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材料作文轿夫与新鞋写作导引.docx
《高考语文材料作文轿夫与新鞋写作导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材料作文轿夫与新鞋写作导引.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材料作文轿夫与新鞋写作导引
语文:
高考作文技法:
材料作文“轿夫与新鞋”写作导引
【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某日,明朝都察院长王廷相对新御史们讲了这样一件事:
昨天雨后乘轿进城,轿夫穿的是双新鞋。
开始,他小心地挑着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于是便不再顾及新鞋。
一御史听后说道:
“终身不敢忘。
”
要求: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导写】
这则材料,文字不多,却是故事中套故事。
整体上看,说的是都察院长王廷相对新御史们说事,新御史心领神会;局部看,是轿夫的的事。
这两件事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整体对局部具有制约作用,局部不能脱离整体。
为了强调这一点,请看一段脍炙人口的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XX,回头蓦见(当作“蓦然回首”),那人正(当作“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引自宋代词人晏殊的词《蝶恋花》,是写离别之苦的。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引自宋代文学家柳永词《蝶恋花》,也是抒写离愁别恨的。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引自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写在上元灯节从人群中苦苦寻找心上之人。
三首词原本都与“治学”无关,但被王国维先生引用后就产生了新意,这是词作者始料未及的——“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在王国维先生的这段话里,就得按照新意来理解,而不能按照词句本意来理解。
同理,材料中轿夫的事是王廷相用来告诫新御史们的,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就被赋予了新意,我们就得把握其新意。
这就是审题的关键。
王廷相作为都察院长官,对新御史们讲轿夫的事,不是随便讲讲逸闻趣事,而是有其用意的;新御史也心领神会,所以说出“终身不敢忘”的话。
那么,王廷相的用意何在?
御史“终身不敢忘”的是什么?
在这个语境之中,再去琢磨轿夫的事,就利于准确把握了。
轿夫穿的是新鞋,开始没有受污染,因此他“小心地挑着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新鞋受到污染,便不再顾及新鞋了。
这“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就是造成轿夫前后变化的关键。
王廷相用轿夫的事,告诫新御史们,新任要职,要走好每一步,以防一不小心踩进污泥浊水,受到污染,由此可以立意:
“要防微杜渐”,“谨防走错第一步”,“谨防失足泥水中”,“要善始善终”,“始终洁身自好难能可贵”,“一步不慎影响终身”,“一失足成千古恨”,“提高警惕常备不懈”,……
继续思考。
防止“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确实十分重要。
但是,事情一旦发生,就应该勇敢面对,积极补救,如果从此就“不再顾及新鞋”,结果只能是污染越来越重,情况越来越糟糕。
为官任职,如果不小心而失足,受到污染,就要想法补救,改过自新,而不能破罐子破摔。
由此可以立意:
“不要自暴自弃”,“破罐破摔要不得”,“过而能改诚可贵”,“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偶一失足不掩大德”……
在材料中,“泥水”是与“干净地面”相对而言的,“泥水”应该指的是污泥浊水。
以上从“为官要洁身自好,谨防受到污泥浊水的污染”这个角度来解读轿夫的故事,是符合文意的。
此外,是否还有其他角度的解读呢?
轿夫的职责是抬轿,就不要怕脚下的污泥浊水;御史的职责是监察弹劾,就要勇敢面对污秽,不要缩手缩脚畏葸不前,由此可以立意:
“尽职尽责,勇往直前”,“大胆行路,不怕湿鞋”,“大行不顾细谨”……
有的同学没有弄清材料中两件事的关系,脱离整体而仅仅而只着眼于局部,脱离整个语言环境而单从轿夫的角度考虑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立意偏差,如:
“踏踏实实干好平凡的事情”,“舍己为人”……
有的同学虽然考虑到语境,但没有弄明白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对什么人讲了轿夫的故事,于是确立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样的主旨,显然跑题了。
其实,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景下对不同的对象讲这个“轿夫的故事”,就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这一点必须注意。
还有部分同学,没有准确把握材料的意思而导致偏题、跑题,诸如:
“严以律己”,“做人要自信”,“成功贵在坚持”,“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做出正确选择”,“生活需要经历苦难”,“做人要正派”……
最后提醒一句:
解读“连环套”材料,一定要有整体制约局部的观念,才能避免因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导致的审题失误。
另附
一材料
《松窗梦语》的作者张瀚在初任御史参见都台长官王廷相时,王廷相讲了个乘轿的故事。
他说,一天乘轿进城,刚好下大雨,一轿夫穿了双新鞋,从灰丁到长安街时,这个轿夫还小心的择地而行,怕弄脏了新鞋。
进城后泥泞渐多,轿夫一不小心,踩进了泥水中,之后,便“不复顾惜”了。
王廷相说:
“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
”
二分析
材料中轿夫的事是王廷相用来告诫新御史们的,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就被赋予了新意,我们就得把握其新意。
这就是审题的关键。
王廷相作为都察院长,对新御史们讲轿夫的事,不是随便讲讲逸闻趣事,而是有其用意的;新御史也心领神会,所以说出“终身不敢忘”的话。
那么,王廷相的用意何在?
御史“终身不敢忘”的是什么?
在这个语境之中,再去琢磨轿夫的事,就利于准确把握了。
轿夫穿的是新鞋,开始没有受污染,因此他“小心地挑着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新鞋受到污染,便不再顾及新鞋了。
这“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就是造成轿夫前后变化的关键。
王廷相用轿夫的事,告诫新御史们,新任要职,要走好每一步,以防一不小心踩进污泥浊水,受到污染,由此可以立意:
“要防微杜渐”,“谨防走错第一步”,“谨防失足泥水中”,“要善始善终”,“始终洁身自好难能可贵”,“一步不慎影响终身”,“一失足成千古恨”,“提高警惕常备不懈”……
三立意
这个故事虽小,却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要慎初。
防止腐败要从慎初开始,切勿一次落水,就“不复顾惜”了。
要慎始慎初,走好第一步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要坚定持久,走好每一步
善始善终,画好休止符
把关守节当慎初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怎么样走好自己第一步的道理。
正如故事所述,开始,轿夫尚在,小心地躲避着泥水。
力求一身清白。
然而,当他一不小心一叫踩进了泥坑之后,便破罐子破摔,不在爱惜自己。
直至全身上下也没一点干净之处。
可见“一不小心”的“一脚”最终造成了多么恶劣的后果。
这个故事,告戒了我们要小心地走好人生的第一步,特别是第一次的第一步。
轿夫最初在行进中小心躲闪着、不想把自己的新鞋打湿的行为,其实是在固守着他最初的一种理念--不让新鞋被积水弄脏。
但当新鞋被弄湿了,就索性”破罐子破摔”无所谓了。
这个历史故事告诉我们,人一旦”踩进泥水坑”,心里往往就放松了戒备。
反正”鞋已经脏了”,一次是脏,两次也是脏,于是便有了”惯性”,从此便”不复顾惜”了。
王廷相的一番话体现了他对下属官员的一种告诫、一种引喻、一种警示,细细想来,确实是很有道理的,直到今天仍然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许多教训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清正廉洁,一定要把好第一关,守住第一道防线。
要保全自己的清白,靠的就是”自制”,”行所当行,止所当止”,”不以物惑,不以情移”,视名利淡如逝水,志当存高远,心常怀敬畏,时刻敲响自警的暮鼓晨钟。
试想,连我们的明代乡贤王廷相,早在几百年前,就告诫须终生莫忘”新鞋粘泥”的为官之道,今天我们的各级管理者怎能不自省、自诫、自制和自警呢?
【优秀例文】
防微杜渐做好人
明朝都察院长王廷相曾对新御史们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个轿夫穿了双新鞋。
恰巧那是雨后,开始轿夫还小心地挑着干净的地面落脚,但后来一不小心踩进了泥水里,之后他就再也不顾及新鞋了。
新御史们明白,王廷相院长是要告诫他们:
身居官位,一定要防微杜渐,洁身自好。
其实,这不仅对新御史们有教益,对我们每个人都是警示。
一些人的罪大恶极,往往是从一个很小的错误开始的。
河南有一个刘姓女公务员,曾贪污公款数十万之巨。
说起来很可笑,起因是因为她想买彩票没钱了,于是她便拿了两元公款去买,结果一发不可收拾。
拿了两元,就想拿三元,四元,最后只要没钱了便从公款中拿。
漏洞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大,最后竟成了数十万。
可谁又能想到,这数十万的贪污却是从那区区两元钱发展而来的呢?
“勿以恶小而为之”,古人所说不假,假使当初把持住自己,不去拿那两元钱,想必那位公务员也不会犯下如此重罪。
人的心理很微妙,一个人的心理防线也许可以很坚固,但只要其中有一点崩溃,那么再坚固的防线也就可能轰然倒塌。
那个轿夫开始还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护他的新鞋,但一旦踩进泥水,就不再顾忌了。
看看那些吸毒的,看看那些贪官污吏,他们往往就是在迈出了错误的第一步以后破罐子破摔,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最终走上不归之路。
要想防微杜渐,时刻自持,就要求我们胸中有浩然正气。
有了这股气,便可以不落于贪婪、欲望的圈子,才不会自轻自贱、自甘堕落。
陶渊明有这股正气,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李白有这股正气,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于谦有这股正气,“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包拯有这股正气,铁面无私,秉公执法。
他们正是有这股正气,在黑暗的官场中把持住了自己而名垂青史。
有这股浩然正气不易,时刻保持住这股正气更难。
只有保住了这股正气,我们才时刻有自持的能力。
有人说:
“人和动物的一大区别就是人有自持的能力。
”保有浩然正气,防微杜渐,洁身自好,才是一个真正的人。
评点
这篇议论文中规中矩。
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朴实无华而又旗帜鲜明。
开头引述材料,然后由“身居官位,一定要防微杜渐,洁身自好”的为官之道,很自然地扩大为做人之道——“对我们每个人都是警示”。
接着分两个层次展开论证:
先讲防微杜渐的重要,反面的事例让人触目惊心,人们容易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也较有普遍性;再深入一层,论证怎样才能做到防微杜渐——列举史例证明:
胸中有浩然正气。
结尾引用恰当,总结全文,也照应题目。
别在污秽中沉沦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是纯洁而美好的。
而一旦受到污染,有的人就像那个轿夫一样,麻木地接受这一切,放弃原来的洁净,走进更污秽的深渊。
若想使自己洁净,那我们绝不可在污秽中任自己沉沦。
有人说,一步错,步步错。
走错了那至关重要的一步,再怎样也无法挽回了。
而我却要说,真正重要的那一步,并不是你走错的那一步,而是在走错之后,仍勇敢地从错误的渊薮中拔足离去的那一步。
这一步的勇敢,使你有机会重返光明;这一步的果断,使你有力量继续前行。
本性高洁的陶渊明在黑暗的官场中挣扎,他想还黑暗以光明,但事实却是将自己置于一个泛着死亡气息的空气里无法喘息。
但是这一步的走错没有让自己的内心麻痹,他毅然地从官场抽离,没有让自己再处于那黑暗,不让自己继续沉沦。
于是才有了后来那“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宁静生活。
可见,这一步的重要性:
踩下去,你就沉沦;抽出来,你就获得自由。
如果像那轿夫一样,在鞋沾上一点污泥后索性放弃它的洁净,那洁净的美好将永远被污秽所掩盖。
诚然,我所说的不深陷污秽并不指在黑暗面前拔腿逃跑。
面对着黑暗,不能让自己沉沦的信念便是一把利剑,握紧这把利剑,你就有了面对黑暗的勇气,有了能刺穿黑暗的胸膛的力量。
当置身污秽的你刺出这拒绝沉沦的一剑,你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高士。
你没有在黑暗中堕落,没有让自己在黑暗中沉沦。
假若你战到精疲力竭,那也不算被黑暗所吞噬,因为你始终坚持着光明的信念。
我们青年人,处于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该坚持什么,该摒弃什么,这些都要形成一个正确观念并始终坚持。
即便遇到困扰,感到彷徨时,也不能放弃对光明的追求。
须知不能任错误在我们的周围缠绕,不能让黑暗的荆棘拽着我们沉沦。
坚持心的洁净、灵魂的高尚,做一个不沉沦于黑暗的人吧!
你会感受到自由的可贵,高尚的芬芳。
评点
本文与前文的立意角度不同,但立意都是确当的。
作者认为,“真正重要的那一步,并不是你走错的那一步,而是在走错之后,仍勇敢地从错误的渊薮中拔足离去的那一步。
”陶渊明的事例妥当。
作者进一步强调“我所说的不深陷污秽并不指在黑暗面前拔腿逃跑”,而是要与黑暗抗争,这具有更积极的意义。
结尾结合自身,表现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社会责任感。
作者的语言功底不错,用散文化的语言说理,文章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爱护好你的“新鞋”
芸芸众生,上至高官,下到普通百姓,无论谁,一生中“穿新鞋子”的机会很多,关键还看如何自始至终的保护好你的“新鞋子”。
新鞋一旦踩进泥水坑,人的心里就会产生松懈的惯性,反正也是脏了,还怕它更脏不成。
正是这种放松戒备的腐蚀性导致“不慎而始,而祸其终”的可悲下场。
一双新鞋,一个泥水坑,留给后人的寓意何其深刻!
由轿夫从“择地而行”到“不复顾惜”的变化,不由得使人想起贪官的蜕变过程。
那些“落马”者,当他们第一次接触“好处”时,尚能在是与非中“择地而行”,还要掂量掂量这玩意儿“烫”手不?
当他们或壮着胆儿,或不经意之间,或侥幸而为之,趟了第一次“水”以后,也就“不复顾惜”了。
于是,便有了第二次、第三次……有了小的便想大的,有了大的还想更大的……一步步“不复顾惜”地走下去!
到头来,他们的“水”越趟越“浑”,越趟越“深”,也就上不了上“岸”了,当然也就更加“不复顾惜”了。
东窗事发前,他们都心存这样的侥幸心理:
“水”已经趟了,一次是“死”,两次是“死”,三次也是“死”,反正都是“死”,随他去吧,抓住了算我倒霉,抓不住的话,我就捞个大便宜占了。
要想人不知,除非已莫为。
近几年来,“不复顾惜”的趟水者纷纷落马,就是最好的例证。
东窗事发后,他们又无不后悔。
有个落“水”者之妻的话很值得“不复顾惜”的趟水者深思:
“以前我们钱虽然不多,但完全够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生活得无忧无虑。
自从有了这些赃钱以后,我们并不感到幸福,终日提心吊胆,饭也吃不好,觉也睡不着,时时担心东窗事发。
”最终,他们的担心还是成了现实。
有道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
不要轻易打破任何一扇窗户
我们在报纸上常常见到重刑犯或死刑犯的悔过自述,虽然他们犯的罪各不相同,犯罪的方式也各有特点,然而他们犯罪却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
由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开始了一个罪恶的历程。
这让我想到了小时候爷爷奶奶常用来教导我的有关小偷的故事:
同样也是由不经意的第一次顺手牵羊最终变成难以收手偷盗惯犯;又想到爸爸妈妈为了我做的不值一提的“坏”事而大骂我一顿甚至暴打一顿,那无非是在告诉我“坏人都是这样开始的”。
俗语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的确,很多时候灾难、祸害、罪恶并非自己撞入你的世界,而是我们在不断的破坏着我们的窗户,自己将灾难引来,使罪恶附身。
正如著名的“破窗户理论”所说:
“既然是坏的东西,让它更破一些也无妨。
”因此,不要轻易打破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
打破一扇小小的窗户,尽管怎么看、怎么想都不会让你联系到家庭的破落或人生的末路。
这也正是人们往往不在意第一次打破一扇窗户的原因。
岂料有了第一次就很难没有第二次,窗户破了,其他破了也没什么了不起,于是窗破屋倒。
这个道理宋代的大文学家欧阳修就说过: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一扇破窗,正如一窝蚂蚁一样,早晚会使人生之堤崩溃。
过去的人们在失败后找借口,亡国后找替罪羊,常说红颜祸水,现在想想,褒姒之于幽王,妲己之于纣王,恐怕也正如一扇扇破窗一样,所以商亡之后还有周亡。
历史上的现在的众多贪官污吏,说到底,都是第一笔赃款,第一桩坏事使他们步入歧途,死后也不得复生。
不要轻易打破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不要到最后才后悔莫及。
生活中可能会充满许多诱惑,众多目眩神迷的事物也在时时吸引着我们。
这时,我们千万不能以第一次为借口而走进歪路,最后铸成难以挽回的大错。
我们生活中的每一扇窗户,不管是诚信、善良,还是宽容、廉洁,这些你一旦背弃,就会不经意地与它们越走越远,再也无法接近它们。
正如人们所说的修好一件东西往往比破坏一件东西要难得多。
不要轻易打破你的任何一扇窗户,否则小偷将在这里成型,大盗也将在这里蜕化。
原谅自己,就是堕落的开始
有一位领导干部“落马”后感叹道:
“吃了一辈子斋,却让一碗狗肉汤沾染了一身清白。
”此话让人想起了老子的名言: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意思是说,做人做官要像开始一样谨慎到底,就不会有做不好的事情。
慎初、慎好廉洁自律
要慎初,初不慎,就难以善终;要慎好,好不慎,则难以自律。
所谓“初”,是指“初次,第一次”;所谓“好”,指“个人爱好,嗜好”。
明代督察院长王廷相接见新任御史时,讲了这样一件小事:
昨日他进城遇雨,初时,走在前面的轿夫小心翼翼的挑好道走,因为轿夫穿着一双新鞋。
后来不小心踩进泥水里,便不再顾及新鞋,不管路面赃与不脏,都踩将下去,结果把鞋子完全弄脏。
王廷相以事喻理,委婉告诫新任下属,凡事要慎初。
新任御史也听出弦外之音,连称“终生不敢忘”。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这位身为督察院长官的哲学家王廷相对新任下属“慎初”的告诫,无论从实际上还是从内容和技巧上,都极为高明。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变过程。
人犯错误也是如此。
初之不慎,要想再慎起来,就不会那么容易了。
如胡长清、王昭耀之流,他们贪污受贿,很少有仅此一回的例子,往往有了第一次,便一而再、再而三,一发而不可收,最后自己毁掉了自己。
正如那个轿夫,新鞋既入泥水,便不再珍惜。
对鞋如此,心灵也一样,一旦放松了警惕,染上了污点,就会放纵自己,破罐子破摔。
倘若面对“第一次”时,意志坚定,毫不动摇,不存侥幸之心,坚信贪欲之害,就能不失操守,拒污浊于千里之外,始终做到“拒腐蚀,永不沾”,也就能慎之初,善始终。
因此,慎初是保持操守,拒腐防变的第一道思想防线。
要慎好,好不慎,则难以自律。
罗卜白菜各有所爱,领导干部也会有各自的爱好,但必须做到慎好。
尤其对于有损形象或者影响公权的嗜好,更要下决心戒除。
还要注意隐好,不要过分张扬个人嗜好,谨防别有用心者“见缝下蛆”,投你所好。
胡长清爱好书法,有所图者,就借索字之名送上丰厚的“运笔费”,进而与之套近乎拉关系捞好处,伴随着他个人的滚滚财源,也给国家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最后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教训可谓深刻,所以,国家公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于个人爱好不能小看,而且必须慎好隐好,强化自律意识。
要管住自己的欲望,清心寡欲,经得起各种诱惑;管住手中的权力,用权唯公,用权为民;管住自己的小节,点滴注意,防微杜渐。
因此,慎好是保持自律,拒腐防变的第二道思想防线。
当前,正值干部换届之时,唯有慎初慎好,廉洁自律,自觉加强内功锻炼,做到“三管”“四自”(三管:
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腿,管住自己的手。
四自:
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仅第一步不把鞋子弄脏,每一步都要小心,才能战胜各种歪风邪气,才能巩固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廉洁勤政,为和谐社会建设而努力,为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努力。
新鞋脏了之后
新买来一件衬衫,领子硬硬的,漂亮挺括,穿着挺精神。
为保护好这领子,第一次洗它时,对领子上的污垢轻轻地揉,细心地搓,小心翼翼得很。
但换洗过几次,领子已经变皱了,你就不再这样了,而是用劲地揉,放在洗衣板上使劲地搓,以尽快去掉污垢为原则,别的就不会去考虑了。
这类现象,在生活里或许太司空见惯了的缘故,人们对其反而很少去想什么。
但在明朝做过都察院长官的王廷相,却从这种极为普遍的现象中发现了一个人生哲理。
有一天,他在接见新任御史时说,他昨天乘轿进城遇雨,轿夫穿了双新鞋,开始还小心翼翼地循着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在泥水坑里,从此便“不复顾惜”,不管什么地方都踩下去。
王廷相只叙说了这件事情,没有说明他为什么要讲这件小事。
但一位御史听了之后,却说他“终身不敢忘”,显然他是听懂了王廷相讲这段话的意思,并明白了其中道理的。
“终身不敢忘”什么呢?
不外乎是:
一个清白的人,第一次踏入污浊之地,可能就是他走向堕落的开始;因此对人生的每一步,都必须“循着干净地面落脚”;一旦滑向泥坑,本来或许可以自救,但这时却有另外一种顽固的力量冒出来,把他推向更脏更污浊之处。
如果你不想让这种力量作用于你,惟一的法子就是不要有贪占便宜的想法,凡党纪国法所不容许的事,就坚决不干。
“宁公而贫,不私而富;宁让而损己,不竞而损人”(元代张养浩《牧民忠告》卷下)。
吾心如水,庶几可免。
世间万事始于初。
古人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很多贪官就是因为最初末能严把第一关,以致迈出了危险的第一步,最终才“不复顾惜”踏上不归路。
金钱、美色拉不下水的厦门海关原副关长接培勇,曾让赖昌星伤透了脑筋,然而,喜爱书法的他,却被赖昌星花重金买来九位国内知名画家联合创作的《牡丹图》“湿了第一脚”,从此走上了心甘情愿为赖效劳的不归路。
巨贪李真“择地而行”之下“湿的第一脚”是他在做秘书时,背着上司收了一条中华烟和刮胡刀。
结果他一发难收,什么钱都敢要,什么事都敢做,最终一步一步走向了罪恶的深渊。
“欲如火,不遏则燎原;贪若水,不遏则滔天。
”杭州海关原关长耿永祥在狱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我痛彻地认识到,第一次收受朋友的馈赠,是我犯罪的开始。
禁锢一开,就出现第二次的接受,第三次的默认,第四次的麻木,从此便一发不可收。
”有记者在狱中采访时问原浙江省台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苏建国:
“走到今天这一步,关键走错了哪几步?
”苏回答:
“不需要几步,一步就够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就这一步,就可以引发很多事。
”这正如宋代思想家程颐所说:
“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
”万事皆有初,贪官的事实告诉我们,他们的落马无一不与当初不慎而湿的“第一脚”有直接关系。
一旦不小心“湿了第一脚”,接着便有了第二脚、第三脚……像轿夫一样“不复顾惜”地在腐败的“污泥”中不停地走下去。
由此可见,“湿了的第一脚”,就是关隘,就是“缺口”,如果不能很好地守住“第一脚”,那就会在自我毁灭中越陷越深。
不要被自己打败
明朝都察院长王廷相曾对新御吏们讲了这样一件事:
一日,他在雨后乘轿进城,有一轿夫因穿了一双新鞋,一开始很小心地挑干净的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从此便不再顾及新鞋,任其浸在泥水中。
看了这个故事,我感想颇深。
轿夫一双新靯误入泥水,虽粘了些脏污,但经过一番清洗仍可焕然一新,可轿夫却因此放弃了对鞋的珍惜,不再顾及,这只会使鞋的状况愈发的糟而已。
我想其轿夫之所以前后行径如此不同,必是因他在陷入泥水时心境起了变化。
在想保持鞋的光洁的预期无法达到后,便索性破罐子破摔。
所以,到最后弄得满鞋泥污。
这与其说是意外造成,倒不如说是他自己的放弃毁了他的新鞋。
其实人生亦如此。
一些人生初期的小污点,往往会成为一个人堕落的导火线。
我们都知道和绅是个大贪官,其实和绅年轻时是个勤勉好学之人,通读四书五经,意气风发,能言善辩,深得乾隆宠信。
从他早期作为来看,也是个正直的为官之人。
然而在一次办事中,他卷入了官场的污泥,并半推半就地收受了贿赂,从此,他的人生起了变化。
他开始松懈,并逐渐背离了自己为官的原则,到最后不仅对行贿习以为常,甚至常常狮子大开口地索贿。
然而,天网恢恢,乾隆一死,他也终了于三尺白绫,空留万贯家财作为对其一生的讽刺。
仔细想想,和绅最初所收的财物,与后来所收受的贿赂相比也就九牛一毛,但却足以导致他由此走上歧途。
为何?
就是因为他因一次的陷落而放弃了对道义的坚守,所以,才会在一次次的受贿之后最终将自己送上不归之路。
再谈谈叶志超,这位中日平壤战役的主帅,在敌我实力存在差异但犹有胜算之时,他却自己心理崩溃,弃城逃窜500余里。
不仅使朝鲜全面沦陷,还使战火燃进国内,黄海战役、威海战役接踵而至。
虽说日本早有预谋进攻大陆,但他的退却却让这侵略变得更加容易。
于是可知,个人对准则的放弃足以毁人,而将领的放弃更可致亡国。
一个人一生不可能不犯错误,现实中一些失误的造成也往往无法把握,但若因此作为放弃准则与信念的借口,从此任自己走向歧途,踏入泥潭,那么最终的失败实为自己打败了自己。
也许人一生要遇到很多的挫折与失败,但只要不放弃对信念的坚守,那么,也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失败
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