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苗族乡特色小城镇苗族风情旅游小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18234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山苗族乡特色小城镇苗族风情旅游小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青山苗族乡特色小城镇苗族风情旅游小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青山苗族乡特色小城镇苗族风情旅游小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青山苗族乡特色小城镇苗族风情旅游小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青山苗族乡特色小城镇苗族风情旅游小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山苗族乡特色小城镇苗族风情旅游小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青山苗族乡特色小城镇苗族风情旅游小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山苗族乡特色小城镇苗族风情旅游小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山苗族乡特色小城镇苗族风情旅游小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青山苗族乡特色小城镇苗族风情旅游小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青山苗族乡特色小城镇(苗族风情旅游小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附图:

青山苗族乡街道立面整治图

民族风情文化广场规划方案图

 

第一章 总  论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

青山苗族乡特色小城镇(苗族风情旅游小镇)建设项目

1.1.2项目建设地点

贵州省息烽县青山苗族乡

1.1.3项目建设单位:

贵州省息烽县青山苗族乡人民政府

1.1.4项目法人代表:

王芳

1.1.3建设规模与内容

特色小城镇建设包括以下内容:

(1)民族风情文化广场建设:

占地约17683.3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048.55平方米,包含民族文化展示厅、斗牛场、文化长廊、祭祀广场、管理用房等建设内容。

(2)民族特色一条街改造:

乡镇府集镇所在地青山村街道立面整治约150户,约2公里道路、水电管网、路灯等基础设施改造。

(3)精品苗寨建设:

冗坝村、大凹村、打铁冲村三个民族村寨民居改造约450户、分别在三个村建一个公厕及一个农民文化活动广场,完善其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1.1.5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本项目总投资5681.14万元。

资金来源:

全部争取上级资金补助。

1.1.6建设期限

项目建设期19个月,即2012年9月~2014年2月。

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2)《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3)《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2010-2015年)》;

(4)《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

(5)《息烽县青山苗族乡总体规划》;

(6)相关设计规范标准;

(7)项目业主提供的有关资料;

(8)项目业主位委托我院编制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委托书。

1.4编制原则

(1)应符合国家关于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方针、政策,符合《息烽县青山苗族乡总体规划》

(2)坚持政府主导,依法行政,社会参与,属地管理,条块结合,

分级负责,统筹推进,分步实施,规范管理。

(3)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和谐,城乡统筹,综合治理。

(4)坚持人人参与,联创共建;分类指导,全面推进。

1.5编制目的

(1)通过对项目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研究、论证,判断项目预期目标与项目建设理由是否相吻合,预期目标是否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

(2)选择合理的经济、技术方案,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3)为项目评估、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完善基本建设程序,为项目决策、资金筹措提供科学、详实、可靠的依据。

(4)通过项目可行性研究,为项目申请、审批提供科学依据。

1.6研究范围

本报告以青山苗族乡特色小城镇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根据国家编制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有关规定及要求,阐述项目建设的理由及必要性,提出青山苗族乡特色小城镇建设项目的类别、性质,确定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内容;阐述项目建设的外部条件;提出环境保护措施;提出项目进度计划;进行建设项目政府资金估算,提出资金筹措方案及使用计划;对项目进行抗风险能力分析和社会效益分析

1.7项目建设基本原则及项目区选择的理由

1.7.1项目建设的基本原则

(1)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及深厚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农家乐品牌和少数民族文化品牌,打造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旅游小城镇。

(2)在调查了解乡镇和村庄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演变、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的基础上,协调发展、提高乡镇未来竞争力,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社会、人文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3)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激发他们建设特色的旅游小城镇的积极性,努力按照“致富田园、生态家园、特色庄园、文化乐园、和谐家园”的要求建设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旅游小城镇。

1.7.1项目提出理由

作为息烽县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乡,青山乡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宋朝时期,苗族同胞就在青山居住,留下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最著名的是青山村的苗族手工刺秀,工艺古朴,花纹清雅,有插花秀和十字秀等。

少数民族的舞蹈独具特色,主要有《芦笙舞》、《板凳舞》、《唢呐舞》等,这些舞蹈极具原生态特征,古朴典雅(每年的“四月八”活动举行)。

苗族同胞的柴火豆腐和精制米酒是青山苗族乡最具特色的苗家美食。

苗家歌、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浓郁,也是苗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苗家淳朴好客,苗家独具风格的家居和生活方式,以及原生态的礼仪习俗无不浸漫着苗家文化的芬芳。

代表苗家一年一度的大型祭祀活动四月八都将在这举行,但缺乏一个大型的祭祀表演场地,因此急需建一个可提供四月八活动表演场地、代表青山苗族特色文化的风情民族文化广场。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城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发展小城镇,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把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即城镇化推向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态度的改变,民族文化正被外来文化慢慢地侵蚀,其独有个性逐渐被共性所取代,传统的民居建筑形式已被钢筋混凝土所代替,民族风情文化严重缺失。

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精神的写照,基于此,原真性的保留与恢复苗族文化、以旧民居中原有的建筑元素加以改造利用为出发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个具有浓郁苗族风韵的小城镇尤为重要。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青山苗族乡位于息烽县城西南部,距县城21公里,地处红色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息烽集中营西南部,距景区15公路。

青山苗族乡东被永靖镇的河丰村和坪上村相连,南与石硐乡的南桥村、新寨村、石硐村相连,西与九庄镇梨树坡村民组接壤,北与西山的胜利村、猪场村为邻,由于五大山脉向东将全乡分割成四槽、四坝,受地质地貌的影响,土壤多为石灰岩发育的黄壤或黄棕壤,土层深厚,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矿和铀矿,青山苗族乡的地形走势,西部高,东部低。

境内气候温和,平均日照1300小时左右,年降雨量1100毫米,雨量充沛,平均海拔1260米,属亚热带干旱型气候。

作为息烽县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乡,青山乡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宋朝时期,苗族同胞就在青山居住,留下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最著名的是青山村的苗族手工刺秀,工艺古朴,花纹清雅,有插花秀和十字秀等。

少数民族的舞蹈独具特色,主要有《芦笙舞》、《板凳舞》、《唢呐舞》等,这些舞蹈极具原生态特征,古朴典雅(每年的“四月八”活动举行)。

苗族同胞的柴火豆腐和精制米酒是青山苗族乡最具特色的苗家美食。

苗家歌、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浓郁,也是苗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苗家淳朴好客,苗家独具风格的家居和生活方式,以及原生态的礼仪习俗无不浸漫着苗家文化的芬芳。

2005年以来,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息烽集中营景点的带动效应和青山苗族乡原生态苗族文化、苗家风俗民情和农业观光等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抓西部大开发、新农村建设机遇和青山苗族乡自身实际情况,以市场化、差异化、规范化、特色化的要求,坚持“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一村一特、一景’”的发展理念,把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初步形成了以旅游助农、城乡互动的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青山苗族乡具有苗家独特的民族文化,目前苗族民俗文化只整理了一部分,还有更多民族民俗文化没有得到展示和整理,这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随着青山苗族乡乡村旅游的发展,当地村民急切盼望能开发村寨的旅游资源,打造具有民族特色与生态特色交相辉映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来保护、收集和整理苗家民族风情文化。

一直以来,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旅游基础设施的不配套,服务功也不完善,硬件不“硬”。

当地群众长期以来经济收入来源单一,资金积累差,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能力弱,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所以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当地村民的旅游服务意识和能力,打造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

通过改善村寨村居的人居环境,提高当地村民的综合素质,发展乡村旅游增加群众收入,实现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是一项功在千秋,利在当地的事业,也是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

一、青山苗族乡特色小城镇的建设不仅为一年一度举行的大型祭祀活动四月八提供场所,还提供一个青山苗族乡具有苗家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的展示平台。

二、青山苗族乡特色小城镇的建设,不仅加强了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弘扬民族文化,提升当地村民的旅游服务意识和能力,打造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

还改善村寨村居的人居环境,提高当地村民的综合素质,发展乡村旅游增加群众收入,对实现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青山苗族乡特色小城镇的建设使农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在就业、教育、公共设施及配套服务等方面与城市居民接轨,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既保证农民不失去土地及其基本生存的保障,又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

 

第三章 项目区概况

3.1项目区总体基本情况

3.1.1自然概况

(1)地质地貌

青山苗族乡位于息烽县城西南部,距县城21公里,地处红色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息烽集中营西南部,距景区15公路。

青山苗族乡东被永靖镇的河丰村和坪上村相连,南与石硐乡的南桥村、新寨村、石硐村相连,西与九庄镇梨树坡村民组接壤,北与西山的胜利村、猪场村为邻,由于五大山脉向东将全乡分割成四槽、四坝,受地质地貌的影响,土壤多为石灰岩发育的黄壤或黄棕壤,土层深厚,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矿和铀矿,青山苗族乡的地形走势,西部高,东部低。

(2)气象

青山苗族乡素有“天然氧吧”的美称,全村森林覆盖率49.4%,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3.2C°,四周森林茂盛,景色优美、空气清新,境内气候温和,平均日照1300小时左右,年降雨量1100毫米,雨量充沛,平均海拔1260米,属亚热带干旱型气候。

(3)资源条件

民族文化资源:

青山村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宋朝时期,苗族同胞就在青山居住,留下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最著名的是青山村的苗族手工刺秀,工艺古朴,花纹清雅,有插花秀和十字秀等。

少数民族的舞蹈独具特色,主要有《芦笙舞》、《板凳舞》、《唢呐舞》等,这些舞蹈极具原生态特征,古朴典雅(每年的“四月八”活动举行)。

苗族同胞的柴火豆腐和精制米酒是青山苗族乡最具特色的苗家美食。

交通资源:

青山与县城相距21公里,与红色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集中营相距15公里,两地间15分钟的车程,又是乡政府所在地,有息九、金马公路穿境而过,具有较好的交通条件。

水资源:

境内约有380余亩的青山湖饮用水保护区

旅游发展资源:

青山苗族乡素有“天然氧吧”的美称,全村森林覆盖率49.4%,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3.2C°,四周森林茂盛,景色优美、空气清新,加之浓郁的原生态民族风情,适宜发展乡村旅游。

3.1.2社会经济概况

青山苗族乡是我县唯一的一个少数名族乡镇,位于息烽县城西部,全乡总面积4⒐5平方公里,有耕地12566亩,其中田1554亩,土11012亩。

在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特别是实行市带县以来,青山苗族乡得到了市、县领导及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1996年以来,王三运、庹文升、王晓东等领导先后把青山苗族乡作为他们的工作联系点。

在“九五”期间,青山苗族乡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组组通公路、村村安装广播电视、通电话,乡开通了程控电话,乡政府驻地的小集镇建设已初具规模。

在全县推动乡村旅游布局中居于重要地位

青山苗族乡青山村位于青山苗族乡中部,是乡政府所在地,平均海拔1300米,有12个村民组,407户1531人,其中少数民族928人,劳动力738人;有耕地面积2330亩,其中田485亩,人均0.37亩,土1845亩,人均1.42亩;有林地1010亩,人均0.78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