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人的家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94494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9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个普通人的家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一个普通人的家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一个普通人的家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一个普通人的家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一个普通人的家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个普通人的家史.docx

《一个普通人的家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普通人的家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个普通人的家史.docx

一个普通人的家史

我的家史

大东区大桥办事处前进社区居民俞超

(一)

我祖籍是浙江省诸暨市次坞镇大院里村。

(我的老家浙江省诸暨市次坞镇大院里村俯视照片)

据父亲最近提供的家谱资料,我现在知道这些情况:

次坞俞氏一族,起源于西周,盛发于汉、隋、唐、各朝,本姓于。

至唐代,我高祖文隽公由进士迁官江司训,生子胜,因赘而定居浦邑………次坞俞姓始祖三一公孟仁公留居浦江未几,因兄弟远离自伤孤独,且不能独立以御外侮,因此也从浦江迁来次坞定居。

迄今已愈千年。

次坞俞氏自定居以来,业已繁衍40世,人口5万余众,主要聚居地150余村,历朝累代涌现出众多名人高士。

次坞镇为九都聚居西乡,与箫山、富阳为邻,距今已有一千多年。

十五世祖虞三十公于永乐年间分居大院村,距今已500余年。

如今的大院村均系虞公第六世(22世)靖源公后裔。

现有410户,1288人。

(二)

我的祖父,陛子辈,名云来,一八八三年生,卒于一九六六年。

太曾祖瑞琳公之孙,曾祖父永澜公之子,父亲虽不是名

人,但受人尊敬,在次坞一带是有名的裁缝师傅。

四方乡邻客观评议:

“木匠师傅俞关成,篾匠师傅俞泰春,漆匠师傅俞朝浦,裁缝师傅俞云来。

”祖父凭自己的双手,一枚纲针,辛苦一生,克勤克俭,光大了家业。

为子孙后辈树立了艰苦创业的艰苦创业和为人师表的榜样。

祖父自幼失枯,出生四十九天,曾

(祖父)祖父向背,存下孤儿寡母,且又无得力叔伯,幼小孤苦伶仃,饱尝苦处。

祖父在以后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时,眼睛总是含着泪水,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旁人难以体会。

母子俩相依为命,泪水未干,族内有人串联外人,以曾祖父丧葬欠债为由,逼曾祖母改嫁,不从……最后强行绑架到应店街,一个应姓人家。

因祖父在襁褓中,随母去应店街。

应氏继父穷且又不勤劳,生活清贫,对祖父不关心,不爱护。

因曾祖母去后生一女孩,继父就怪祖父不能招兄弟,待祖父更是冷眼相看,变本加厉虐待母子俩,祖父既没有家庭的温暖,又没有继父的爱抚,如同一只孤雁。

常常小辫子上长满虱子。

曾祖母为保住二代单传的父亲,只得求助于章村的姑婆,姑婆把祖父接到章村,生活有了改善,但仍然是内外有别,祖父该上学时,没有上学,该得到的童趣之乐,没有得到,这一年,祖父九岁。

祖父

(大伯、二伯、三伯、父亲)

十三岁时,姑婆给祖父物色了一位章村有名的裁缝师傅,拜师学艺。

这是祖父一生的转折点。

他人虽小,但深知学习一门手艺对于今后成家立业的重要性。

因此,他不怕吃苦受累勤奋好学,不出三年就把师傅的手艺就学到家了。

后又给师傅当了三年伙计。

十八岁那年,祖父辞别师傅回到大院里村,举目无亲,家徒四壁。

祖父毅然白手起家,靠着自己学到的裁缝手艺,经过多年的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创造了家业。

和祖母结婚以后,先后养育了5个子女:

大伯俞祝仙、二伯俞海仙、三伯俞雅仙、我父亲俞文仙、姑姑俞子茹。

因祖父手艺较高,很快在次坞打开局面,一年到头没有休息的日子,待大妈和二哥出场以后,局面扩大到萧山大同乡,年年忙碌无空,生意红火。

家道日趋温饱。

祖父因自己的苦难,体贴贫穷人家,逢年过节,在家开夜工赶制新衣,让贫苦人家新年快乐。

对本村中较困难的也给予一定的帮助共渡困难。

祖父一生,品行端正,真诚待人,性格刚毅,温和善良,为我们俞家做人持家立世之榜样,为大院村老乡众口赞誉。

我的祖母闵芬娥,生于一八九一年,卒于一九七三年。

百步街人。

一生操劳家务,勤俭持家,和睦邻里,待人平等,可称贤妻良母。

我祖父一家在土改时被定为上中农。

我老家现在还有父辈老人三位:

二妈、舅、姨。

我的下一代人已成长起来,渐为家族领军。

我们经常联系,得知生活各家还可以,

(1965年和祖父、父亲合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们的生活一点不比我们差,甚至有的的人家生活比我们好的多。

他们现在每家都盖起了新房,家家户户都很宽敞。

叔伯二哥尚明的孩子们开起了生产水暖工具的工厂,年产值千万。

家里已经有了二台车。

然毕竟是农村,农民的社保水平还不是很高,还有待今后社会的进一步的发展,我想家乡的未来会更加的美好!

(三)

我的父亲俞文仙,一九三二年生。

高小毕业。

当时在农村也算个文化人,在农村没有生活出路,曾经去过杭州药店,在国民党军队作过文书,但是最后还是没有落脚。

一九五一年通过报考沈阳行政干校来到了东北沈阳,学习了八个月后,被分配到沈阳市工业器材公司工作。

1953年,因为公司扩大被分到沈阳市交电总公司。

1988年退休。

父亲人老实,脾气倔。

干工作就是一个心眼,不会耍滑。

在单位是兢兢业业,甚至是一丝不苟。

一直在单位是个小兵,没有当过干部。

大部分的工作年限中都是在经理办公室工作。

一生没有什么大的成绩,平平常常。

在单位从来不去和谁争什么,功名利禄好像与他无关。

倒是晚年落了个好身体,现在84岁了,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病。

精力还可以,走路不费劲,气色很好。

别人看到他这么好的身体都是羡慕不已。

父亲爱好篆刻、书法。

现在很多时间都埋头于这些喜好中。

母亲楼雅琴,一九三三年生,卒于二零零一年。

我的母亲从小非常的苦。

家里地无一垄,外祖父身患肺病,无钱医治。

母亲13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1942年,日本鬼子侵华,把家的房屋烧了。

家里更加是雪上加霜,外祖母没有办法就把三个孩子扔在家中,只身到上海做保姆。

我母亲就自己带弟妹在家,没有吃的,就拣别人扔的东西吃,那种贫困让母亲永远难忘。

解放对于母亲来说是天大的好事,所以她很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毛主席,毛主席逝世的那天,母亲放声大哭。

母亲没有念过书,18岁的时候(1952年)来沈阳市和父亲结婚。

开始做保育员工作。

工作表

现突出,当过几年托儿所所长。

母亲的性子急,很要强,干什么都有争第一。

在工作单位,干的非常出色,获得过很多荣誉。

1961年出席了辽宁省服务行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大会。

她的能干在单位是出了名的。

(母亲1976年照)1963年因为一点经济错误被劝退职。

在家呆了10年。

1973年又参加了工作,在沈阳市化工二厂做锅炉工。

1983年退休。

退休以后在家做了几年手工艺品。

1997年身患重病,2001年初去世。

母亲一生,性格急躁,刚强能干,为人正派,善于沟通,到哪里人缘都好,她人缘很好,不论到哪里什么人都能交。

单位的“梗梗”她能交,别人都不理的人她也能交。

大家都愿意和她谈心说话。

母亲还是个善良的人,乐施善助。

70年代对于生活单位困难的的同志经常送米送面,在单位成为美谈。

在家里一切事情是母亲说的算,但是母亲还是很尊重父亲的。

不管大小事情都请父亲说话。

但是父亲没有什么生活经验,最后还是母亲的主意占上锋。

母亲过日子是精打细算,非常的朴素。

自己舍不得吃也舍不得穿,在家里,她从来都是以别人为先,年轻的时候,她净让父亲买衣服,把父亲打扮的很体面,自己穿的很简单的。

六十年代是我感觉家里平稳安定的时期,特别是我的小学阶段。

每逢星期天休息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就去万泉公园溜达,有时候还去看看一些文艺节目什么的。

让我感觉到了家庭和父母的温馨,其乐融融也!

母亲没有多少文化,大道理不明白多少,但是她做的很好。

我们家很多亲戚都是在浙江农村,她先后把外婆和舅舅接到了沈阳,外婆在沈阳参加了工作,有了劳保,最后在沈阳我们养老送终。

我的唯一的舅舅在沈阳市考入大连水产专科学院,后来分配到杭州。

从我懂事起,我就知道,每个月母亲经常催促我爸爸给爷爷奶奶邮10元钱,那个时候我爸爸的工资是62元。

这些事情后来传到了我老家,我的三个大伯大娘都是交口称誉。

在60年代,母亲和父亲用边角废料拼接衣服给老家的亲戚们邮去。

还经常接济姨家。

退休以后,她看到家里的经济情况不是很宽裕,也正赶上改革开放,她带领全家干起了小买卖。

从六元起家,一直做了十年,家里比较富裕了,也带动我们家的很多邻居改善了生活。

我是母亲一生唯一的孩子,她的一生给了我太多太多的关爱,对我这个唯一的爱子倾注了巨大的心血,我的每一步的成长,每一段人生路程,无不给予极大的关注和呵护,为我操尽了心。

在这个世界上,她是最关爱我的人,她的恩情似海深,我无以回报!

我永远怀念我的母亲!

(四)

2010年6月的一天,父亲从浙江老家来了个电话,告诉我三妈已经于6月6日去世了!

对于这个消息我是有准备的。

但是我还是感觉十分的悲痛。

我马上给三妈家打了电话致哀,是尚焕爱人接的电话。

我表示了我的悲痛的心情,简约的回忆了我在1985年回去的时候的一些情景,我当时和三妈说:

我们离的太远,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回来看你们。

我只怕是以后再回来,看不到你们了。

我没有想到,我说的这话现在倒成了事实。

三妈的一生很苦。

早些年农村很穷,三爸身体还不好,生活很艰难。

但是三妈一直是非常的能吃苦的。

她的为人也是非常的好,十分善良、实在。

她和我的母亲、姥姥的情感很深,母亲在2001年去世的时候,她听到恶秏大哭。

让我十分的感动。

这次,

父亲返南,我是应该随他去的,但是,因为

(三妈年轻的时候)工作等各种原因我不能前往。

没有看到三妈的最后一面。

真是遗憾!

我在父亲走之前交给他一个信封,里面有我和小路的照片,我还写了几句话,让父亲亲自交给三妈,以表示我对她老人家的想念之情。

本来前几天我想通过电话和三妈讲几句话,但是我又怕三妈如果很激动影响身体的状况。

但是,在我听到三妈逝世的消息以后,我还是非常的后悔,在她的有生之年我们没有亲自再听到彼此的声音。

真是遗憾哪!

父亲回来以后,我看到了三妈生前的照片。

她是那样的清瘦,那样的亲切,那样的慈祥,她已经成为我一生中最为怀念的前辈之一。

亲爱的三妈:

超儿永远怀念您!

(五)

我只有一个舅舅,他在杭州的美丽的西子河畔。

我们有12年没有见面了。

前几天,通了一次电话,得知舅舅的帕金深病又有些重了,他走路都有些费劲了。

听到这些,我的心情有些沉重。

我现在因为现实情况,不能去杭州看他,很遗憾。

也许这要成为终身的遗憾。

舅舅的童年是相当的苦。

五岁的时候,外祖父就因病去逝了。

我的外婆一个人到上海去做保姆,家里只有他和我的妈妈,还有我的姨。

生活及其艰难。

家里经常没有吃的。

很多的亲戚看到了也不管的。

后来,舅舅后来寄养到了出嫁到上河的姨家。

1956年,妈妈把他接到了沈阳。

在沈阳他读了中学,我记得他是在27中学1963年

(1963年舅舅去大连读大学前全家的照片)高中毕业。

他在学校表现的很好。

学习很刻苦,老师和同学对他的印象是好的。

我的记忆中他可能在班里是劳动委员。

他在1963年在考上大学的同时,还被部队录取了。

部队的领导还来到了我的家里。

但是后来他还是选择了上大学。

我很清楚的记得,在赴大连上大学的那个晚上,我和爸妈都去送他,妈妈回来后哭了。

外婆在上夜班,没有去送。

我一直是记得很清楚。

在这之前我们全家五口人还到长江照相馆照了一张相。

这张照片现在还挂在家里。

舅舅在沈阳的生活的时候正逢三年困难时期。

有时候是吃不饱的。

他住在一上楼梯的小屋里面,家里养的兔子还在他的小屋里,很有味。

但是他还是克服了。

他有很多的书,我经常在他不在的时候,去看他的书。

1966年的前后是我最爱看书的时候,求知的欲望及其强烈。

是舅舅的书,还有那些课本使我长了许多的知识。

我现在手里还有他的几本书。

其中的一本是《宋词一百首》。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书生气方面有他的某些影响。

我的爱好集邮,是最明显的是受了他的影响的。

他在我的小时候经常带我,他在上大学期间每年回沈阳二次。

看到舅舅回来,我很高兴。

在没有事情的时候和我一起下棋。

在1967年我们和外婆一起回老家的时候他在上海特别的带我去了一次当时的全国第二大动物圆西郊公园。

那天我们去了很长时间。

他在1969年到杭州工作了,70年代他来沈阳的次数多一些,1971年那次给我带来了一部永久自行车。

1973年他和舅妈结婚,一同来沈阳。

以后也来过几次。

最后的一次是1994年,外婆去逝。

那以后我们没有再见面。

在长期的生活中我和舅舅结下了深厚的情感。

我经常的想念他。

他每次来沈阳时,回去的时候我都要送他。

在火车上,我都要流泪。

舅舅的身体不好,我很想念他。

我已经有17年没有看到他了,舅妈和表弟有26年没有见面了。

因为我的现实情况不能去杭州,非常的遗憾啊!

我现在很想到舅舅的身边去服伺他几天,但是现在不可能做到了。

去年我肯定了舅舅的近照,老多了,病态已呈面容。

我衷心的祝愿他能早日康复!

舅舅的为人老实,忠厚谦和,是个大好人。

是我做人的楷模。

(五)

2011.8.30,晚8时,南方表弟来电话,告之:

姨于下午4.30去世,享年76岁。

我潸然泪下。

姨父早年去世,我瞩表弟表妹做好丧事,以慰姨之阴灵于九天。

母亲家40年代生活及其艰难,姨从小送人做童养媳。

公婆都是善良人,我在小时候跟父母去南方的时候都见过。

姨父家待她很好,他们夫妻情感

也好。

只是姨这么多年,一直是在劳作,儿女不是很孝,因此也没有享受过。

前几年突患脑血栓,长期卧床,兄弟几个轮班抚养,甚苦!

前几天,我和舅妈通电话,知他们一家人去诸籍看望姨。

在电话里,表妹言姨寿恐不及一个月,没有想到,昨天就突然去世。

我和姨生前见过5次,我们的情感一般。

我和舅的情感很深,我们在一起生活了数年。

舅也已病重基本是半卧床,舅妈在伺候。

现在她们这一代人已经是大部都已故去了。

去年的6月三妈去世。

真的是:

“江山不变人易老,岁岁重阳时光流。

”人生短暂如闪电,瞬间即失矣。

生前何如戟生格斗,互相烹煎亦!

呜呼!

(六)

我是1954年2月8日生于沈阳。

我是在六岁的时候上学的。

原因是太淘气了。

爸妈都上班,只有让我上学。

当时小孩子报名上学必须是7岁,可是我才6岁。

妈妈妈就通过认识的一个学校的老师,叫李淑兰,她当时也就是16.7岁。

刚刚上学的时候,我可能是不爱去,妈妈背我去上过学。

后来我就自己走去。

一年级的时候的事情我现在有些记不清楚了。

我刚刚上学的时候是在李老师的班里,后来分班了,老师就换了。

我记得上二年级的时候,学校的地点在现在的原市图书馆旁边的原中街街道办事处的原址。

在二年级的时候的某一天,李老师看到了我,让我就去了她负责的二年六班。

我记得把我安排在了第三排的座位。

我的同桌叫孙桂英。

我们这个班的同学一直到小学毕业,甚至是一直到中学才分开。

我当时不懂事,学习不知道用功。

有一天,李老师来到了我的座位,看我写的作业本,她手把手的教我写字,一笔一划的,我当时的感觉非常的亲切,浑身暖融融的。

虽然她对于我的辅导是很短暂的几十分钟,但是自从那以后,我写字和做作业就有了很大的进步。

那样的时刻让我永生难忘!

我至今想起来还是有一种激动的感觉,甚至是热泪盈眶!

我非常的感谢李老师对于我教育至情!

三年级的时候李淑兰老师调到别的班去了。

李老师在临走的时候向我要了一张我的照片。

在三年级开学的时候,我们的学校搬到了花行胡同。

有一天我们正在上课,我看到李老师在院子里走路,我当时心里难过极了,眼睛里出现了泪花,非常的想念李老师!

这样的感觉持续了好长时间。

我记得四年级的时候我在沈河区的一个医院看到了李老师和她的母亲。

我后来知道,李老师调到了铜行胡同的一个幼儿园。

三年级的时候我们班的老师是吴英秀老师,吴老师胖些,中等身材。

她很老实、正派。

有一次她把自己在家里画的画拿来,让同学们看,我们也不懂什么,只是知道老师爱画画。

我当时是九岁,上学期的学习还不行。

我还曾经和一个叫徐志忠的同学逃过学。

在下学期的某一天吴老师找我谈话,鼓励我好好学习,加入少先队。

老师的话很起作用,从那时候起,我就开始了努力,学习好了起来。

在班里当卫生委员,四年级当上了小队长。

好像从这个时候我开始懂事了。

对于吴英秀老师给我的帮助我永远不会忘记的。

吴老师教了我们班二年,在她离开的时候也向我要了一张照片。

我送给她一张我打队礼的照片。

在80年代我曾经到朝阳二校有事情,碰到过吴老师,我们聊了几句,我感到非常的亲切!

当时的男校长姓单,大队辅导员是个女老师,姓周,小个,厉害。

平时同学们都怕她。

有一次,周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让我唱歌“在北京的金山上”,我不知道她的用意是什么。

我很喜欢上音乐课,音乐课经常练习音阶,我现在还是记得很清楚,现在也能回忆起来老师是怎么教的。

我参加了学校的合唱队,一个班有几个同学去参加的。

业余时间在大音乐教室经常进行练习。

四年级的时候,合唱队参加了沈河区学校小学合唱队的比赛演出。

那天,我们都穿白上衣蓝裤子。

演出地点是沈河区工人俱乐部。

我们唱的歌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小白杨”“歌唱二小放牛郎”三首歌曲,都是合唱。

时间已经久远了,一些具体的情景我现在已经不能想起来了。

但是当时那种很高兴的心情我现在还是可以记住的,我站在舞台上感觉好自豪。

这次演出在我的脑海里的记忆很深。

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某一天在上课的时候,教室突然里来了很多人。

要求所有同学都站起来,这些人挨个同学看,我当时在第一排,穿的是一件黑色呢衣服,我小时候长的白,精神,很引人注意。

我没有想到的是,让我一个人出来。

我到了学校的办公室,看到办公室里有20多个各个班的同学在这里。

这些陌生人让我们每个同学唱歌,我唱的是“学习雷锋好榜样”,结果唱歌的检查以后,就只剩下2个同学,其中有我。

我看到在办公室的门口,各个班的老师来了很多,挤在一起看我们。

他们的眼睛里充满了好奇。

我当时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是感觉到肯定是好事情。

一个年记比较大的男老师(陌生人)开始探摸我的身体的骨头,手顺着我的脊椎骨慢慢的摸,检查了好长时间。

后来让我在某一天去朝阳一校再进行考试。

这天通过这些陌生人的检查的还有另外一个高我一年的叫鑫义的男同学。

过了二天我去了朝阳一校,检查的方式是躺在桌子上面,老师把一条腿按住,然后将另一条腿进行侧抬。

轮到我的时候,我感觉腿的饥肉像斯开一样的剧疼,实在是受不了,没有合格。

后来才我知道,这是辽宁儿童京剧院在招生。

,在全校一千多同学中仅挑选出来二名,我是其中之一。

我虽然没有去成,但是我的内心还是挺很骄傲的。

我们班在4年级的时候由于多种原因,上课地点多次变动。

我们班曾经在铜行胡同学校,正阳二校等上过课。

好像5、6年级都是在朝阳一小学上课,我们是借校舍。

关系还是在中街一小学。

我们班5、6年级时候的老师也是女的,叫焦万枢。

我在5、6年级的时候是班里的小队长。

班里有大队委员一名,叫王汉。

中队长叫张旭,中队委员有4名。

小队长有3名。

这个时候我们班里一共有同学48名,男同学18名,女同学30名。

我的同桌换过几个,其中时间最长的叫汪秀琴。

她比我大一岁。

我的所有的同学都比我大,或者大一岁,或者大二岁。

有一次节日(什么节我忘记了),焦老师领着我们班的这些班干部到小河沿去玩,那天晚上我们这些去的同学好高兴的啊!

这个时候我的学习非常的有主动性了,并且学习水平也已经在班里是前几名了,我的数学可能在当时是第一,老师还没有讲过的课的题作业,我已经在前一天自己就可以做出来了。

平时回家根本就不用再去看了。

完成作业就可以。

在六年级学习统计表的时候,老师让我把作业放大,做为样板贴在教室的墙上。

语文课我也很爱上,作文水平也是可以的。

我们是每个星期六上作文课。

一次,我们看了一个记录片电影《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

回来以后我们写了观后感作文。

我的作文做为范文,老师在课堂上念给同志们听,当时我的心情好高兴,好骄傲!

在期末考试快到的时候我会找2个关系不错的同学到我们家复习功课。

特别的数学题,我们会互相考。

我最感兴趣的是追及应用题。

我会反复的做,一直到滚瓜烂熟。

在小学六年的时候我们到新城子的农村去下乡劳动,去了一个星期。

我们是从南站坐火车到新城子下车,走到生产队。

我们都住在老乡家。

我和刘宝林住在一个老大娘家,她就一个人,孩子不在身边。

那个时侯农村没有电,晚上是一片漆黑。

白天我们劳动,我们还很小,生产队没有安排特别的重的活。

我现在只记得我们干的最多的是掰包米等轻松的活。

我们吃的一般是包米面大饼子。

生产队的队长对我们好慈祥。

回来的时候,生产队派了马车,把我们送到了新城子火车站。

我们学校里我们这个年级一共有12个班,我们班是六班。

小学的六年是我非常的难忘的六年。

48名同学的姓名和学号我基本可以背出来。

我们在90年代以后经常聚会。

1991年在北陵公园聚了一次。

以后,就都是小范围的聚会了。

其中可能有2个同学已经辞世了。

女同学现在基本都退休了。

有的同学在一些互相的交往中可以见到。

我的小学阶段的知识结构是非常的厚重和坚实的。

奠定了我的一生的所有知识的基础。

我1970年参加工作,在沈阳橡胶机械厂、北市副食商场、交电总公司三个单位工作过。

先后做过电焊工、保卫科、工会干事、美工等工作。

2002年单位破产并轨后下岗。

现在在沈阳市大东区津桥办事处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

我感谢浙江,感谢沈阳,感谢为我付出极大辛劳的父母!

我感谢时代,感谢国家,感谢这一片生我养我的大地!

 

写于2011年8月21日沈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