法体现在国际市场中举步维艰,排除B。

材料说明中国民族工业受列强资本的压制,而非受清政府政策的限制,排除C。

12.抗日战争爆发后,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大量内迁。

下表是截止1939年沦陷区企业内迁的情况,对其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钢铁厂

纺织厂

机械厂

食品厂

电器厂

化学厂

文教用品厂

其他

1家

92家

168家

22家

28家

54家

31家

14家

 

A.为西南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B.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内迁企业类型存在不平衡性

D.中国工业基础仍旧非常薄弱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内迁的机械厂达168家,而其他类型的企业只有几十家,甚至1家,这体现了从抗战爆发到1939年内迁企业类型的不平衡性,C项正确。

内迁企业确实为西南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但与材料强调内迁企业类型存在不平衡性不符,排除A。

內迁企业类型的差异不能反映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排除B。

表格信息无法体现中国工业基础仍旧非常薄弱,而是强调内迁企业类型存在不平衡性,排除D。

13.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

“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该材料意在说明清时期

A.社会转型缺乏动力

B.徽商亦商亦官的特点

C.封建伦理被徽商强化

D.徽商生活的奢侈程度的补充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可知,明清时期商人经商致富之后,并没有把资金用来扩大再生产,反映了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缺乏动力,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徽商“亦官”的特点,而是强调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缺乏动力,排除B。

材料反映经济领域的现象,与封建伦理被徽商强化无关,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徽商生活的奢侈程度的补充,而是强调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缺乏动力,排除D。

14.下列诗词歌谣所描绘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推倒三山黎庶悦,中华崛起翻新页。

②端掉“大锅饭”,懒汉变勤汉;实行“大包干”,粮油大增产。

③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④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

A.②③①④

B.②④①③

C.①③④②

D.④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①反映的是新中国的成立,时间是1949年10月。

②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生在1978年后。

③反映的是三大改造时期,是1953-1956年。

④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社员是指人民公社的社员,故是1958年。

综上所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③④②,排除ABD,所以选C。

【点睛】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探索的相关史实,需要掌握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大跃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重大事件的时间即可知道答案。

15.1953年11月1日,北京市首次发行面粉购买证,1955年国家粮食部发行“全国通用粮票”,之后食用油票、布票相继面世,全国2000多个市、县都分别发放和使用各种商品票证。

这说明当时中国

A.国民经济极端困难、物资奇缺

B.国家加强对国民经济的计划和控制

C.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农业城镇已建立

D.规范市场经济、统一消费行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53年”、“1955年”、“发放和使用各种商品票证”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种商品票证反映了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计划和控制,B项正确。

1952年底,国民经济已经实现恢复发展,而不是国民经济极端困难、物资奇缺,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内容,无法推断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农村城镇建立,排除C。

当时中国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会存在规范市场经济的信息,排除D。

16.“1984年我来过广东。

当时,农村改革搞了几年,城市改革刚开始,经济特区才起步。

八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

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

”邓小平的讲话推动了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B.深圳作为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标志的形成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

D.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1984年我来过广东……八年过去了”可知邓小平的讲话指的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这次谈话推动了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故D项正确;A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B项错误,深圳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标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故C项排除。

点睛:

材料“1984年我来过广东……八年过去了”是解题的关键时间点;从中分析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7.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制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条例》,要求国有企业打破“三铁”,即打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建立能高能低的分配机制,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双轨制”,给予企业充分经营自主权。

这说明当时

A.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B.从供给端重新优化配置

C.国有企业改革拉开帷幕

D.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于1984年,到了90年代国务院颁布相关规定条例就是为了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A项正确。

材料反映分配制度方面的改革,而不是从供给端重新优化配置,排除B。

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于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

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18.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

“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

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

”说明当时的中国

A.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

B.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气象

C.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D.农民已获得土地的所有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88年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明显、农业改革效果显著、私企有所发展,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后形成的新的社会面貌,B项正确。

材料体现私营企业有所发展,不等于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且公有制经济始终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排除A。

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的公有制性质,农民没有获得土地的所有权,排除D。

19.《孟子·滕文公下》: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该社会现象的改变开始于

A.明末清初

B.清末民初

C.新中国成立后

D.改革开放后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的意思是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要擅自主张。

这一观点在近代清末民初随着西方思潮的传播和政治运动发展逐渐的改变。

故选B。

A项错误,明清之际是封建思想统治巩固的时期;CD项并非开始时刻。

考点:

近代社会习俗的变革

点评:

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工业文明逐渐地发展,辛亥革命的进行,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民主平等观念的进一步的传入使得人们的婚俗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礼仪等社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20.下列传媒在中国近现代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报纸

②电视

③电影

④因特网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③②④

D.①④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报刊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就已经出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电视才在中国出现;电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出现在19世纪末;因特网是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的技术。

故以上传媒在中国近现代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③②④,排除ABD,所以选C。

21.王韬的《瀛蠕杂志》中谈道,清季上海服饰旧礼“已亡”,“衣服僭移,上下无别”。

材料表明当时的上海

A.道德沦丧世风日下

B.传统服饰的等级观念在上海受冲击

C.政府禁止服饰西化

D.上海的社会风俗开始趋于奢靡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传统服饰是有等级的,“上海服饰旧礼‘已亡’”、“衣服僭移,上下无别”说明传统服饰的等级观念在上海被打破,故B项正确。

材料强调传统服饰的等级观念在上海受冲击,而不是道德沦丧世风日下,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服饰的态度,无法推断出政府禁止服饰西化,排除C。

材料强调传统服饰的等级观念在上海受冲击,而不是上海的社会风俗开始趋于奢靡,排除D。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上海服饰旧礼‘已亡’”、“衣服僭移,上下无别”等,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2.在苦苦挣扎了近四个月之后,有着101年历史的美国最大中小企业商业贷款机构――CIT集团还是在本月走上了破产之路。

破产前的CIT集团资产总额超过700亿美元,由此也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五大企业破产案。

由此,我们联想到1929年—1933年发生的那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假如你是当时纽约的一位市民,下列哪项最符合你的心态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D.“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经济危机导致工人大量失业,故导致就业困难,出现“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的现象,故D项正确。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生产过剩,物价下跌,因此不可能出现“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排除A。

各国为了摆脱经济危机,打起关税战、倾销战、货币战,所以“各国变得亲如兄弟”的现象不符合史实,排除B。

经济危机导致社会危机加深,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不会出现“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排除C。

23.1961—1971年,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从5233亿美元上升到10634亿美元,这一时期主导美国经济发展的理论是

A.自由主义

B.凯恩斯主义

C.重商主义

D.计划经济评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推动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

自由主义盛行于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而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主导美国经济发展的理论是凯恩斯主义,排除A。

重商主义产生于16世纪中叶,盛行于17-18世纪,与材料不符,排除C。

从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主导美国经济发展的理论是凯恩斯主义,而不是计划经济评论,排除D。

【点睛】解决本题须紧扣材料时间“1961—1971年”,结合凯恩斯主义的内容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24.“给它所设想的受益者——被它界定为弱者、贫穷者和不幸者的人——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它削弱了个人的进取和自立精神,并且在我们这个自由社会的基础之下酝酿出某种一触即发的怨恨。

”上述材料最适合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A.批判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

B.加强国家干预,健全福利制度

C.反对福利国家,主张市场自由

D.同情各类弱者,加强社会救济

【答案】C

【解析】

仔细分析材料,“给它所设想的受益者——被它界定为弱者、贫穷者和不幸者的人——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结合所学判断指的是反对福利政策,认为这一政策造成了损失,“削弱了个人的进取和自立精神”,C选项符合题意。

A、B选项与材料观点相悖;D选项与材料含义相反。

25.历史学家郭沫若在谈到管仲改革时说:

“他是肯定享乐而反对节约的,他是重视流通而反对轻视商业的,他是主张全面就业而反对消极赈济的,为了能够全面就业,他主张大量消费,甚至主张厚葬。

”对此评价理解正确的是

A.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凯恩斯”

B.管仲改革特别重视生产发展

C.郭沫若对管仲持批判态度

D.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管仲主张享乐、消费、全面就业,重视商业流通,反对节约,这是国家对经济干预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主张和凯恩斯的经济主张相似,A项正确。

B项是对材料的片面反映,且材料强调管仲改革重视国家对经济干预,排除。

由材料可知郭沫若对管仲改革持肯定的态度,排除C。

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是商鞅,排除D。

26.下图中A、B曲线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A.欧洲与美国实力的消长

B.美国与苏联实力的消长

C.主要社会制度的演变

D.主流经济理论的演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A曲线于1776年产生,1850年左右达到了顶峰,1929年以后地位逐渐被B曲线取代,1981年后A曲线超过B曲线的地位;B曲线于1936年出现后,地位逐渐上升并且取代A曲线的地位,1973年后地位逐渐被B曲线取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曲线是自由主义,产生发展于工业革命,在经济大危机之后被凯恩斯主义(B曲线)取代,直至经济“滞胀”之后,重新得到重视,故D项正确。

A项对图示解读错误,美国在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排除。

美国苏联之间的实力对比与曲线关系描述(1936-1981年)错误,排除B。

1917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