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已修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84190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80 大小:79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已修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0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已修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0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已修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0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已修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0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已修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已修改.docx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已修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已修改.docx(18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已修改.docx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已修改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共6个课时

课题: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2—3页例1与“做一做”,练习一第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

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课型:

新授课

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引导法与尝试练习法

教学媒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从华宁到江川长29千米,从江川到玉溪21公里,从华宁到玉溪长多少千米?

根据以上已知条件,如何解决问题?

修改已知条件,尝试解决问题。

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教师活动:

过渡语:

导学里的第一步应用的是什么运算?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

(1)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

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

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或1142+814=1956

师:

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

(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

(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

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或1956-1142=814

(2)问:

怎样的运算是减法?

(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

1.问:

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

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3.师归纳并小结: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

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

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

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

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6.练习“做一做”

学生活动:

借助导学小组尝试解决例题1中的问题,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总结

师:

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

你知道了什么呢?

作业设计

1、口算。

27÷3×7   3×6÷9     25÷5×8

45+8-23   63÷7×8    24-8+10

28÷4×7   35+24-12    48÷8÷9

2、一箱橙汁48元,芳芳要买三瓶,共需付多少元?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

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两道减法应用题。

(3)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加数=减数=

差=

教学反思:

 

课题: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5—6页例2、3与“做一做”,练习二第1-5题。

课标要求: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

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课型:

新授课

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引导法与尝试练习法

教学媒体选择: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

乘除法的意义)

2、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导学里的第一步应用的是什么运算?

前面我们学习了加减的混合运算,今天我们来探究乘除

1、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2

(1)

用加法算:

3+3+3+3=12

用乘法算:

3×4=12

师:

为什么用乘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

(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小结: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

(2)(3)

(1)问:

与第

(1)题相比,第

(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

求什么?

怎样算?

列式计算:

12÷3=412÷4=3

(2)问:

怎样的运算是除法?

(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

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

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概括:

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想一想:

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做一做

5、教学例3.关于0在除法中的特性,

启发同学想:

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得什么数?

引导学生自己举例。

老师提问:

为什么相除的结果都是0?

教师强调:

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才得0,所以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商都是0.

学生讨论:

0能作除数吗?

为什么?

教师说明:

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5.0÷0不可能得到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课堂巩固。

完成练习二1-3题。

四、总结、布置作业 练习二4、5题。

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商×除数

任何数加上0还是0。

任何数乘0都等于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两个不等于0的相同数相除,商一定是1。

0不能做除数。

作业设计:

1、口算

100+0= 0+568= 0×78= 0÷23=128-128=0÷76=  235+0= 54-0=

99-0= 49-49=    0+319=  0×29=36+0=  0+68=  0×68=   

0÷28= 128-0= 0÷36=  25+0= 99-0= 49-49= 0+39= 0×9=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203-134÷228+120×897-12×6+43 26×4-125÷5

3、解决问题。

(1)同学们植树,四年级140人,每人植树2棵;五年级120人,每人植树3棵。

这两个年级一共植树多少棵?

(2)果园里有苹果树48棵,桃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2倍,梨树的棵数比苹果树和桃树的总数多12棵。

果园里有梨树多少棵?

教学反思

 

课题:

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9页例4与“做一做”,练习三第1-3题。

课标要求:

通过学习,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课型:

新授课

教学重点:

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引导法与尝试练习法

教学媒体选择: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

二、新知探究

出示例4:

96÷12+4×2

1、说说运算顺序。

2、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2,运算顺序怎样?

(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12+4)×2

=96÷16×2

=6×2

=12

3、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2],运算顺序怎样?

(学生活动:

观察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96÷[(12+4)×2]

=96÷[16×2]

=96÷32

=3

4、阅读“你知道吗?

5、总结:

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

1、选择题:

(1)47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

正确列式是()

A、47+33÷36-16B、(47+33)÷(36-16)C、(36-16)÷(47+33)

(2)750减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

正确列式是()

A、(750-25)×(20+13)B、(20+13)×(750-25)C、750-25×20+13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1、3题。

板书设计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课题:

租船问题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10页例5,练习三第4-6题。

课标要求:

情境创设,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识与技能:

情境创设,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倾听,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课型:

新授课

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引导法与尝试练习法

教学媒体选择: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

小朋友们,大家好!

听着动听的歌曲.伴着柔和的春风!

今天老师想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公园划船,你们说好吗?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例5:

(1)师:

我们来到了租船处,在这个图中你都发现了什么信息呢?

(2)现在有了这几个数学信息,老师有个问题要让大家帮着老师解决。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我们去租船吧!

(出示问题)

2、解决问题

分析:

如果都租小船

30÷4=7(只)……2(人)7+1=8(只)20×8=160(元)

如果都租大船:

30÷6=5(只)35×5=175(元)

全租小船,但有1条船只坐了2人,没坐满。

是不是还可以再省钱呢?

把这2人和另一条小船的4人都安排坐1条大船,还可以省钱。

6条小船:

20×6=120(元)1条大船:

35元。

共花:

120+35=155(元)

3、回顾与反思:

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先假设,再调整)

三、巩固练习P11第4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跟大家分享一下。

五、作业

练习三4、5题。

板书设计租船问题

方案一:

如果尽可能多的租大船;

32÷6=5(条)……2(人)

5条大船,1条小船一共;30×5+24×1=174(元)

方案二:

如果全部都租小船:

32÷4=8(条)24×8=192(元)

教学反思:

 

课题:

整理和复习——四则运算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四则运算的整理和复习》

课标要求:

1、让学生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掌握有关0的特性,知道在运算过程中0不能做除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复习四则运算,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两、三步式题。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掌握有关0的特性,知道在运算过程中0不能做除数。

教学重点:

对各知识点的知识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难点:

如何有序整理知识

课型:

复习课

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引导法与独立练习法

教学媒体选择: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梳理构建网络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整数的四则运算,下面来总结一下都学了哪些内容?

知识网络:

 

二、典型例题沟通联系

例1.

学生计算后思考①先算一算?

②再说说这类三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师:

谁来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讲这题是怎样算的?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生:

先算除法、乘法,再算加法。

师总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加法或减法,又有乘法、除法,仍然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例2.

计算:

(440-280)×(300-260)

学生计算后思考①先算一算?

②再说说这类三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师:

谁来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讲这题是怎样算的?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生:

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乘法。

师总结:

在混合运算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小括号里面有加、减,又有乘、除,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或者说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小括号里面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应当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例3

 

学生看图思考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并解答。

三、知识应用能力拓展

1.口算下面各题,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0+24÷6100-60÷590÷5+425×10-4

(30+24)÷6(100-60)÷590÷(5+4)25×(10-4)

2、填一填:

(1)一个数加上0,还得();被减数与减数相同时,差为();

(2)一个数与0相乘,都得();0除以非0的数,还得0;0不能做除数。

3、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58÷2×00÷14+63÷724÷(75-67)9+9×9-9

4、一头牛重480千克,一只大象的体重是牛的6倍,一只大象比一头牛重多少千克?

5、(列综合式子解决)一台彩电售价6500元,小红目前有5600元存款,如果从现在起她每个月存90元,她要几个月才能买上彩电?

四、小结质疑

师:

刚才同学们表现得真不错,谁再来说说刚才我们都复习了哪些内容。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哪些地方是最容易错的,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地方?

教学反思:

 

课题:

知识整理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11—12页练习三,练习三第4-6题。

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让学生系统掌握加减乘除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系统整理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化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应用能力。

重点难点:

系统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相关知识。

课型:

复习

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引导法与独立练习法

教学媒体选择: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学习完本单元,你都有什么收获或提高?

学生充分说出已有的知识。

二、知识整理

1、进一步整理四则运算间的关系,

(1)说说各运算的意义。

(2)用图表的形式进行归纳。

加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乘法

逆运算                 逆运算

减法                  除法

2、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边归纳边进行简单的举例:

(1)算式里没有括号的;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

            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

(2)算式里有小括号的:

只有小括号

            有小括号和中括号

三、课堂练习

1、填空(单元达标检测第一题)

2、计算比赛(单元达标检测第五题)

四、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二)(共2课时)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由低到高观察同一物体和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和在实际生活中有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经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体验到从不同位置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2、能力目标: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养成数学思考的习惯,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

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7课时

课题:

观察物体

(二)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13页例1,练习四第1-3题。

课标要求:

通过观察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三个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三个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活动,经历观察、想象及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模型的形状。

教学难点:

根据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视图,能用正方体进行拼搭。

教学准备:

课件、立方体模型、摄像头、方格纸。

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教法:

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导,体现“先导后教”、进而“无为而教”的教学思想。

学法:

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体现“先做后学”、进而“自主学习”的学习思想;采取个人自主探究与小组学习有机结合,以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会学数学、想数学、用数学。

教学媒体选择: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

宋代大诗人苏轼有一首《题西林壁》你会背吗?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

我们要从多角度观察物体,通常我们从几个方向观察物体?

生:

从正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

(教师板书:

从正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

师:

如果给你一个组合的立体图形,你会观察吗?

我们就从这三个方向进一步全面的观察物体,看看大家能够有什么收获?

(板书题目:

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1.观察同一立体图形

(1)师:

请看屏幕这是由四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有三位同学进行了观察:

你能想象一下这三位同学分别是从哪几个方向进行观察的吗?

生:

小刚从上面看的,小丽从正面看的,小明从左面看的。

(2)师:

到底对不对呢?

你们的桌子上也有四个小正方体,请你们轻轻搭出这个立体图形,实际观察一下。

(3)出示活动建议:

①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立体图形。

②在方格纸上拼摆出你看到的图形。

③验证拼摆的图形与观察到的是否一样。

(4)学生活动,师巡视。

(5)汇报信息:

(将学生作品贴黑板上)

(6)集体反馈:

问:

谁的观察结果和他的一样?

看看,我们刚才的判断对吗?

(7)小结:

我们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了这个立体图形,通过从不同方向进行的观察,对于这个观察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

通过观察这个立体图形,我们发现:

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观察不同立体图形

(1)师:

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这个由老师搭成的立体图形,搭建的方法有很多,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试试?

(2)一生任意将四个小正方体拼摆成几何体(教师黑板上贴出学生对应作品)

(3)师:

请你先想象一下,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几何体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

(4)学生动手操作

(5)反馈交流,展示作品

3.确定方法。

(1)师:

我们已经观察了两个不同的几何体,结果和大家想象的相同吗?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应该如何想象呢?

有什么方法吗?

同桌讨论一下。

(2)集体交流

(3)方法提炼:

先确定集合体的长、宽、高,

从正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高这两个要素;

从上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宽这两个要素;

从左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宽和高这两个要素。

(三)巩固提高

1.基础练习:

下面的图形分别是小强从什么位置看到的?

连一连

(1)学生试连线

(2)动手拼摆,验证想象

2.提高练习:

练一练

(五)布置作业14页做一做

教学反思:

 

第8课时

课题:

观察物体

(二)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14页例2,练习四第4-7题。

课标要求:

通过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