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浮力》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76563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docx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浮力》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docx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本节内容是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第二个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是该主题下的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中的部分内容。

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既用到前面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压强等有关知识,又是后面学习物体浮沉条件的基础,在本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浮力知识的另一方面作用,体现在它的实用性,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航海船舶、盐水选种、探空气球、解释潜水病和减压病等。

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也是初中生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分为三个教学板块: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凡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浮力;

(2)用实验测量浮力大小;(3)通过理性探究了解产生浮力的原因。

对浮力的探究是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展开的,即“什么是浮力,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的浮沉条件”。

整个教学过程是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进行的,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体验,充分思考、讨论,结合实际生活感受,在探究实验中总结,归纳出结论。

二、学情分析

“浮力”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既熟悉又不熟悉。

说熟悉,是因为在日常生活的积累中和在小学自然常识课的学习中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说不熟悉,是因为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压力、压强等重要知识;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等。

综合分析能力是学生今后学习必须具备的,学习有关浮力的知识,可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从学生身边的实验入手,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

三、设计思想: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专家和教师的关注且倡导的。

这一节课的设计是以《标准》为依据。

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兴趣、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在课程设计、教材中鼓励他们亲手操作,激发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探究,真正做到发现学生正常思维的潜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

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来做演示实验和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他们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浮力的大小和原因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结论的。

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浮力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②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有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认识浮力的存在,学会用弹簧秤测量浮力。

②经历推理过程,了解浮力产生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交流意识和合作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浮力的存在、物体的浮沉条件——通过演示和分组实验突出重点

2、难点:

浮力产生的原因——利用结合实验理论分析的方法突破难点

六、教学准备:

(1)演示用具:

氢气球、大烧杯、红毛线、演示小桌、水﹑蜡块、水槽、准备一组与学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实验器材等。

(2)学生用具:

曲别针、乒乓球、烧杯(100ml)、弹簧测力计、空易拉罐、

水槽、铁块、细线、盐水、大头针等。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播放视频《死海不死》,学生观看,引出在死海中会产生如此奇特的现象都是与浮力有关的。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意想不到的现象,给学生造成悬念,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带着疑问

进入课堂,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浮力

1、演示实验:

一个乒乓球,放在漏斗中,往乒乓球上倒水,水从漏斗下流出,乒乓球沉在水底。

这时再用手按住漏斗口,学生观察实验,问乒乓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运动状态?

师生分析乒乓球两种情况下的受力情况,初步解决上浮时乒乓球受力情况的分析

(设计意图:

让学生复习巩固使用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等知识来分析物体的运动,

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生活走向物理。

2、演示实验:

手托两块相同的牙膏壳,一块卷成团,一块展成空壳,置于大水槽上,略为介绍后,同时放开。

一会儿后提问:

同样的牙膏壳为何有不同的效果呢?

学生认真观察教师实验,说出实验现象及通过对比的方法产生疑问。

提出问题:

以牙膏壳为例,空牙膏壳受到浮力的作用,实心的牙膏皮受浮力的作用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水对它的浮力。

有的学生认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不受水对它的浮力,理由是物体没有被浮起来。

还有的同学则认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受到水对它的浮力,因为物体下沉的速度比较缓慢…

(设计意图:

利用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好奇心的作用去培养其思考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然后再去实践学习、获取技能;)

提出问题:

如何来验证呢

学生再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验方案,然后各个小组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交流意识和合作精神及设计实验的

能力。

选出较好的实验方案,学生进行实验,例如右图的实验方案。

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究,个别进行指导。

提出问题:

实验中出现了什么现象,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设计意图:

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思想、精神和能力,经历问题的策划和解决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学习,在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与学生一起交流实验心得,交流后提出浮力的定义和浮力的方向;并询问是否有办法得到浮力的大小,畅谈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得出的结论,评价实验及利用实验的其它所得;说出此实验中的主方法是一种测浮力的方法,同时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物体在液体中都要下沉呢,浮力产生原因是什么?

”。

(设计意图:

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关注过程性评价,让学生在每一个环节和过程都受到一

定的教育,获取一定的知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会测量、计算浮力大小的一种方法。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1、演示实验:

红蜡烛升起来;乒乓球上浮、铁块下沉等;提问:

为什么它们会上浮、下沉,继续问:

受到的浮力是怎样获得的?

学生观察、体验、再分析。

(设计意图:

演示的实验器材,都经过细心的精选,美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思考,但不

教条指引。

教给学生理论推导浮力产生原因。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红蜡烛在水中漂浮情况,

与学生一起对蜡烛进行受力分析结合实验结论分析浮力产生原因)

2、结合水中的物体受力情况,结合压力与液压知识,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设计意图:

整个一节的知识点统一形成系统,也和力学其它的知识点很好结合,讲授新

知同时强化了旧知。

三、物体的浮沉条件

1、向同学了解不同物体在水中的可能状态;在学生找到答案后让学生结合书中图片和利用多媒体展示,分别对三种状态进行受力分析。

收集生活证据,或者利用身边器材进行实验,很快找到答案;并对物体受力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2、学生交流实验注意事项;评估影响实验效果的主要因素;教师与学生一起查缺补漏,找出不足,或改进实验或寻求其它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动脑后再动手,把生活经验与实验结论结合一起用来解决一个定向性的问题,改变一种本位的思维定势。

并学会分析物体的受力,运动情况。

通过对实验的评估和改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物体的上浮,下沉,悬浮和漂浮。

(设计意图:

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对知识的理解。

交流讨论:

畅谈浮力在生活和生产、国防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

注意学科间的渗透,关心科技的发展,从物理走向社会。

小结:

学生谈在本节课中的学习体会

作业:

课后的自我评价部分,完成家庭实验室。

板书设计:

第2节认识浮力

一、什么是浮力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反思:

1.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实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通过实验引发讨论,培养学生探索事物现象的能力;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能力;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在这些方面的训练上也应放开手,多启发;

3.本节课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测量方法很多,可以通过评估找到最优方案进行实验。

如果仍有学生坚持自己的方案,可以允许其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不要让学生留有遗憾;

4.教学过程中应该适时加上空气对气球有浮力作用的演示实验。

并进行简单分析,寻找它们之间的共性。

对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展。

《认识物体》教学案例

一年

(2)班邵彬雅12月31日上午第二节

教学目的:

1、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以及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想象、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各种形状的模型与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

小朋友,瞧!

谁来了?

(出示课本第67页的机器人)

生:

机器人!

师:

对!

机器人今天要和我们一起学习。

但是,它先要考考我们,它说:

“你们带来了这么多生活中的物体,能把它们按照一定的标准分一分吗?

师:

请大家小组合作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合作得快!

二、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一)分一分         

1、小组活动(老师巡视并参与进去)

2、小组汇报

师:

有几个组的小朋友已经分好了,而且坐得非常好。

问:

哪个勇敢的小组代表来告诉大家,你们是怎样分的?

学生汇报:

我们组把药盒、牛奶盒、小积木放在一起的;把魔方、化妆品盒子放在一起;我们把茶叶盒、易拉罐、小木棒放在一起;我们还把乒乓、皮球、玻璃珠放在一起。

师:

这组小朋友分得真好,他们把相同的合在一起!

其他小组和他们分得一样吗?

生:

不一样。

师:

说说你们的分法。

生:

我们把积木按照颜色来分。

红色的积木分成一组,蓝色的积木分成一组,黄色的积木分成一组,绿色的积木分成一组。

师给予肯定。

(反思:

我让学生尝试着按自己的标准分一分,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对这几种形状的物体的外观有了初步的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在做中学到了数学。

(二)小组合作 认识特征揭示概念

(师出示  问:

和)

师: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这些不同形状的物体。

现在以小组为单位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先来研究这两种图形有什么特点,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正方体和长方体)。

(1)小组合作研究,师参与到小组中,巡视、指导、倾听;

(2)小组汇报,师生评价。

师:

先给这两种图形起个名字,好吗?

生:

叫长方体,叫正方体。

(师板书:

正方体和长方体,并画出它们的平面视图)。

师:

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

小组1:

正方体有6个平平的面。

小组2:

我们还发现正方体每个面都是一样大的。

小组3:

我们还发现正方体每个面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

小组4:

我还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

师给予肯定:

你懂得真多,很了不起!

正方体有6个平平的面,每个面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它还有8个顶点。

你们太厉害了,把正方体研究的这么到位。

还能说说长方体吗?

小组1: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

小组2:

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小组3:

长方体也有6个平平的面。

小组4:

它也有6个面、8个顶点。

师:

你们能把它和正方体比较一下吗?

小组5:

正方体每个面的大小都一样,都是正方形,而长方体的6个面不一样大。

小组6代表:

老师,我不同意!

长方体中有的面是相等的。

上面和下面一样、前面和后面一样、左面和右面一样。

师:

你观察的真仔细!

老师为你感到自豪!

(师出示和

师创设情境:

圆柱和球不服气地说,大家都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样子,我们两的样子可跟它们大不一样?

你们能说出来吗?

师:

小朋友们,怎么样,我们挑战一下,再次小组合作研究。

(3)小组合作研究,师参与到小组中,巡视、指导、倾听;

(4)小组汇报,师生评价。

小组1:

圆柱直直的,身子圆溜溜的。

小组2:

上下一样粗细。

小组3:

上下有两个平平面。

小组4:

上下两个面都是圆的。

师:

球呢?

小组4:

圆乎乎的,圆溜溜的。

小组5:

球没有平平的面,它可以滚动。

师:

你真聪明!

(竖起大拇指,学生掌声响起)

(5)比较四种图形的异同点

小朋友表现得都非常好,老师想让你们轻松地玩一玩,想玩吗?

请听好,请从盒子里拿出一个圆柱和一个长方体,把它们平躺在桌上,然后用手轻轻地把他们分别推一下,请停下!

请问:

你发现了什么?

生:

我发现正方体和长方体不会滚动,圆柱和球会滚动。

师小结:

原来正方体和长方体不会滚动,圆柱和球会滚动;那圆柱和球又是怎样滚动呢?

师:

我们来看球是怎样滚动的呢?

——它和圆柱滚动的一样吗?

(出示课件)

生:

不一样

师:

不错!

球可以前后左右任意滚动。

它和圆柱滚动的不一样,其中的秘密,只要我们认真学习,长大了就知道了。

三、 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四种形状的物体

师:

其实,像这四种形状的物体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谁来说一说

(1)、形状是长方体的有哪些物体?

生:

文具盒,砖……

师:

哦!

太多了,你们真会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

(2)正方体又有哪些?

生:

魔方,骰子……

(3)圆柱的有哪些?

生:

灯管。

茶叶盒……

(4)球的有那些?

乒乓球、玻璃球……

小朋友们知道的真多呀!

把你知道的回去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好吗?

四、巩固练习

(1)游戏

①学生上来蒙住眼睛,摸大袋子里的物体,把摸出来的物体形状说给大家听,下边的小朋友当裁判,看他说的对不对。

②学生出题目,让学生来摸。

(2)数一数

小朋友表现得都非常好,你们发现了吗,小机器人它身上有我们今天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请同学们找一找,数一数它们都有几个?

(3)搭一搭

请小朋友将自己小组的物体搭一搭,搭什么?

怎样搭?

先商量一下,商量好后就用你们聪明的才智和灵巧的双手开始工作吧!

(搭好后学生汇报,评出最好的给予奖励)

五、总结:

师:

小朋友们,你们今天都有什么收获?

生各抒己见。

六、板书设计

认识物体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认识物体》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认识物体”。

这部分内容是小学几何图形学习的开端,学习“分类”的基础上,由于此内容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直观形象,学生生活中常见,所以在设计理念上尽力去按新课标的理念去进行教学设计,在学习形式上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

以小组合作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发现和创造,学会归纳与总结;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学习内容上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一年级学生对于生活中的物体认识由具体的物体(魔方、药盒、茶叶盒、积木……)上升到抽象的立体图形,如何突破这个难点?

根据课前了解,已经有学生知道这些立体图形的名称(但易与平面图形混淆在一起),如何以点带面,使全班学生能逐步地认识这些立体图形?

所以,在设计上我先让学生按不同标准把生活中的物体分类,目的是了解全班有多少孩子是按形状(或大小、或颜色)来分。

活动结束后,只有一个小组按颜色分,其它小组都是按形状分,所以我先给按颜色分的小组以肯定,让他们说自己的分法,然后再让其它小组汇报分法。

当时,我选了一个小组,并帮小组长把分好的物体全部拿到讲台上,让代表说一说:

“哪些物体可以分为一类?

”等一类一类地展示之后,此时,我没有把认识物体名称放在这里,而是先进行小组合作研究,目的是让孩子研究完了每种形体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赋予它们名称。

“激趣引入——比较分类——汇报验证——抽象概括”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这四种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

我在课堂上让孩子分组研究某一种形状,学生就一种形状研究很到位,而且由浅入深,把这种形状的特征说很透。

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心思考、用语言表达,“一个思维的火花点燃另一个思维的火花”,一个个形状由模糊到清晰,逐步展现在大家面前,我从心底为孩子们感到自豪。

虽然这节课没按我设计的上完整,但我觉得的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他们和老师一样都是在用心交流。

在成功的背后,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每组只研究一种形状,他们只对自己研究的那种形状认识很透,但对于另外三种形状,只是被动地听、看,没有进一步研究——尝试——体验,所以在第二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全体参与研究、比较,及时给予弥补。

总之,只有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探索和思维发展,创设较多的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了“做”中学,“乐”中学,“玩”中学的乐趣,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