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期末考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86688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7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建筑史期末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国建筑史期末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国建筑史期末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国建筑史期末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国建筑史期末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建筑史期末考点.docx

《中国建筑史期末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建筑史期末考点.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建筑史期末考点.docx

中国建筑史期末考点

填空题

1.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抬梁式和井干式。

2.我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

“简明”是指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

“真实”是指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

“有机”

是指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以满足各种不同功能的要求。

3.单体建筑以“间”为单位。

4.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也是其组成单位。

5.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另一种

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6.陕西岐山凤雏村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7.“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

阶段。

8.河北赵县安济桥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或称空腹拱桥),由李春建造。

9.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

统治机构、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10.苏州城平面图(南宋平江府图)是我国最早城市平面地图。

11.墨菲,北京大学燕园。

12.1929年,中山陵建筑(吕彦直)建成,标志着中国建筑师规划设计的大型建筑组群的诞生。

13.庄俊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建筑工程系学习,他是庚款留美的第一位学建筑的学生。

14.1923年,江苏公立苏州工业专门学校设立建筑科,才翻开了中国人创办建筑学科的第一页。

15.中国营造学社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学术研究团体。

学社成立于1929年,由创办人朱启钤任社长。

16.斗拱的模数,宋代叫材分制,清代叫斗口制。

计成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著成《园冶》。

17.我国四大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敦煌鸣沙山石窟)、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18.我国古代建筑的第五立面是屋顶。

19.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是山西五台山南禅寺;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是山西五台山佛光寺。

20.我国现存最早的琉璃塔为河南开封祐国寺塔;中国最早的伊斯兰教建筑为泉州清真寺。

名词解释

1.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

该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这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

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是体量相当大的干阑式建筑。

2.《营造法式》:

由李诫所著,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科学的建筑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

建筑学著作,相当于宋代建筑业的“国标”。

3.金厢斗底槽:

宋代《营造法式》中列举的四种空间划分方法之一。

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栱,

将殿身空间分为内外两层。

但柱径略有差别。

实例: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分心槽:

在《营造法式》有记载,是指门屋建筑中,用一列中柱将平面等分的做法。

现存使用分心槽

的建筑例子为河北蓟县独乐寺的山门。

单槽:

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

双槽:

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唐代大明宫含元殿,北方故宫太和殿)。

4.推山:

是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

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

斜直线变成柔和曲线。

45

是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

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收山5.

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

6.水戗发戗,“戗”指的是建筑的戗,“发戗”就是起翘。

其的特点是檐口平直,角部基本不起翘,仅戗

脊在近屋角处向上反翘。

例:

江苏苏州拙政园绣绮亭和怡园小沧浪亭。

嫩戗发戗,“戗”指的是建筑的戗,“发戗”就是起翘。

嫩戗是指角梁,其特点是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

檐口至屋角处有很大起翘。

这是因为嫩戗斜插在老戗(老角梁)背上,并形成50度-60度夹角的缘故。

7.《兆域图》:

是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古墓中发掘出的一块铜版地图。

地图长94cm,

宽48cm,厚1cm,该地图图文用金银镶嵌,铜版背面中部有一对铺首,正面为中山王,后陵园的平面设计

图。

它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一张建筑设计图,是迄今为止世界现存最早的建筑设计平面图。

8.方城明楼:

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谥碑。

此式始于安徽

凤阳明皇陵。

皇陵有内外三重陵墙,中间一道陵墙四门如城楼,分别称南、北、东、西明楼,及至南京

明孝陵,仅有一座明楼。

以后明清各帝陵均大致沿袭孝陵方城明楼形制。

9.三朝五门:

“三朝”,也作“三殿”,指的是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五门”指的是天门、午门、

端门、承天门、洪武门。

10.平座:

高台或楼层用斗栱、枋子、铺板等挑出,以利登临眺望,此结构层称为平坐。

实例:

天津蓟

县独乐寺观音阁。

11.生起:

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

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

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

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

檐口相呼应。

其他各的生头木则使屋面形成双曲面。

清代建筑无角柱升起。

12.四铺、四铺作:

宋代斗栱出一跳称为四铺作。

从下而上,依次有栌斗、华栱、耍头、衬方头,共四

层,故称四铺作。

13.卷杀:

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

“卷”有圆弧之意,

“杀”有砍削之意。

14.侧脚:

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

增加木构架的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

由于此法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所以明代以后逐渐减弱最后

废弃不用,代之以增加穿枋和改进榫卯等方法来保持木构架的稳定性。

15.尾:

汉至宋宫殿屋脊两端之饰物。

16.副阶:

宋代殿阁等级个体建筑周围环境环绕的廊子

副阶周匝:

“副阶”,宋代殿阁等级个体建筑周围环境环绕的廊子。

在建筑的主体(塔身、殿身包围一

圈外廊)之外围加一圈外廊,在宋代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最

早在商建筑中已经出现,通常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

16.黄肠题次:

汉代帝王墓用短方木叠成椁端,墙内置棺椁,短方木端部均指向棺椁。

此法耗费木材数

量巨大,东汉以后不再使用。

18.阙:

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表记官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石雕砌而成。

子母阙:

一大旁边一小阙。

19.明堂辟

20.须弥座:

是隆重的一种重要殿座做法,主要用于重要组群中。

它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

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中。

实例:

北朝石窟。

21.羡道:

商周陵墓,地下以木椁室为主,其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有斜坡道由地面通到椁室。

22.鱼沼飞梁位于陕西省太原市区西南的晋祠圣母殿前的水池上,是一座精致的古桥建筑,四周有勾栏

维护可凭依。

该桥始建于北魏时期,与圣母殿同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整个梁架都是宋代的

遗物。

这种十字形也是我国现存古桥梁中的孤例。

23.移柱造:

减柱造.

问答题

1.木构架建筑优势:

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和搬迁。

木构架建筑的不足:

木材越来越稀少、易遭到火灾、受潮后易于朽坏、木材消耗量大、难以满足更大

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2.中国古代建筑群布局特点:

沿着一条纵深的路线,对称或不对称地布置一连串形状与大小不同的院落

和建筑物,烘托出种种不同的环境氛围,使人们在经受了这些院落与建筑物的空间艺术感染后,最终能

达到某种精神境界———或崇敬、或肃穆、或悠然有出世之想。

3.各时期的城市形态不断发展,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

夏、商、周三代;第二阶段是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第三阶段是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

至唐。

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

4.唐长安布局特点:

a.布局仿北魏洛阳城,方整对称,沿南北轴线将宫城、皇城置于最主要位置。

b.主要宫殿向东北移至大明宫,因此朝城权贵都集中到东城,使城市重心偏移到一边。

c.交通

个里坊。

分区明确整齐,实行夜禁制度。

呈棋盘式布局,将城市划分为108

长安的市集中于东西两市。

d.

道路两旁种有成行槐柳,又称为“槐衙”;路面土路,两边设明沟排水。

e.

整个都城规划整齐,布局严整,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典型。

f.

5.宋东京布局特点:

a.三重墙,每层墙外都有城垣。

b.布局开放,取消了宵禁。

c.临街设店,形成了商业街。

d.设置专门的消防队和瞭望队,用于防火。

e.出现了瓦肆,城市生活多样化。

f.回水贯都对城市用水和排水有益。

6.元大都规划特点:

a.方形平面,依《考工记》而建。

b.宫城位于中轴线南侧。

c.道路布局呈棋盘方格网布局,主次干道、胡同分区明确。

d.水系规划合理

e.居住单元为分散的坊。

7.四合院布局特点:

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地区地区明清住宅的典型,合院式住宅的一种,这种住宅的布局

特点是强烈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和成熟的尺度与空间安排。

住宅严格区分内外,尊卑有序,讲究对称,

对外隔绝,同时注意对内的生态环境,绿化和风水的制约。

其建筑构成要素为正房(坐北朝南,家长居住,以硬山居多)、东西厢房(第二代居)(会客,书房)、后罩房(小姐居),大门、垂花门、抄手廊、影壁、院墙等。

其组合形式可分为单进院、二进院、三进院和超过三进的多进院。

它们构成一路纵列,大宅可以旁带跨院,或是形成二路、三路、四路并列的大宅院。

其构成模式为“一明两暗”的三开间基本型,其核心庭院均采取“一正两厢“再加上垂花门或过厅的四合院格局。

沿轴线纵深布局,以正房为主体,其院宽是”正房+耳房”的总宽。

坎宅巽(音xun)门(坐北朝南的房子叫做“坎宅”,而“巽”指东南方,所以东南方的门叫做“巽门”);并将勾连搭搭顶的垂花门作为前宅和后宅的分界。

8.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致有四个阶段:

第一,“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

的阶段。

第三,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第四,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故宫的艺术成就如何取得?

9.

1.中轴线的艺术,宫殿中轴线与城市的中轴线合二为一,突出了殿在都城中的核心地位。

2.空间的处理a.以门为中阶。

b.以廊庑为中阶。

c.以屋顶为中阶。

对比反衬。

3.建筑单体建筑数字采用奇数,称为天数,通过一系列最高级爱数字创造至高无上的皇权气氛;建

筑图案采用龙凤图案;建筑色彩为黄、红、金。

4.小品陈设,强调中央集权立法的意义,例如:

嘉量、日晷(天子授时之意)征。

*论述北京故宫的总体布局、建筑特点、艺术成就。

总体布局:

宫殿所在地区称皇城,位于北京内城中心偏南,呈不规则形状。

宫城之内,大致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区,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主;内廷以乾清门为界,其北属帝王生活区。

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位中轴线上。

其东西两侧为东六宫、西六宫,嫔妃居住处。

建筑特点:

1、宫殿和城市中轴线重合2、采用千步廊在序曲部分做文章

3、采用三朝五门制4、采用前朝后寝制

5、园林置于三朝两宫之后6、午门采用宫阙制

艺术成就:

1.中轴线的艺术,宫殿的中轴线与城市的中轴线合二为一,突出了宫殿在都城中的核心地位。

2.空间的处理a.以门为中介b.以廊庑为中介c.以屋顶为中介

空间的开阖对比反衬。

3.象征手法a.小品陈设,强调中央集权立法的意义(例:

日晷,神龟,仙鹤)

b.文字的象征

4.建筑单体a.建筑数字采用奇数,称为天数,通过一系列最高等级数字的创造至

高无上的皇权气氛

b.建筑图案采用龙凤图案c.建筑色彩:

黄、红、金。

10.天坛的规划意匠和象征手法

句法:

以情调动

1.布局:

采用宏大的用地规模960m*76m,是北京故宫的3.7倍,轴线串联,轴线上反复用圆。

2.对比:

方圆对比,高矮对比。

3.抛开室内环境作法:

坛(平台),采用开放性建筑,直接和天发生关系。

○1以超大规模的占地,突出了天坛环境的恢宏壮阔。

体现“尚无思想”和“以少总多”的方法:

○.4

2以大片满铺的茂密翠柏,渲染天坛坛区的肃穆宁静。

3○以

通过丹陛桥的连接,组成超长的主轴线,控制住超大的坛区空间。

丘坛、祈古坛两组有限的建筑体量,

、耳房、倒第二,盛行高台宫d形体大小、空间的开、神龟、仙鹤等;文字内d形体的大小丘坛的丹以高高突起○

桥,提升人的视点,拓展人的看天视野,显现出天穹的境界。

○5通过一系列的数的象征、方位的

象征、色彩的象征和“天圆地方”的=之类的圆形象征,充分显现崇天的意识。

○6特意把皇帝居住

的斋宫置于主轴线旁边的侧位,置于坐西朝东的偏方位,以皇帝低于昊天上帝的建筑规制,强调出“天

子”和“天”的亲缘关系。

语法:

理性的象征

1.数字的象征

如祈年殿建筑构件中,就运用数字来体现大宇运行的现象

祈年殿中用四根龙井柱象征天穹运转所形成的一年四季

室内周围的12根金柱象征一年中的12个月

外圈的12根檐柱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

二层柱子相加为24,象征一年中的24个节气

2.几何图形的象征:

天圆地方

3.方位的象征:

坐北朝南——最高等级坐西朝东——次之坐南朝北——再次之

4.色彩的象征:

祈年殿的三重檐原为上檐:

蓝瓦——天中檐:

黄瓦——地下檐:

绿瓦

——万物

11.斗栱的演变:

由大到小,由简到繁,由雄壮而纤巧,由结构而装饰的,由真结构的而成假刻的部分

如昂部,分布由疏朗而繁密。

12.斗栱的作用:

1.增加挤压面的作用;2.支撑挑檐檩;3.联结柱网;4.减少净跨、减少弯矩和剪力;

5.抗震;6.装饰作用;7.等级标志;8.模数作用。

11.清式彩画的分类及其特点

清式彩画有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

和玺彩画:

以龙凤为主,色彩用金、红、青为主,适用于宫殿。

旋子彩画:

以旋子为主题,以青绿为主,适用于庙宇、宫殿辅助用房、官署。

苏式彩画:

写生画,以山水、花鸟为主题用间色,适用于园林、民居。

12.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发展:

①明代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扩建的。

明朝驻军为了便于防守,将大都北面约5里宽较荒凉的地带放

弃,缩小城框。

到明中叶,蒙古兵多次南下,遂加筑外城,由于财力不足,只把城南天坛、先农坛及稠

密的居民区包围进来,而西、北、东三面的外城没有继续修筑,由此奠定了北京城凸字形的格局。

清朝

北京城的规模没有再扩充,城的平面轮廓也不再改变。

②内城城门都有瓮城,上建城楼和箭楼。

③皇城位于内城中心偏南,呈不规则呈方形。

宫城四角建有华丽角楼,西面辟们,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

听政之所,城外有护城河。

④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所有城内宫殿及其它重要建筑都沿此轴结合起来。

⑤内城街道沿用元大都的,城内干道以平行于主轴的两条为主,胡同与胡同之间配次干道,形成相互垂

直的方格网。

⑥饮水主要靠人工凿井。

护城河只起防卫、排泄雨水之用,城中什刹海、太液池起空气调节作用。

⑦北京市肆相对集中在皇城四侧,形成四个商业区,各行业有“行”的组织。

⑧大小干道下用砖修排雨和污水的暗沟。

论述题

1.论述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历史沿革,并分别举例说明。

1.夏商周时期

墓而不坟,不封不树,设有棺椁(井干式),四出羡道,人殉深埋,上建有祭祀堂。

举例:

武官村

陵墓,妇好墓。

2.春秋战国时期

a.严格的中轴线对称布局,庄严肃穆b.享堂高居c.等级有序d.有封土举例:

秦国雍城陵园

3.秦汉时期

秦汉皆兴厚葬,均于墓室的地面上起巨大的夯土台为陵园,外围以数重围墙。

西汉帝陵地下部分基

本为土坑,以“黄肠题凑”为墓室,较少用砖石;东汉起,普遍用砖石,早期为梁柱结构,后期用拱券

结构。

4.魏晋南北朝

于神道两侧立碑,神道柱,麒麟或避邪各一对,不设享堂,规模变小。

5.隋唐五代时期

“以山为陵”,把帝王的陵墓修建在山体内,既经济,又能借助山体的高大来突出陵墓的气势,同

时还在帝陵前依次排列有功臣贵戚的陪葬墓。

举例:

唐乾陵为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

是唯一埋葬两个皇帝的陵墓。

6.宋辽金时期

与唐朝诸陵的尺度与石像生的数目和种类相差很大,宋陵则比较整齐划一,形制基本一致,尺度

与石像生的数目,诸陵也出入不多。

宋陵规模较唐陵小,明显根据风水观念来选择地形。

举例:

宋永昭陵

7.明清时期

结合唐宋优势,以神道为引导空间并加以发展,以山为陵和在地宫上建半球形状的夯土台,形成

新的型制。

明清两代皆选择自然山水形胜之处,以山为背景,在地宫上建半球形状的夯土台,称

为“宝顶”,宝顶四周环以围墙,为“宝顶”。

宝顶正门上建门楼,为“明楼”,明楼下的方形城台

称为“方城”。

举例:

明代十三陵、清代东陵、西陵北陵。

清陵与明陵不同之处在于,清代后陵

在帝陵旁另设而非合建。

2.我国五种塔的类型并举实例

楼阁式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是我国现存唯一最古与最完整的木塔。

——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建于五代。

——江苏苏州报恩寺塔,建于南宋。

——南京报恩寺琉璃塔,建于明永乐十年。

密檐式——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建于北魏。

——陕西西安荐福寺小雁塔,建于武则天文明元年。

——山西灵丘觉山寺塔,建于辽大安五年。

单层塔——河南安阳宝山寺双石塔,建于北齐。

——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建于隋大业七年。

喇嘛塔——北京妙应寺白塔,建于元代。

金刚宝座塔——北京正觉寺塔,建于明永乐间。

施法自然、高于园林、巧于因借、精于体宣、诗书画理、意境深远南、北园林布局共同点3.

南、北园林布局差异:

1.相地选址。

南:

借助人工的手法来组景造景,各具特征、百看不厌。

北:

借鉴、模拟真山真水,而又保持特色,自成体系。

2.平面布局。

南:

静观为主、内向为主。

北:

外向为主、内向相加、动观为

主、动静结合。

3.建筑构成。

南:

顺应自然、随高就低、蜿蜒曲折、不拘一格;在有限面积造无

限的空间;造园无格,但有法构图曲折有变化。

北:

由于自身功能需求,摆脱不了轴线对称和四合

院的影响;相对私家园林来讲,过于严肃呆板。

4.造景手法。

南:

人工为主、以小见大、自然情趣、以少胜多。

北:

本身具

有真山真水、人工形成有限的空间形成对比。

5.景区划分。

南:

庭院空间、主次分明、疏密有致。

北:

集锦式、园中园。

4.园林基本设计原则与手法

1.园林布局主题多样——全园分为大小不同的若干景区(或院落),每区各有主题,或为山水,

或为奇石,或为名花,或为古木,或为修竹,形成多样主题景观。

隔而不塞——各景区之间虽分隔而不闭塞,彼此空间流通,似分似合,隐约互见,

形成丰富的层次和幽深的境界,这是小空间理景的重要法则。

欲扬先抑——在进入园中和主要景区之前,先用狭小、晦暗、简洁的引导空间把人们

的尺度感、明暗感、颜色的鲜明度压下来,运用以小衬大、以暗衬明、以小衬多的手法达到豁然开朗的

效果。

曲折萦回——观赏路线不作捷径直趋,而是从曲折中求得境之深、意之远,各园都采

用沿周边布置主游线的办法,以发挥小园空间的最大观赏效果。

尺度得当——建筑体量化整为零,造型空透、轻盈,亭榭小巧,厅堂空灵,花木以单

株欣赏为主,讲求杆、枝、叶、花、果都有可观。

石峰置于庭院,盆景置于室内,都显示了对景物的环

境烘托和空间尺度关系的成熟处理。

余意不尽——采用联想手法,拓宽景域的想象与感受:

或把水面延伸于亭阁之下,或

由桥下引出一弯水头,以诱发源头深远、水面开阔的错觉;或使假山的形状堆成山趾一隅,止于界墙,

犹如截取了大山的一角,隐其主峰于墙外;或将进深甚浅的屋宇作成宏构巨制的局部。

至于用匾联来点

景,则更可收到发人联想、浮想联翩的效果,从而加深景域的意境,如“月到风来”、“与谁同坐?

明月

清风我“的亭名以及”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楹联等。

远借邻借——借园外景物补园中不足,这是十分讨巧的扩大空间与景域的手法,如水

池不种荷花,流出水面反映白云、彩霞、明月,这是俯借;芭蕉、残听雨声,则是应时而借;把远山、

远塔引入视线,视为远借;作高视点俯瞰邻园景色,是为邻借。

2.水面处理园无水则不活。

江南之园,园园皆有水。

水面处理有聚分之别,小园池水以聚为主,

以分为辅。

小池则宜用浅岸。

3.叠山置石从现存成功的假山作品中可以归纳以下一些要点

(1)可看、可游、可居。

假山的

主要观赏点一般设在园中厅堂或书房,采用隔水而看或隔庭而看的方式,假山的高度和体量都和观赏距

离有关。

(2)塑造丘壑。

假山本身不仅是体块的拼合,也不仅是游线的串联,而是空间与体量的有

机组合,要用有限的基地和石料,塑造出一个峰峦起伏、洞壑开合、虚实相抱、意境丰富的整体。

(3)体块、缝隙、纹理的处理。

堆假山的石料受开采与运输的限制,单块石料不可能很大,所以要参

考真山的地质构造,用小料拼成较大的体块,形成石壁、峰峦、洞穴等景象。

4.建筑营造建筑物在园林中既是居止处、观景点,又是景观的重要成分。

但是,中国传统园

林以山水为景观主体,建筑在其中只起配角作用。

建筑物的位置、尺度、形象、色彩都要考虑与山水的

关系及配合效果,绝不能我行我素地自我表现,这就是园林建筑的特殊之处。

江南园林至迟在明代已形

成一种独立于住宅之外的建筑风格,其特点是:

活泼、玲珑、空透、典雅。

活泼则不刻板,不受家屋须

循三间、五间而建的约束,半间、一间均无不可;玲珑则不笨拙,比例轻盈、装修细巧、家具精致,适

宜于小空间内造景,可衬托山水,产生小中见大之效;空透则不壅塞,室内室外空间流通,利于眺望园

景,也利于增加景深与层次;典雅则不流于华丽庸俗,白墙、灰瓦、栗色木构件以及灰色砖细门框与地

面,一派淡雅的格调,和江南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格外和谐。

图解题

1.P7图0-52.P19图1-43.P34图1-34、图1-35

6.P98图5.P60-P654.P56图2-2识图3-22

9.P155图5-14-21图8.P1317.P99图3-23图5-2

12.P297图11.P273图10.P1845-42图8-109-2(识图)

9-3图13.P298

补充:

1.唐代建筑主要有以下特点:

a.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代表作唐长安城的规划。

b.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以大明宫为例,充分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再如乾陵(唐高宗李治和

武则天的陵墓),利用地形,以梁山为坟,以墓前双峰为阙。

c.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以定型化。

麟德殿是中国最大的殿堂。

d.设

计与施工水平提高。

e.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

f.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2.战国时期《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凃九轨,左祖右社,面朝

后市,市朝一夫”。

解释:

匠人建城,九里见方,每边各开三道门,纵横各九条街,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

西面为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