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济南的春天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52631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济南的春天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济南的春天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济南的春天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济南的春天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济南的春天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济南的春天教案.docx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济南的春天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济南的春天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济南的春天教案.docx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济南的春天教案

济南的春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掌握重点字词。

2、能力目标:

能流利、有情感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写景散文的分析鉴赏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寓情于景的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

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秀美河山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运用朴实的语言表达真实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如何抓住景物的特征,有顺序地细致地写景。

以及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响晴、响亮、一髻儿、保准、澄清、空灵字词的读音,以及解释。

2、能力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课文用语的准确性、生动性。

【教学难点】体味拟人、比喻等修辞首发的表达效果。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温情”

济南的山:

鸟瞰全城济南全景

一城山色雪后斜阳

济南的水:

城外远山卧雪眠房

岸边翠柳绿萍水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朱子庆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后,今天我们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春天》去领略冬日的景色。

(板书课题)说起冬,尤其是中国的北方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栗的萧条画面。

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不仅感受不到这些,反而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

那么,称为“宝地”的济南的冬天却如作者所说的诗情画意吗?

就让我们在老舍先生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

二、老舍及其创作介绍

多媒体显示: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

1924年赴英国,人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

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大学齐鲁大学、山东青岛大学教授。

1946年赴美讲学,终年67岁。

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

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三、解题

《济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

题目明确交代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关于济南的山和水:

(多媒体课件显示画面背景音乐:

《高山流水》)解说:

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

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种于此,又名舜耕山。

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

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

它们确实都时“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

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

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

处泉水而外,还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成三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教师范读(配济南音乐风光片)

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分为3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

写济南的冬天天气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二至五段):

具体描写济南冬天的景色。

第三部分(第六段):

点题

2、学生自由朗读,掌握字词。

济南()伦敦()镶()边

澄()清敞()水藻()贮蓄()

解词设若——假若

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响亮——这里指天气晴朗干燥

澄清——清澈明亮

贮蓄——存放、储藏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水墨画——中国画中纯用水墨的画

3、品读课文、欣赏第一自然段

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和与风采。

依阅读提示,思考

(1)济南冬天独的具一格的风格是什么?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3)文中老舍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图构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

组织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

(1)济南冬天的“温情”

(2)写“温情”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曲折行文的对比方式”。

北平、伦敦、济南是老舍生活之舟的三个主要停靠站,因此,它拥有批判对比的资格。

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的刺眼”)作对比,写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温情”美景,赞赏他是个“宝地”。

画中“寒”与“暖”、“明”与“暗”、“热”与“温”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

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做铺垫。

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

温晴。

五、结语

冬天的济南没有如王者般傲岸肆虐的狂风、如舞者般热烈弥漫的风雪,但在一个久居他乡的漂泊者眼里,这分明就是他的故乡,他的“宝地”——一个收敛了跋扈、磨圆了棱角|渗透了棱角的梦!

让我们下一课一起走进这梦的世界,笑语群山,轻点绿水,分享大自然的这份馈赠。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寄予在文字里的情感。

2、搜集你自己喜爱的状物事情的语句,朗读并品味。

《济南的冬天》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在掌握子字词的基础上,学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散文的能力,以及提高自己散文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学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培养学生分析散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运用朴实的语言表达真实的情感。

板书设计

天气特征{温情——宝地}

景物特点{山{阳光朗照下的山

薄雪覆盖下的山

城外远山

水暖而绿的河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已随老舍先生来到了温情的泉城,现在不妨就让我们一起来亲近这里的山、触摸这里的水,汲取自然的精髓,感受他人的幸福。

二、品读课文

朗读第二自然段

1、提问:

想想文章是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的?

讨论并归纳:

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2,提问:

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

讨论并归纳:

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小山的地理环境。

这一段描写交代了济南冬天温情的原因。

这里的“整”和“缺”字面上好像是矛盾的,实际并不矛盾,作者意在强调前者,因为“缺”的只是“点口儿”

2、提问:

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讨论并归纳

(1)用拟人手法: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把它们唤醒。

用一“晒”、、一“睡”、一“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2)用比喻、拟人手法: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使人想起母亲在摇篮边低声哼着催眠曲的情态,赋予这一圈小:

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了心理活动。

这一层的描写中洋溢着人们对济南温晴冬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上文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这一层写济南人的感受,二者互补,更使人感到真实、亲切。

讲解部分

赏析第三自然段(找一名同学朗读)

(1)提问:

这段文字写的非常精彩,那么它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耐呢?

具体在哪一个字上?

要点: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点出了这段主要描写薄雪覆盖下的小山。

具体是“妙”,整段文字围绕“妙”字进行描写,体现了小山独有的秀美。

那么究竟“妙”在何处呢?

我们接着往下看,一点一点来寻找答案。

(2)提问: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段文字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要点:

有矮松(山是小山,雪是小雪,松呢是矮松,这就使得整个画面非常和谐)、黄草、薄雪。

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矮松)、山尖(色彩)、山坡(草色与雪色相间的美景)、山腰(光和色彩),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

(3)提问:

是用平淡的叙述来描写雪后的山景吗?

那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要点:

比喻:

1、“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一个“顶”字准确的表现了树尖上积了一小堆白雪。

“顶”字引起下文把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的比喻,日本的护士头上总是戴着一顶别致的白色工作帽,帽子往往突出在头的顶部,好像是“顶”在头上似的。

这个比喻生动贴切地表现了小雪后矮松秀美形态。

2、“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尖是山的最高部位,它和蓝天相接,所以写它的色彩。

“镶”的意思是把物体嵌入另一个物体内或在另一个物体边缘,这里形象的写出了白色山尖连接着蓝天,就像是一道银边围在蓝天边缘的景观。

拟人:

1“給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也是比喻)将雪色和草色相间的景色比喻成带水纹的花衣,给读者以动人的动态的生活实感,同时给我们身临其境的感情。

2“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用拟人的方法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

一个羞字不仅刻画出了雪景的“色”,与粉色相贴切,绘画出了雪景中的情和内在的美。

(4)提问大家找了这么多修辞手法,老师提醒大家一句:

这段文字运用了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联想和想象的区别?

归纳:

“看着看着”这句话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感受到作者对雪后小山的由衷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让作者沉醉在这秀美的景色中。

总结:

回答究竟“妙”在何处?

(1)妙在雪光、雪色: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暗黄,給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品读第四自然段

问题:

想一想这一段是怎样写城外的远山的?

要点:

用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这是远眺。

在这幅画里,远山是背景。

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的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

三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品读第五自然段

提问:

想一想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要点:

(1)水的绿:

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映柳的绿,衬托出水绿。

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2)水的清、凉:

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提问:

河段文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要点:

拟人:

“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呢!

突出水的绿的特征。

(3)比喻:

“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解读课文最后一段

1、提问:

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要点:

情景交融是本。

文写作的一个特点。

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1)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得人”“偶那个过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

(2)创造意境,流露真情:

如“请闭上眼睛想:

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这是张水墨画”。

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

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向上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之情。

思考:

《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说出理由。

要点:

两篇散文都通过具体生动的画面来表现特征。

《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五幅画面体现春的特点。

《济南的冬天》同样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描绘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小山等画面,表现济南“温晴”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