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环境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范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158302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网络环境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基于网络环境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基于网络环境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基于网络环境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基于网络环境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网络环境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范文.docx

《《基于网络环境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网络环境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范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于网络环境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范文.docx

《基于网络环境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基于网络环境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人类正步入一个以因特网为标志的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信息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和科技变革的动力之一,基本的学习能力实际上体现为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加工,处理以及信息工具的把握和使用,其中还涉及信息论理、信息意识等。

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核心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正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把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

面对信息社会,我们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顺应历史潮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

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这种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合称为“信息素养”,我们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应当具备这样的信息素养。

几年来,大部分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普遍认为小学信息技术课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把它狭义地理解为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与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不相符合。

所以,我们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基于网络环境,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这一研究课题,试图通过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活动,激发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爱好,强化信息意识,使学生初步具备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和评价的能力,从而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和谐发展,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之能适应21世纪信息社会的需要,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为此,开展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之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核心概念内涵和外延界定

信息素养:

在美国,信息素养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而来的。

美国将图书检索技能和计算机技能集合成为一种综合的能力、素质,即信息素养。

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是:

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公道决策的基础,确定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从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我们认为是指能够有效地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和评价”。

信息素养包含了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

从技术层面来讲,指的是对小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即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评价等;从人文层面来讲,即是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是资源,及时有效地利用资源可以使问题得到全面、深入的解决;积极面对信息,参与信息;有信息道德和安全意识。

网络环境:

指学校计算机教室网、校园网、因特网和其它丰富的教育资源库。

本课题中的网络环境指在我校已建成的网络基础上,通过宽带网共享INTERNET资源的教学网络环境。

三、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是:

劳动创造了人,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具有主动性、自主性、社会性、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高度创造性等基本属性。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最高表现,随着信息时代的跃进,信息素养成为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从而信息素养成为主体性的最高层次之一,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和最高目标。

、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是根据时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主要运作精神,注重潜能开发和健全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和体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

认为教师是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利用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终极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

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实现“建构主义理论”的有效途径,是培养信息素养的必经之路。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生态理论认为:

人的智力不是在个体的脑子里,而是人脑和四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的智能化学习环境,是儿童智力、能力、心理发展的一种理想环境。

在计算机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知识是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索或者和同伴协作交流,进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进行的。

同时计算机所提供的非线性网状信息结构,类似人,特别是儿童的认知结构,是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信息组织形式。

基于这种网络信息结构,依据丰富实用的网络资源库建构的智能化有源学习环境,可以充分培养和练习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这种方式适应了儿童喜欢自主参与,探索体验的心理特征。

它是学生获得学习动机的原型,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内在需求。

四、课题研究的假设

本课题研究的假设是:

在各学科教学及各种教育活动、自主活动中,通过学科课程的优化,再网络环境下,恰当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提高小学生的信息意识,形成初步的自择、自存、自用信息的能力。

五、课题研究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活动,激发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爱好,强化信息意识,使学生初步具备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和评价的能力,从而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和谐发展,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之能适应21世纪信息社会的需要,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具体目标:

①热爱生活,有获取新信息的意愿,能够主动地从网络中不断地查找、探究新信息。

②具有基本的科学和文化常识,面向实际需要,熟练操作常用信息技术工具,能够较为自如地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正确地加以评估。

③可灵活地支配信息,较好地把握选择信息、拒绝信息的技能。

④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并乐意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或资讯。

⑤无论面对何种情境,能够充满自信地运用各类信息解决问题,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六、课题研究内容

1、基于网络环境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

·理解信息、信息技术的概念,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信息。

·知道计算机的组成,知道计算机是处理信息的重要工具之一。

·能较为熟练地操作计算机,熟练Windows和IE浏览器等的操作。

·熟练使用画图、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初步学会简单的制作FrontPage。

·能利用计算机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和评价信息。

·知道网络安全,做到绿色上网。

·了解知识版权的有关知识,尊重知识版权。

、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信息意识的培养:

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信息资源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认识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性。

·信息的获取指的是:

确定信息来源、选择最佳信息来源;检索信息来源、在信息来源中查找信息。

·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从网络中发现信息,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任务从网络收集信息。

·信息的分析:

学生在信息来源中通过各种方式来感受信息、筛选出有关信息。

·将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信息的加工:

是指把多种信息组织起来、把组织好的信息展示和表达出来。

①综合②重组③交流。

·将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信息的利用:

利用所把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学生自我命题作业。

·信息的评价:

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并评价这节课上哪些信息资料用得好,教师对这节课运用信息资料的过程做一个引导性的评价。

·辩证地看待信息,加强网络道德、信息免疫教育。

·解决信息迷航。

、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及方法

评价标准:

①知道什么是信息,了解从网络收集信息的方法,初步把握常用信息技术工具操作方法,能收集一些信息解决一些简单问题,能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研究成果能在小组内用语言交流。

②能够根据任务的需要从网络中查找、探究信息。

较好地把握常用信息技术工具操作方法,有一定的选择信息、拒绝信息的技能。

能运用信息解决问题,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研究成果乐意在班级内用语言交流。

③能够主动地从网络中不断地查找、探究新信息。

熟练操作常用信息技术工具,能够较为自如地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正确地加以评估。

能够灵活地支配信息,较好地把握选择信息、拒绝信息的技能。

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并把研究成果制作成多媒体演示文稿或网页的形式与他人分享。

无论面对何种情境,能够充满自信地运用各类信息解决问题,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评价方法:

①学生自评,同学互评。

②形成性测验,实际操作考试。

③成果汇报。

七、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调查法、文献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边研究边总结,扎实有效地开展研究工作。

八、课题研究思路

1、本课题预备从三方面抓起:

一是做好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力求让教师在技术层面跟上时代的步伐;二是在信息课上,做好对学生利用网络能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和评价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三是建立网络环境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在用信息中发展信息素养。

在研究过程中,主要的对象是中高年级学生,在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中进行研究,有很多地方要了解学生、教师等方面的变化情况,这些要用到调查研究法。

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能否影响其他能力等研究中,势必要用到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对于形成各种有效的培养方法等方面研究过程中,要用到经验总结法。

、研究阶段安排

1、预备阶段

①拟定课题研究方案,组建课题组,建立基础资料,特别是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②课题组成员培训,理论学习,计算机操作。

、实验阶段

①牢牢围绕课题进行扎实有效的研究。

②做好研究过程中价值体现的第一手资料的积累,并研究学生的动态,发掘基于网络环境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在教学中加以实践,积累案例和经验,形成阶段性报告。

③举行研讨,交流心得,对下阶段的课题研究进行研讨和部署。

、总结阶段

①收集、整理材料②学生作品、教师论文③形成结题报告

九、课题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一方面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进行,别一方面其他学科通过课程整合的形式也同时进行。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

阶段一:

加强学习,提高实验教师自身素质。

1、强化理论学习,提升研究能力。

①鼓励教师上网查阅资料,学习先进的理论与经验。

我校已经为骨干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在每个办公室配置至少一台上网电脑,网点布到每个办公室,为教师上网提供必要的硬件基础;结合学校层面为促进教师学习而制定的制度,在课题组倡导实验教师利用网络手段进行理论查阅与学习,如今,实验教师都已习惯甚至离不开利用这一手段。

②理论学习形式采用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研讨与反思相结合;定期为实验教师推荐学习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比如有共性的学习内容,我们经常集中进行专题学习,通过一年多的学习,我们已经系统学习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国电化教育》杂志中的相关论文;此外还要求研究老师联系自身研究的需求,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

我们学校网站的本课题专栏中,我们设置了“论文交流”栏目,除了上传实验教师撰写的论文外,还转引一些值得学习的论文供教师研读。

③学校通过订购大量教育专著、杂志、数字资源供教师借阅。

特别是数字资源,教师借阅积极性很高,通过借阅台账可窥一斑。

④组织教师外出听课,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开阔教师的视野。

⑤邀请专家、上级领导作讲座,引领教师沿着正确、科学的方向学习与研究。

我们在开题之初曾邀请市馆及区有关专家领导给予我们指导,通过与专家对话,我们才能及时调整研究策略与方法。

、开展有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①组织以网络技术、多媒体制作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使教师能更好地利用教育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

如我们已经开展了网络应用技巧、Photoshop、PowerPoint、FrontPage、flash等课件制作软件的培训活动。

如今,教师都已能够根据自己课堂需要自制课件,不再单纯依靠信息技术教师的帮助。

②积极组织实验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在校内发挥骨干引领、辐射的作用。

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我们学校采取三级梯队治理,一级梯队为信息技术教师,二级梯队为课题组实验教师,三级梯队为其它教师。

通过三级治理,可以允分发挥培训到转化为实践的能效。

阶段二:

落实措施,提高实验教师的科研水平。

1、加强课题研究制度建设,使课题研究有章可循。

①为了给课题组创造研究环境,我们实行例会制。

坚持每月一次的例会活动,及时分析总结工作中的得失,部署下阶段的工作,提出新要求,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漏补缺,不断完善提高。

②为了有效督促研究的有效开展,我们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如《课题研究考核细则》,每学期都会根据考核细则对课题组成员进行考核,同时学校也会对课题进行考核。

、扎实开展实验研究活动。

在研究过程中有计划安排研究课,在研究课的备课、上课、评课等环节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气力,由于有了这样的积累,才使得佘福全、韦天星、张桥等教师在各项比赛中获得好的成绩;在实践中强化实验教师的研讨与反思意识,提高研究能力,结合研究实践撰写总结、论文,从开题至今,我们组已撰写多篇经验总结。

、通过竞赛与展示对实验教师进行激励与肯定

每学期我们都开展学习网站制作比赛、网络整合课展示评比等活动,通过活动可以使老师从纵向看到自己的进步,也可以从横向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为未来找到努力的方向。

从这些活动中也可体现教师们的教改思想,反映出一定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整个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阶段三:

实践研究,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1、制定评价体系,为研究提供参照指标。

如何体现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否得到培养,是研究必须要给出的答案,我们通过制定学生的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评价:

①学生的信息基本知识与文化即认知层次。

②生学习动机、学习爱好、学习态度等信息意识,学生主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与生活的意识及信息道德水平,即情感层面。

③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获取、运用、评价、创造信息的能力与实践,即技能层面。

学生通过这些指标,在研究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评价、比较,为研究提供参照依据。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信息能力。

①更新教学观念,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注重学生信息技能的培养为关注学生信息能力的形成,引导学生养成在生活和学习中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运用信息的意识,把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工具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工具和资源,树立在信息化社会生活中健康的伦理道德等。

②主动溶入其它学科教研活动,改变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人少力弱的现实,通过团队的通力协作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③提高计算机爱好班辅导质量,通过爱好班不仅发展了学生的爱好爱好、提升了学生的信息能力与素养,还能对更多的学生起到辐射与引领作用。

、在学科教学中结合课题研究,拓展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空间。

为了给学生创造立体化的信息教育环境,根据学科特点制定相应的学习网络环境,每个研究成员都有具体可行的研究任务,在各学科共同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更多的信息技术运用需求,同时也得到了更多的运用信息技术的机会。

、在主题活动中整合课题研究,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①“科技文化艺术节”是我校每年一届的盛事,也丰富学生生活实践的重要活动,已深入学校每位师生的内心,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本着借助于本已存在的活动,把研究植根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思想,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创造性的作品与成果,在这过程中,学生体会到运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成就感,益发增加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

②一年一度的“体育节”看似与信息技术没有关联,然而在上一届的体育节中,我们带着课题研究的意识,本着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运用信息技术的需求与平台的思想,我们把信息技术与体育节作了有效整合,比如通过比赛方案征集、奥运知识竞赛、体育节小报竞赛等,引导学生在网络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获取、筛选、加工、创造信息,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得以开拓。

③此外还有电脑作品竞赛等活动,这些活动明显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的爱好与热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少先队工作中引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展示信息素养的舞台。

信息能力不等同于信息素养,我们充分利用升旗仪式这块德育阵地,开展有关文明上网、绿色上网、科学运用信息技术等晨会活动以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方面的品德修养、法律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在家校交流中,帮助家长科学引领孩子运用信息技术。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补充,立体化的信息教育环境自然少不了家庭在这方面给予学生科学的引导与教育,由于学生的家庭差异较大,我们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对家长加以影响与帮助,一是通过家长会进行有关知识宣传与意识引导;二是通过家访等形式进行个别交流。

、发挥校园网站的作用,为学生获取信息、发布信息、交流信息等提供平台。

十、主要结论及归因分析

1、学生受益。

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有效培养。

首先,在上网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碰到了不良信息甚至垃圾信息,教师及时加强了上网的思想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及时、自觉、有效地抵制,切实培养了学生的网德和网络观。

这将影响学生一身的网络价值取向。

其次,通过课题研究,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来接触网络,对网络有了更深的了解,并更熟练地把握了网络操作的基本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网络操作水平。

其三,在课题研究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精神振奋,学习爱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最后,网络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根据确定的主题自主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分析、归纳、概括,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获取及处理的能力。

让学生知道在网络上怎样有效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这比让学生把握多少知识都重要。

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充足发展。

在各种整合课和项目作业的完成过程中,由于操作的平台是电脑网络,教师只能起到一个指导的作用。

每个学生直接面对的是电脑,不再缩手缩脚,在信息的收集、处理、运用方面,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充足的发展。

、教师受益。

我们一大批教师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是指导者,也是参与者,他们和学生一道操作,一起讨论,一起攻克电脑操作难关,其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有效提高了自身的信息素质。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的教师树立了正确的人才观和教学观,理解、把握了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念和方法。

从而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学校受益。

通过课题研究,学校一大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明显提高,这批师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学科整合研究的有力推动者,让新课改理念成为学校校本教研发展的标向,从而全面带动了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升。

、理论贡献。

自主性学习平台

学生明确目标学生收集信息学生处理信息

完成学习目标

学习成果汇报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合作交流

教师指导帮助

我们依托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等教学的整合研究,经过反复的实践、总结、反思、修改,探索出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模式:

,这也是本课题组成员经过辛勤的劳动,对整合教学研究工作的作出的一点贡献,仅供参考。

.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在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的研究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例如:

我校四班开展的“纸的研究”的科学实践活动,通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上网非常快捷地查找到纸的起源、发展历史、种类、原料、制造、用途等文字和图片资料,同时也查到有关森林砍伐、水土流失的资料,学生对纸的知识和森林砍伐的知识都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然后在这些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学生经过讨论、演讲,非常深刻地认识到节约用纸的重要性,并由此向全校发出节约用纸的倡议书。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在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也是无法替换的。

信息技术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也赋于了信息技术更丰富的价值内涵。

十一、存在问题和思考

总之,开展课题研究的几年内,我们积极扎实推进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将继续努力,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取得更大的成绩。

1、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

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也就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所需的应该成为我们这一课题特别要关注的方面。

让学生走出课堂和书本,走向社会,突破时空,通过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小组分工协作精神,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尽情体验挫折后的成功与喜悦。

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追踪观察、专家座谈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深入钻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不是拘泥于一个知识点、一堂课、或者是一个网络环境,从而形成丰富的信息素养。

、课题的深入开展要有教师较好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作为支撑。

计算机要有机的运用到教学中,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

我们要争取从教师培训机制及培训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有效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的途径,切实为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下阶段研究思考:

①进一步严格执行课题计划,扎实推进研究实践。

②深入开展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组织实验教师深入学习相关先进的教育理论。

③继续把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适时进行有关评价,做好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

④进一步完善学校信息化软硬件建设。

在前面的研究中固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我们清楚离我们的终极研究目标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还将继续本着扎扎实实、精益求精的态度去开展,我们有一支团结而有活力、求真而又创新的素质较高的研究队伍,相信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我们的课题研究定将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00.11

[3]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

[4]胡修金著《创新教学与活动》2001年10月东方出版中心

[5]王吉庆编著,《信息素养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6]高利明《现代教育技术――通向未来教育之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7]王逢贤《学与教的原理》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8]章慧敏,傅德荣,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中国电化教育》,2001.9

[9]《信息能力:

创建学习的伙伴》全美图书馆与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出版1998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