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一月考卷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78855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5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一月考卷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一月考卷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一月考卷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一月考卷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一月考卷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一月考卷 含答案.docx

《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一月考卷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一月考卷 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一月考卷 含答案.docx

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一月考卷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一)月考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1、“每逢佳节倍思亲”,追根溯源,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的情结源于宗法制,下列对宗法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最大的特点是长子继承制

B.大宗和小宗既是兄弟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C.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所以鲁国内部再分封当然也以周天子为大宗

D.西周推行宗法制的主要作用是缓和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2、名字能反映一个时代,可以窥探人们心中寄予的某种期望或恪守的某种观念。

从《宋书》中的刘敬先、殷孝祖,到《新唐书》中的张茂宗、延宗,再到《明史》和《清史稿》中的汤显祖、严世藩,史念祖、杨光先,它体现了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下列哪种观念

A.等级观念B.宗法观念C.法治观念 D.辈份观念

3、西周宗法制度是国家权力继承和分配的重要基础,强调“亲亲”、“尊祖”与“敬宗”,希望凝聚宗族力量。

但宗法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能无法继续维持封建秩序。

下列哪一现象可以说明这种变化?

A.宗庙祭祀活动频繁,规模日大,导致民穷财困

B.邦国各自发展,亲戚关系日远,甚至相互兼并

C.强宗大族垄断土地,使政府无法获得足够税收

D.公卿大夫世袭,握有政权,促使官僚体制发展

4、“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

”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A.适应军事需要B.加强中央集权C.剥夺朝中大将军权D.巩固皇权

5、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C.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6、元朝时期,哪些地方受中央直接管理?

()

 ①河北    ②河南   ③山西    ④山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下列关于两汉察举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B.是一种自上而下推选人才的制度

C.察举制是两汉选用官吏的唯一途径D.个人声望始终是察举的重要标准

8、汉宣帝曾称:

“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9、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之,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历史潮流  

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10、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对材料中所说的“此项制度”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选官制度 B.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C.它把读书、考试和做官有机的结合起来 D.使得官员文化素质大大提高,“优胜劣

11、《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12、学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

A.《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B.《论西汉推恩令的实行及其影响》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13、《朱子语类》云: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本朝”这些措施实施的消极影响是()

 A.皇帝得以大全总揽,中央集权加强    B.导致地方严重的“积贫积弱”

 C.造成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威胁到皇权    D.不利于各行省之间密切交流

14、柳宗元认为清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那种说法最适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15、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

这些规定

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16、在中国古代史上,经常出现地方分裂或叛乱的现象,对这种现象的评述,正确的有

①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②主要原因是某统治政策的失误导致中央弱地方强

③破坏生产,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④给我们的启示是地方政权不宜过大,必须保持中央政令的畅通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7、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步骤

18、为研究三国时代的历史,某同学找来了电脑游戏《三国英杰传》、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志》、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就《三国》的影碟,其中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

A、《三国志》B、《三国演义》C、《三国》D、《三国英杰传》

19、公元前4世纪时,罗马的某法官接了一个案件,“一个仁慈的贵族罗幕洛,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

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

但罗幕洛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幕洛的遗嘱。

”法官最后判定罗幕洛的家人败诉。

法官依据的是:

A.未成文的习惯法 B.《十二铜表法》

C.《查士丁尼新政》D.《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20、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它的许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中主要有:

()

①“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③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④奴隶在法律上是“可以购买的东西”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

21、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其名著《罗马法的精神》中说:

“罗马帝国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天主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政府世界史最为持久的征服。

”罗马法“最为持久的征服”的具体表现是

A.确立是世界上的第一步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B.由公民法到万民法,首创国际法的概念

C.为近代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

D.编订了《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2、“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这种自然环境使希腊城邦呈现出的主要特征是()

A闭关锁国,重视农业B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C小国寡民,独立自治D贵族统治,僭主当政

23、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

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

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

A.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D.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24、公元前399年,雅典民主法庭以不敬神和腐化青年的罪名判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

他本可以通过承认错误,避免极刑,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雅典民主的形式导致了国家权力的滥用

B.苏格拉底之死意味着希腊人违背了法治原则

C.苏格拉底的“不敬神”源于他的哲学观念——“认识你自己”

D.表明了苏格拉底对思想自由的追求

25、代议制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形式。

以下有关代议制的表述正确叙述的是

A.英国1689年宪法规定议会权力高于王权,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B.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向国会负责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D.德国1871年宪法赋予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利,议会不具有立法权

26、“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

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市民的整体素质D.革命的彻底性

27、法国的民主政治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岁月,其民主共和制度最终确立是()

A.《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B.《拿破仑法典》

C.1791年宪法D.《人权宣言》

28、一学者这样评价某国政治制度演进:

“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惧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

”他评价的是

A.英国君主立宪制      B.德国君主立宪制

C.美国总统共和制      D.法国共和制

29、据统计,1850年德国的专利授予数目为243项,1870年为4132项,1900年达到8784项。

这反映出德国

A.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科技发明B.在整体科技实力上遥遥领先与他国

C.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D.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

30、1689年《权利法案》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共同之处主要是()

A.规定首相对议会负责B.清除了封建残余

C.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基础D.确立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

31、关于下图的表述,正确的是①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②美国国会是权力中心,总统对国会负责③美国总统任命的司法官员须经参议院确认④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32、1878年5月,俾斯麦提交的“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

议会否决。

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

10月19日,新一届帝国议会以221票对149票通过了该法令,经皇帝批准,21日起法令生效。

这件事反映了当时德意志帝国(  )

A.首相有权力解散帝国议会B.皇帝只有形式上批准法律的权力

C.联邦议会没有任何立法权D.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

33、1832年英国的议会选举改革后,直接利益的获得者是

  A.工业资产阶级 B.工业无产阶级 

C.掌权的新贵族 D.广大贫民阶层

34、1785年左右,美国人用一幅题目为“联合或死亡”的政治漫画提示了美国面临的困局。

为解决困局,美国

A、进行独立战争,赢得国家独立B、制定《邦联条例》,维护独立成果

C、制定1787年宪法,确定联邦制原则D、进行工业革命,实现经济腾飞

35、下面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示意图,最适合作为其标题的是

A.《多样性的政治文明》    B.《典型的民主政治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36、鸦片战争前,林则徐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得出结论:

“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理由很简单:

英国路途遥远,补给困难,怎有实力冒犯天朝?

何况中英贸易近两百年,茶叶生丝等贸易利益重大,断不可能为了一些鸦片走私商人而大动干戈。

这从本质上说明林则徐

A.没有认识到英国的根本需求B.主张向西方学习

C.闭目塞听,愚昧无知D.认识到英国侵略中国是偶然的

37、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

“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这表但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38、有些日本人认为:

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

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

A.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B.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

C.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D.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

39、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初五(1895年5月25日),在丘逢甲等人的推动下,台湾官绅组成了抗日政府,定名为“台湾民主国”。

他们电告清政府:

“今之自主,为拒倭计,免其向中国饶舌;如有机,自仍归中国。

”这最能表明台湾人们

A.目的是独立建国B.建立资本主义国家

C.抗日爱国主义精神D.对清王朝卖国行径不满

40、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

甚么意义呢?

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41、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

“今春既交,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侵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

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

盖太吏之泄泄(闲缺)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

”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天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A.自然灾害频仍B.社会治安混乱

C.土地兼并严重D.官吏贪暴腐败

42、在革命历史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下列图片,历史老师要求用一个主题概括图中事件的教训,你认为最突出的应该是()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会场秋收起义

A.必须尽快解决农民土地问题B.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大城市

C.必须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D.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43、某学校高一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为研究“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需要收集相关的历史史料。

小组长列出了主要研究的大事:

①太平天国运动②国民大革命运动③中共的诞生④维新变法⑤五四运动⑥辛亥革命。

这一罗列引起了争议,请帮他选择正确的事件()

A①②③B①④⑥C①④⑤D②③⑤

44、1936年12月28日,美国《时代》周刊以大量篇幅报道了西安事变,而封面人物选择的是正在视察军队的日本裕仁天皇。

这反应映出《时代》周刊

A.意在鼓动日本,实现东亚共荣

B.希望示好日本,结成美日同盟

C.主张压制中国,渗透美国势力

D.关注中国局势,担心中日战争

45、下图所示为1920年胡适等发表的《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部分),由此可见(  )

A.作者不完全认同五四运动B.作者主张改革应从学生开始

C.五四运动没有带来任何影响D.五四运动的余波延续了一年

46、看图读史,断定正误。

错误的是()            

ABCD

A.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利益和要求B.宣传马克思主义

C.反映了农民阶级建立绝对平均主义社会的愿望D.其发刊词阐发了“三民主义”

47、毛泽东的诗词,形象她再现了中国革命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画面。

下列毛泽东诗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②“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③“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C.③①②④D.④②①③

48、瞿秋白说1912年“皇帝倒了,辫子剪了”,对这句话理解不恰当的是()

A.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B.辛亥革命引起了人们习俗的变革

C.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D.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

 

二、材料解析题(3小题,共52分)

49、阅读下列材料:

(18分)

材料一明朝中央机构示意简图

材料二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央机构发生的重大变化。

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

(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康有为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想?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产生的主要原因。

(6分)

(3)概括材料三中孙中山的主要观点,结合材料二,比较孙中山与康有为思想主张的不同之处。

(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社会明代以后政治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趋势。

(2分)

5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美国国民,为建设更完美之合众国,……并谋今后国民永久乐享自由之幸福起见,爰制定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如下:

第一条第一项:

本宪法所授与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

……第二项:

众议院以各州人民每二年所选举之议员组织之。

各州选举人应具该州众议员之选举人所需之资格。

……第三项:

合众国参议院由各州州议会选出参议员二人组成之。

……

第二条第一项:

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大总统。

……

第三条第一项:

合众国之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制定与设立之低级法院。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

……约法特别规定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发布命令必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中国近现代史资料》

材料三美国宪法不仅确立了一系列宪政原则,更重要的是它形成了一种妥协精神,达成了各阶层共享政权的约定。

宪法不仅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而且在实施中也变成了一种妥协的机制。

这种在确定原则框架内反复发生的妥协,构成了美国宪政的突出特点,也使它能够适应复杂多样、变化不定的社会形势。

正因为如此,美国宪法具有了恒久的魅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两部宪法的主要相同点。

(3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两部宪法制定的直接原因有何不同?

在政体上有何差异?

(8分)

(3)除上述不同之外,从材料一、二中你还可找出什么不同点?

(3分)

(4)两部宪法的命运怎样?

材料三认为美国宪法最突出的魅力是什么?

(6分)

51、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都在不断的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政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颁发了一系列法律文件来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1689年,英国议会制订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被视为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的标志;1776年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为根据,宣告了美丽坚合众国的诞生,是美国资产阶级纲领性

文件,被视为最早的《人权宣言》;1787年,美国制定的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一整套国家体制,被视为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发表的《人权宣言》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原则,否定了封建主义的王权和特权。

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材料二 英国具有议会传统。

自13世纪开始,议会在王权集中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其获得了特殊的地位和君主的信任,并借此不断扩大自己的职权,独立性也不断增强。

……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封建君主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利益关系,长期以来维持一种联盟的状态。

他们相互支持,相互依靠,彼此扶助各自利益的实现。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霍布斯提出“必须有一个最高统治者,不然的话,在国内定要发生叛乱及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内战”,这正符合英国革命局势的发展。

到革命后期,英国整个民族认识到,议会掌握无所不包的权力是合法的,也是必须的。

同时,一个贤明的善良的君主仍被认为是人民的幸福。

这种尊崇王室的心态在欧洲其他国家也是普遍的。

而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后来君主登上皇位的原因密切相关。

   ——摘编自叶·阿·科斯明斯基主编《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材料三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

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

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

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 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

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

“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四  孙中山晚年颇为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共和,“民权何由而发达?

则从团结人心,纠合群力始”。

可是,“十年以前,非特一般人不知共和为何物,即知识阶级亦鲜解共和真理”,更有甚者,许多人“不但不知共和的好处,反而希望满清复辟”。

……“至于欧美的风土人情和中国不同的地方是很多的,如果不管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外国的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董方奎《评孙中山晚年政体思想的飞跃》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确立的特点。

(3分)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主要因素。

(6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

(3分)

(4)材料四中,孙中山是怎样反思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失败的?

(2分)

1-10BBBABDAABA11-20BDBCADCABC

21-30CCDBCBAACC31-40DDBCAABBCA

41-48DCBDAACD

49、

(1)变化:

废丞相,设内阁。

(2分)趋势: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2分)

(2)政治设想:

康有为提出建立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2分)

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