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4章 第12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讲义解析.docx
《步步高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4章 第12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讲义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步高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4章 第12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讲义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步步高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4章第12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讲义解析
第12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考点一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两大全球性生物灭绝时期。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1)表现:
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显著变化,如温室效应增强。
(2)要求:
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反思归纳
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
1.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环节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
物质循环简图
能量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
太阳能
化学能
热能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
意义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
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
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
2.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
土壤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从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1)成土母质与土壤
岩石风化→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来源
→
(2)气候与土壤
①寒冷气候→微生物分解慢→有机质积累多。
②从干燥的荒漠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风化壳逐渐加厚。
(3)生物、人类活动与土壤
(4)地形与土壤
①山区,导致土壤发生垂直分化。
②陡峭山坡,很难发育深厚土壤;平坦地区,发育深厚土壤。
③阳坡:
温度状况比阴坡好,但蒸发大,水分比阴坡差。
④迎风坡:
水分比背风坡好。
题组一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Ⅱ)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
读下图,完成1~2题。
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
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
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科隆群岛的位置极其特殊,距离南美大陆约1000km,形成了一个几近封闭的小型生态环境,因而生物多具有独特性。
第2题,科隆群岛受秘鲁寒流影响,虽位于赤道附近,但气候凉爽干燥,草木茂盛,这里海洋生物异常丰富,喜寒、喜暖动物均可生存;地处赤道附近,加之周围海洋调节,气温日较差小,故A错;企鹅和鬣蜥把科隆群岛当作家园,不属于迁徙动物,故B错;群岛最高峰海拔为1689m,气候的垂直差异较显著,但“耐寒”的企鹅并不生存在高海拔地区,可见这不是其原因。
题组二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2012·广东文综)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的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
该作用可能( )
A.缓解全球变暖B.缩小臭氧层空洞
C.减轻酸雨污染D.加快洋流流速
答案 A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有人称海洋浮游植物为“生物泵”,意思是这些植物能起到调节大气中碳氧平衡的作用,因此A项符合题意。
从题目中的描述可知海洋浮游植物对大气中的臭氧含量没有调节作用,因此B项错误。
酸雨污染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气体有关,而海洋浮游植物并不能吸收这些酸性气体,C项错误。
洋流流速与大气水平运动及海水密度有关,与海洋浮游植物无关,D项错误。
考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2)每一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2.结果:
保证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协调。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在自然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因素,植被是最具代表性的因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可指导实践,如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山区,应注意对植被的保护,以防因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问题。
(3)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有机组合成一个整体,产生了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功能,这是单个地理要素所不具有的。
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3)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案例分析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案例分析
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题组一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2014·江苏地理)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
下图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
读图回答第1题。
1.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
A.温暖湿润B.温和干燥
C.高温多雨D.高温干燥
答案 D
解析 由图中纬度位置可知,该岛纬度低,气温高;由“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可知该地干燥,降水少。
题组二 地理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变化
(2015·江苏地理)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2题。
2.下列地理现象成因与安第斯山脉密切相关的是( )
A.巴西高原煤炭资源丰富
B.南美大陆地表径流主要流入大西洋
C.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
D.巴西东南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
答案 B
解析 安第斯山脉的隆起使山脉东西两侧的河流流向不同,西侧主要流向太平洋,东侧主要流向大西洋。
由于山脉分布于大陆西侧,故地表径流主要流向大西洋。
题组三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
3.(2011·福建文综)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
结合材料回答下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
R河中上游地区降水量约为250~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
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 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在分析某地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通常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答题思路:
(1)明确自然地理要素的组成。
答题思路:
该地区××、××、××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2)分析某地区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对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题思路:
当××要素发生变化后,其他要素随之发生变化。
例如,当砍伐森林(植被)后,地表拦截大气降水(气候)的功能下降,下渗减少,地表水(水文)汇流速度加快,对土壤的侵蚀加强,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地貌),由此导致土壤贫瘠;植被破坏后,光合作用减弱,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少,影响大气的成分,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分析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当地乃至其他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答题思路:
当某区域××要素发生变化时,不仅对该区域自然环境××等要素产生影响,而且对其他区域的××等要素产生一定影响。
例如,青藏高原的隆起(地形地貌),阻挡了西伯利亚南下气流(大气),导致中亚、西亚干旱区的细小粉尘随冬季风(大气)向东输送,逐渐沉积,形成黄土高原(地形地貌)。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土壤),极易受流水冲蚀,泥沙随流水汇入黄河,被流水搬运到下游(水文),由于流速变慢,逐渐淤积,形成“地上河”,造成严重水患(生态环境问题)。
颗粒更小的泥沙则注入渤海,致使河口向海延伸。
这一系列的过程彼此间连成一根长链,其间发生着物质、能量运动,产生多方面的生态环境效应。
1.读“渤海等深线图”和“盘锦市地图”,完成问题。
红海滩是由适宜于盐碱环境的一棵棵纤弱的碱蓬草织就而成的,碱蓬草经不起洪水和沼泽侵袭,但适宜在含沉积有机物的沿海滩涂生长。
辽东湾畔辽河入海口有世界最大的芦苇沼泽地,还有世界面积最大的红海滩。
简析盘锦红海滩生长大片碱蓬草的主要原因。
答案 泥质海岸有机质含量高;土壤盐碱丰富,适宜碱蓬草生长;海滩面积宽阔;大面积的芦苇减少了洪水和泥沙对碱蓬草的侵袭。
解析 任何地理要素的产生都与其生存的地理环境协调一致。
根据碱蓬草的生长习性,结合盘锦红海滩有机质含量、土壤、海滩面积及洪水和沼泽威胁等方面进行分析。
2.根据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完成下列问题。
(1)若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的关联性,请填写下列相应内容:
降水________;气温日较差________;地表水__________;地貌多____________;土壤有机质含量________;植被________。
(2)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地貌的发育过程。
试简要分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3)请从上面两个实例简要归纳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答案
(1)少 大 少 戈壁、荒漠 少 稀少
(2)植被遭到破坏,加速了流水对黄土高原的侵蚀。
(3)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要素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
解析 第
(1)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大陆性强、降水少、气温日较差大;河流欠发育、地表水少;风力作用强,多戈壁、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少;植被稀疏。
第
(2)题,黄土高原地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过渡地带,由于植被破坏,加速了流水对黄土高原的侵蚀作用。
第(3)题,归纳上面案例,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练出高分
模拟题组
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在微生物分解作用下可形成无机质。
读“我国某地土壤腐殖质层级土壤剖面图(局部)”,完成1~2题。
1.该地区土壤表层黑色腐殖质层厚度小,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植被稀疏B.气温较高
C.降水量大D.地下水丰富
2.该图体现的物质循环有( )
①水循环 ②生物圈循环 ③地质循环 ④大气三圈环流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腐殖质是植物枯枝落叶在微生物分解过程中形成的,微生物的活跃程度受气温影响大,在适当的高温环境下,微生物分解作用强大,腐殖质层就薄。
第2题,雨水和地下水构成水循环;腐殖质的形成需生物循环参与;地质循环指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四种物质的相互转化;图中没有显示大气的三圈环流。
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走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图表示碳物质在地理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
读图完成3~4题。
3.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要限制碳物质向哪个圈层的流动( )
A.大气圈B.岩石圈
C.水圈D.生物圈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
B.地球上的碳物质主要蓄积在生物圈中
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
D.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
答案 3.A 4.D
解析 第3题,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则本质上就是限制碳物质向大气圈流动。
第4题,图中显示④环节是人类利用化石燃料向大气圈排放碳物质的过程,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科学研究表明,地球原始大气主要成分包括甲烷、氨、硫化氢、水汽。
震旦纪大冰期之后的寒武纪,火山大爆发改变了原始大气成分,地球结束了“雪球”时代,原始生命出现。
读“碳循环示意图”,完成第5题。
5.“雪球”时代的结束,是因为寒武纪的火山大爆发能( )
A.增加大气中CO2浓度,起保温作用
B.破坏臭氧层,到达地面紫外线增多
C.释放火山灰物质,吸收地面辐射
D.释放巨量热能,直接增加大气温度
答案 A
解析 正确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及碳循环的过程是关键。
“雪球”时代结束,是气温升高的结果。
火山大爆发导致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保温作用增强。
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
据此回答6~7题。
6.这里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7.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
答案 6.A 7.C
解析 第6题,由题干及图可知,该地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这一过程,是因为植被这一要素发生了变化,导致土壤等其他要素发生变化;而图示中并没有其他区域,也没有产生新的功能。
第7题,植被破坏会使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弱,水分下渗减弱,进而使该地区蒸发减弱,降水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地下径流减少。
8.读“南美洲南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山脉西部海域位于________板块。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该山脉高度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2)图③中山脉东侧的荒漠景观属于________现象,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变化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__。
(3)若此山脉变为平地,试分析其可能给南美洲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
(4)图中D处的植被会对全球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5)据国际环保组织研究统计,近年来亚马孙河流域某些地区的降水减少了约20%,但流入江河的水量及洪水反而增加了,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
(1)南极洲 该山脉可能升高。
原因:
该山脉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处。
(2)非地带性 山脉(安第斯山)的隆起阻挡西风进入,为背风坡,降水少 地壳运动(或地形抬升) 整体性
(3)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可能会横贯大陆东西;东南沿海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可能会消失;亚马孙河可能向西流,注入太平洋。
(4)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影响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
(5)森林被砍伐,其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降水以地面径流的形式汇入河流;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淤积,水位抬高,泄洪能力下降。
解析 第
(1)题,根据板块分布,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西部海域位于南极洲板块,该山脉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处,山脉可能升高。
第
(2)题,受地形影响,山脉(安第斯山)的隆起阻挡西风进入,为背风坡,降水少,山脉东侧形成荒漠景观,属于非地带性现象。
引起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导致地形抬升,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3)题,若此山脉变为平地,南美洲自然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变化,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可能会横贯大陆东西;东南沿海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可能会消失;亚马孙河可能向西流,注入太平洋。
第(4)题,D处的植被为热带雨林,对全球环境的影响为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影响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
第(5)题,结合亚马孙河流域森林被砍伐引起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降水以地面径流的形式汇入河流;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淤积,水位抬高,泄洪能力下降进行分析。
高考题组
(2009·天津文综)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回答9~10题。
9.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
A.地壳上升B.水源减少
C.气候变干D.物质沉积
10.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A.整体性B.差异性C.稳定性D.脆弱性
答案 9.D 10.A
解析 第9题,从湖泊消亡过程图中可以看出,从第1幅图到第3幅图,湖泊周围的植被明显减少,受其影响,水土流失可能会加剧;从第1幅图到第3幅图,湖泊深度越来越浅,直到消亡。
第10题,湖泊消亡引起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也会发生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11.(2011·广东文综)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
这一地表过程是(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答案 C
解析 由关键词“岩石溶蚀与侵蚀”可判断该地区是石灰岩地区,且该地区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侵蚀,故不可能是受单一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应是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2013·安徽文综)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
下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
完成12~13题。
12.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 )
A.气温、降水、蒸发B.降水、蒸发、气温
C.降水、气温、蒸发D.气温、蒸发、降水
13.风化壳厚度( )
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
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
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
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
答案 12.B 13.C
解析 第12题,Ⅱ曲线从降水量来看最高不超过2000mm,不可能代表降水;从气温来看最高不超过20℃,不可能代表气温,应该代表蒸发量。
温带森林带降水大于半荒漠草原及荒漠带,因此Ⅰ曲线代表降水量,Ⅲ曲线代表气温。
第13题,风化壳厚度受气候条件制约,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淋溶、生物作用明显,风化壳厚度大,反之寒冷或干旱的条件下风化壳厚度小。
据四个选项中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选C。
(2014·江苏地理)《桃花源记》中描述: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据此回答14~15题。
14.“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 )
A.山间峡谷B.山前平原
C.山间盆地D.平缓高原
15.“桃花源”环境与下列因素紧密相关的是( )
A.地理位置B.灌溉系统
C.农业科技D.水力资源
答案 14.C 15.A
解析 第14题,由材料中“山有小口”“初极狭”“复行数十步”“土地平旷”等描述可知,该处地形应为中部低、四周高的山间盆地。
第15题,“桃花源”这种盆地式封闭环境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16.(2012·上海地理)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
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答案 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地势低平,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解析 组成地理环境的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过本题需要具体说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这种整体性特征。
从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乙地位于赤道附近的刚果盆地,地势低平,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
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稳定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