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传播学教程》教学大纲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58199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06 大小:7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传播学教程》教学大纲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最新《传播学教程》教学大纲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最新《传播学教程》教学大纲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最新《传播学教程》教学大纲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最新《传播学教程》教学大纲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传播学教程》教学大纲资料.docx

《最新《传播学教程》教学大纲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传播学教程》教学大纲资料.docx(10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传播学教程》教学大纲资料.docx

最新《传播学教程》教学大纲资料

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前言........................................................................................................................................................43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教学内容.

二、教学要求与方法手段.

三、学时与学分.........................................................................................................................44

四、核心教材.............................................................................................................................44

五、学时分配.................................................................................................44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3课时)

第一节总论.

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

二、传播学在美国的发展

三、美国传播学学科的建立路径

四、我国传播学的发展——传播学怎样成为了“当代显学”

第二节传播学研究的对象

第三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

四、如何学好传播学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3课时)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

二、文字传播时代

三、印刷传播时代

四、电子传播时代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一、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复习与思考题

本章拓展阅读书目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3课时)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意义

二、信号与象征符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四、符号的基本功能

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一、关于意义

二、符号意义的分类

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

一、人类的象征行为

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三、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3课时)

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第二节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3课时)

第一节人内传播

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第二节人际传播

第六章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3课时)

第一节群体传播

一、群体的概念

二、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

三、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

第二节组织传播

一、组织与组织传播

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

三、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

第七章大众传播(

3课时)

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一、大众传播的概念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四、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

二、电报、电影、广播

三、电视.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一、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

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三、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3课时)

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二、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一、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四、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3课时)

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一、意义

二、原则

三、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四、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五、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及其冲击

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

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

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3课时)

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一、“大众”的概念

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

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砰究.

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一、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二、作为“市场”的受众

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第三节“使用与满足”

.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

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3课时)

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

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

二、传播效果产生的过程.

.三、传播效果的类型.

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一、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二、“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

三、“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四、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理论

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一、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二、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三、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6课时)

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理论”

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一、关于“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主要概念——“舆论”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涉及的主要作用因素.

三、“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发展和意义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

一、“文化指标研究”

二、“培养”理论.

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阶层分化——“知识沟”理论

一、“知识沟”理论的出现

二、对“知识沟”理论的否定

三、N.卡茨曼的“信息沟”理论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3课时)

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一、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

二、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一、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况

二、“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

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中的若干课题.

一、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

二、信息与国家主权

三、文化安全

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3课时)

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流派.

一、传播学的经验学派

二、经验性方法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三、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6课时).

第一节传播学与调查研究

一、传播学调查研究的类型

二、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抽样调查法

一、随机抽样

二、问卷设计

第三节内容分析法

一、内容分析的定义和特点

二、内容分析的程序和技术.

第四节控制实验

传播学概论

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教学内容

本课程是新闻传播学学科的一门基础理论课。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在教材的基础上适时采纳鲜

活的传播动态和媒介资讯,又将揉进国内外传播学者的最新科研成果,具体内容可概括为:

讲授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包括主题性理论:

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

分析、效果分析等;也包括层面性理论:

人际传播论、群体传播论、组织传播论、大众传播论等。

基础理论还包括这些理论中的各种各样的理论形式,如受众研究中的社会分类论、社会关系论、社

会参与论,效果研究中的魔弹效果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强效果论等。

既讲授传播学经验学派的各种研究方法,如内容分析法、实地调查法、抽样调查法、控制实验

法、个案研究法,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定量、微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又介绍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各

种研究视角,如经济学视角、政治学视角、大众文化视角、女性主义视角,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

定性、思辨思维的能力。

介绍传播学批判学派的来龙去脉及其各个分支,如政治经济学派、文化研究学派和意识形态学

派。

同时,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际案例和利用学术会议适当讲授一些传播学的

前沿理论,如传媒经济学、媒介研究、大众文化研究、符号学理论、话语分析理论、叙述理论、媒

介生态学等等。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传播学知识审视新近出现的传播现象,如博客、维客、摩客、手机短信等,

洞察它们与传统传播方式、传播手段的不同之处,了解它们的利弊,探讨它们的发展趋势。

以新近出现的媒介事件为切入点,对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适

当分析,适当讲授,如“媒介朋友”、“新型人类悲哀”、“虚拟婚姻”。

引导学生在“现代性”和“中国问题”这两大核心命题之下,把西方学理放在本土问题及其特

殊现实语境中进行思考,引导学生用所学的传播学知识对中国的传播现实问题进行分析。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既注重传播基础知识的教学,又将结合前沿理论对最新传播现象进行讲解,

还将分析本土的、当今时代的传播现象和媒介事件;既把科学实证与人文反思相结合,又把工具理

性和社会批判相结合,还把微观事件的条分缕析与宏观语境的准确定位相结合。

因此本课程的内容

力求集知识的基础性与理论的前沿性、内容的多样性与理论的本土化、方法的操作性与知识的时代

性于一身。

二、教学要求与方法手段

本课程要求学生从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传播发生与发

展的历史与规律;系统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系统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学基础理论内容,

包括传播的一般原理以及关于大众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的受众、大众传播的效果、大

众传播的内容、大众传播活动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研究和分析大众传播活动的基

本方法,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方法对大众传播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的初步能力。

是教学方式和手段上,以课堂教学为主,力求做到:

①多媒体课件教学。

全程使用多媒体课件。

②案例教学。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维创新能力。

③研讨、互动式教学。

对传播现象、媒介事件的案例分析,以学生研讨为主。

④专题讲座的辅助式教学。

传播学是一门鲜活的、与时俱进的学科,因此,本课程注重专题讲

座的辅助教学,以便学生开阔视野,把握最新动态。

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三、学时与学分

本课程

54学时,

3学分。

四、核心教材

本课程采用主教材为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另外胡正荣著

《传播学总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7年版、《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弗林·坦

卡德华夏出版社2000年、MilestonesinMassCommunicationResearch,ShearonA.LoweryandMelvin

L.Defleur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英文影印)、

CommunicationTheories,Origins,MethodsandUses

intheMassMediaWernerJ.SeverinandJamesW.Tankard.Jr、AHistoryofCommunicationStudy为参

考教材。

五、学时分配(每周三学时)

第一周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二周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三周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四周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五周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六周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第七周大众传播

第八周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第九周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第十周大众传播的受众

第十一周传播效果研究

第十二周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上)

第十三周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下)

第十四周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十五周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流派

第十六周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上)

第十七周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下)

第十八周总结

大纲正文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3课时)

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信息、传播、社会信息、社会传播、信息社会、传播学等名词概念,以及社会传

播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2.了解传播学的早期思想源流,了解人类传播的四个历史阶段和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

与步骤规划。

了解物质生产、物质交往与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

第一节总论

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

二、传播学在美国的发展

三、美国传播学学科的建立路径

美国大学对传播学的接纳

其他学科研究成果对传播学形成的贡献:

传播学的学科基础主要是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

“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政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统计学、符号学等等。

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的区别

社会学对传播学的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

心理学对传播学的贡献也表现在两个方面。

从著作看传播学走上历史舞台的轨迹。

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传播学研究以及未来发展。

四、我国传播学的发展——传播学怎样成为了“当代显学”。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传播学在中国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引进和介绍、学习(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第二阶段,推广、普及和自

主研究(1993年-1997年);第三阶段,学科地位的标志性确立和传播学学术繁荣的开始(1997

年-至今)。

传播学在中国的未来愿景

张国良:

有没有中国的传播学

第二节传播学研究的对象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这样一个定义,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认

识和把握人类社会传播的客观规律。

把握这个定义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这些方面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对传播学及其研究对象已有的认识:

施拉姆的观点。

美国传播学者梅尔文·德弗勒的观点。

英国传播学家丹尼斯·麦奎尔的观点。

我国学者戴元光、沙莲香、李彬、郭庆光、胡正荣的观点。

第三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大众传播区别于其他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体现在:

1.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

2.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

3.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

4.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活动;

5.大众传播也有反馈机制,但相对延迟或影响力有限(当代有所改观)。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学者布里克指出社会的环境适应过程需要五种要素。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1.是一个开放系统。

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从微观到宏观,传播学研究对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为我们提出了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我们可以从一些表述中理解这一概念

(一)如“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等表述所体现的,它指的是以物为媒

介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

(二)如“观念、思维、人的精神交往”等表述所体现的,它同时也指以“语言”为媒介的

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

精神交往理论和西方尤其是美国的行为主义传播学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表现在:

1.行为主义传播学把传播基本上是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的,他们往往单纯地就

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

传播学概论

2.马恩认为,精神交往是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离开了精神生产,也谈不上精神交往。

3.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就必然有它的产品。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

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

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

需要把握以下原则:

第一,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

第二,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

第三,研究传播学,要从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一基本宗旨出发。

四、如何学好传播学

1.用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学习传播学

2.努力涉猎传播学的边缘学科

3.将传播理论与具体的传播实践相结合

复习与思考题

1.人类社会的传播现象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2.什么是传播?

什么是大众传播?

什么是信息?

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

3.什么是传播学以及它的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

4.传播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历史时期?

5.启蒙时期的传播学研究学者有哪些?

6.开创大众传播学奠基人有哪些?

7.发展时期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8.传播学研究体系有哪些主要层次?

9.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10.学习大众传播学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11.传播学为何在20世纪初的美国兴起?

本章拓展阅读书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传播理论:

起源、方法与应用》(第四版),[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0。

《传播学引论》李彬新华出版社1993年

《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波特新华出版社1984年

《传播学原理》,张国良,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人类传播理论》(第7版)[美]斯蒂芬·李特约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论》陈力丹开明出版社1993年

《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第二编译室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

《大众传播理论:

基础、争鸣和未来》[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3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对人类传播历史的回顾,揭示人类传播发展的动力是人类对自己传播能力的不断突破以及

新媒介不断产生的过程;同时展现传播时代的发展已经将人类带入信息时代,探索信息时代中传播

的重要意义和未来的走向。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

1.气味。

2.发光。

3.超声波。

4.动作。

5.声音。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关于语言的起源的推测:

“汪汪”理论(布谷说、摹声说)认为语言是通过模仿自然声音(如狗叫、布谷鸟、雷鸣或

波涛)而形成的;古希腊斯多葛派哲学家;达尔文;德国语言学家保罗。

手势说:

有学者认为,原始语言并不是有声语言,而是“手势语”。

人们很早注意到打手势可

以表达一定的意思。

苏格拉底;德国心理学家冯特;苏联马尔

100-150万年

“感叹”理论(呸呸理论)认为讲话是由偶然地表达感觉或感情所产生;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鲁;

我国学者刘师培;黎锦熙

“唱歌”理论,认为语言是从传播感情或欢庆事件的原始歌声中演化而来的;

劳动呼声说:

“吆一嗨一嗬”理论,认为语言是从用力时发出的号子声演变的。

19世纪

70年

代法国语言学家诺瓦雷

社会契约论:

认为语言是社会契约的产物。

古希腊迭奥多尔西齐列斯基;

18世纪法国启蒙

思想家卢梭

恩格斯对语言起源的论述

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日本著名生物学家永野为武指出的人类语言的五个特点。

特例:

狗与《天堂》

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

1.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它不仅能够表述现在,而且能够表述过去和未

来;不仅能够表述眼前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述在遥远空间发生的事情。

2.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可以表达任何具体的、抽象的甚至虚构的事物,在表达内容

上几乎没有任何限制。

3.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以有限的几十种元音和辅音,配之以声调变化,能够组合成

数十万以上的语音单词。

传播学概论

4.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

语言传播的深远意义:

首先,人类使用语言这种符号系统进行传播,使得人类可以用语言概念进行思维,从而大大提

高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适应世界的能力。

其次,人类使用语言这种符号系统进行传播,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口语的局限性:

二、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里程碑。

文字的起源

两种记事方式:

实物记事(结绳、串珠、刻木);图画记事

(结绳记事、契刻记事、图画记事)

案例:

北美印地安人有名的奥杰布哇(Ojibwa)女人的情书

古老文字(我国甲骨文、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埃及圣书字、中美洲玛雅文字)

文字发明的重要意义:

首先,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它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

的积累、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的有限记忆力;

第二,文字能够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

社会活动的空间;

第三,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

和文献依据。

一句话,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三、印刷传播时代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谈印刷媒介:

表达性:

它们能传送范围广阔的思想和感情

记录永久性:

可以超越时间

迅速性:

可以跨越空间

分布性:

可以达到所有阶层的人们。

四、电子传播时代

电子传播的媒介,可以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种系统。

人类传播演进过程的6阶段说:

(一)符号和信号时代。

(二)说话和语言时代。

(三)文字时代。

(四)印刷时代。

(五)大众传播时代。

(六)网络传播时代。

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1.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的进步贯穿整个人类存在的过程,而且其发展进步呈加速度发展趋势。

2.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相关。

3.传播是经济及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

一种传播类型必定是一种社会类型的反应。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