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的职责与素质共26页文档.docx
《校长的职责与素质共26页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长的职责与素质共26页文档.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长的职责与素质共26页文档
校长的职责与素质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一、校长的职责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校长的职责是指担任校长职务所应当履行的义务和承担的责任。
校长的职责是与校长的职权相对应的,即有权必有责。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一个责任校长最关心或者最应当履行哪些职责?
(一)创建校风,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校风是一种无形、无色、无味、无声、无量的软环境,是学校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反映的是学校的精神文化。
校风可以影响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行为习惯,可以通过领导者的工作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反映出来,也可以通过学校的建筑、场地、设施等硬环境物化出来,还可以通过教育教学时间及其制度体现出来。
因而,搞好校风建设是校长应尽的职责。
校风建设可以从创建学校的心理环境、物质环境、时间环境、学校特色等不同方面入手。
1.创建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可以被体验、被描述的组织气候。
心理环境的创建强调的是校风的净化,其目的在于使人的培养更趋和谐。
许多失足、自杀、暴力事件表明,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环境的纯洁性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情绪及其行为的有效性。
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发展的心理空间是多种因素复杂作用的结果。
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其他成员等教育主体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学校的培养目标、学习内容、课业负担、评价手段等也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反应。
因此,要净化心理环境,校长首先要以民主的精神和态度影响学校的教师,与他们平等相处,使他们能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民主的意识习惯去教育影响学生。
在此基础上,才能创建一个积极向上、和谐互助的环境氛围,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怀着良好的心情工作、生活、学习在学校中,并得到纯洁、愉快、幸福的体验。
心理环境的创建反映的是学校管理的理念和学校管理者对待人的管理态度和意识,这些都会时时处处、自然而然地体现在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之中,如果不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这一问题,则很容易使学生受到伤害。
2.创建物质环境
(1)创建物质环境的意义
物质环境的创建可以通过学校建筑、场地、位置、走向、面积等反映物质组成、形态、数量方面特征的环境状况反映出来。
它不仅是学生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维持学生满意程度的基本条件;它不仅可以给学生美的感觉,也可以启发学生创造的智慧;它不仅可以通过校貌的形式反映出来,也可以与社区、家庭等方面的环境相融合,形成整体的空间感觉。
(2)创建物质环境需要注意的问题
学校物质环境的创建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要符合国家规定的客观标准,低于标准或超过标准都是不科学的。
②要合理安排和使用学校的各种设施,巧妙利用有限的物质条件和空间范围,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效率。
③要强化学校安全管理意识,注意学校建筑、设施等物质条件的安全性,保证美感与安全感的统一,不因为追求美的感觉而忽视设施的安全性。
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校园里,有几面曲线墙常常引起人们的注意。
它们和学校一样都是由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亲手创建的。
特殊的曲线墙不仅在强风面前增强了抵御能力,也为校园增添了优美的艺术色彩,更使路过之人领略了杰斐逊总统的聪明才智。
④要避免极端现象。
在学校物质环境的创建过程中,有的学校物质条件极其优越,但使用不尽合理。
如一些学校计算机、语音室、多媒体教室、游泳馆、体育馆、塑胶跑道等设施,应有尽有。
但这样的学校往往班级学生数较多,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导致教室拥挤,空间狭小,学生活动不便。
由于学生在校活动最多的空间是教室,所以教室的拥挤则会导致对学生发展空间的限制,致使其不便出入,视野狭小,无法交往,而其他方面的设施又可能同时降低使用效率,导致资源浪费。
3.创建时间环境
时间环境的创建强调的是为开发学生的潜能提供时间上的支持。
学生是否有能够灵活利用和自主支配的时间将影响着他们的发展。
中国学生比许多外国学生在校的时间长,但其研究能力、独立性却比许多外国的学生差。
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差?
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用时间约束了学生。
学校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就要科学安排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时间,不要靠“题海战术”约束学生。
4.创建学校制度
学校制度是学校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中介,是学校管理理念、管理情感的具体化,是学校行为规则的总体。
学校制度主要包括学校组织制度、学校人事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学校财务制度、学校物品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研究制度、学校安全制度、学校会议制度等。
创建学校制度是为了创建和谐平等的学校管理环境,是为了调动人的积极性。
健全科学的学校制度既能规范学校管理活动,又能为人的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条件。
所以,学校制度的建立不是以约束人的行为为目的的,而是以挖掘人的潜能为宗旨的。
制定学校制度的出发点不同,其内容及其对人的作用也会不同。
强调学校制度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并不排斥对学校伦理的追求,再好的制度也具有局限性、短期性和外部性。
学校管理要发挥教师与学生的潜能,最重要的是提升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伦理意识。
从现代社会的知识经济特点和发展速度来看,权力已经无法绝对属于学校管理者,当然制度也就无法成为全部意义上的制约机制。
只有教师与学生以其自觉的行为遵守学校制度时,制度才能体现出存在的价值。
5.创建学校特色
每一位校长都追求校风建设,但不同的学校校风亦不相同。
校风是学校特色的反映,可以与学校特色创建相结合。
学校特色是指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特色彩和风格。
当这种独特的色彩和风格随着学校的发展其程度不断提高,成绩特别显著的时候,则可能成为特色学校。
所以,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在内涵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都以其特色作为区别于他校的标志,但特色学校的特色更明确、更厚重,更具有整体性。
而学校特色创建则是一个学校改进的动态过程,其目的不是为了成为特色学校,而是为了表现学校的创造力,为了净化学校的育人环境。
每一所学校都会在不断努力之下表现出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特色,并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
例如,有的学校将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特色,有的学校将科学小制作作为特色,有的学校将课外体育活动作为特色等等。
因此,学校特色创建的意义在于形成良好的学校个性,形成积极的校风,形成健康的育人环境,而不是一定要成为特色学校。
正因为如此,学校特色创建可以从分析学校的优势与成绩、劣势与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扬长弊端。
如果从分析学校的优势与成绩入手,可以挖掘学校能够发扬光大的、具有历史传统的以及可供利用的资源,商讨与选择利用这些资源的有效措施,相对集中精力,进一步发挥其优势,逐渐形成学校的特色。
如果从分析学校的劣势与问题入手,可以探讨学校应当克服或回避的障碍,采取有效措施,尽快解决问题,使学校走出低谷,显示育人的本色。
学校特色创建的过程也是校长应用权变理论分析学校实际情况,解决学校已有问题的过程。
权变理论认为,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管理的方式和技术要随内外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作为管理的因变量的思想、方法、技术与内外环境成函数关系(不一定是因果关系),这种函数关系可以解释为“如果——就要”的关系。
据此,学校特色创建实际上就是要在分析学校特有的内外环境的基础上,找到显示学校特有的、对整体工作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方法和技术,以显示学校的个性。
例如,可以通过学校文化彰显学校特色。
典型案例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荣誉学生宿舍
在弗吉尼亚大学的校园中心坐落着几幢令人瞩目的房子,被称为荣誉学生宿舍。
荣誉学生宿舍大约有80个房间,每年在大四学生中公开竞争,会有400多名最优秀的学生前来申请,录取率不足20%。
你是否以为荣誉学生宿舍的条件有多好?
其实不然。
宿舍不仅租金高,而且极其简陋,没有卫生间,甚至要烧柴取暖。
可为什么在拥有现代化王国之称的美国,学生们还要竞争这样艰苦的宿舍?
因为只有荣誉学生才能住在这里。
“荣誉”二字对学生来说价值无限,自豪万千。
从这一案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学校校风中的特色,也看到了学校的逆向育人思维。
强调逆向思维是要呼唤教育思维方式的变换,因为学校发展与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表现于教材内容的改革,更重要地表现于课程资源的改革。
毋庸置疑,学校特色是潜在的课程资源,这种资源的利用来自于校长的精心设计与开发。
如果说传统的教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方式,那么,我们认为它不仅表现于教材编写的单向思维上,也表现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单向思维上。
例如,学校的奖励一直是以奖金、奖品等形式呈现的,奖励的硬性指标也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成绩。
久而久之,学生则形成了学习成绩与奖金、奖品之间的刺激反应方式,而不知道得到奖金、奖品的真正意义,更不知道奖励还会有其他的方式,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被评为军训标兵算不算奖励。
学校虽然不是社会的原型,但它可以是模拟的社会。
学生表现出色受到奖励意味着他是强者,强者则要在社会上承担更重要的任务和责任。
所以,奖励可以是奖金、奖品,也可以是艰苦的磨练。
通过磨练,可以促进学生更快的成长,更快的成才。
如果一所学校能形成对适应艰苦的条件也被视为光荣的文化氛围,那么,我们的教育实效性则会以更小的成本换来更大的效益。
因为教育的思维从其真实意义来说反映着教育的理念,教育理念是对学生素质要达到的目的的理想追求,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反映,它需要通过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反映出来。
然而,令我们不能平静的是目前的教育思维还极其单调,直至使教育理念不能充分体现。
例如,对各项竞赛优胜者的最好奖励是升学加分。
为此,很多孩子从小学开始就进行奥赛训练、特长训练。
在训练不能得到满意成绩的时候,有的学校和家长便开始为学生的升学编织谎言。
面对这竞相矛盾的教育行为,学生感到茫然,他们或许不明白教材上明确写的、老师课堂上清楚讲的道德规范在社会生活中如何体现。
在此情况下,教育不仅培养了知识和能力上的畸形者,而且正在塑造着道德上的缺失者。
因而,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要使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本身必须学会思考、创新和全面发展。
学校需要懂得,很多教学内容是不能仅仅反映在教材里的,还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反映在教育过程之中。
从理念到思维、从课堂到操场、从校长到教师、从开学到毕业,每一个动与静、人与物的交融都无时不在影响着学生。
二)贯彻执行教育方针,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