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论》十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53187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论》十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论》十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论》十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论》十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论》十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论》十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docx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论》十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论》十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论》十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docx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论》十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论》十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论》十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电大期末纸质考试必备资料)说明:

试卷号:

1183;资料整理于2020年3月30日,涵盖了2009年1月至2020年1月中央电大期末考试的全部试题及答案。

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11.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既是“多数人”的公共性,同时又是“少数人”的公共性,一方面它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数,另一方面它也应当尽可能地保护少数;在对强势群体特别是由少数人组成的强势群体加以限制的同时,也应该对具有正当的利益要求的弱势群体加以保护。

12.目标群体:

就是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公共政策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规范目标群体的行为和目标群体之间的关系来调整社会利益和分配社会价值,因此目标群体作为政策对象,关系着政策的最终实现和完成,故而研究政策过程中的政策目标就显得十分重要。

13.知识化:

是指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和资源,被人们吸收、创新、转化利用,从而提高个人素质,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

知识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经济则又成为知识化的重要载体。

14.公共政策终止:

是决策者通过对政策的审慎评价后,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政策终止不仅是指取消原有的政策,还意味着制定新的政策。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11.利益集团:

它代表成员的利益,履行团体利益聚合功能。

一个国家的政治民主程度、经济文化水平、利益分配状况等会影响利益集团的发展状况、活动方式和作用大小。

利益集团的财力资源、社会地位、组成方式、团体规模、凝聚程度、领导技巧、成员素质、竞争性组织是否存在等因素都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公共政策行为。

12.公共政策客体:

是指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两个方面。

一方面,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社会问题,公共政策的制定是围绕着社会问题展开的,只有首先界定好社会问题,才有可能制定良好的公共政策。

另一方面,公共政策是通过调整和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来达成政策目标的,社会成员或目标群体则构成了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

13.政策环境:

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14.补贴:

是指由政府或由政府指令的个人,公司或组织给予其他个人、公司和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财政转移。

转移的目的是资助一项预期的活动,从而影响社会行为主体对不同备选方案成本与收益的估计。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11.执政党:

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团体,是以其所代表的阶级、阶层或政治集团利益为核心,以拥有或参与国家政权为目的组织起来的统一思想与行动的政治组织。

在现代社会,执政党履行着“利益聚合”的功能。

12.目标群体:

就是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公共政策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规范目标群体的行为和目标群体之间的关系来调整社会利益和分配社会价值,因此目标群体作为政策对象,关系着政策的最终实现和完成,故而研究政策过程中的政策目标就显得十分重要。

13.头脑风晕法:

又称脑力激荡术、激智术、脑力激发术等。

该方法是指基于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相关的专家学者或利益当事者,从不同角度讨论相关的政策问题,在短时间内激发大量新构想的方法。

14.追踪决策:

不是对原有政策方案的修修补补,而是要进行根本性的修正与变革,因此,从本质上讲,追踪央策是针对原有政策问题的重新决策。

它同样要严格地按照科学央策的程序和方法进行。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11.社会问题:

是指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镜框,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境况存在显著差距,因而通过各种方式将其缩小差距的要求公之于众,以争取社会同情与支持,并谋求引起政府关注和予以解决的一种情形。

12.政治制度:

是指一个国家的权力构成及运行的组织制度,即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政权,以使政权得以运作的规则体系,它具有权威性、阶级性、党派性的特征。

13.多数规则:

所谓多数规则(majoritytule),就是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得票最多的政策方案作为正式的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则。

14.公共政策终止:

公共政策终止是决策者通过对政策的审慎评价后,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政策终止不仅是指取消原有的政策,还意味着制定新的政策。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11.利益落实:

其实就是政策的执行程度,也就是分配后的利益的实现程度了。

好的政策不能落实的例子很多,这也是后来人们对政策执行这一环节的重要性认识加深的根本原因。

12.复杂动态性:

即社会问题是由多种维度的因素相互渗透、相互缠绕纠结而成;这些不同维度的问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同维度的问题又不断变化、发展,不断改变社会间题发生发展的方式与方向。

13.补贴:

补贴是指由政府或由政府指令的个人.公司或组织给予其他个人.公司和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财政转移。

转移的目的是资助一项预期的活动,从而影响社会行为主体对不同备选方案成本与收益的估计。

14.公共政策终止:

是决策者通过对政策的审慎评价后,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政策终止不仅是指取消原有的政策,还意味着制定新的政策。

2017年6月试题及答案11.利益选择:

政府对利益的分配,不是任意的、无的放矢的。

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政府把利益分配给谁,首先源于政治统治的目的。

政府要选择那些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作为分配对象,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

12.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电影、国际互联网等传播工具,其信息量大、覆盖率高、影响面广、冲击力强,对政策制定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西方有人将其称作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

13.复杂动态性:

即社会问题是由多种维度的因素相互渗透、相互缠绕纠结而成;这些不同维度的问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同维度的问题又不断变化、发展,不断改变社会间题发生发展的方式与方向。

14.头脑风暴法:

又称脑力激荡术、激智术、脑力激发术等。

该方法是指基于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相关的专家学者或利益当事者,从不同角度讨论相关的政策间题,在短时间内激发大量新构想的方法。

2017年1月试题及答案11.社会问题:

是指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境况,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境况存在显著差距,因而通过各种方式将其缩小差距的要求公之于众,以争取社会同情与支持,并谋求引起政府关注和予以解决的一种情形。

12.政治制度:

是指一个国家的权力构成及运行的组织制度,即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政权,以使政权得以运作的规则体系,它具有权威性、阶级性、党派性的特征。

13.全体一致规则:

又称“一票否决制”,即所有拥有投票权的直接决策者都对某项政策方案投赞成票,或者在至少没有任何一票反对的情况下,政策方案才能转化为正式的公共政策。

14.公共政策终止:

是决策者通过对政策的审慎评价后,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政策终止不仅是指取消原有的政策,还意味着制定新的政策。

2016年7月试题及答案1.思想库:

思想库或脑库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政策研究组织,是政策主体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

12.复杂动态性:

即社会问题是由多种维度的因素相互渗透、相互缠绕纠结而成;这些不同维度的问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同维度的问题又不断变化、发展,不断改变社会问题发生发展的方式与方向。

13.志愿失灵:

大部分现实问题严重限制、制约了志愿者组织的有效性。

志愿者组织对许多经济与社会问题的解决是不适用的。

在实践中,最大的志愿组织可能蜕变为官僚组织而与政府组织趋同,这将使其效率和效力大打折扣,即出现志愿失灵。

14.公共政策终止:

公共政策终止是决策者通过对政策的审慎评价后,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政策终止不仅是指取消原有的政策,还意味着制定新的政策。

2016年1月试题及答案11.利益集团:

它代表成员的利益,履行团体利益聚合功能。

一个国家的政治民主程度、经济文化水平、利益分配状况等会影响利益集团的发展状况、活动方式和作用大小。

利益集团的财力资源、社会地位、组成方式、团体规模、凝聚程度、领导技巧、成员素质、竞争性组织是否存在等因素都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公共政策行为。

12.公共政策客体:

是指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两个方面。

一方面,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社会问题,公共政策的制定是围绕着社会问题展开的,只有首先界定好社会问题,才有可能制定良好的公共政策。

另一方面,公共政策是通过调整和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来达成政策目标的,社会成员或目标群体则构成了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

13.政策环境:

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14.头脑风暴法:

又称脑力激荡术、激智术、脑力激发术等。

该方法是指基于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相关的专家学者或利益当事者,从不同角度讨论相关的政策问题,在短时间内激发大量新构想的方法。

2015年7月试题及答案11.公共政策监控系统:

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12.因果理论:

大致包括两类内容:

(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

(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

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3.非正式评价:

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重点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14.德尔菲法:

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

它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命名。

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为政府部门和工商业部门所采用,并扩展到教育、科技、运输、开发研究、太空探测、住宅、预算和生活品质等领域。

2015年1月试题及答案11.分权制:

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

活动的决策体制。

12.组织理论:

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3.正式评价:

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14.公共责任:

是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心和自觉性,也是指他们对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

2014年7月试题及答案16.公共政策:

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17.头脑风暴法:

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

它是1948年由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段。

它可以用来产生大量关于解决问题的潜在办法的建议。

它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专家(通常在10~15人之间)一道开会研究,共同对某一问题做出集体判断。

2014年1月试题及答案16.公共政策:

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17.交易理论:

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

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而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

2013年7月试题及答案16.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17.公共政策:

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013年1月试题及答案16.经济合理性思维:

是对完全理性思维方式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这一思维方式将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可行性这个核心问题上,用经济的数量规则来限定无限的理性追求,将对于完全理性政策的美好愿望限制在预算约束之内。

17.扁平式组织:

是指内部层级减少,结构相对简单,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入力资源开发的组织。

扁平的学习型组织因其有利于信息传输的优点而成为公共组织的变革趋势。

2012年7月试题及答案16.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17.因果理论:

大致包括两类内容:

(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

(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

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2012年1月试题及答案16.公共政策主体:

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17.正式评价:

是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2011年7月试题及答案16.管理理论:

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17.公共政策案例:

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公共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基本特点,管理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另一重要特征。

2011年1月试题及答案16.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

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廨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17.公共政策体制:

是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以及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

2010年7月试题及答案1.公共政策案例:

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公共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基本特点,管理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另一重要特征。

2.扁平式组织:

是指内部层级减少,结构相对简单,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入力资源开发的组织。

扁平的学习型组织因其有利于信息传输的优点而成为公共组织的变革趋势。

2010年1月试题及答案1.集权制:

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2.因果理论:

大致包括两类内容:

(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

(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

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2009年7月试题及答案1.公共政策主体:

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2.正式评价:

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2009年1月试题及答案1.监控系统:

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2.非正式评价:

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3.管理理论:

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4.公共问题:

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补充《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内部资料1.公共政策:

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的功能:

是指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3.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既是“多数人”的公共性,同时又是“少数人”的公共性,一方面它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数,另一方面它也应当尽可能地保护少数;在对强势群体特别是由少数人组成的强势群体加以限制的同时,也应该对具有正当的利益要求的弱势群体加以保护。

4.利益选择:

政府对利益的分配,不是任意的、无的放矢的。

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政府把利益分配给谁,首先源于政治统治的目的。

政府要选择那些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作为分配对象,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

1.公共政策主体:

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2.立法机关:

立法机关是公共政策主体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法律和政策。

在不同的政治体制和政策环境下,各国的立法机关所拥有的权力不尽相同。

3.利益集团:

它代表成员的利益,履行团体利益聚合功能。

一个国家的政治民主程度、经济文化水平、利益分配状况等会影响利益集团的发展状况、活动方式和作用大小。

利益集团的的财力资源、社会地位、组成方式、团体规模、凝聚程度、领导技巧、成员素质、竞争性组织是否存在等因素都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公共政策行为。

4.公民:

公民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照该国宪章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人,它表明一个人对国家的隶属关系,既包括统治者,也包括被统治者。

5.思想库:

思想库或脑库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政策研究组织,是政策主体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

1.公共政策客体:

是指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两个方面。

一方面,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社会问题,公共政策的制定是围绕着社会问题展开的,只有首先界定好社会问题,才有可能制定良好的公共政策。

另一方面,公共政策是通过调整和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来达成政策目标的,社会成员或目标群体则构成了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

2.社会问题:

是指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镜框,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境况存在显著差距,因而通过各种方式将其缩小差距的要求公之于众,以争取社会同情与支持,并谋求引起政府关注和予以解决的一种情形。

3.目标群体:

就是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公共政策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规范目标群体的行为和目标群体之间的关系来调整社会利益和分配社会价值,因此目标群体作为政策对象,关系着政策的最终实现和完成,故而研究政策过程中的政策目标就显得十分重要。

1.政策环境:

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2.国内政策环境:

国内政策环境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包括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历史、行政区划、国土与资源、人口与社会、国民经济、人口状况、军事国防、科教文体等,我们把这些总成为基本国情。

3.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是指对政策系统的生存、发展和运行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风俗习惯、历史传统、教育水平、宗教信仰等。

4.知识化:

是指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和资源,被人们吸收、创新、转化利用,从而提高个人素质,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

知识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经济则又成为知识化的重要载体。

5.政治制度:

是指一个国家的权力构成及运行的组织制度,即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政权,以使政权得以运作的规则体系,它具有权威性、阶级性、党派性的特征。

1.志愿失灵:

大部分现实问题严重限制、制约了志愿者组织的有效性。

志愿者组织对许多经济与社会问题的解决是不适用的。

在实践中,最大的志愿组织可能蜕变为官僚组织而与政府组织趋同,这将使其效率和效力大打折扣,即出现志愿失灵。

2.政府管制:

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3.混合型工具:

混合性工具结合了自主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它们允许政府对非政府行为主体的决策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但仍由私人主体做最终决策。

4.补贴:

补贴是指由政府或由政府指令的个人、公司或组织给予其他个人、公司和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财政转移。

转移的目的是资助一项预期的活动,从而影响社会行为主体对不同备选方案成本与收益的估计。

5.国家治理能力:

主要是指国家作为政策主体,影响社会行为者的组织能力。

1.公共政策问题:

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

2.类别分析:

类别分析是一种澄清概念的技术,这些概念用来界定问题情境,并对其进行分类。

在感知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分析者必须对他们的经验进行分类。

即使是对问题情境作最简单的叙述,也必须以经过归纳整理后形成的经验分类为基础。

3.综摄法:

是指对类似性的广泛研究,它有助于分析者在构造政策问题时创造性地运用类比方法。

综摄法基于这样的假定,即对于问题之间相同或相似关系的认识将极大地增进分析者解决问题的技艺。

4.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又称脑力激荡术、激智术、脑力激发术等。

该方法是指基于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相关的专家学者或利益当事者,从不同角度讨论相关的政策问题,在短时间内激发大量新构想的方法。

5.正式议程:

正式议程(formalagenda)又称为政府议程(governmentalagenda),科布和爱尔德认为,正式议程是由那些引起公共官员密切而又积极关注的问题组成的。

政府议程是行动的程序,是决策机关和人员对有关问题,依照特定程序予以解决的实际活动过程。

1.政策目标:

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结果。

2.政策方案效果评估:

政策方案效果评估主要通过对一个政策方案将会产生的效果进行预测和分析,来决定该政策方案的取舍。

政策效果既包括正面效果,也包括负面效果;既有经济效果,也有社会效果;既有物质方面的效果,也有精神方面的效果。

3.精英决策模型:

精英决策模型认为,公共政策是那些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人物的偏好和价值观的反映。

精英理论认为,公众对于公共政策是冷漠的,一切信息极为有限,在公共问题的塑造方面精英对于大众舆论的影响远大于大众对精英看法的影响。

因而,公共政策实际上就成为精英价值偏好的结果。

4.公共选择决策模型:

公共选择决策模型又称为模拟市场决策模型。

该理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詹姆斯·布坎南和丹尼斯·缪勒等人提出,是一种用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政治决策过程中传统问题的“新政治经济学”,在20世纪80年代后被广泛应用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领域。

5.全体一致规则:

全体一致规则(unanimityrule),又称“一票否决制”,即所有拥有投票权的直接决策者都对某项政策方案投赞成票,或者在至少没有任何一票反对的情况下,政策方案才能转化为正式的公共政策。

1.政策执行:

是政策执行者运用各种政治经济资源,通过建立组织机构,采取解释、实施、服务、宣传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2.组织理论:

强调组织在政策执行中的地位,认为只有了解组织是怎样工作的,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