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79288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5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脊髓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脊髓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脊髓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脊髓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脊髓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脊髓1.docx

《脊髓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脊髓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脊髓1.docx

脊髓1

脊髓(spinalcord)

一.脊髓的形态和位置

脊髓位于椎管内,为一前后扁平的圆柱形,其上端在平枕骨大孔处与脑相接,下端缩细称为脊髓圆锥(conusmedullaris)。

正常成人脊髓的下端平对第一腰椎椎体下缘水平,全长约42-45cm,新生儿约平第三腰椎水平。

脊髓下端向下以终丝(filumterminale)系于骶尾骨的背面。

终丝内无任何神经结构。

脊髓表面的沟裂有:

前正中裂anteriormedianfissure

后正中沟posteriormediansulcus

前外侧沟anterolateralsulcus

后外侧沟posterolateralsulcus

后中间沟posteriorintermediatesulcus

 

在前、后外侧沟内均有成束的根丝出入,分别组成前根和后根。

后根在与前根汇合前形成脊神经节。

脊髓共发出31对脊神经,组成每对脊神经的根丝所对应的一段脊髓就称为一个脊髓节段。

计有:

 颈髓8节段、(C1-C8)

 胸髓12节段、(T1-T12)

 腰髓5节段、(L1-L5)

 骶髓5节段、(S1-S5)

 尾髓1节段。

(Co)

故脊髓共有31个节段。

 

脊髓各段直径不等,其与上下肢的功能有关。

计有:

颈膨大(cervicalenlargement)(C4-T1)

腰骶膨大(lumbosacralenlargement)(L2-S3)

由于脊髓的生长速度缓于椎管的生长速度,而脊髓的头端固定,故自胸髓以下脊髓各节段逐渐高于相应的椎骨水平,牵拉脊神经根斜行,在脊髓末端以下椎管内已无脊髓结构,全部由腰骶段的脊神经前后根所占据,依其形态形象地称之为马尾(caudaequina)。

 

椎骨序数与脊髓节段的对应关系

脊髓节段

=

椎骨序数

 C1-C4

=

C'n

C5-C8,

T1-T4

=

C'n-1,

T'n-1

T5-T8

=

T'n-2

T9-T12

=

T'n-3

L1-L5

=

T'10-12

S1-S5,Co

=

L'1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构成,灰质位于中央,白质位于灰质的周围,有一细长的中央管(centralcanal)贯穿灰质全长。

㈠灰质

形似“H”形。

灰质连合。

前角(前柱)

后角(后柱)

中间带

在T1-L3还存在侧角(侧柱)

后角基部外侧部份灰质向外侧突至白质内,与白质相互交织,构成网状结构reticularformation。

板层学说

二十世纪50年代,Rexed通过对猫脊髓灰质的研究,根据神经元形态、纤维联系及神经元功能的差异,将灰质分为10个板层。

在人类脊髓灰质中也存在着板层的分布现象。

由于板层学说能够反映脊髓的联系和功能特性而被广泛采用。

后角

按形态分为尖、头、颈和基底部,按层则包括I-VI层。

尖apex:

相当于Ⅰ层;内含后角边缘核,是脊髓丘脑束的起始细胞;

头caput:

相当于Ⅱ-Ⅳ层;

Ⅱ层:

占后角头的大部,旧称胶状质,有调节控制脊髓丘脑束传入的作用;

Ⅲ层和Ⅳ层内有后角固有核,是脊髓丘脑束的起始核团;

颈cervix:

相当于Ⅴ层;细胞可分为内外两群。

外侧部细胞参与形成脊髓网状结构;

基底base:

相当于Ⅵ层。

仅存在于颈膨大和腰骶膨大处。

Ⅴ层和Ⅵ层内含脊髓丘脑束起始细胞,同时接受皮质脊髓束的下行纤维。

后角边缘核

脊髓丘脑束的起始核团

Ⅰ层

后角固有核

Ⅲ层和Ⅳ层

 

中间带

由Ⅶ层构成,在颈膨大和腰骶膨大处还伸向前角内。

在C8-L3节段,Ⅶ层分为背内侧的胸核(背核、Clark核)、腹内侧的中间内侧核和外侧的中间外侧核。

胸核是脊髓小脑束的起始细胞;

中间内侧核接受后根传入的内脏感觉纤维; 

在C8-L3节段,中间外侧核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处。

在S2-4节段,中间外侧核内为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的胞体。

Ⅶ层内还有少量脊髓丘脑束的起始细胞,并接受大量皮质脊髓束下行纤维的终末。

 

在L2-S3节段,Ⅶ层的外侧有脊髓边缘细胞(脊小脑前束起始细胞)。

 

胸核

脊髓小脑束的起始细胞

背内侧

中间内侧核

接受后根传入的内脏感觉

腹内侧

中间外侧核

交感节前神经元的胞体(C8-L3)

腹外侧

副交感节前神经元的胞体(S2-4)

脊髓边缘细胞

脊小脑前束起始细胞(L2-S3)

外侧缘

前角

由Ⅶ层(膨大处)、Ⅷ层和Ⅸ层构成。

Ⅷ层的细胞属中间神经元,接受相邻板层和部份下行纤维(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和内侧纵束)的终末,并发出纤维达Ⅸ层的运动神经元。

Ⅸ层由前角运动神经元构成,居前角的腹侧。

在颈、腰骶膨大处则分为为前角内侧核和前角外侧核。

在颈段,Ⅸ层内还有脊髓副核(C1-C6)和膈核(C3-C6)存在。

前角运动细胞主要由大型的α-运动神经元和小型的γ-运动神经元组成,神经元轴突参与构成脊神经前根,分别终止于骨骼肌的梭外肌和梭内肌,管理骨骼肌的收缩、调节骨骼肌的张力。

中央管周围灰质为Ⅹ层。

 

从板层构筑的功能意义来看:

Ⅰ-Ⅳ层(后角尖到后角头部)是脊髓的外部感觉接受区,传导躯干、四肢皮肤感觉的后根纤维主要止于此区。

此区也是上行传导路的起始区。

 

Ⅴ-Ⅵ层(后角颈和后角基底部)主要接受躯干、四肢本体觉和皮肤刺激的后根传入纤维,同时也是下行纤维束(皮脊束、红核脊髓束等)的终止区。

故这两层对运动的精细调节起重要作用。

 

Ⅶ层(中间带,内含胸核等)与中脑和小脑有往返联系,可能是调节姿势及运动的重要反射中枢。

Ⅶ层还与内脏活动有关。

 

Ⅷ层内含有大量联络神经元,接受相邻板层的传入及内侧纵束、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等下行纤维束,起调节两侧前角运动神经元活动的作用(兴奋γ-运动神经元)。

 

Ⅸ层是脊髓的主要运动区,是躯体运动信息传导的最后公路(含α、γ-运动神经元),

支配梭外肌和梭内肌。

其受损伤后可导致所支配的骨骼肌运动丧失,并可发生肌萎缩。

 

Renshawcell:

存在于前角腹内侧部的小型中间神经元,接受α-神经元的侧支,自身发轴突返回同一个α-神经元或另一个α-神经元的轴突,起负反馈作用(抑制)。

 

在颈、腰骶膨大处的神经元定位排列:

由内向外为躯干肌和附肢肌;由腹至背则为伸肌和屈肌。

 

Ⅹ层:

位于中央管周围,包括灰质前、后连合。

 

 

㈡白质

脊髓的白质以脊髓表面的沟裂为界分为前索、后索和外侧索。

各索内均为上下走行的纤维束所构成,包括固有束和联系脑与脊髓的长纤维束。

位于灰质连合前方是由交叉纤维组成的白质前连合。

纤维束分为长距离走行的上、下行纤维束和较短的固有束。

固有束紧贴脊髓灰质,走行于同一脊髓节段内或邻近节段间,由灰质各层的中间神经元的轴突构成,走行范围不超出脊髓,其与前后根共同参与脊髓节段内或脊髓节段间的反射活动。

脊神经后根

各种感觉传入冲动均通过后根进入脊髓。

后根进入脊髓时分为内、外侧两部份。

内侧部较大,沿后根内侧进入后索或后角,传导本体觉和触压觉;

外侧部较小,此部份纤维多在后角尖和脊髓表面上升或下降1-2个脊髓节段,构成背外侧束(lissauer'stract)进入后角,传导皮肤痛、温觉和内脏感觉。

后根进入脊髓后主要分为长的升支、短的降支和侧支,直接或间接与前角、中间带或后角细胞发生联系,完成信息传递。

在脊髓白质内走行的长距离纤维束分为上行纤维束和下行纤维束。

⒈上行纤维束:

⑴薄束(fasciculusgracilis)、楔束(fasciculuscuneatus):

薄束和楔束由脊神经节内的假单极神经元的中枢突组成。

中枢突经后根内侧部进入脊髓在同侧后索内上行,其中薄束占据整个脊髓全长,楔束从第四胸髓以上开始出现,呈楔形走在薄束的外侧。

组成薄束、楔束的脊神经节细胞的周围突随脊神经分布至躯干、四肢的肌、肌腱、韧带、关节和皮肤的感受器,传导同侧躯干四肢的深感觉(本体感觉:

包括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以及皮肤的精细触觉(属于浅感觉,包括两点距离辨别觉和实体觉)。

薄束和楔束定位关系:

由内向外依次为骶、腰、胸、颈。

⑵脊髓丘脑束(spinothalamictract):

可分为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

接受后根传入的皮肤浅感觉信息。

脊髓丘脑束位于外侧索前半部和前索内。

主要起自对侧后角细胞(后角边缘核、后角固有核,少部分起自Ⅴ-Ⅷ层),轴突经白质前连合斜升1-2个节段后上行。

(脊髓丘脑前束内有少量不交叉纤维)

脊髓丘脑束的定位关系:

由外向内依次为骶、腰、胸、颈。

脊髓丘脑束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浅感觉,包括痛温觉(侧束)和粗触觉(前束)。

⑶脊髓小脑束(spinocerebellartract):

可分为脊髓小脑后束和脊髓小脑前束

位于外侧索的周缘部。

后束主要起自C8-L3的背核,纤维在同侧上行达小脑(下脚-旧皮质);

前束主要起自L2-S3的脊髓边缘细胞,纤维交叉后上行达小脑(上脚-旧皮质)。

脊小脑束主要传导下肢的非意识性本体觉,以调节肢体运动。

损伤后出现下肢运动性共济失调(跟膝胫试验阳性)。

⑷楔小脑束cuneocerebellartract:

功能与脊小脑后束相当,神经元胞位于脑干的延髓内,纤维束走行在脑干内,负责向小脑传导上肢的非意识性本体觉。

(下脚-旧皮质)

上行纤维束模式图

⒉下行纤维束:

⑴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tract):

由大脑皮质中管理躯体运动的神经元发出的轴突所构成,穿过脑干下行至脊髓。

在脑干的延髓中大部分纤维在锥体交叉处交叉。

走在外侧索内的是交叉后下行的纤维,称为皮质脊髓侧束,其来自对侧大脑皮质,在脊髓下行过程中陆续分出,逐节终止于同侧脊髓各段的前角细胞,管理四肢的骨骼肌运动。

走在前索内的为不交叉的皮质脊髓前束,其来自同侧大脑皮质,下行于前正中裂的两侧,下行过程中陆续分出并发出分支,经白质前连合终止于双侧的前角细胞。

皮质脊髓前束一般只存在于中胸节以上的脊髓,管理躯干肌运动。

只有少量皮脊束纤维直接终止于前角细胞,大多数需要通过Ⅵ-Ⅷ层内中间神经元的中继,最后终止于Ⅸ层的α-神经元。

皮质脊髓束的定位关系:

自外向内依次为骶、腰、胸、颈。

⑵红核脊髓束:

起自对侧中脑的红核,交叉后下行,经中继后至前角细胞,主要调节屈肌张力。

⑶前庭脊髓束:

起自同侧前庭神经外侧核,下行于前索中,经中继后至前角细胞,主要调节伸肌张力。

红核脊髓束和前庭脊髓束共同参与身体平衡的调节。

⑷顶盖脊髓束:

主要功能是调控颈肌以完成视听觉反射。

⑸网状脊髓束:

起自延髓和脑桥的网状结构,主要与促进或抑制脊髓的躯体运动反射或内脏运动反射有关(调节肌张力)。

⑹内侧纵束:

亦来自前庭神经核群,完成头颈姿势的反射性调节。

三.脊髓的功能

脊髓在进化上较为原始,是神经系统的一个低级中枢,可以进行简单的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还可通过上下行纤维束接受大脑的调节控制,在正常情况下,脊髓的反射功能是在大脑的调节控制下进行的。

除了简单的反射以外脊髓还通过上下行纤维束完成传导功能。

㈠传导功能:

脊髓是感觉冲动和运动冲动的传导通路。

㈡反射功能:

  可分为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

⒈躯体反射:

即引起骨骼肌活动的反射。

根据感受器的位置可分为浅反射和深反射两种。

屈曲反射flexionreflex:

为浅反射、多突触反射。

反射弧有大脑皮质参与,皮质脊髓束受损则反射减弱。

牵张反射stretchreflex:

深反射为单突触结构,但受大脑皮质的抑制,其受损后可导致反射亢进。

⒉内脏反射:

亦为低级反射,如交感神经中枢、副交感神经中枢,可引起排尿、排便反射。

㈢脊髓的损伤

完全性横断性损伤:

………….

半横断性损伤:

…………...

(损伤的结构及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

脊髓内主要纤维束排列

薄楔束:

自内向外依次为  骶、腰、胸、颈;

脊髓丘脑束:

自内向内外依次为  颈、胸、腰、骶;

皮质脊髓束:

自内向外依次为 颈、胸、腰、骶;

在颈、腰骶膨大处前角细胞群的定位排列:

由内向外:

躯干肌和附肢肌;

由腹至背则:

伸肌和屈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